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黄震方  黄睿 《地理研究》2015,34(1):15-26
针对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和研究内容相对泛化的现状,提出将旅游人地关系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阐述了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认为旅游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并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旅游地域系统"。基于人地关系的理论视角,按照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旅游地理学旅游性、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属性,初步构建了以旅游活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为基础,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融合相关学科理论的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论文还梳理了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主要科学问题和重要研究方法,强调应大力倡导地理学科学精神,改变低水平应用导向和过于偏重技术导向的研究现状,切实运用旅游地理学研究和解决国家与地方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理论导向的思想型研究,将深刻揭示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功能结构、时空演化、基本规律、动力机制和调控途径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通过学科特色创新、研究范式创新、理论成果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和应用价值创新,推动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学科体系的完善,促进现代旅游地理学的本土化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地理学是一门以综合性和区域性见长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通过要素多样化来体现,区域性则表现为区域分异或区域差异。地理学综合研究是对地球表层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把握其变化的脉搏。格局是认识世界的表观,过程是理解事物变化的机理,基于长期的野外观测和综合调查以及模型模拟,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地理格局与过程进行耦合研究,是从机理上理解与解决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文章结合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相关研究案例,探讨了将格局与过程耦合研究的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地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陈国阶 《地理科学》2003,23(2):129-135
地理科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特定时空层次下的系统有序度和变化。其发展正面临着几大挑战:①地球表层系统的复杂性难以精确定量描述;②人地关系变化速度超过人类认识与预警能力;③地球表层系统的模糊性与科学价值精确性存在矛盾;④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竞争剧烈;21世纪地理学研究主要趋势:①地理学研究人文化;②界面研究将成为自然地理研究热点;③全球研究是地理学重大题材;④地理学研究生态化;⑤山地研究将成为地理学重大领域;为着地理学的顺利发展,建议:①造就地理学思想家和战略家;②进行地理学方法论的集成和创新;③寻找适合各时代认识水平的定量化方法;④重点突出与人类命运攸关的重大课题,创立有震撼性、权威性的理论和成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行为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与拓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行为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因其独特的分析视角和对人地关系的深入阐释而在20世纪70年代快速发展。但是,目前缺少关于行为地理学学科框架的系统界定,对于行为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独特性和学科分工的讨论尚不够深入,这既不利于人文地理学其他子学科的研究者正确认识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价值,也不利于行为地理学者之间凝聚共识、构建学术共同体。恰逢中国行为地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之际,论文尝试进一步厘清行为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定位,在回应当前行为地理学面临的一些学科属性和理论路径选择方面的困惑的基础上,指出行为地理学的一些拓展路径。行为地理学兼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的定位,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理解人地关系的个体视角、主观视角和过程视角;未来行为地理学应该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尺度理论推动微观尺度研究与宏观尺度研究的对话整合,进一步拓展对行为的心理机制解释和相关因果机制的检验,并立足中国的地理背景加强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原创性和应用价值。期待更多学者积极投身行为地理学研究之中,共同推动中国行为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视角的可持续生计研究:现状、问题与领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地球进入人类世新纪元以来,人地关系变得异常复杂难解,生计作为驱动人地关系演化的重要因素,为理解复杂的人地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与新工具,目前以"人地关系"为核心议题的地理学已成为可持续生计研究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在概述可持续生计研究的缘起与框架的基础上,从生计的空间分异、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脆弱性背景/结果与过程转变(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生态补偿及乡村旅游)对生计的影响以及生计脆弱性评估等方面出发,系统梳理了地理学中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主要不足;同时提出未来急需在地理学框架内对生计的格局—过程—机制、生计的跨尺度问题、生计转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应、生计脆弱性的形成与调控、生计可持续性等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方创琳 《地理学报》2004,59(Z1):21-32
作者系统总结了1990年以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在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并反思了人地关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并展望了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认为,中国科学家始终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为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科学划分人地系统的学科分支,尝试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具体可归结为人地系统协调共生与耦合优化理论、人地系统危机冲突与错位异化理论、人地关系分形辩证与系统构型理论共三大类理论研究流派;人地系统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定性研究方法、数学模拟方法、3S技术方法和综合集成方法等新方法与新手段不断应用;人地系统理论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解决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发展问题和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尚且存在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理论研究深度不深,实践应用广度不够,研究机构缺少,研究队伍不稳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地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的综合集成交叉与技术支持系统研究,加强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中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加强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研究.  相似文献   

8.
1  《地理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双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它主要刊登我国地理学及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学科间交叉的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 ;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 ;支持反映环境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方法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成果 ;注重区域性和综合性以及人地关系研究 ;关注资源、人口、环境、能源以及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重…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地理学报》2016,71(12):2067-2088
人地关系研究始终贯彻在地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本文在大量的文献梳理基础上,对中国人地关系的内涵特征、研究概况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综述。① 阐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内涵及演进规律,发现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不断强化,其内涵随时代不断演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人地关系的内涵及理论体系。②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概述中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研究状况,对1980年以来人地关系研究的经费来源、主要研究团队和主要传播期刊等进行了定量识别,研究经费以国家级基金支持为主,并呈现多元化趋势;研究的优势团队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师范类院校;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期刊对人地关系研究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力。③ 资源环境是人地关系的基本载体,本文进一步聚焦到人地关系的资源环境基础研究,发现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研究经历了从单要素视角逐步向多要素综合视角演变的历程,研究主题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单一要素逐步向资源环境综合要素转变。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是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特色,未来要更加注重以发展、动态的思路关注“人”、“地”特征的变化以及新因素对人地关系的影响研究,尤其要注重资源环境绝对区位的时空变化对人地相互作用的模式影响研究,加强学科交叉以及综合集成技术的系统性研究,以推进人地关系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24  
在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问题,包括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方法革新、流动空间分析的框架、人地关系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等内容。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积极吸纳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构建信息时代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与特色,紧扣国家战略,增强人文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面向问题的综合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扬  汤青 《地理研究》2018,37(8):1655-1670
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本质所在,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不仅能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化,而且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复杂资源环境问题。在梳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及研究脉络基础上,从哲学和环境史、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人地关系综合表征方法等四方面评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① 伴随着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涵的不断演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丰富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和方法体系。②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不同研究方法各具特点,并且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总体上是往综合集成方向发展,如生态足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是人地关系综合集成研究的有益探索。③ 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发展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耦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加强新技术手段和新研究方法的运用,完善资源环境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综合研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   总被引:56,自引:8,他引:56  
郑度 《地理研究》2002,21(1):9-13
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 ,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地理学中流行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文化景观学和人类生态学等都是聚焦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不同学派。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重心是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所应采取的对策。信息时代人地关系的特征与工业时代有较大差别。人与自然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将有显著不同 ,人类将全面系统地深化对自然的认识 ,人类活动空间将发生巨大变化 ,时空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知识与科技的作用 ,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许多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公众关切的热点。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包括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机理调控 ,社会生态与环境伦理研究与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3.
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演变过程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过去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自然地理学与综合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和广泛。本文结合《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分析自然地理学学科的形成过程,阐述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人类生存环境学的分支学科体系,提出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陆大道 《地理研究》2011,30(3):387-396
论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论和人-地系统的特征,倡导开展"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阐明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方法论及其特点,将有利于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学术界特别是自然科学范畴内对人文-经济地理学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在资源环境研究中的地位逐步形成共识,促进地球表层领域内资源-环境(包括生态...  相似文献   

15.
基于易学与堪舆学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思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孙峰华 《地理学报》2012,67(2):266-282
易学是哲学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一种哲学方法论。本文探讨了易学大成之周易的科学性质,附带着研究了李约瑟难题并给出答案。文章指出“易历四世”是易学认识“人地关系”发展规律不断升华的哲学嬗变,探讨了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哲学思想对“人地关系”规律的认识。着重研究了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论——周易对“人地关系”的解释。堪舆学胎生于易学,没有易学就没有堪舆学。现代堪舆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关联密切,其原因是:①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堪舆学的基础;② 大量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是堪舆学研究的支柱;③ 堪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探究了易学、堪舆学与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易学和堪舆学在研究、协调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对堪舆学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应该用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辩证的观点解读其独特领域——堪舆学。以“青海黄河果岭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布局为案例,探讨了现代堪舆学的实践过程。堪舆学含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也含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思想。既不要用其科学性掩盖其伪科学性,也不要用其伪科学性否定其科学性。无论是学院派还是民间派,只要研究、应用堪舆学的人,都树立了科学的堪舆学思想,真正的现代堪舆学也就建立起来了,风水迷信也就荡然无存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易学、堪舆学,应与西方相关的人文地理哲学、学科紧密的结合起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共同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中国的堪舆学、人文地理学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关怀、宽容和空间。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国际空间规划嬗变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庆媛  罗奎  劳昕 《地理学报》2020,75(6):1223-1236
空间规划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政策工具,空间规划改革是建立现代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当前政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采用文献计量与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基于地理学视角对国外空间规划研究与实践进行深入剖析,目的在于总结其演化规律,明确其对中国空间规划改革的启示。研究发现:① 地理学作为一门专注于“空间”的科学,其理论与方法在空间规划改革中不可或缺。传统的地理学理论在空间规划中仍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而关系地理学等后结构主义地理学理论在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同时地理学还为空间规划提供了方法与技术支撑。基于孤立视角与线性增长的传统空间规划往往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基于关系网络与多种发展轨迹综合叠加的关系地理学理论可为空间规划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支撑。② 提升中国地理学研究水平是推动空间规划健康发展的基石。德国的地理学研究成果推动了其成为空间发展最为均衡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则支撑了其以三大城市群为主导国土开发格局的形成,地理学者在推动既有理论本地化的过程中,更应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角度出发,为解决中国空前激烈的人地冲突提供科学指引。③ 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空间规划体系是推动空间规划目标性与操作性相统一的保障。地理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科学,应积极面对空间规划改革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区域特质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途径,为空间规划改革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以此为国家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数据来源,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2009年以来,景观偏好研究发展较快,涉及学科多、主题广泛;国际以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公众偏好、美学分析等为研究方向;国内围绕居民、游客和公共绿地等开展研究;学术共同体未形成,地理学者较少;地理学对景观偏好研究的响应国际上以技术应用为主,国内集中在旅游地理方向。景观偏好聚焦于人景互动和人的尺度,符合地理学核心主题,与人文地理学发展契合。积极响应景观偏好研究,将为地理学研究拓展小微尺度、深入揭示新时代人地关系提供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多维转向与福祉地理学研究框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是福祉地理学赖以依存的基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框架深刻影响着福祉地理学.史密斯提出的福利地理学分析框架是研究福祉地理学的重要基石.但是,由于福祉概念的复杂性、地理哲学多元化、研究手段多样化以及发展观演变等因素,有必要分析福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Contemporary science philosophy suggests that discussing ontological problems is of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broadly within certain specific disciplines.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re inseparable from philosophical guidance; for instance, the philosophy of geography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for geography.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geography is methodology-oriented, which primarily emphasizes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geography explanations,” and ignores the discussion of its ontology. This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thodology, ontolo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geography, defines the connotations of geographical ontology, analyzes the link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philosophical ontology and scientific ontology of geography, clarifies the nature of geographical ontology, and summaries its theoretical values. The ontology of geography incorporates the philosophically ontological beliefs of geographers and geographical schools and the ontological commitment of the theory of geography. As different geographers hold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viewpoints, their ontological beliefs are different; one geographical theory asserts an ontological commitment of “what is there,” which determines the nature and types of objectives the theory references. The ontological beliefs of geographers determine their epistemology, methodology, and axiology, and the ontological commitment of a geographical theory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that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