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南部附近海域,地理位置在东经109°20′50″~109°40′30″和北纬18°10′30″~18°15′30″范围内,保护区总面积85平方千米;实际保护海域、岛礁面积为70.02平方千米;由亚龙湾片区、鹿回头半岛——榆林角沿岸片区和东、西瑁洲片区三个区域组成。各片区分有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保护区内有东瑁洲、西瑁洲、小青洲、野猪岛、东排礁和西排礁等岛礁。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造礁石珊瑚、非造礁珊瑚、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铜鼓岭保护区成立以来,有效地保护了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及其野生动植物、海蚀地貌、珊瑚礁及其底栖生物。文章阐述了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管理现状,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生态旅游、实行社区共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述了海南省珊瑚礁生物多样性概况,总结了海南省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和问题。提出了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保护任务,确定了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5个优先领域:①完善珊瑚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②开展珊瑚礁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③加强珊瑚礁多样性保护和管理;④加强基础建设;⑤提高珊瑚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并提出了优先领域相应的行动计划和行动内容。  相似文献   

4.
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对海南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海南珊瑚礁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静  肖永双 《海洋与湖沼》2021,52(2):498-507
印太交汇区不仅是热带物理海洋海气能量汇聚中心、地质板块活跃中心以及生物多样性中心,而且也是用于开展地球系统物质能量交换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起源研究的理想靶区,因此一直受到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印太交汇区的珊瑚礁三角区孕育了全球76%的造礁珊瑚、75%的红树林、50%的珊瑚礁鱼类和45%的海草物种数。鱼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整个印度-太平洋海域中珊瑚礁群落的组成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过去,生物学家们围绕热带珊瑚礁鱼类多样性格局与演化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许多生物地理学假说模型,如中心物种形成模型、汇聚中心模型、重叠中心模型和华莱氏线假说等,这些假说在一些珊瑚礁鱼类类群得到验证。但是,相对于印太交汇区的热带珊瑚礁鱼类多样性研究,深海的鱼类区系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起步较晚,仍缺乏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和系统研究。目前对于印太交汇区深海与浅海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机制以及深浅海生物之间的源汇关系认知方面仍存在分歧。本文梳理了过去国内外学者在印太交汇区鱼类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该地区浅海热带珊瑚礁和深海鱼类多样性格局演化研究最新进展,提出在深海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研究对策,以期为探讨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过程及证实/证伪各种生物地理学假说提出科学论据,并为战略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礁栖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2000、2004年的调查结果,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内有造礁石珊瑚12科42种,而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内珊瑚礁低潮带至潮下带上部的8个断面10个站的大型底栖生物有8类45科101种,其中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区系。优势类群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043.37 g/m2、692.37个/m2和5.5228。位于保护区南部核心区的断面Ⅰ和Ⅱ有着最高的多样性(5.1389和5.0077)和均匀度(0.9470和0.9286),而其他分属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的6个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总体上看,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的存在为其他底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丰富了本区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  相似文献   

7.
珊瑚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功能性群体。2010年通过水肺潜水分析了三亚珊瑚礁区的珊瑚藻种类组成和丰度, 以及群落空间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3科10属25种珊瑚藻, 其中珊瑚藻科占优势地位。三亚珊瑚礁区的珊瑚藻优势种分别为叉节藻Amphiroa ephedraea、拟中叶藻Mesophyllum simulans、串胞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fosliei、中叶藻M. mesomorphum、圆锥呼叶藻Pneophyllum conicum、孔石藻Porolithon onkodes和布氏水石藻Hydrolithon boergesenii。基于多元统计的分析结果, 将调查采样站位分为近岸型和离岸型2个主要集群, 其中近岸型的珊瑚藻种类以浊度、沉积速率(0~63μm)和悬浮物耐受种类为主, 离岸型则以光依赖-沉积物敏感种类为主。以珊瑚藻种类组成和丰度为基础的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 其空间变异处于显著性水平。生物与非生物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最佳两变量组合(浊度和盐度)显著影响三亚珊瑚礁区2种类型调查站位中的珊瑚藻集合。在同一个研究站位, 因受干扰程度不同, 深水处的珊瑚藻的覆盖率比浅水处高。分析结果表明, 在三亚独特的珊瑚礁区中, 自然或人为的物理干扰因素都对调节珊瑚藻群落结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珊瑚礁源源小断地向人类社会提供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是宝贵的海洋资源,但珊瑚礁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正处于严重退化之中.文章以三亚珊瑚礁为例,利用海洋生态足迹方法评价珊瑚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三亚源自珊瑚礁的海洋生态足迹主要来自于本地居民消费、外来旅游消费、贸易输出及其他方面.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的海洋生态足迹已远远超出了珊瑚礁自身的生态承载力,并呈现不断增长趋势,打破了珊瑚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迫切需要拓宽捕捞范围、调整渔业结构和发展生态旅游等来减少对珊瑚礁的破坏,并加强珊瑚礁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以实现珊瑚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全球珊瑚礁监测与管理保护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全球珊瑚礁监测成果与管理保护新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珊瑚礁受到普遍关注,催生了以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全球珊瑚礁考查和全球珊瑚礁数据库为主的全球珊瑚礁监测体系,并从1998年起每2年出版世界珊瑚礁现状报告。到2004年为止,全球珊瑚礁已损失20%,另外的50%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全球变化影响可能超过人类活动影响,但未来情况有很大不确定性。全球珊瑚礁图集提供了最新面积资料。珊瑚礁管理保护必须采取维持礁系统的弹性、避免衰退相转移和维持礁生物关键功能组、扩大完全保护区面积等新战略。中国是世界珊瑚礁大国,应该为世界珊瑚礁保护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于2018年8月对海南东、南海域展开断面调查研究,共获取了18个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旨在了解不同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果表明:海南东、南沿岸共鉴定浮游动物43属62种,浮游幼体23类,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共三个生态类群,浮游动物种群组成以桡足类占优势,优势种以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dioica)、长尾类幼体(Macruralarva)、鱼卵(Fisheggs)、双生水母(Diphyeschamissonis)等种类组成。浮游动物个体丰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均存在区域性差异,整体呈现为三亚琼海文昌,湿重生物量则为琼海三亚文昌。总体而言,三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整体优于文昌和琼海地区,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度与多样性整体呈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衰退等特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离不开对珊瑚礁的监测及数据的调查,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推荐的珊瑚礁监测包括生态监测以及经济监测两部分,监测方法应满足相应的要求,以保证所获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比较.应用于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指示物种法和指标体系法.珊瑚礁监测及评价中常用的指示物种的生物指标包括石珊瑚生物指标以及其它生物指标.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最重要的生物,目前对珊瑚礁的监测主要集中于存活硬珊瑚盖度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一般而言,这是两个最重要的参数,但仍有不足.因此,珊瑚生长率(骨骼生长)的测量、钙化生产率、珊瑚生育力及补充、监测虫黄藻损失、珊瑚疾病及细菌暴发性增值、珊瑚骨骼的生物累积等指标也随之建立起来.为了对珊瑚礁原始生存结构生物提供一个早期亚致死压力预警,以便对珊瑚礁采取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珊瑚礁鱼类、软体动物等其它生物及相关指标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与指示物种法相比,指标体系法不仅考虑了不同组织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同一组织水平上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考虑了不同尺度转换时监测指标的变化,更能客观全面反映珊瑚礁的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HRHPI推荐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压力及社会经济几个特征属性方面对珊瑚礁健康进行评价,并给出每个特征属性包含的具体指标,以及各指标与珊瑚礁健康的相关性,指标选取标准,指标数据的获得方法以及基准值或目标值的设定等.尽管HRHPI给出了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了指标评价标准("基准值"及"目标值")、健康指数、生态完整指数等概念,但评价模型或模式仍在探索中.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方法在珊瑚礁健康评估中得到了应用并迅速发展.由于尚无确定的评价珊瑚礁健康的模式,因此建立一个可以描述珊瑚礁群落健康状况的数量模型或者指标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的碳循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99-4航次对南沙珊瑚礁区进行了考察,利用现场投放沉积物捕捉器采集沉降颗粒物样品,从生物与非生物体系两个侧面对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的碳循环作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碳是珊瑚礁生态系中各种样品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总碳的收支主要受到溶解平衡与钙化作用的控制。有机碳在珊瑚礁泻湖中具有很高的循环效率,泻湖中垂直转移的颗粒有机碳有93%以上在进入沉积物之前被释放,其中生物碎屑的颗粒有机碳释放率约为99%。珊瑚礁植物尤其是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等的光合作用以及珊瑚礁的拟流网模型、休渔模型分别代表了构成珊瑚礁有机碳循环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高效循环和稳定补充。因而珊瑚礁保护应当重点保护珊瑚礁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在2018年的海南三亚西岛珊瑚群落分布和水质环境因子调查中, 共记录到造礁石珊瑚68种, 多孔螅2种。基于珊瑚礁底质类型的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 可将西岛站位划分为区域1(东-南侧)和区域2(西侧)。全岛活珊瑚覆盖率为13.6%, 区域1和区域2分别为4.2%和27.7%, 区域2珊瑚多样性高于区域1。区域1珊瑚礁处在显著退化状态, 而区域2相对健康, 但是优势种类单一。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 东侧站位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从2011年的近40%降至2018年不足4%, 退化显著, 而西侧站位珊瑚礁无明显退化; 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逐渐取代分枝状的鹿角珊瑚成为绝对优势种类; 珊瑚礁区浊度、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和喇叭藻的δ15N均值分别为2.54NTU、9.63μmol·L-1和5.09‰, 均处在较高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 环境因子的空间变化并不能解释珊瑚群落的空间分布。因此, 推测人类活动引起的极端扰动事件可能是导致西岛珊瑚群落空间分布和东侧站位珊瑚近几年显著退化的主要原因, 如三亚河清淤在三亚湾随意倾倒引起的浑浊事件。应加强对三亚湾清淤和西岛人类活动的管控, 减轻颗粒物沉积和营养盐富集的影响, 促进西岛珊瑚礁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珊瑚礁生物物种组成、资源状况、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功能进行了调查和评价.中国珊瑚礁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诸岛海域和唬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近岸海域.中国造礁石珊瑚已记录21科,56属295种,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八放珊瑚亚纲中柳珊瑚已记录7科,28属,75种,软珊瑚有6科,23属,113种,是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热点生物资源.中国珊瑚礁具有造礁与消波护岸、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生物资源和材料、生物地球化学与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与生态旅游等多种生态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念,通过海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综合利用地理相关分析法、空间叠置法等定性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分区划界,提出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分区体系,将规划区域划分为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养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监督区.以福建泉州湾为案例,应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分区体系,得出泉州湾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地区是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泉州湾生物多样性保护比较重要地区是晋江河口、洛阳江河口、晋江南岸地区及清源山.泉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共划定26个分区,包括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3个,生物多样性养护区14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监督区9个.泉州湾的应用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分区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为泉州湾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造礁、护礁、固礁、防浪护岸、防止国土流失的功能。同时, 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高, 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国南海拥有200多个珊瑚岛、礁与沙洲, 是世界海洋珊瑚礁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围填海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珊瑚礁生态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或破坏, 危及海洋生态与岛礁安全,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至关重要。本文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现状、修复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系统的珊瑚礁多维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并付诸实践, 以期提供更有效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渤海山东海域海洋保护区海洋环境和保护物种的现状,由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牵头组织,滨州、东营、潍坊和烟台等市级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中心积极配合,历时4年对渤海山东海域内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开展本底调查,首次系统编写了《渤海山东海域海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图集》。该系列图集包括《陆生  相似文献   

18.
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建造与生物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礁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是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着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动态变化,控制着珊瑚礁地貌结构和形态。珊瑚礁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受海水富营养化、海水温度异常、海平面变化和风暴等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面临日益加剧的人类开发活动的威胁。现代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珊瑚礁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研究对认识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相互作用和响应机制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国际上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Reef Check方法在三亚珊瑚礁区域的应用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Reef Check调查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在中国运用Reef Check方法对海南省三亚大东海区域的珊瑚礁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珊瑚礁生物群落的基本结构、珊瑚礁地质类型及分布等方面的状况以及所反映的区域性生境特征,指出了Reef Check调查方法的良好应用性。  相似文献   

20.
海洋保护区是维持、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辽宁省通过加强生态修复,科学管控,优化配置蓝色资源,促进了海洋保护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