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于5月21—25日在北京召开了“自然地理学与国土整治学术讨论会”,来自各地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80多位代表,共同商讨自然地理学为国土开发整治服务的有关学术问题。会议共收到论文80余篇,广泛反映地理工作者在国土开发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和与其它专业部门、学者的密切合作。学会理事长黄秉维先生引证国外资料和国内实例,阐述了自然地理研究在国土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和有关进一步开展自  相似文献   

2.
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论述人口在国土开发中的意义和国土开发对人口开发的需求与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了一种国土开发密度的三维综合评估方法,即从开发强度、开发紧凑度和开发程度3个维度对国土开发密度进行多尺度综合评估,将国土开发密度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扩展。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Landsat TM等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快速获取其区域建设用地及其上的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分布信息,并采用三维综合评估方法对其的国土密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自1998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国土开发模式以低密度蔓延式为主,新增建设用地开发程度低;伴随着建设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张,国土开发紧凑度呈下降趋势。2)国土开发密度空间差异明显,集中体现为城市群内外圈层分异特征日趋显著,内圈层的开发强度和开发程度明显高于外圈层。3)各城镇开发强度与开发紧凑度之间整体呈现较为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开发强度与开发程度之间的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即随着开发强度的提高,开发程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与传统的国土开发密度评估方法相比,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国土开发密度三维综合评估方法能够从规模、平面布局模式以及开发程度等多个维度综合反映国土开发模式的时空变化,并且能够在区域、城市、城镇、公里格网多个尺度开展研究,对于揭示国土开发模式的基本特征与时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兆量 《地理学报》2005,60(5):878-878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是由陆大道等当代中国区域发展研究领域主要专家学者主笔、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里程碑性质的著作。该书系统地总结和评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我国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效果,阐述了各主要阶段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因素。在过去综合考察、工业布局、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等大量坚实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区域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演进过程,总结了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系统的概括,并对新世纪影响我国区域…  相似文献   

5.
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当前,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工作即将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土地研究工作如何向前发展?怎样与经济建设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何处入手,才能把土地研究工作与国土开发整治规划相结合?这些都是现阶段土地研究工作应该考虑的。本文根据作者参加土地研究及国土开发整治工作的点滴体会,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论述  相似文献   

6.
国土开发整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这种效益不仅包括国土开发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包括国土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但在目前大多数地区国土开发整治总体方案中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常用某方面的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来代替总体开发效益,这显然是片面的,这种研究和规划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给地区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不能不说是当今国土研究中的弱点。本文通过对国土开发整治的总体效益研究,向人们展示国土开发中总体效益研究的重大意义和  相似文献   

7.
日本产业集群规划以文化教育省和经济产业省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分阶段应对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土开发目标,有效统筹和促进了日本产业发展和国土开发进程。回顾日本产业发展和国土开发的阶段与特征,对日本产业集群规划的特征和发展进程进行梳理。以“东京-大阪”东海道产业集群为例,简析日本核心区域产业集群规划的特征与作用。针对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应对产业规划亟需与其他规划相统筹的客观需求,进行产业集群规划层面的研究与借鉴具备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基于成本-效益理论和空间均衡理论,构建国土开发限度和均衡度评估模型,研究2009—2017年黄河流域国土开发强度。结果表明:① 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已临近超载,可开发空间用地效益明显偏低。② 黄河流域国土开发空间差异悬殊,与国土利用的经济梯度基本吻合。③ 黄河流域国土开发供给能力总体偏低,水资源保障能力是最大约束。为此,建议:① 引导构筑流域重点保护与整体统筹的国土空间开发新秩序;② 建立流域生态格局、生态空间和一体化治理等长效治理新机制;③ 推进流域、区域以及流域内外竞合空间协同,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Arc GIS技术和建模技术支撑下,建立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三维魔方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北部湾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开发动力和国土开发潜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提出相关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马山县、隆安县、陆川县、北流市、容县、大新县等地区有一定的低风险国土可以开发,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国土开发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钦州市、横县、隆安县、扶绥县以及玉林的东部和南部边界,应进行有计划的逐步开发;国土开发中等风险区在各个区县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南宁市市区、玉林市中北部地区、崇左市南部地区、钦南区、钦北区、防城区以及合浦县,应将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国土开发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良庆区、邑宁区、宾阳县、武鸣县、港口区、江州区、宁明县、博白县以及北海市的沿海地区,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资源集约开发、点状布局发展的开发原则;天等县、大新县、上林县、江州区、武鸣县、宾阳县等区县的极高风险区域面积比例高达60%以上,包括南宁边缘发展区、六万大山生态保护区、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边境开发与生态保育区等地区,不宜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三维风险矩阵评价法是基于多个国土开发系统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方法的不足,用于区域国土开发风险综合评价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大型工业企业的建设将促进地区国土开发,在分析齐鲁钢铁厂优势区位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济宁市国土开发应以齐鲁钢铁厂建设为契机,建立合理的空间组织模式和地域产业结构体系,加快国土开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 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 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通过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350 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 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经济区和中部重要人口产业集聚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高, 远西部和东中部偏远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低。根据各地级单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现有国土划分为经济环境和谐区、经济环境磨合区、经济环境拮抗区及经济环境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通过对4 种类型区的工业结构分析后发现, 不同类型区工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谐区工业以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经济环境磨合区工业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部分污染性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主;经济环境拮抗区工业则以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发电等污染性行业为主, 是中国污染性行业最集中的地区, 也是未来环境质量面临最大风险的地区;经济环境低耦合区工业则以初级产品加工和生产为主。  相似文献   

12.
山区综合开发必须调整偏农型产业结构,实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旨在使山区人口向山下流动的积极的社会经济政策,摆脱与分散性密切相关的自给自足观念。由于山区物质、信息流动阻力大,城镇发展宜取多核分散型,要注意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改善山区环境。  相似文献   

13.
河西地区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爱民  樊胜岳 《中国沙漠》1998,18(2):164-169
运用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分析了河西地区国民经济的现状,判定了经济增长处于的阶段,并根据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西地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的区域问题是“发展迟滞”,可称为“迟滞病”。“发展迟滞”是中部六省区域问题的综合症结,其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受阻、发展迟缓、在全国的相对地位下降;导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迟滞的因素主要有区域投资环境、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等;针对中部地区制约区域快速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发展、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育与绿色社区建设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宋玉祥 《地理科学》2002,22(6):655-659
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全球范围内具有有短时限人地关系高强度作用特征的典型地区之一。区域资源过量消耗、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保育生态环境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建设“绿色社区”,是生态保育的有效措施和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建立绿色社区的目标的营造绿色文化、保育绿色生态和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绿色社区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态经济,保育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界定森林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森林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SD模型的森林生态安全情景分析和调控模型,设计了林业政策扶持型、社会经济中速发展型、环境管理强化型、森林-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型等4种发展情景,并对各情景下的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仿真和动态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初始状态中(即情景0),2000-2020年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综合评估值(FES)呈波动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最佳状态为0.527,但到2020年小幅下降到0.519,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状况改善并不明显。与情景0相比,情景1~4均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水平,到2020年FES分别达到0.541,0.525,0.559和0.604,且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4种调控方案的模拟结果显示,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受林业政策实施、森林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只有保持森林资源的生产力和持续活力,注重维护森林生态环境的稳定健康,兼顾引导社会经济有序发展(即情景4),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才会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7.
城市旅游经济扩散区的研究对于区域旅游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该文运用栅格分析技术和场强模型对2000-2010年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扩散强度进行演化分析,结果发现:尽管安徽旅游经济扩散强区和极强区面积在扩大,从9.6%增至31.08%,但其比重仍小于弱区和极弱区,旅游经济发展仍较落后;安徽区域旅游经济扩散强区空间布局发展模式愈加清晰,2010年皖北已形成散块向条带过渡的模式,皖中呈现大团块模式,皖江城市带为大条块模式,皖南呈现网状模式。据此提出了安徽四大旅游经济圈:大皖北旅游经济圈、大合肥旅游经济圈、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带、皖南旅游经济圈。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我国产业空间分异过程以及西部产业空间结构内部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探讨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成因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效果 ,初步确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调整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皖西大别山区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总面积 14000平方公里,总人口 317.8万人,交通闭塞、贫穷落后,但开发潜力很大。今后坚持以林为基础,强化种植业,发展养殖业和采矿业,深化加工业,综合开发农村经济。三年解决温饱,五年基本脱贫。后十年内逐步接近或赶上全省水平,到本世纪末把本区建成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小康、自然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山区。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栅格的安徽省人口-经济耦合关联及地形梯度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莎莎  方斌 《热带地理》2021,41(2):351-363
基于2018年的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影响模型对社会经济指标空间化,探讨安徽省人口-经济空间关系对地形的响应。结果表明:1)空间化模型预测的人口和经济密度能够反映实际状况,并将人口-经济空间关系划分为超前型、滞后型和协调型3种类型。皖南山区以滞后型为主,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皖北地区以协调型为主,人口和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状态;皖中地区以超前型为主,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2)随着地形因子的变化,地形对人口的影响强于经济。海拔>100 m,坡度>6°,地形起伏度>50 m的区域,属于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的重点关注区域,主要分布在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和太湖县等大别山核心区和池州市、黄山市和宣城市境内等皖南山区;3)人口-经济空间关系与地形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总体上,随着海拔升高、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增大,超前型面积占比越来越低,滞后型面积占比越来越高,协调型面积占比基本处于稳定。这可能是由于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不仅对农业机械化产生显著的阻隔效应,使第一产业发展受限,且对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有显著影响,弱化了地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