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污染物效应专家组(GEEP)和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共同主办的“IOC/GEEP 底栖生物群落环境效应国际研讨班”于1992年10月19~24日在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举办。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的代表蒋逸航博士主持了本次为期一周的研讨活动.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污染物效应专家组邀请了三名英国专家前来授课,来自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7个国家的15名学员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和加拿大政府间文化科学交流合作协定,国家海洋局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合作进行了一项为期五年、以污染动力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海洋围隔式生态系实验。目前,海上现场实验工作已基本结束,以这次合作研究为中心内容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1987年5月在北京召开。在1983年至1986年的合作研究期间,中加两国科学家合作在加拿大西德尼(Sidney)进行了“石油加分散剂对围隔生态系的影响”、“矿渣对围隔生态系的影响”、“在各种化学与生物的条件下,False湾底质金属释出通量研究”、“新型分散剂对石油的分  相似文献   

3.
厦门海域渔业资源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初级生产力和渔业统计资料为材 ,分别应用Tait沿岸海域生态系能流分析法、营养动态法和Cushing等 3种模式 ,估算厦门沿岸海域的渔业资源自然生产量。同时 ,分别应用Schaefer和Fox两种剩余产量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捕捞力量。前 3种模式估算该海域的资源生产量分别为 2 0 1 0 5t,1 8463t和 1 7489t,平均 1 8686t。后两种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平均值分别为 9639t和 91 0 4t。估算的最大持续捕捞力量 :5种作业综合总功率为 1 5976kW ;以厦门机定置渔船单位功率渔捞效率为标准估算的总功率为 2 7351kW ;以厦门机刺网渔船单位功率渔捞效率为标准估算的总功率为 432 1 3kW。 1 997年实际渔获量和捕捞力量均超过了估算的最大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捕捞力量。文中还讨论了捕捞力量的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大亚湾核电站海洋生态零点调查,于6月28—30日在厦门召开第一年大亚湾海洋生态零点调查成果鉴定会。该所受国家海洋局委托、邀请广东省核电合营有限公司等21个单位的38位专家进行了鉴定,认为其成果“已经达到当前国际同类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黄雅琴  李荣冠  江锦祥 《海洋科学》2011,35(10):110-116
为了解洛阳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的潮间带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数量时空分布及群落结构现状,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2009年4月和11月在洛阳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了光滩(Qch1)、屿头红树林区(Qch2)、增墁红树林区(Qch3)和米草区(Qch4))4条断面共3种生境,进行软体动物调查。共鉴定软体动物16科...  相似文献   

6.
最近,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承担完成的“秦山核电站工程临近海域放射性背景值调查研究”成果在厦门通过了国家海洋局主持的评审验收。秦山核电站是我国兴建的第一座核电站工程,也是国家“七五”重点工程之一。为了对核电站建成投产后可能对邻近海域造成的放射性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并为今后的放射性监测及海洋执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开展核电站入海废物对海洋环境影响的  相似文献   

7.
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加拿大国立海洋研究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进行的中加海洋生态系围隔实验,于1987年5月在北京就已完成的两期合作计划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举行了国际海洋生态系围隔实验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继美国(1977年)和加拿大(1980年)会议之后的第3次国际性会议。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挪威、荷兰、联邦德国、香港地区和我国的67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  相似文献   

8.
岳夫 《海洋信息》2002,(4):32-32,27
2002年6月28日,“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究开发基地”在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下称海洋三所)成立,并正式挂牌。“基地”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下称中国大洋协会)和海洋三所的相关研究方向基础上建立,目的是把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推向深入和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国家海洋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我国国家海洋局(SOA)与国际海洋学院(IOI)于1992年10月5日至12月11日联合举办“海洋专属经济区开发与管理培训班(B)”。培训班于1992年10月5日在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举行开学式,并在该所进行为期9周课程的培训;12月4日赴天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进行第10周课程培训活动;最后在北京国家海洋局举行闭学式。培训班计有学员20人。其中,我国学员10人,外籍学员10人(来自亚洲3名——菲律宾、印度和泰国;非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南部水深30—60m海底首次发现文昌鱼大面积分布”;“发现了多毛类一个新属三个新种”;“台湾浅滩南部存在着上升流、平潭岛东北和泉州湾外海区也发现有上升流现象”;“台湾海峡内存在着浅海声道”。这些是从最近在厦门召开的“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成果评审验收会上获悉的。来自全国24个单位的同行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70多名,在听取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关于“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的工作报告和海洋水文气象、海水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洋地质地貌、海水声速和海洋人工放射性等专业的调查研究报告之后,根据国家海洋局下达的任务与要求,认真地审查了全部成果。认为该调查是一次较全面、较系统、范围广、站位多、同步周日连续观测和分片准同步大面的调查。海水化学要素做到现场过滤分析;海水声速应用声速仪直接测定;海洋沉积  相似文献   

11.
最近,载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科学调查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延平号”科学调查船驰离厦门港码头,向福建省闽东海域驶去,与此同时执行游泳生物的调查船只,也向同一海区驶去。这意味着海洋三所承担的国家项目和福建省近海项目,包括台湾海峡全海域和南海东北部分海域的水体环境调查海上作业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2.
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1980—1981年厦门港湾环境综合调查资料,报道了该港湾表层沉积物中Fe_2O_3,Al_2O_3和TiO_2含量的分布,讨论了它们之间及其与沉积类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为了促进鲸豚的保育、交流科研和管理信息,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物种委员会(IUCN/SSC)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1995年月17~20日在厦门联合举办了“闽港台鲸豚保育研讨会。”来自福建、浙江、辽宁、香港、台湾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鲸豚保育管理部门等26个单位近4O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专家、学者们交流的9篇论文和报告主要围绕着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水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Chinensis)以及台湾海峡的海兽类的研究、保育问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与台湾大学合作研究中华白海豚获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与赞赏。国…  相似文献   

14.
广东红树林的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振亮 《海洋信息》1999,(6):25-25,27
红树林是热带滩涂特有的植被和植物资源之一,是全球的珍稀植物。一般所称的红树林,是指海潮所能到达(包括特大潮)的地方生长的乔木灌木植物群落,统属红树林。 红树林在热带潮间带环境中维持较高的毛初级生产力。其生产力传递给以甲壳类动物为主的无脊椎动物群,很多无脊椎动物直接吃红树林的叶子和嫩枝碎屑,且红树林系统为幼苗阶段的鱼和虾在洄游时提供了一个隐蔽和食物丰富的栖息场所。没有这些红树林,水域就会缺少营养物质,使海产品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5.
厦门港湾海流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1980年8月至1981年10月进行厦门港湾调查时测得的海流实测资料及1985年在嵩鼓以南海域12个测流点的海流实测值共8800组,对厦门港湾的潮、余流分布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分析,以期为该海区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6.
多毛类环节动物对柴油污染效应的模拟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1年6~8月,在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濒海的大池中进行了模拟底栖生态系油污染实验,使用0号柴油以5、25、125、625mg/dm3浓度污染底质。本文报道了各处理组中多毛类动物的群落变化。结果说明油污在自然消除的两周内,尽管上述浓度未根本改变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但群落的总重量明显减少,动物个体小型化。不同油污梯度下的动物平均个体重量与底质含油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撰写、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大亚湾海洋生态文集》(Ⅱ)最近在厦门公开发行。《大亚湾海洋生态文集》(Ⅱ)是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根据该所承担大亚湾核电站海洋生态零点调查两周年的资料写成的。全集共69篇论文,80万字。其主要内容如下: 1.海洋环境包括大亚湾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岸滩地貌类型和滩地沉积物分布特征、悬浮物的分布与沉积、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的时间变化、沉积物中6种氧化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沉  相似文献   

18.
《厦门港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报告》于1987年4月29日在厦门通过了审查验收。来自15个单位的教授、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25人,听取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港环境综合调查的工作报告、海洋水文气象、海水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地貌专业和厦门港的开发利用与今后研究课题报告,认真地审查了该《报告》及有关图件与档案资料,一致认为该调查是厦门港第一次范围广、站次多、布点合理、历时一年多  相似文献   

19.
2008年4月9日,国家海洋局科技司组织专家在厦门对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章晓波研究员等人完成的“深海嗜热细菌及噬菌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20.
为定量评估多元环境因子对红树林分布的影响,探索区域红树林生境适宜性和修复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本研究应用最大熵模型评估厦门湾红树林生境适宜性,叠加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红树林修复潜力。结果表明,在生物气候、地形、水质、沉积物、水文等5组环境变量中,影响厦门湾研究区内红树林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类型为温度、地形和水质。在单项环境因子中,离岸线距离、营养盐浓度、盐度等对厦门湾红树林生境适宜性的贡献度最大。适宜性和修复潜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九龙江河口、翔安下潭尾、海沧东屿等区域。与现存红树林的分布相对照,理论上还有约406.4 hm^2的高修复潜力区和1001.2 hm^2的中修复潜力区可考虑用于未来红树林修复。现有的保护区和修复工程已基本覆盖了上述大部分区域,未来厦门湾内的红树林修复选址可考虑泉州市安海湾沿岸、龙海市九龙江河口、漳州港沿岸和附近岛屿。本研究尝试采用新兴模型方法判断红树林的综合适生条件,并实现空间化、定量化的评估,其结果可为红树林修复选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为区域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