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介绍了在地图缩编中因道路符号所对应的实际尺寸加宽而破坏了建筑物与道路符号的正确关系时,针对第二、三、四类建筑物进行移位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并给出了实验结果。最后,介绍了用栅格探测加矢量计算法对移位后可能产生的要素间的后继图形冲突所进行的探测,以及消除后继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地图中道路与建筑物的具体冲突问题,分析了移位的约束条件,阐述移位算法的发展历史,并对其算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最后设计了解决道路与建筑物具体冲突问题的移位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传统道路与建筑物空间冲突算法的基础上,借鉴其优点,从保持建筑物间的整体空间布局特征,以及模拟人工移位的处理方法角度出发,提出根据区域密集程度的不同,划分为稀疏区、密集区、高密集区三个等级区域,并制定相应的多层次移位处理原则,然后,根据道路与建筑物的邻近程度,将建筑物分为多等级的移位层,对移位层内的冲突进一步细分;据此,依据移位层的邻近程度,将多层次处理原则贯穿于要素冲突外力的计算、外力的聚合以及其移位算法的确定中,分别对道路与建筑物的冲突、建筑物之间的冲突分别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4.
地图上道路的移位、变形或符号化往往会产生道路与其周边建筑物的空间冲突。为了尽量保持道路旁的建筑物群沿线分布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把建筑物群移位转换为线移位问题的一种移位方法,能协同处理好道路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冲突,并利用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该方法首先需要确定潜在的空间冲突区域,并依据空间冲突区内的地图要素类别确定空间冲突类型;然后,判断落入空间冲突区内的建筑物群,用建筑物中心点到道路的垂线表示建筑物与道路的关联关系,并把与这些落入空间冲突区域内的建筑物最邻近的距离小于阈值的建筑物归类到相应的建筑物子群,对每个这样的建筑物子群,建立其中心点的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MST);最后,把这些垂线、MST和道路看成一个线状要素网络,利用Snake模型进行协同移位处理。  相似文献   

5.
保持建筑物群的空间分布模式一致是道路与建筑物空间冲突处理问题的难点。按道路对建筑物的包围程度,将道路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类型划分为开放型、半开放型和闭合型。本文提出了基于几何相似性的建筑物移位算法,并以距离、角度和面积作为满足几何相似性的约束条件。以道路网眼为单位,采用最小生成树的方法生成建筑物群的骨架,以骨架的长度和角度特征分别作为建筑物移位的距离和角度约束条件,以建筑物与网眼的面积比作为建筑物移位的面积约束条件。针对可能出现的次生冲突,探讨了次生冲突的处理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消除因道路拓宽导致的道路与建筑物冲突,并能完备地保持建筑物群的空间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6.
郭庆胜  王琳  孙雅庚  周林  龙毅 《测绘学报》2016,45(7):850-857
在地图综合过程中,线的图形简化和移位算子通常是分别执行的,图形简化和移位有时都会产生新的空间冲突。本文试图把这两种算子进行协同,避免在地图综合过程中进行空间冲突的多次探测,提高地图综合数据处理的效率。本文通过把线图形简化转换为线上的点移位,并构建邻近地图目标之间的移位传播路径,在考虑空间上下文关系和地图感受规则的前提下,使移位过程能考虑到线图形简化,并尽量保持有关地图目标的空间特征。最后,以道路和其周边的建筑物群为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在新型辅助栅-矢混合数据结构以及自动建筑物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在地图缩编中因周围多条道路符号加宽而无法通过移位来维持建筑物与道路符号的正确关系时必须采取的建筑物受限变形所涉及的数学原则,给出了实验结果,并用目视法和数字法对变形结果作了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对Snake模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图制图的需求,从3个方面对Snake模型进行改进:首先建立Snake模型中参数与道路曲线形态特征的关系,以更好地保持移位前后道路形态的相似性;其次控制Snake模型中外力的传播范围,以尽量保持要素位置的准确性;最后,通过道路交叉点的权重属性控制,保证移位后各交叉点的连通性以及道路的整体拓扑关系不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道路网移位整体思路,并采用改进的Snake模型对其进行移位,解决空间冲突。  相似文献   

9.
移位是解决地图制图和GIS中空间冲突的基本算子之一。Morphing变换可以实现源对象到目标对象的连续平滑变换,通过从两个方面拓展Morphing变换,从而实现对线要素进行移位。首先分析了线要素空间冲突的类型。在线要素弯曲识别的基础上,以弯曲作为冲突检查和线要素移位的基本单元;然后,用Delaunay三角网探测冲突区域,将冲突位置定义在局部的线要素弯曲(组);最后拓展Morphing变换实施线要素移位,即先对冲突发生弯曲(组)进行镜像变换,再对冲突发生弯曲(组)和它们的镜像进行Morphing变换,并给出了变换参数与移位距离和方向的定量关系。实验证明了该方法有效、可行。引入图形镜像避免了普通Morphing变换中的特征点识别和匹配等两个难点。将弯曲作为冲突发生的范围和化解冲突的操作单元,可以实现要素局部与全局移位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李霖  于忠海  朱海红  蒯希 《测绘学报》2015,44(5):563-569
按照目前的专业制图规范对地图表达的质量要求,计算机制图原理和技术无法避免制图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工处理地图要素图形冲突的工作。这种由于数据模型间(数字地理景观模型与数字制图模型间)的差别而产生的技术难题一直是实现快速制图的瓶颈。本文基于"先处理、后符号化"的策略,通过分析引起图形冲突的形式以及地图制图规范对冲突处理的要求,提出了针对图形重叠和图形衔接两类图形冲突处理的基本操作,即将对地图要素(地理要素符号化)的图形处理转变为对地理要素本身的处理,从而减少了后期图形冲突处理的工作量;基于这些基本操作,以地形图制图中产生大量冲突处理的道路、水系和境界要素类型为例,说明如何综合利用这些基本操作,实现对图面冲突自动处理的方法;最后,两幅实际地形图数据试验表明本操作可以提高制图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地形图符号的语言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里  陈宜金 《测绘科学》2007,32(5):34-35,38
语言学模型在空间信息中的运用是近年来相关理论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分析了大比例尺地形图符号的几何构成及符号间的几何和语义关系的基础上,把地形图符号系统作为一种二维图形语言,将语言学的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地图语言中。分析了地形图符号的特点,研究地形图符号的内部结构以及构造规则,讨论了地形图符号的语音和语义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地图的形式化语义表达问题,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地图领域,把地图符号系统作为一种二维图形语言,在分析地图语言的基本语言单位、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的基础上,采用扩展的描述逻辑AL-CRP(D),建立了地图语义模型。模型能完备地表达地图语言的语义,为用逻辑方法研究地图信息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图符号的认知语义分析与动态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江鹏  游雄  贾奋励  夏青 《测绘学报》2017,46(7):928-938
面向位置服务背景下地图符号按需和动态表达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语义分析的地图符号结构化描述模型,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地图符号动态生成方法。结构化描述模型立足"现实—认知—符号"的认知语义原理,以地图符号语素为基本单元、以语义结构为描述框架,侧重描写符号图形和语义之间的关联映射机制。动态生成方法的核心是一种规则控制语素组合构造符号的上下文无关文法模型,通过对图形语素、形态结构语素以及符号生成规则系统进行建模,重构了地图符号动态生成的文法编译器。以个性化导航路径符号为例,通过面向不同情境和语义结构的符号动态生成试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结构原理,并促进相关行业和应用领域地图符号化的按需和动态表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现代地图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图符号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了其符号本身,应当把它当作一种语言来研究,即地图语言。地图语言使人们使用地图进行空间认识更加贴近现实,使地理空间信息的传输更加准确、生动和形象。文中主要对现代地图语言的形成,现代地图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即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触觉符号,以及地图语言的本质即视觉变量、听觉变量和触觉变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蔡先华  王浪  付晓 《测绘通报》2020,(5):130-133
城市交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交通线路图成为一种常用地图。为了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更好地保证图形的清晰易读性,出现了变形交通线路地图[1]。本文分析了变形交通线路图特性并对其自动制作过程进行了总结。为解决制作过程中地图符号冲突问题,提出了作用力驱动站点位移的交通线路图变形压缩方法。建立交通线路图中站点受力移动模型并设计了以坐标轴为轴心的移位算法。试验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解决地图符号冲突问题,为完全自动制作变形交通线路图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When road symbols are shown in a size proportionate to the reduced scale, several problems of legibility may arise concerning the urban blocks. By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urban block areas are enlarged through amalgamation and the intervening roads in the amalgams are eliminated. This method includes two new approaches for computation of threshold used in determination of important roads based on the connectivity measure, and for definition of minimum block space and area requirements based on graphic limits. A block life cycle was designed for amalgamation of blocks. For the amalgamation process, a new algorithm was developed. The experimental testing indicates that important roads and the roads surrounding the urban area have been preserved. A simpler and more legible road network has been acquired. This method can be described a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as the building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experimental testing indicate that the cartographic selection/elimination process is not sufficient by itself for road network generalization, which can be assumed as one of the integral parts of Digital Earth. As well as the selection/elimination, processes such as displacement and caricaturizing are also needed.  相似文献   

17.
点状、线状和面状地图符号数学定义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集合论和拓扑学的有关理论,导出了点状地图符号、线状地图符号和面状地图符号的数字定义。阐述了图形和背景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它们在传输地理信息中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