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最早使用的克拉单位,缘于刺槐树豆籽。当时,克拉的变化在188.60—215.99毫克之间。这种用法大约溯及18世纪到19世纪末叶。现在,所有宝石与工业金刚石贸易均按国际承认标准—每克拉为200毫克或0.20克。目前,全世界买卖金刚石凿岩工具、板牙、磨具及金刚砂等所沿用下来的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中期地质学作为一个庞大的独立知识领域从自然科学中划分出来。从19世纪70年代起便开始进行了紧张的各种各样的地质学研究。许多科学问题也随之产生,明显地形成了许多地质领域的分支。在查明只靠一国力量而无法解决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时单一的文献资料不能满足要求,因为这些资料刊登在多种科学杂志和专著中。所有地  相似文献   

3.
19家地质公园,是散布在三湘四水中19个永恒的地球印痕,是地球亿万年的沧桑皱纹。从岩溶、峰林、台地到冰川的神奇地貌,从志留系、泥盆系、二迭系到三迭系的地质纪年,都在这些地质公园中得到一一展示,也许我们难以想象,在亿万年前,我们的地球到底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地质公园中看到,当年,我们的地球,和谁在共呼吸。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的内涵的发展及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李玉辉 《中国岩溶》2000,19(3):260-267
喀斯特的内容是发展的。而这种发展,从表述地表表象特征、地方名称,到学术名词、分支学科名称以及代表一种生态环境状况都在经典喀斯特地区的景观变化史中得到了体现。喀斯特含义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8世纪以前作为地方名称和地理术语、19至20世纪初的代表一类地貌形态与发育过程、20世纪上半叶至70年代的人地关系的认识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将岩溶列为脆弱环境。喀斯特地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是源于人类需求与喀斯特资源系统的协调与冲突。喀斯特环境与发展问题可分为农林牧发展阶段、传统工业发展阶段和现代工业和城市群阶段三大类。经典喀斯特地区的历史表明,喀斯特的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地球科学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地球系统科学逐渐成为地球科学重要的指导思想,对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产生了巨大影响。文中分别论述了传统地球科学时代和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分5个阶段(启蒙阶段(18世纪末以前)、狭义地史学(地层学)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70年代)、近代地史学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现代地史学阶段(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和当代地史学或系统地史学阶段(21世纪以来)),简要回顾了地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地史学研究的成就;认为21世纪地史学研究首先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不仅要重视地史学与地球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而且要重视地史学与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其次要重视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将各种地质现象纳入地球圈层之间以及地球与其他有关星球之间相互作用记录与产物这个体系中认识,还要关注地史时期全球环境变化规律的研究,使地史学研究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服务,实现地史学由地球科学向地球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张羽 《湖南地质》2010,(10):22-24
土地腐败是腐败最高发的领域,也成为最难治理的领域。从现实情况来看,土地问题是人祸,要解决,恐怕要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7.
淮河流域近500年洪旱事件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识淮河流域过去500年洪旱事件发生规律并鉴别当前的洪旱情势,收集并对比分析了流域实测降雨资料、重建历史雨季降雨资料、历史旱涝等级资料、历史洪旱文献记录和历史调查洪水资料等多源洪旱灾害数据。以重建历史雨季降雨资料和历史旱涝等级资料为主要依据,通过滑动平均、频率计算、小波分析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流域过去500年洪水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7世纪淮河流域洪旱灾害最严重,但20世纪极端洪旱事件发生频次最多。淮河流域洪旱事件存在40年左右的稳定长周期,主周期从18世纪的15~20年逐渐减少到19世纪的5年周期,近20年来出现2~3年的主周期,洪旱灾害事件呈增加趋势,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洪旱灾害威胁。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土地紧张、能源浪费、交通拥堵、安全防灾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杭州市近期出台了《杭州市区地下空间建设用地管理和土地登记暂行规定》,对市区国有土地范围内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出让方式、规划参数确定和登记发证等均作出详细规定,为今后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有人说,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则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根据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相应的城市人口将达到6.5亿人。承载这样的发艮速度,容纳如此庞大的人口,走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之路,实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是符合实际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谢学锦 《江苏地质》2003,27(3):129-139
勘查地球化学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工作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应用地球化学虽经多年发展,但它仍不能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重大问题。全球观点、地球化学图是促使应用地球化学起巨大作用的最基本东西,否则,应用地球化学就不可能有巨大的发展,勘查地球化学应该进入应用地球化学的行列。2l世纪以来,勘查地球化学已发展到应用地球化学,从研究分散模式发展到研究分布模式,从只研究成矿后的地质过程发展到研究从地球形成开始的所有地质过程中所有元素的行为,从局部到全球,从资源到环境,从发现、开发、监控到修复,从岩石圈、土壤圈到水圈、生物圈、人类圈。这样的发展趋势必将为应用地球化学解决环境和资源的重大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近500年来安徽杭埠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士康  王张华  管章志  程涛 《安徽地质》2006,16(4):281-284,289
通过对杭埠河流域近500年的旱涝灾害、人口变化等史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别统计出旱灾和涝灾在不同冷暖气候期和人口变化阶段的发生频率。结果显示本区气候总体冷期易旱、暖期易涝,显示季风气候区的特征。但19世纪中后期表现为冷湿特点,反映了该时期全球气候转冷和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另外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也在显著提高,反映出急剧增强的人类活动导致巢湖调蓄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1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东北早期的地质调查,是由一些外国地质学者开始的.根据现有资料,最早来东北进行地质调查的,当推李希霍芬(F.Richthofen).李希霍芬(1833~1905)为德国地理地质学家.1860年他曾随普鲁士探险队调查东亚各地;1868~1872年又得加利福尼亚银行及上海西商会的资助,来华进行地质调查,他先后曾到过沿海及内地的18个省区.到东  相似文献   

12.
张金带 《铀矿地质》2021,(1):131-132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没有铀矿地质专业队伍,没有开展专门的铀矿勘查工作,也就没有探明任何铀矿床。但是,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江西地质调查所地质学家南延宗在广西调查锡钨矿时首次发现的铀矿物及留下来的宝贵资料,为新中国铀矿地质事业开拓者采集到第一块铀矿石标本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方向。人类在1789年发现铀元素,西方国家铀矿开采始于19世纪。与之相比,我国检测到铀元素及发现铀矿物较晚,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相似文献   

13.
黑河230 a以来3~6月径流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利用祁连山中段树木年轮资料,重建了黑河230a来春季至夏初(3~6月)的径流变化,发现枯水年与历史记载的相对干旱时期比较吻合,证明了重建结果的可靠性.230a来黑河3~6月径流的变化振幅在各时段强弱不同:19世纪初之前丰枯变化振幅强,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变化幅度减弱,20世纪20年代以来,丰枯变化幅度又趋于增强.在过去的230a,黑河3~6月径流以丰水为主,目前正处于相对枯水阶段.奇异谱分析表明,230a来3~6月径流具有明显的24a和3a周期.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胡宜昌  董文杰  何勇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0):1066-1075
由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严重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其变化情况。从观测分析到模拟研究,几乎都发现极端气温、降水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未来有些极端事件可能会发生频数更高或强度更强。当然,研究结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从模式模拟来看,目前模拟结果仍存在不确定性,不同模式的结果间常常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从观测分析来看,研究主要局限于20世纪后半叶,如果对更长时间作分析,结论或许会有所不同。文章从最基本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定义出发,结合观测事实和模拟研究两个主要方面来介绍近几年来极端事件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最后简单地总结了这些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始于19世纪,到今已经历了由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从东部到西部以至全国范围,区调方法不断完善、更新的过程。据各时期区调的特点,可划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对20世纪90年代国外花岗岩类研究几个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述:I型/S型花岗岩成因的新模式、磁铁矿系列、钛铁矿毓花岗岩成因、从ISAM到以综合标志为基础的新的花岗岩地球动力学分类、从以大陆边缘板块俯冲带为主扩大到大陆内部碰撞造山带的花岗岩研究地域及太古宙TTG成因,并力图阐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着手研究的途径。这些内容表明花岗岩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以个别岩体、央套为主的研究发展到对全球不同构造背景下的花岗岩进行地球动力学研究。作为地壳重要组成的花岗岩物质可以作为地球动力学环境的标志及其演化的示踪剂,反演出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下大陆地壳的形成和再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地槽—地台说、板块构造说到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纪舜  徐芹芹  赵磊  朱俊宾 《地质论评》2017,63(5):1133-1140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地构造理论经历了从地槽—地台说到板块构造说的发展过程。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简称多圈层构造观)已在形成中。地槽—地台说,19世纪中叶提出,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是地质学家从理论上研究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开始。地槽—地台说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地质学方法;研究领域是大陆地壳,褶皱带(造山带)和克拉通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地槽—地台说大大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并为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板块构造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使用的方法,除地质学外,加上了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研究领域是全球大陆和海洋的岩石圈。板块构造说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围从地球表层扩展到地球内部,从大陆扩展到海洋,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是不足和缺陷已日益显露出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目前正在发展中。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使用的方法更现代化,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一切探测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的方法、手段;研究领域,已不仅仅是地球表层的地壳或岩石圈,而是地球整体,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我们相信,21世纪必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时代。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全球研究多圈层构造的最理想的切入点之一。我们期待中国地学工作者在新一轮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坚决与腐败作斗争的决心,并要求全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结合我们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实际,在如何抓源治本、预防腐败方面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试图揭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地区近千年来世纪尺度年降水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近千年年降水量变化存在显著的多尺度周期变化特征,其中以13~18世纪中的200年主控周期最为明显,并在15~17世纪达到最强,而近200年则以准120年的周期振荡为主,且在19世纪两种主要周期变化趋势相反,在近百年又趋向一致。年降水量序列的均值突变一般以30~100年尺度最为明显,世纪尺度的均值突变时段分别为公元1100~1111年、1403~1449年及1615~1661年,表现为年降水量的减少,以及公元1321~1348年、1497~1557年、1728~1743年及1885~1891年,表现为年降水量的增加。200年以上时间尺度的方差突变主要表现为序列的低频变化幅度,从公元1220年前后至1580年前后持续增大,且以15世纪的方差突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巢湖富营养化过程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姚书春  李世杰 《沉积学报》2004,22(2):343-347
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加剧所导致的营养元素输入的增加是引起湖泊富营养化趋势增强的重要原因。巢湖沉积钻孔柱状样中总有机碳和总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呈明显升高趋势,分别增加了2.5、2.9倍。由柱状样中的TOC/TN比值、TARHC、OEP判断得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TOC是陆源和内源两种来源并重;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陆源为主,并可能存在石油污染;20世纪70年代以来沉积物有机质中藻类来源的有机质占主要地位。巢湖沉积柱状样的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巢湖富营养化开始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