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飞  陈媛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13,(5):538-544
基于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内涵,从敏感性和应对能力2个方面建立了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集对分析法构建了脆弱性评估模型。以群岛旅游城市舟山为例,分析了1995~2010年舟山市旅游型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舟山市经济系统对不利扰动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区域应对能力波动上升,系统脆弱性整体上呈现不断下降态势;②敏感性的强弱对舟山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③总游客量增长率、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地方财政自给率、客源市场集中度等是影响系统脆弱性的关键因子;地方财政自给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及教育投入不足是阻碍区域应对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集对分析的大连市人海经济系统脆弱性测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集对分析和脆弱性评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典型沿海城市大连为例,分析1998-2012年大连市人海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演变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对内和对外冲击的应对能力表现出总体平稳、阶段波动频繁趋势,人海经济系统脆弱性整体不断下降;2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大连市人海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应对能力与脆弱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敏感性的强弱对大连市人海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3通过"障碍度"分析表明海洋资源过度利用、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环境污染是应对能力降低的主要因子。建议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科学技术,加强海洋污染治理等措施提高应对性,实现降低大连市人海经济系统脆弱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集对分析的中国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海洋经济脆弱性内涵出发,构建敏感性和应对性指标,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集对分析法,分析1996~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经济系统对不利扰动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对内、外冲击的应对能力表现出增强趋势,脆弱性不断下降; 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海洋经济系统敏感性、应对能力与脆弱性之间的关系,得出应对性的强弱对脆弱性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提出相应的降低海洋经济脆弱性的对策,包括充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陆海统筹,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  相似文献   

4.
运用集对分析法从经济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两方面对中国29个典型沿海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沿海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绍兴、南通、唐山、宁波为低脆弱性区域,而广州、秦皇岛、三亚、深圳、海口为高脆弱性区域;2)经济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共同决定沿海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程度;3)根据障碍因素分析,总游客量增长率、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旅游业增长弹性系数、旅游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等敏感性因子及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GDP比重、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人均GDP、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等应对能力因子是制约系统脆弱性降低的关键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5.
辽宁矿业城市经济系统应对能力分析及其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是关于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的一组函数关系式,而其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为了实现指标降维和客观赋值,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来简化运算;并构建脆弱性评估模型,以辽宁主要矿业城市为样本进行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1)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随其生命周期的推进而逐渐增大,侧面说明经济发展对资源具有高度的"路径依赖"及其产业结构的单一;(2)经济系统面对资源枯竭、国有企业改组改革扰动的敏感性对决定其脆弱性程度作用更为显著;(3)所选样本城市中,阜新市的脆弱度最高,鞍山最低,且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辽东辽西的趋势。最后依据脆弱性特征将案例城市划分为3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张戬  陈佳  黄馨  王子侨 《中国沙漠》2019,39(1):203-211
城市经济脆弱性作为当前脆弱性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为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方法。依据城市经济脆弱性内涵,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构建了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河西走廊地区及区域内五市的城市经济脆弱性,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区域城市经济脆弱性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2006—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城市经济脆弱性呈现出先曲折下降(2006—2011年)再波动上升趋势(2012—2015年);(2)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经济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经历了东西高、中部低到整体较高的演变过程;(3)阻碍河西走廊地区城市经济脆弱性降低的障碍因子由适应能力逐步转变为暴露度。针对河西走廊地区各市主要障碍因子,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7.
石油城市是人地相互作用十分强烈的人地系统,具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在对典型石油城市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运用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及BP神经网络模型对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程度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预测2014~2023年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 17 a间大庆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程度整体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脆弱性指数由1996年的0.686降至2012年的0.283,目前已处在较低脆弱水平。2012年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仅低于克拉玛依市,高于其他石油城市。2经济系统脆弱性主要影响因素为刚性产业结构和不合理的投资结构。3预测未来10 a,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先升后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依据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合脆弱性演变规律,提出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的规避、拮抗、适应等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8.
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概念界定与目标定位入手,以气候变化和系统结构要素为分析框架,建立了包括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等三类指标要素和本底脆弱性、潜在脆弱性和现实脆弱性等三个评价层次的区域脆弱性评价系统,并以南方丘陵地区为例,针对泥石流、滑坡、干旱与洪涝等区域自然灾害,构建了水土流失敏感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作者认为,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主要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扰动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脆弱性,敏感性与易损性是其脆弱性的本质属性,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是脆弱性的系统要素。自然灾害频率指标可以作为反映灾害空间集聚性的区位暴露性指标,现实灾害度可以提供脆弱性评价因子厘定、指标权重确定、模型建立与阈值分析的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9.
中国煤矿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苏飞  张平宇  李鹤 《地理研究》2008,27(4):907-916
在对经济系统脆弱性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煤矿城市经济系统对区域可采煤炭资源储量的暴露-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两个方面构建了脆弱性评估模型,并对全国25个地级以上煤矿城市进行了评估;在综合考虑不同煤矿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脆弱性得分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为3种类型。结果表明:(1)我国煤矿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总体上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不断演进而增大;(2)不同地域的煤矿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平均得分呈现出东北>中部>西部>东部的趋势,脆弱性高的煤矿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3)不同规模的煤矿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平均得分呈现出大城市>中等城市>特大城市>小城市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边境民族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构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集对分析模型,分析延边州2000—2013年旅游经济脆弱性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 2000年以来,延边州旅游经济敏感性呈"急剧上升—快速下降—反弹回升—平稳下降"变化趋势,2003年敏感性程度达到顶峰;2旅游经济应对能力变化趋势较为平稳,大致呈"先降后升"演化态势,;3旅游经济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震荡起伏特征突出,走势与旅游经济敏感性高度一致。从发展民族经济、实现跨境旅游合作、完善旅游产业政策等方面提出了降低延边州旅游经济脆弱性、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其他边境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集对分析的鞍山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脆弱性评估是当前脆弱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已成为分析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的有效工具之一。应用集对分析方法和熵权法,根据鞍山市经济发展的资源依赖特征、社会就业的不稳定特征、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的特征,评估了1990-2009 年鞍山市经济系统、社会就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3 个系统各自的敏感性、应对能力和脆弱性,进而对鞍山市人地关系的脆弱性程度进行了评估。文章发现,鞍山市人地系统作用关系属于低敏感型、高应对能力型,其相对于其他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未来发展应注重降低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并积极提高其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庆市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与动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岩  方创琳 《地理科学》2014,34(5):547-555
城市脆弱性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抵抗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外部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干扰的能力。当这种抗干扰能力低于某一临界阈值时,城市即进入脆弱状态。城市脆弱性一般包括资源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四大类型,是上述四种脆弱性的综合体现。大庆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特征。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分别对城市各子系统脆弱性和城市综合脆弱性动态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表明:① 1990~2012年,大庆市资源脆弱性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均呈现降低趋势;② 1990~2012年大庆市城市综合脆弱性经历了“快速下降-波动下降-加速下降”3个变化阶段,目前大庆市处于由中脆弱度向较低脆弱度的过度阶段;③ 伴随石油开采和城市发展,大庆市已经从经济主导型脆弱性转变为资源主导型脆弱性,大庆市已处于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亟需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步伐,转则兴,不转则衰。未来,应持续关注资源型城市,加强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城市脆弱性的发生机理与变化规律,为城市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阜新市收缩城市经济系统弹性演变趋势与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董丽晶  苏飞  温玉卿  王永超 《地理科学》2020,40(7):1142-1149
运用集对分析和弹性评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东北收缩城市阜新市为例,分析1997—2016年阜新市城市经济系统弹性变化趋势及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阜新市经济系统弹性指数在1997—2016年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弹性值大体在0.30~0.45区间波动,这说明阜新市经济系统处于中等偏低弹性状态,经济发展整体态势较稳定;同时运用回归分析法研判阜新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适应性、恢复性与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恢复性对阜新市经济系统弹性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进一步对城市经济系统恢复性的“障碍度”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经济集约化程度及经济外向性是恢复性提升的主要因子。据此建议阜新市通过优化发展能源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外向性,推进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发展,努力促进绿色转型等措施提高经济恢复性,实现不断增强阜新市经济系统弹性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万鲁河  张茜  陈晓红 《地理研究》2012,31(9):1673-1684
采用聚类分析与方差分析相结合并借助碎石图的方法,并结合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特点,建立了包括经济和环境两大系统的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脆弱性评价模型及分级标准,并对哈大齐三个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该指标体系构建方法较好的解决了指标在选取时的信息重叠和筛选后的指标存在片面性的问题;(2)哈大齐三个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综合脆弱性总体上随着城市的发展由重度脆弱逐渐过渡到轻度脆弱状态,且经济系统脆弱性基本好于环境系统脆弱性;(3)2007年,制约哈尔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脆弱性主要是环境治理指数,制约大庆和齐齐哈尔的主要是环境污染指数。  相似文献   

15.
The urban vulnerability poses a serious challenge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economy, cities must manage the higher frequencies and risks of various hazards and are becoming more vulnerable. 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and regulatory control of urban vulnera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oth urbaniz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or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cities and vulnerability concepts, existing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urban vulnerability.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urban vulnerability is scattered an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leading to a lack of comparability among the research data and resulting in tremendous difficulties in summarizing the conclusions through comparison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data. Therefore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truct urban vulnerability index (UV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could assess urban vulnerability comprehensively.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10 subindexes involving 36 specific parameters from four aspects (resources, eco-environmental systems, econom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We also established the standard values of measurements. Then we take 288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as a study area and evaluate its overall urban vulnerability and it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urban vulnerability of China has a remarkabl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both “gradient distribution” and “clustered distribution”; the extent of urban vulnerability corresponds to city size, the bigger the city, the lower its vulnerability; resource-based cities are more vulnerable than comprehensive cities; a city’s economic growth rate does not reflect the extent of its urban vulnerability. Further, we offer a few suggestions to cope with urban vulnerabilit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The urban vulnerability poses a serious challenge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economy,cities must manage the higher frequencies and risks of various hazards and are becoming more vulnerable. 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and regulatory control of urban vulnera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oth urbaniz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or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cities and vulnerability concepts,existing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urban vulnerability.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urban vulnerability is scattered and relatively independent,leading to a lack of comparability among the research data and resulting in tremendous difficulties in summarizing the conclusions through comparison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data. Therefore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truct urban vulnerability index(UV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could assess urban vulnerability comprehensively. In this study,we selected 10 subindexes involving 36 specific parameters from four aspects(resources,eco-environmental systems,economics,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We also established the standard values of measurements. Then we take 288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as a study area and evaluate its overall urban vulnerability and it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urban vulnerability of China has a remarkabl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both "gradient distribution" and "clustered distribution"; the extent of urban vulnerability corresponds to city size,the bigger the city,the lower its vulnerability; resource-based cities are more vulnerable than comprehensive cities; a city's economic growth rate does not reflect the extent of its urban vulnerability. Further,we offer a few suggestions to cope with urban vulnerabilit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对于当前我国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以黄土高原地区 25 个矿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 4 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 TOPSIS 法、灰色关联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 2000—2015 年的城 市脆弱性格局及时空演化,并以人口这一流动性最强的社会资源为切入点,分析其脆弱性演变的 区域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黄土高原地区资源型城市以中低脆弱性为主,总体呈上 升趋势,城市间极差化显著,但不平衡性趋缓;(2)该区域资源型城市脆弱性主要问题呈“生态环 境-经济+社会-经济+资源”的转变特征,其中成熟型、衰退型城市的问题尤为突出;社会及生态 环境脆弱性总体上均得以改善,资源脆弱性上升区集中在东部、南部;(3)综合脆弱性的人口响应 程度呈下降趋势。城镇人口比重的响应程度最强,人口老龄化、社会总抚养比和流动人口比重的 响应具有阶段性特征。(4)分维度脆弱性的人口响应呈现维度差异。经济和社会脆弱性的人口响 应具有一致性,社会总抚养比是关键解释因子,生态环境脆弱性中流动人口比重的解释力较强且 增幅显著,而资源脆弱性中城镇人口比重的响应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