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艾丹丹  王桂莉 《地下水》2011,33(2):77-78
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水环境的建设对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住区水环境建设中中水、雨水的利用及各种高新技术应用等新动态,分析了现阶段住区水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盲目的开发建设、设计不完善、先进理念应用度低、居民环保意思不强等,针对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营造体现地域特色的...  相似文献   

2.
充分考虑用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及周边环境件因素,以及住区建筑与周边建筑及城市空间相协调,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的延伸与发展。创造一个从城市公共空间—〉住区公共空间—〉内庭院半私密空间—〉住户私密空间的设计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楼下见     
<正>在很长时间的居住区设计中,一直摆脱不了规划指标的种种限制,容积率、得房率一直是地产开发的追求目标,导致的结果就是房子越盖越高,住区密度越来越大。居住区本身与城市之间越来越封闭,但邻里关系却越来越淡薄。一系列矛盾愈演愈烈,却没有时间给设计师思考、探索。此次“好房子”设计大赛给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在北京这样一个遍布着高密度住区的城市中,探索居住区规划的本源,如何解决以上矛盾是此次设计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引言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和居民的用水量与日俱增。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造成地表水体的严重污染,致使人们大量地开采地下水。无休止地抽汲松散土层中的承压水,迫使土层固结,导致城市地面的大量下沉。近半个世纪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现今世界上已有三十多个国家的近百个城市和地区发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现象。我国的上海、天津、台北、常州、宁波、无锡、西安、太原等许多城市,先后发现地面沉降现象,如今城市地面沉降已成为一大公害。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国情下,因城市发展引发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城中村”作为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区,它的封闭性、独立性和排他性不仅影响城市的一体化,也成为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痼疾。  相似文献   

6.
宋晓莹  单连建 《地下水》2011,33(2):119-121
从低碳住区规划设计的理念出发,总结低碳住区水环境的涵义,阐述住区水环境设计现状并指出国内住区水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低碳住区水环境规划设计应采用分质给排水、中水、景观以及雨水回收水循环系统相结合的策略,保证低碳住区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质环境,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土地、矿产等资源;然而另一方面,仍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地质现象,例如地面沉降、滑坡等,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健康与安全。在此基础上,需要一种全新的评价方法用于城市日常管理,明确城市各区域当前的具体状态,据此提出了城市地质环境健康度的基本概念。对其评价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从城市建设与管理、居民生活与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对地质环境做出全面且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定量的评价,确定城市不同区域的健康等级。在本文中,主要工作是完整构建出城市地质环境健康度的理论体系,明确城市地质环境健康度的概念、解释其内涵与外延、分析其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并给出该评价体系的使用方法,具体以上海市为例,运用建立的体系评价上海各区域的地质环境健康度等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住区热环境优化为出发点,以西安典型住区热环境调研及实测为依据,描述了西安地区中高层住区热环境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西安小高层为主的住区绿化、朝向及住宅间距方面提出了热环境优化策略,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出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9.
10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举办的《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首发式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副主任张志新主持,联合国人居署商卡达斯先生、莫雷诺先生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正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子系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凝聚着旧城生活气息和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与存量发展的时代,同居民生活联系密切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成为更新改造的重点之一。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律保护,在更新过程中容易忽视老旧社区积淀的文化记忆,导致社区情感消失、社区文脉被破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探寻社区文化记忆融入社区公共空间的策略与方法以塑造有文化特色、社区归属感的空间,是现代老旧社区更新应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供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根本,也是民生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果日常供水出现了变质或者有杂质等现象,不仅会对居民们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造成水污染,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本文从城市供水的水质异常出发,对锦州市供水水质异常和监测参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期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城市在供水的水质异常中提供检测的方法,以此来保证供水的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述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和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公园建设实例,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就业、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地学旅游品位和公众保护地质遗迹意识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地质公园在保障城市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力阐明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是北京城市地质工作服务的一个新方向。本文还提出了今后北京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6月下旬,联合国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与社会委员会(ESCAP)在上海召开了“环境和城市地质为迅速发展的城市服务”研讨会。14个国家和地区的31名城市地质专家及相关学科的专家通过研讨,取得了一些共识。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房子是人生命中的重要场所,住区环境、住房品质事关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和人们对居住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把房子设计好、建设好、管理好,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是推动住房建设高质量发展、提高百姓生活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建筑行业全产业链共同努力奋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受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现场协调支持部门邀请及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和国际合作司的委托,陈虹作为联合国国际救援队分级测评专家于11月21~26日赴卡塔尔参加由联合国INSARAG组织的卡塔尔城市搜救队(QATAR SEARCH AND RESCUE TEAM,简称QSART)的重型救援队能力测评工作,并且担任测评专家组副组长。来自澳大利亚、中  相似文献   

16.
通过辽宁铁岭地区柴河流域的多介质采样研究,系统阐述了铅锌矿开采对流域地球化学特征和生态地球化学特征的改变,揭示了元素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对矿区居民的影响。矿山开采造成其下游土壤、水、水系沉积物中Ca、Mg、Cd、Hg、Pb、Zn和s等元素的高度积累,受河流沉积作用影响而表现出纵向和垂向上的有规律变化。土壤、水、水系沉积物等介质中的重金属积累通过河流活动对生态环境构成影响,造成不同种植区域农作物籽实中含量的差异性。重金属元素通过进食和饮水等生理活动进入人体,在头发中聚集,使矿区居民头发中cd等重金属含量高于辽宁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7.
勘察设计是城市建设和工程建设的灵魂;GIS日益成为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神经中枢。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充分发挥勘察设计的灵魂作用和GIS的神经中枢作用,并实现两者的整合,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键重要。  相似文献   

18.
《辽宁地质》2010,(5):16-17
在经营城市的诱惑下,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推高地价和房价,以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城市房价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单边上涨,居高不下,使多数城市居民难以承受。这种状况侵蚀了城市居民特别是购房居民的利益,有损社会公平正义,同时也透支了地方未来的土地收入,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稳定、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宜居城市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宜居性与安全性是当前国际国内城市居民和政府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分析该领域方向研究进展,探讨宜居城市的理论系统构建,具有重要价值。从三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分析了国际城市宜居研究进展,主要综述了西方宜居城市研究和联合国人居环境署的工作方向;其次,重点分析我国城市宜居性研究的兴起,一方面我国参与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我国人居环境奖评定促进了我国宜居城市建设探索,另一方面人居环境科学的兴起为宜居城市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分析我国城市宜居性的挑战与理论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冯跃封 《城市地质》2011,6(1):37-39,63
我国西南地区频繁发生的"天坑"现象,在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较大损失的同时,引起了人们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恐慌。广西、四川等西南地区频繁出现的"天坑"确切地说是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