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海域地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内关于海域地震问题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的介绍。1987年首次进行了海域地震烈度区划研究,并编制了国内第一张海域区划图。近年来,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海域地震问题研究,其中包括进一步的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南黄海海域及其他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海域强震的中期及中短期预报问题等。本文还简要介绍了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图原则。它与陆域地震烈度区划不同之处是,在编图中考虑了地壳类类型与地震强度的关系及减震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区划方法所得结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震》1996,12(A00):1-9
通过对晋中南和攀西南个实验区所进行的潜心研究,已完成不同区划方法的专题论文12篇。综合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现有区划有方法的改进与新区划方法的探讨方面,取得了8点显著的进展。这些进展为“九五”期间的区划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近年来地中国海域地震烈度区划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1987年编制的《中国海域及其相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进行了补充和修定,提出了补充和修定的依据,并给出了新的海域区划图。  相似文献   

4.
地震危险性分析冈布尔方法具有简明、快速而准确的特征,前两个特征似乎已在文献中得以澄清,后一特征将在本文的研究中证实。根据公认明清以来历史地震目录大体完整的事实,作出“1981年版”的四川及邻区乃至全国范围的两个地震烈度区划,都以几近精确的水平,通过了其后10年间地震实践的检验。本文还讨论了该方法与抗震设防、地震保险的接口关系,以及它与地震地质、地震危险性分析科内尔方法的协调性接口关系。  相似文献   

5.
曾勇 《四川地震》1991,(1):57-62
本文以我国第三代烈度区划工作所采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思路为基础,沿袭断层破裂模型中分条积分的简易性,提出了考虑地震活动时空非均匀性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简易算法,使第三代烈度区划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思路在地震烈度复核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地震中长期预测是地震区划和工程地震设防的依据,并用于指导地震监测和短临地震预测工作,所以地震中长期预测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但是,目前在地震烈度区划研究中有“跟着地震跑”的问题,即已发生过强震的区域,特别是有记载以来或刚发生过大震的区域,震级越高,基本烈度越高。而实际上强震,特别是大震多发生在历史上没有大震记录、  相似文献   

7.
郭增建 《内陆地震》1997,11(2):174-177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邢台大震发生,这一时期是解放后地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关于地震烈度区划、观测系统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有不少文字介绍,但对短临地震预报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介绍,即使有,亦很不全面。本文旨在较全面地介绍这一阶段的短;临地震预报研究(简称地震预报,下同)。这一阶段的前10余年,中国是以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基本国策的,因此在地震预报上也不例外。1954年苏联出版了《地震预报问题》专辑,我国学者随即进行了学习和消化。其中在短临预报方面有“作为地震可能前兆之一的地面倾斜”的研究,有…  相似文献   

8.
准时间可预报复发行为与断裂带分段发震概率估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闻学泽 《中国地震》1993,9(4):289-300
反不确定性引入“时间可预报模式”,可将一次地震之后的平静时间表示成与这次地震位错量在小呈正相关的随机变量。称这种带有不确定性的地震原地复发行为为“准时间可预报行为”。对于历史地震资料,准时间可预报复发行为可由地震后平静时间的对数与地震烈度的回归方程。文中给出了估计一条枯断裂带不同段落以上一次地震烈度值为背景的平均复发时间间隔的方法,以及可用 于对未来地震潜势进行不确定评价的实时概率模型,并以鲜水河  相似文献   

9.
地震烈度这一概念在地震学和地震工程上一直广泛使用。在我国一直以烈度作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标志来进行地震区划;工程上又以一定的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的标准。但是烈度是依据宏观地震烈度表的规定来评定,而宏观地震烈度表并不是一个很准确的尺度,现今世界各地使用的烈度表有多种,其中的一些规定也存在差异。烈度表的尺度是否合理,对国家的防震减灾事业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世界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历史档案资料在防震减灾中的意义和中国近50年来在整理历史地震资料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在工程地震及地震烈度区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地震区划结果随机场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孟潭  潘华 《地震学报》1993,15(1):53-60
检验具有概率含义的地震区划图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如何用实际的地震样本资料直接检验区划图,目前尚无比较好的方法.作者从随机场的理论出发,首先定义了地震区划结果随机场的概念,然后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证明了地震区划结果随机场的均值具有各点历经的特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地震区划结果随机场的空间平均值以概率1收敛于集平均值,并等于地震区划图的超越概率值.据此,作者提出了用实际样本的空间分布的平均值,检验具有概率含义的地震区划图的方法.用近15年的实际地震产生的地震烈度资料和近50年的实际地震产生的烈度资料,按本文提出的方法,初步检验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版),认为该地震区划图基本上是合理的.本文提出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其它可以用随机场理论描述的场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证明场址的地震影响烈度的频次与相应的烈度值呈对数线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以山西南部(ψN35.5° ̄38°,λE111° ̄113°)为例,求出各场址的β、λ和Imax,得出各场址的烈度危险性分析曲线,并用“逻辑树”方法对各场址的危险性结果进行不确定校正,由此得到该区域的烈度区划图。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尤对呈现过烈度异常的区域,本方法的结果更能显示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目前地震危险性分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引入“逻辑树”方法处理了四川某工程场地的地震危险性,最后用三种方法给出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4.
“历史地震重演”和“构造类比”是编制地震区划图的基本原则。只有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精诚合作,才能编制出科学的地震区划图,本文着重介绍国家地震局“八五”重点课题“地震区划研究”的成果,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证明场址的地震影响烈度的频次与相应的烈度值呈对数线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以山西南部(N35.5°~38°,λE111~113°)为例,求出各场址的β、λ和Imax,得出各场址的烈度危险性分析曲线,并用“逻辑树”方法对各场址的危险性结果进行不确定校正,由此得到该区域的烈度区划图。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尤对呈现过烈度异常的区域,本方法的结果更能显示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金学申  戴英华 《中国地震》1996,12(A00):57-64
本文在证明场址的地震影响烈度的频次与相应的烈度值呈对数线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以山西南部和四川西部为例,求出各场址的β,λ和Imax,得出各场址的烈度危险性分 析曲线,并用“逻辑树”方法对各场址的危险性结果进行不确定校正,由此得到二区珠烈度划图。  相似文献   

17.
贾素娟  鄢家全 《中国地震》1996,12(A00):47-51
本文利用场地影响烈度的统计特性,得到了山西中部四川攀西地区不同平均重视期的烈度区划图,它与新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在 分区形态上大体相近,个别地段有着异,但各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潜在震源区内部非均匀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胥广银  高孟潭 《中国地震》1996,12(3):294-299
潜在震源区是未来可能的震中集合体。我国目前采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一般采用面源模型,潜在震源区面积平均约占3×103—4×103km2。假定地震危险性在潜在震源区内的分布是均匀的。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较大面积的地震均匀分布模型对地震危险性的估计过低。本文利用全国地震烈度区划采用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模型和地震数据,统计了历史地震震中在潜在震源区内的空间相对分布情况,给出了潜在震源区内强震非均匀分布的定量描述方法和初步研究结果。应用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给出更科学、合理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以四川省地理环境条件为研究背景,根据相关单位提供的资料,对四川省滑坡危险性等级进行了区划研究。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构造、河流水系、降雨量、地震烈度等6项作为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滑坡危险性等级区划,对算法中所涉及到的危险系数计算公式、因子权重分析、阈值选取等进行了一系列控制试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以及降低算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采用“识别率”和“改变率”2个准则来判断“分类结果作为新的训练集”,即RTS试验的收敛性,从而给出识别率高、改变率稳定的分类结果,以及能合理反映识别结果的最佳参数。通过3次逐级识别分类,将四川省滑坡危险度划分为7个等级,区划结果与实际滑坡发生情况吻合。本文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地区的滑坡危险性等级区划。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综合指标法的芦山地震滑坡危险区等级快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强烈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是一种致灾严重、发生范围较广的灾害,进行地震滑坡危险区划是降低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以2013年4月20日MW7.0芦山地震为例,以芦山县、宝兴县及其周边受滑坡崩塌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选定地层岩性、坡度、地震烈度、距断层距离和距水系距离等5类与地震滑坡关系密切的影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影响因子的权重,继而采取综合指标法,将研究区划分为低危险、中度危险、较高危险和最高危险4个等级的危险区,用以表示该区域在遭受给定的地震烈度作用下发生地震滑坡的可能性的大小。实地勘察的滑坡点分布与预测的地震滑坡危险区的对比表明,两者吻合程度较高,约有77%的滑坡点落在较高危险和最高危险区。研究成果可为地震滑坡灾害应急、山区地震滑坡预测、滑坡灾害预防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