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明  史春云  高峰  冯亮 《地理科学》2022,42(8):1455-1462
基于长三角地区1663个3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长三角旅游吸引的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显著,表现出“整体分散,核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单核、多中心、层级化”的格局特征显著,集聚形态上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② 城区吸引物集聚程度高于乡村地区,省域间城乡吸引物分布各有侧重,根据景区丰度指数可将长三角41市划分为“城乡双高型”“城区集聚型”“乡村集聚型”和“城乡双低型”4类旅游地;③ 长三角旅游吸引物城乡分异特征主要是由自然、经济、社会三大因素互相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城乡吸引物的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旅游活动的普及,旅游的内涵正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世界旅游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进入到了“买方市场”。据WTO资料,文化知识旅游、娱乐消遣型旅游、多种需求的非观光旅游已成为现代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遗产丰富,世人皆知,寓精神文化于旅游活动之中的旅游需求,必然使我国成为国际旅游者首选的旅游热点之一。近几年国外掀起的“中国文化旅游热”便是最好的说明。“买方市环’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卖方市场”超前研究并适时开发和抛售什么样的产品,这是旅游营销学的任务和策略。新形势下,作为我国文…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广义认知,梳理了文化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进展,依据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模型,建立了文化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各项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构建了文化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及评价标准,并以天津“五大道”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处于初等发展水平向中等水平过渡阶段,今后应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加大公益性投入、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强化旅游配套以及关注社区发展来进一步提升其作为天津标志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理论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总结法,理论探讨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系统。根据文化结构的三层次说,建立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结构与表征符号内容:历史文化表征符号、现代文化表征符号、民俗文化表征符号、伦理道德文化表征符号。认为制度文化表征系统与精神文化表征系统可视为"舞台"的"帷幕",引导游客由"前台"向"后台"探索,从而避免对目的地文化认识的肤浅化和片面化。对符号意义和价值的编码存在着一种社会选择机制,需根据主流价值观进行社会建构,以符合社会心理取向和游客兴趣。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人造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分析及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航 《热带地理》2005,25(2):171-175
介绍深圳市旅游业发展概况,总结出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题内容过多集聚、技术含量偏低等主要问题,对深圳市一级、二级、三级旅游客源市场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指出了深圳市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以高新科技为依托,加强对“参与性娱乐层面”和“文化性生活层面”旅游吸引物的创意与营造,重点吸引回头客。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用户贡献内容(UGC)已逐渐成为旅游行为与感知研究的重要数据源.区别于通常利用搜索引擎关键词数量描述网络关注度的方法,本文引入电子社区层次结构为权重因子,建立了基于社区UGC的旅游关注度模型,能够灵活调节模型表达的重点,优化计算结果.针对著名旅游电子社区Tripadvisor 的研究发现,国外社区用户对中国旅游的关注呈现3 个典型特征:①旅游关注集中在“长城、泰山、黄山、九寨沟、张家界”等少数旅游吸引物,和“北京、香港、上海、桂林”少量目的地城市;大量吸引物和目的地关注度较低,呈现“长尾现象”与极化特征.②吸引物与目的地城市的关注空间具有明显耦合性,关注度较高的吸引物多邻近或隶属于关注度较高的城市,如桂林阳朔、北京长城、成都都江堰和九寨沟、杭州西湖等.③旅游关注空间整体呈现出由高到低的“东—中—西”格局,与中国区域经济的“东—中—西”梯度格局基本耦合;北京、香港、广州、深圳、上海、成都等关注中心也与区域经济中心一致.旅游资源禀赋、电子口碑传播模式、地理区位、经济水平和关注者国家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区位等是影响旅游者关注度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旅游关注度模型旨在解决互联网用户对区域旅游关注的定量计算问题,为基于互联网UGC的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竞争力要素出发,对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对比,阐述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由微观层面的旅游产品竞争力、中观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表现在宏观层上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竞争主体、竞争对象与城市竞争力均不相同的观点。“旅游吸引物”内容的宽泛性及旅游产业的高度关联性,使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基本影响要素与城市竞争力影响要素高度重合,因而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应致力于该产业的核心能力及其核心影响因素,界定“城市旅游”的范畴、区域空间特征以及空间尺度,才能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更有针对性,使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郑州市金水区为例,对中心城区发展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中心城区具有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商务活动平台优越、城市旅游兴起、旅游形式丰富等优势和机遇,但也存在着竞争压力大、与城市规划需要衔接等劣势和挑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心城区旅游吸引物由特色旅游、游憩商业区、特色街区和环城游憩带构成,提出了开发休闲度假游、文化感悟游、娱乐购物游、公务旅游、工业旅游、公共资源旅游等旅游产品的思路,并针对这些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对策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几千年文明史,文化积淀十分厚重,对于旅游业来说,无疑是最主要的吸引物和“卖点”,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在全世界与其他旅游资源比较而显得最独特和最值钱的地方。本文以福建省永春县魁星岩旅游景区开发为例,阐述旅游风景名胜区突出文化内涵的开发,要重视历史、文化、风俗的深层次挖掘,才能充分体现出风景名胜区的品味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6~2001年国内旅游客流月份分布数据,分析了三亚、北海、普陀山等海滨(岛)型旅游地和黄山、九华山等山岳型旅游地国内客流季节性特征,从旅游客流季节分布曲线看,三亚、九华山分别表现为“三峰两谷”和“双峰双谷”型,北海、普陀山、黄山均表现为“三峰三谷”型;从旅游客流集中指数R值看,黄山的R值最大,近年平均为5.7,三亚的R值最小 ,近年平均为1.3,并且黄山、三亚的R值变化幅度较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北海、普陀山、九华山的R值介于黄山、三亚之间,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比较分析5处旅游地客流季节变化成因,发现它们均受自然季节性因素和社会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包括气候的舒适性、降水等,对于海滨(岛)型旅游地而言,海水温度、热带气旋活动影响也很重要;后者主要包括法定节假目、居民出游习惯等。对对富有宗教特色的旅游地,宗教节庆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自然季节性因素是造成以自然吸引物或自然-文化吸引物为物为特征的旅游地客流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社会季节性因素只有在自然季节性因素形成的旅游季节变化的基础上产生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基于GIS技术,结合旅游域模型,获得长三角地区各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圈旅游吸引物数据,运用分形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认为各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具有聚集分形特性,且存在三种不同类型,在相同类型中的各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聚集维数值在无标度区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空间结构基本上是从中心旅游吸引物点向周围腹地密度衰减的,在对应于Rs≤30km的无标度区间内,旅游圈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随机聚集维数值均在0.5左右,对应于其他无标度区间,随机聚集维数值多在1.35和1.80左右;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和上海等北部地区旅游圈旅游吸引物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维数值小于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南部地区的旅游圈,北部地区城市旅游圈旅游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紧致性强于南部地区的城市旅游圈,北部旅游圈足以构建3日游的110km半径,南部旅游圈的实际范围则可能小于110km.  相似文献   

12.
杨仲元  徐建刚  林蔚 《地理学报》2016,71(6):1059-1074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旅游地由主体系统、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多个适应性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论文选择皖南旅游区为案例地,探讨了其空间演化过程。结果显示:① 1979-1990年是空间聚集体形成阶段,以黄山和九华山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并形成规模“聚集”,旅游空间结构开始呈现集聚发展特征。② 1991-2000年为空间聚集体增长时期,黄山景区和九华山景区进一步发展,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西递、宏村景区的快速发展推动新的空间聚集体形成,空间聚集体的规模和数量同时增长。③ 2001年以来,皖南进入空间集聚体涌现阶段,主体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加强,多种新兴发展要素涌现;新兴发展要素和传统发展要素共同催生了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推动皖南旅游区空间演化发展。未来,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将推动皖南旅游资源的多样化、全域化的利用,文化性、生态性、乡村性的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皖南旅游发展主流方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网的建设将加强皖南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皖南将以全域旅游方式,整体融入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之中,成为长三角旅游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雷雅钦  王波  刘俊  赵莹 《热带地理》2021,41(5):1110-1119
基于在携程旅行网(Ctrip.com)上收集的2000-2019年成都相关游记,通过构建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维度分析框架与专属的分词词库,运用游客感知偏好标准差椭圆(SDE)和文本分析,从时空维度探究成都近20年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演变。总体上,认知形象呈现丰富化趋势,其时空演变具有以下特征:1)游客偏好向“体验游”转变,SDE向东南(市区)偏移,旅游吸引物、旅游休闲和娱乐中“体验式消费”维度占比提高;2)“悠闲”的城市气质更加鲜明,浓烈的地方氛围促进市区吸引力的提高,推动SDE向市区方向进一步偏移;3)“去地震化”的旅游响应明显,表现在公共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维度,受灾景区及恢复重建影响SDE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14.
邯郸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适宜的气候与自然社会环境。遵循“一方景观吸引一方游人”的理念,应该挖掘更多旅游资源,在深度与力度上进行系统调整。必须冲破以往“赵文化”朦胧圈的羁绊,扭转主次颠倒的开发,改变现代城市园林化倾向,以“赵文化”为龙头组成系列开发产品,搞好综合性服务建设。该文提出“三驾马车”(赵王城—中华典故之都、山地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三大系统工程)拉动邯郸旅游发展的思路,指出邯郸市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5  
吴必虎 《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针对目前中国区域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开发由80年代的“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变化,作者提出了区域旅游开发中应该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三个方面进行程序式评价论证,即所谓的昂谱(RMP)分析模式,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基本思路。这一模式在1999年进行的洛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  相似文献   

16.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梁锦梅 《福建地理》2000,15(2):34-36,54
文化审美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是客家地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将对客家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2]——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中国区域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开发由 80年代的“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变化 ,作者提出了区域旅游开发中应该从资源(Resource)、市场 (Market)和产品 (Product)三个方面进行程序式评价论证 ,即所谓的昂谱(RMP)分析模式 ,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基本思路。这一模式在 1 999年进行的洛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  相似文献   

18.
虞虎  刘青青  陈田  陆林  李亚娟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1288-1302
都市圈旅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对都市圈旅游系统的形成要素和演化特征等方面研究尚不清晰,限制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基于概念界定、组织构成、演化动力与机制、作用过程与特征的分析思路,系统研究都市圈旅游系统的发展特征。结果显示:都市圈旅游系统是在特定地理单元内,以区域城镇体系、生态空间为物质基础,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集聚中心,以多类型旅游吸引物、区域旅游目的地、一体化旅游设施、网络化旅游媒介和旅游交通体系共同组成的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的旅游地域综合体,具有文化同源性、规模层次性、产业关联性、空间圈层性等特征。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交通条件改善等外部因素演化促进了都市圈旅游的形成与发展,旅游需求、旅游产业集聚、重大事件、区域旅游品牌营销以及政府旅游合作构成的地理邻近结构力、产业链辐射力、行政协调力和文化结构力四种力量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系统的空间演化,形成了极化吸引、空间对流、平衡优化三个发展阶段,相应地呈现出单中心扩张、空间联动和多级网络的空间演化模式。该结论对客观地认识都市圈旅游系统及其后续深入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南海三沙海岛旅游开发意义重大.以内陆客源市场开发为对象,通过对郑州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对三沙海岛旅游开发的意义、居民旅游意愿、旅游时间与经济花费意愿、旅游吸引物、旅游方式、旅游产品偏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等视角系统分析内陆客源市场对三沙旅游的市场偏好,并从海岛旅游产品开发、拓展旅游市场、增加旅游客流等方面对南海三沙岛屿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提出了边境旅游的行动者-网络体系,由入境元素、景观元素、区位元素、营销元素等异质性元素构成的边境旅游行动者-网络在转译过程中,必须通过“强制通行点”:简化入出境手续,构建区域合作机制,各行动主体通过相互作用就能达到旅游产品创新的目的。实施边境旅游集散地开发项目,开发建设中朝边境“自由旅游区”。联合开发“鸭绿江国际旅游廊道”,提升边境旅游产品创新层次,促进网络中各种行动主体的联动与互动。促进边境地区“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