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现场观察和模型试验,研究了粒状碎屑溜砂坡平面上砂粒具有滑动、滚动和滑动-滚动相互转换的运动方式;砂粒运动具有牵引式和推动式的力学特征。砂粒牵引式运动平面上多为滚动,剖面上具有从上至下、从前至后带动运动的特征;砂粒推动式运动平面上多为滑动,剖面上具有从上到下、从后至前推动滑移的特征。从单个砂粒起动时的受力特征和条件,研究了砂粒滑动、滚动和碰撞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水 气二相渗流耦合模型全隐式联立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论述了水、气二相渗流耦合模型全隐式联立求解的方法与原理。该方法是将水相运动方程和气相运动方程左端的达西系数项、井点的气、水产量项作隐式处理,并将气相和水相方程联立起来进行求解,同时隐式求出压力和饱和度值。因此,收敛速度快,且无条件稳定。该方法应用于沁水盆地3^#煤层气井气,水产量的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阴山山链隆起机制及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阴山隆起为异常地幔发育区,软流层上凸、岩石圈变薄、幔汁上侵、地幔底辟,垂直运动激烈;阴山隆起又处在南北两大板块夹击挤压构造带上,水平运动强烈。所以,阴山隆起是中新生代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阴山山链的隆起,在其南缘形成了呼包、临河等地堑式盆地。  相似文献   

4.
王征东 《山东地质》1995,11(1):1-11
天体内部物质运动的研究是天体理论物理研究的内容之一,也是探讨板块构造运动驱动力的唯一方法。本文根据动量守恒原理结合天体演化,天体运行规律,推演出地球内部物质的两种基本运动规律:第一种运动--壳、核的南北向相对运动及第二种运动--垂直自转轴的开普勒式旋转运动。从而获得地球内部板块构造驱动力的存在。所以,板块构造驱动力的起源,不在地下而在天上。存在于无垠宇宙的、天体运行之动量守恒之中。  相似文献   

5.
地震液化条件下重力式码头的变形破坏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云  东烟郁生 《地球科学》2001,26(4):415-418
现场调查发现在神户地震期间重力式码头破坏时都发生了相当大的侧向位移,因此,阐明挡土墙有变形机理对于改善抗震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根据相似原理设计了重力式码头的地基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底土的强度降低和局部液化是挡土墙变形破坏的主导因素。墙后动土压力的增加为挡土墙的运动提供了条件。在液化条件下重力式码头地基的运动以侧向位移为主。重力作用是地基侧向运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减少作用于挡土墙上的动土压力和充分填实基底下的砂土是增加重力式码头抗震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延长县崩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倾倒式岩质崩塌运动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其运动规律。根据崩塌的破坏形式和运动特点,将倾倒式崩塌的整个运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岩体原有节理的开裂变形阶段、岩体沿基座支点的倾倒运动阶段、崩塌体在一定初速度下的落体运动阶段、崩塌体的碰撞与堆积阶段。通过对倾倒式崩塌影响范围的理论计算结果、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调查结果对比得出,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两者远大于理论计算结果,因此数值模拟结果可作为倾倒式崩塌的影响范围,可为崩塌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黔东北地区与黔中隆起相邻,受黔中隆起影响与控制,该区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郁南运动、都匀运动、广西运动和燕山运动。早古生代早期发育在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O1h)和桐梓组(O1t)脆性灰岩中的NW向裂隙是黔东北萤石矿床的容矿构造,而NE向断层属于导矿构造。本文通过区域构造研究,典型矿区的构造解析,面理、线理、节理等统计与赤平投影分析,对黔东北地区构造变形与萤石矿床的成因关系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纪末-早奥陶世早期的郁南运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都匀运动形成了容矿与导矿构造。早古生代末期的广西运动使得黔东北长期(石炭纪-二叠纪)处于隆升暴露,在此期间,在下古生界形成了以正断层为特点的断层组合,发育了地垒式、地堑式、阶梯状、放射状、羽裂状等多种断层组合,这些组合断层在上覆上古生界的地层中不发育。同时,下古生界还发育了切割寒武系-志留系地层的NW向断层,这些NW断层不是控矿断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拟定了该区控矿和不控矿的NW向断层的特征。燕山运动在黔东北形成隔槽式褶皱组合,早期断层在此期间大多反转或平移,少数继承性再活动切穿上覆二叠系-三叠系地层。总体...  相似文献   

8.
一、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条件 (一)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式 在第二讲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无作物根系吸水情况下土壤水分运动基本微分方程式的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多旋回开合构造及区域成矿若干观点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板块说与槽台说相结合是研究大陆演化和矿产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开合构造、板块构造与槽台构造三者在形成机制上具有内在的联系。多旋口开合构造是指以多旋回开合观点研究的构造,它是研究开合过程中所有地质现象,包括开合序列、开合旋回等。开合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区域性断裂,地壳的扩张与挤压,地壳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构造过渡与构造迁移。开合演化过程称为“多旋回四阶段开合递进律”。开合构造的主要特征具有多旋回性、方向性、不平衡性、迁移性、两重性、层次性和有限性等。开合构造和岩石圈演化的基本动力是地球内部热能运转的结果,导致地壳和岩石圈裂开和聚合运动,包括传送带式、手风琴式和雪撬式三种主要的不同运动方式。正是多旋回开合构造发展,导致了多旋回成矿作用。在研究矿床分类时,首先要以多源的成矿物质来源作为矿床分类的主要依据,同时,也需要注意结合诸如成矿作用、成矿构造环境、成矿理化条件以及含矿建造等因素,以多旋回开合构造一成矿的观点来研究成矿控制和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盆-山构造及构造地貌发育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构造和沉积记录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新生代以来河西走廊与北祁连山的耦合关系。区内盆地和山脉是于38Ma前在准平原基础上发育起来的:38-17Ma,研究区处于挤压凹陷状态,随着Ⅰ级夷平面解体而盆地范围扩大,17Ma以来,盆地南缘不断抬升,沉积中心向北迁移,于4.96-3.66Ma,0.93-0.84Ha和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形成向北推进的Ⅱ级,Ⅲ级,Ⅳ级夷平面,盆山构造的运动方式有前展式,掀斜式和对冲式3种,前展式是盆山演化的主要方式且发生时代相对较早,后两者明显活动于0.93-0.84Ma。其中掀斜式运动是盆地内横向隆起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冲式运动的标志是盆地北缘龙首山,合黎山的隆起。  相似文献   

11.
姜春发 《地质论评》2004,50(3):267-269
黄汲清于1966年提出的“手风琴式运动”,在地质界逐步流行并形成开合理念。到20世纪80年代,经四个研究群体的共同努力创建了“开合构造”。从“手风琴式运动”的提出到“开合构造”的创建,以及“开合构造研究组”的成立,清楚显示出一条前进的里程。“手风琴式运动”既是“开合构造”的基础,又贯穿前进的全过程;而开合构造则是“手风琴式运动”的继承和发展,是手风琴式运动概念发展的新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测老庙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其幕式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相断陷盆地的形成不是一个匀速的变形过程,它常发育由不同级别的幕式构造所控制的沉积旋回,盆地的充填序列所的阶段性以及区域性间断记录了这些幕式运动的周期及相应的构造事件。以测老庙盆地为研究对象,以盆地充填的地层层序为研究基础,从盆地的构造格架及沉降史、盆地的构造作用与沉积响应等方面分析,讨论了幕式裂隙作用与盆地沉积旋回、层序地层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设计底部单向均匀伸展的沙箱实验,可以模拟多米诺式伸展构造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试验了多米诺式伸展构造系统的形成条件,认为多米诺式伸展构造系统的发育顺序并非以逐次向前推进的掀斜运动模式出现,而是在时间上有其发育的阶段性,在空间上有其展布的均衡性和分布的层次性,当伸展位移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多米诺式断层逐渐向铲式断层转化,而盖层厚度较大时,多米诺式伸展构造系统容易向地堑地垒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14.
地震波斜入射情形下水平成层半空间自由场的时域计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应用有限元模拟地震工程中的波动散射问题时,为了计算边界节点的运动和实现波动能量的输入,必须首先确定边界节点的内行波场即背景水平成层半空间的自由场。利用显式有限差分法的内节点位移计算公式和基于水平成层介质波动传播特点建立的相邻节点间自由场运动的关系式,给出了计算水平成层半空间自由场的时城方程(以入射侧边界节点为例)。本方法是显式有限元意义上的数值精确解,可应用于近场波动数值模拟中内行波场与散射波场的时城同步模拟。  相似文献   

15.
板块运动驱动力是当代全球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一。通过地磁斥,引力生产与板块运动密切关系的总结,地磁斥力与地磁引力驱使板块运动的同时效应,古-今和深-浅地磁斥,引务相对大小的计算,板块俯冲深处与地幔前缘间冷接触关系的确定,板块体磁针式转动,全球构造运动与磁暴和地磁斥,引力联合效应的讨论,初步提出地磁斥,引力可作为驱动板块动力源之一,驱动板块运动是地球自转力,重力,地幔对流和地磁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造山运动概念的历史。尽管一直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但是大多数地质学家对造山运动都接受其构造成因的定义,而不是地貌成因的定义。造山运动是地壳演化活动阶段的反映。笔者将地洼型造山运动定义为在后地台构造-岩浆活化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的总称,并且依据壳体运动的方式和力源,可以将地洼型造山运动划分为离散式、汇聚式和混合式三类。  相似文献   

17.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对阿拉善左旗一带储水构造的控制作用波浪运动是宇宙间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方式。无论是声波、电波、水波、地震波以及动物的运动,都呈渡浪式运动,甚至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由地球本身缩胀运动,使地面隆起、洼陷、高低起伏、正负相  相似文献   

18.
花垣县国土资源局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怍中创新思路,大力抓好制度建设,在全系统干部职工中实行廉政保证金制度。制度规定,年初副科级以上干部向局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缴纳保证金400元,一般干部缴纳200元,全年无腐败行为发生,年终退还保证金。通过廉政保证金制度的落实,使全体干部职工更加自觉地树立了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米家山隆—滑构造是在古浪运动造山前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隆—滑构造的内核隆起由顺基底与盖层之间的接合面呈席状同构造侵位的马黄沟梁单元组成。由于花岗岩的局部隆起,在阴沟群变质岩系内多层滑脱型韧变带与流褶层形成的同时,因变形分解作用,导致火山岩透镜体与韧变带及流褶层相间分布的格局。在古浪运动收缩体制下,米家山岩体呈塑性底辟式再就位,从而形成泉沟单元。晚期的祁连运动产生的构造形迹横跨叠加于古浪运动构造形迹之上,最终使米家山深成岩体分布于穹形构造核部。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现有霍尔元件测量系统存在的不足,根据全行程测量数据获取及实时观测的实际需求,研制开发了基于激光三角测量原理的射流式液动潜孔锤激光测量系统。使用该系统对SC-86H型高能射流式液动潜孔锤进行了相关试验,并获得了冲锤的全行程时间分辨数据。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冲锤运动的位移-时间和速度-时间关系。结果表明,冲锤的不规则运动发生在周期的回程初始阶段,此不稳定状态增加了冲锤的回程时间,相应地降低了冲锤的冲击频率。冲锤的实际缓冲行程对泵量并不敏感,当泵量从80 L/min增加到220 L/min时,实际缓冲行程仅在5.9~6.8 mm之间变化;实际行程的改变也不会大幅增加冲锤实际缓冲行程,随着冲锤结构行程增加57%(70~110 mm),缓冲行程只增加了7%。该系统可实现全行程测量,并描述实时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