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可可西里地区库赛湖变化及湖水外溢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库赛湖研究区地形图、Landsat TM/ETM+和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HJ1A/BCCD影像为基础,结合五道梁气象站气温降水资料,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2011 年9 月可可西里地区库赛湖湖水外溢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库赛湖湖水外溢发生在2011 年9 月20 日至30 日期间,卓乃湖湖水进入库赛湖是后者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而库赛湖规模近20 年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2006 年之后湖泊面积快速增加是其湖水外溢的基础。卓乃湖湖水外泄的主要诱因是区域持续降水,其中8 月17 日和21 日强降水使卓乃湖于8 月22 日出现漫顶溢流,8 月31 日至9 月5 日、9 月16 日至17 日期间两次持续降水导致卓乃湖水量剧增,并在9 月14 日至21 日期间形成洪水。由于水量外泄,卓乃湖面积骤降,截至11 月29 日,湖泊面积168.07 km2,仅为8 月22 日湖泊面积的62%,共减少104.88 km2。库赛湖外溢湖水流入海丁诺尔后又进入盐湖,其中海丁诺尔湖水进入盐湖时间介于10 月6 日至20 日期间。外来湖水大量进入导致海丁诺尔和盐湖在10-11月份快速扩大。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勒泰地区2002-2011年地表水资源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技术支持下,应用气象数据(主要为气温、降水)、基础地理数据及2002-2011年时间序列的Landsat TM、ETM+、MODIS/Terra+Aqua MCD43A4遥感影像产品,对阿勒泰地区地表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索气象因素影响下阿尔泰山冰川积雪和地表水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阿尔泰山6月2日的冰川积雪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8月21日的冰川积雪面积则呈波动减少趋势。从景观格局的特征来看,随着夏季冰雪融水量增加,水资源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研究时段内水域总面积增加了57.91 km2,增加面积主要来源于湖泊和水库,2011年的湖泊和水库面积分别为1 044.33 km2和196.27 km2,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16.67 km2和101.79 km2;沼泽湿地和坑塘湿地的面积变化呈一定的起伏,2002-2011年间面积分别减少了35.91 km2和24.27 km2,湖泊和水库的破碎度较低,沼泽湿地、河流和坑塘湿地的破碎度高,表明沼泽湿地、河流和坑塘湿地对气象因素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3.
纳木错流域近30 年来湖泊 - 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1970 航测地形图和1991、2000 年两期卫星影像数据, 人工建立数字高程模型 (DEM), 解译不同时期的湖泊、冰川边界, 在GIS 技术支持下采用图谱的方法, 定量分析了 湖泊、冰川的面积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自1970~2000 年期间, 纳木错湖面面积从1941.64 km2 增加到1979.79 km2, 增加的速率为1.27 km2/a; 流域内冰川的面积从167.62 km2 减少到141.88 km2, 退缩速率为0.86 km2/a。其中, 湖面面积在1991~2000 年的增加速率为1.76 km2/a, 明显大于其在1970~1991 年的1.03 km2/a; 而冰川面积在1991~2000 年的退缩速率为 0.97 km2/a, 明显大于其在1970~1991 年的0.80 km2/a。对比该流域前后两个时期的气温、降水和蒸发变化, 发现升温幅度的增加是冰川加速退缩的根本原因, 而湖面的加速扩张主要受冰川的加剧退缩及其引起的融水增加影响, 但与区域降水量略微增加和蒸发量显著减少也具有密切联系。区域降水增加和蒸发减少及其与湖面扩张之间的内在联系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全球年度城市动态数据(GAUD)和全球地表水动态数据集(GSW)为基础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解析了1986—2015年全球城镇用地扩张占用永久性和季节性水体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30 a间全球城镇用地扩张直接占用水体的面积为1 033.2 km2,其中包括季节性水体711.7 km2和永久性水体321.5 km2,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亚洲是城镇用地扩张占用水体面积最多的大洲,其次是北美洲和欧洲,占用水体的面积分别为799.4 km2、122.5 km2和61.1 km2。欧洲是唯一以占用永久性水体为主的大洲。陆地面积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中国、美国和印度是城镇用地扩张占用水体面积最多的国家,占用水体的面积分别为573.1 km2、109.6 km2和24 km2。以占用永久性水体为主的国家是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尽管世界各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背景下,需防控更多的水体因城镇用地扩张而消失。  相似文献   

5.
李治国  芦杰  史本林  李红忠  张延伟  李琳 《地理研究》2015,34(11):2095-2104
采用1:5万地形图、Landsat MSS/TM/ETM+/OLI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并结合狮泉河、和田和于田3个气象站点1968-2013年的气温、降水量数据对松木希错流域的冰川、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1968-2013年流域冰川面积不断退缩,由139.25 km2减少至137.27±0.02 km2,共减少1.98±0.02 km2,减少百分比为1.42%,2001年以后冰川退缩速度加快;② 1968-2013年松木希错面积不断扩张,由25.05 km2增加至32.62±0.02 km2,共扩张7.57±0.02 km2,扩张百分比为30.22%,且2001年之后扩张速率加快,在年代际上与冰川的退缩具有较好的耦合性;③ 1968-2013年湖面潜在蒸散量减少和降水增加分别是导致湖泊扩张的第一和第二影响因素,而升温引起的冰川、冻土融水增加有一定贡献,但影响较小且在年际尺度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水文特征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芳蒂  马荣华 《地理学报》2020,75(3):544-557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对鄱阳湖的水文变化进行持续监测可以为流域内生态环境变化提供基础数据,有利于研究其与长江和流域内河流的交互关系,更好地服务于陆面过程模式和水资源管理。本文利用卫星测高数据反演的鄱阳湖水位数据与MODIS数据结合,对鄱阳湖2000—2015年的水位、水域面积和水量变化进行研究,并通过水量平衡模型,推导出了同期长江—鄱阳湖的水量交互。研究发现,2000—2015年鄱阳湖面积呈现波动性变化,最大水域面积为3600 km 2,是最小水域面积482 km 2的7.5倍。2004年、2007年、2009年和2011年水域面积比较低,2012年后形势好转。每年1月、2月、12月份是鄱阳湖干季,水域面积低至500 km 2,湖口处水位可低至4.71 m,湖面从南往北倾斜,南北水位差异达2.59 m。相对于2000—2015年最低水量,干季时湖泊水量平均增加量为3 km 3。每年6—9月份是鄱阳湖的湿季,水域面积一般大于2670 km 2,水位高于15 m,南北水位差异不大,相对于2000—2015年最低水量,湿季时湖泊水量平均增加量为12 km 3。2000—2015年鄱阳湖流入长江的水量范围为-7~40.66 km 3,每年有93.33%的时间水流从鄱阳湖流入长江。流入长江的水量多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5月、6月流入长江的水量高于7月、8月,主要因为7月、8月长江中上游降水增加,长江干流来水增多,对鄱阳湖湖水倒灌有一定的顶托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清光绪22年以来17个时段的多种历史地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面积的时序变化,探究空间演变特征。结合水利部门发布的典型年份监测数据,检验了遥感获取的湖泊面积精度,误差仅为0.62%。结果显示: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从1896年的5216.37 km2减少到2019年的2702.74 km2,萎缩率为48.19%。1949年前的53年为明显萎缩期,年均萎缩15.66 km2;20世纪50年代为陡崖式萎缩期,年均萎缩139.05 km2;20世纪60—70年代为快速萎缩期,年均萎缩21.66 km2;1980年以来为基本稳定期,年均萎缩0.13 km2,面积仅减少了5.10 km2。就具体湖泊而言,东洞庭湖是各通江湖泊中面积萎缩最大的湖泊,减幅为922.60 km2;其次是目平湖,减幅为588.05 km2;再次是南洞庭湖,减幅为448.37 km2;七里湖的面积变化很小,但经历了先扩张后萎缩的过程。1998—2002年实施“退田还湖”工程,洞庭湖面积增加了10.50 km2。总体而言,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大通湖的封闭析出、整修南洞庭湖的湖垸置换与南迁、围垦西洞庭湖的局部残存、东洞庭湖的三面合围以及1998年特大洪灾后有限的“退田还湖”。本文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战略提供了客观资料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冰湖溃决灾害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灾害之一。详细了解冰湖的面积和水量变化及其原因, 有助于更准确地确定其溃决的可能性和产生破坏的程度和范围。米堆冰湖为一个典型的冰碛物阻塞冰湖, 1988 年7 月15 日曾发生溃决。本研究利用1980 年1:5 万地形图和DEM、1988 年TM影像、2001 年IKONOS影像以及2001、2007、2009、2010 年ALOS影像, 提取冰湖溃决前后的面积变化, 结合野外实地测得的冰湖水深, 获得冰湖不同时期的水量及其变化。同时, 利用自动水位计, 监测湖泊相对水深的变化及其原因。结果显示, 米堆溃决前面积达到64×104 m2, 水量为699×104 m3, 溃决使得601.83×104 m3的水量溃出, 水位下降了17.18 m, 但溃决口并未达到冰湖最低处, 溃决后仍有97.17×104 m3的水量。近年来, 气温升高融水增加使得冰湖面积和水量不断增加, 按照目前的水量增加速率, 冰湖再次发生溃决的可能性较小, 而在由于其他原因使得冰湖发生堵塞或大量外来物质(冰川断裂、滑坡等)填充进冰湖时, 可能导致冰湖水位急剧上升, 再次发生溃决。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格拉段铁路建设对沿线沙漠化土地变化的影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监测技术,根据错那湖段Landsat影像、Google Earth影像和气象资料等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解译标志,采用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方法,提取青藏铁路错那湖段2001年、2008年和2015年沙漠化土地信息,并对沙漠化土地变化成因进行分析。同时对铁路沿线沙漠化土地的变化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1) 2001—2008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21 km2,土地沙漠化程度呈减轻趋势;2008—201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8.9 km2,土地沙漠化程度持续减轻。(2) 2001—2008年,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土地沙漠化程度减轻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2008—201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减轻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3) 青藏铁路错那湖段2 km范围内土地沙漠化程度变化最为明显,以沙漠化程度减轻为主要特征,青藏铁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范围为2 km。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调查数据集定量分析了1990—2015年中国黄土高原地区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口粮绝对安全最小耕地保障面积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192 529.65 km2至2015年的182 688.50 km2,净减少了9 841.14 km2,幅度达5.11%,其中2000—2010年的减幅最大,净减少8 483.00 km2;较大的耕地动态变化图斑主要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区域,细碎的变化图斑广泛分布;耕地地类转出面积(31 875.82 km2)大于转入面积(21 815.25 km2),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主要分布在灌溉农业区和东南部平原区,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沟壑区的雨养农业区。此外,该时期耕地转化为建筑用地和交通用地等人工表面的面积逐渐增加,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低海拔平原地区;黄土高原口粮绝对安全所需最小耕地保障面积呈明显减少特征(从1990年的70 913.37 km2下降到2015年的33 981.64 km2),占该区耕地总面积比例呈明显缩减态势(从1990年的36.83%缩减到2015年的18.60%),目前耕地总量的净减少未对口粮绝对安全的耕地保障数量造成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After the bursting of Huiten Nor in Hoh Xil Region in September, 2011, the topic on whether the water overflowed from the Salt Lake would enter into the Chumaer River and become the northernmost source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aroused wide concern from public and academic field. Based on Landsat TM/ETM+/OLI remote sensing images during 2010–2015, SRTM 1 arc-second data, Google Earth elevation data and the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Wudaoliang meteorological station, the study initially analyzed the variations of the Salt Lake and its overflowing condition and probabi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the Salt Lake expanded sharply from October 2011 to April 2013, and then it stepped into a stable expansion period. On October 27, 2015, the area of the Salt Lake had arrived at 151.38 km2, which was about 3.35 times the area of the lake on March 3, 2010. The Salt Lake will overflow when its area reaches the range from 218.90 km2 to 220.63 km2.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RTM DEM and Google Earth elevation data, the water level of the Salt Lake simulated would be 12 m or 9.6 m higher than the current level when the lake overflowed, and its reservoir capacity would increase by 23.71 km3 or 17.27 km3,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overflowed water of the Salt Lake would run into the Qingshui River basin from its eastern part. Although the Salt Lake does not overflow in the coming decade, with watershed expansion of the Salt Lake and the projected precipitation increase in Hoh Xil region, the probability of water overflow from the Salt Lake and becoming a tributary of the Yangtze River will exist in the long term.  相似文献   

12.
近40 年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可可西里地区1970s 地形图和1990s、2000-2011 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数字化和影像解译获取研究区83 个面积大于10 km2湖泊变化数据,并对湖泊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1970s 初期至2011 年,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经历了“先萎缩后扩张”的变化过程,其中1970s-1990s 期间湖泊面积普遍减小,1990s-2000 年湖泊出现扩张,并在2000 年恢复到1970s 湖泊规模,2000 年之后湖泊面积急剧增大。2) 2000-2011 年间,可可西里地区不同规模等级湖泊整体呈扩张趋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面积呈增加趋势的湖泊数量最多,亦分布最广,一些湖泊由于扩张迅速出现湖泊合并或湖水外泄情况;面积呈减少趋势或波动起伏的湖泊数量较少,零散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湖泊动态变化与其自身补给条件或与下游湖泊(河道) 存在水力联系有关。3) 在研究时段内,降水增多、蒸发减少是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扩大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冻土水分释放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梦凡  张奇  李云良  姚静 《热带地理》2016,36(4):700-709
采用具有物理机制的二维水动力模型MIKE 21,基于2006 年长江枯水与1953―2000 年长江平均来水条件(平均条件)2 种情景,模拟比较2 种情景下鄱阳湖退水期(7―12 月)洲滩出露过程,阐释长江来水变化对鄱阳湖洲滩出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 年长江来水减少导致鄱阳湖洲滩出露开始时间提前,与平均条件相比提前1 个月;洲滩出露50%面积仅历时约0.5 个月,比平均条件缩短约1.5 个月;长江枯水对鄱阳湖洲滩出露分布影响最显著的时段为8―11 月,8 月上旬洲滩增加的出露面积主要分布在赣江入湖三角洲和东部湖湾,而8月中旬―11 月末增加的出露面积主要分布在中部开敞湖区和北部入江通道洲滩;长江枯水对鄱阳湖中北部洲滩出露天数的影响大于南部湖区,对修水和赣江北支入湖三角洲的影响大于赣江中支和南支入湖三角洲,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明显大于南矶山自然保护区;长江来水变化还显著影响洲滩出露速率,2006 年长江水情下洲滩自开始出露至到达最大出露面积(8 月初―10 月中旬)期间的平均出露速率(25 km2/d),与平均条件下洲滩自开始出露至到达最大出露面积(9 月初―12 月末)期间的平均出露速率(14.5 km2/d)相比增大了72%。  相似文献   

14.
黄河源区鄂陵湖现代湖盆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德福  李世杰  陈炜  姜永见  聂欣 《地理科学》2011,31(10):1261-1265
鄂陵湖是黄河源区最大的淡水湖。通过基于GPS-RTK的技术定位以及测深仪的水下地形测量,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和遥感数据分析,应用湖沼学理论,对鄂陵湖的湖盆形态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发现鄂陵湖最大水深33.2 m,平均水深15.55 m,湖长37.49 km,湖面最大宽度32.3 km;平均宽度16.76 km,岸线长226.3 km,湖面面积628.47 km2,湖泊容积97.76×108m3,湖盆形态为接近抛物线体形式的构造断陷湖,而不具备第四纪冰川侵蚀湖盆的地貌特征。研究结果可以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和黄河源区的水量管理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近期治理评估及对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01年《塔里木河近期治理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向大西海子水库以下输水43.0×108 m3,平均每年下泄3.3×108 m3,累计补给地下水25.0×108 m3,使地下水埋深由8~12 m上升到4.0 m以内,达到适合天然植被生长的深度。乔、灌、草面积分别增长2.4倍、0.36倍和1.8倍,2006年恒定植被面积达到570 km2,2010年植被覆盖面积为1000 km2;植物种类由输水前的9科13属17种增加到输水后的15科36属46种。水域面积明显扩大,进水河道长度增加156.2 km,河水漫溢面积174.6 km2,连续干涸17 a的台特玛水域面积189.7 km(2包括康纳克湿地)。沙漠化得到逆转,由以前的年增长0.27%变为-0.30%,使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克沙漠已不可能合拢,218国道基本无沙害,畅通无阻。为了使现正在编制的流域规划能够顺利通过国家评审、立项和实施,建议规划中应强调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和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干旱、风沙、盐碱危害严重,是国家级连片扶贫区,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提高用水效益,强化管理和调控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多年冻土空间分布变化特征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帅  盛煜  曹伟  吴吉春  胡晓莹  王生廷 《地理学报》2017,72(9):1621-1633
基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预估的气温变化情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黄河源区典型冻土类型开展模拟,推算过去及预测未来黄河源区冻土分布空间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72-2012年源区多年冻土只有少部分发生退化,退化的冻土面积为833 km2,季节冻土主要集中在源区东南部的热曲谷地、小野马岭以及两湖流域南部的汤岔玛地带;RCP 2.6、RCP 6.0、RCP 8.5情景下,2050年多年冻土退化为季节冻土的面积差别不大,分别为2224 km2、2347 km2、2559 km2,占源区面积的7.5%、7.9%、8.6%;勒那曲、多曲、白马曲零星出现季节冻土,野牛沟、野马滩以及鄂陵湖东部的玛多四湖所在黄河低谷大片为季节冻土;2100年多年冻土退化为季节冻土的面积分别为5636 km2、9769 km2、15548 km2,占源区面积的19%、32.9%、52.3%;星宿海、尕玛勒滩、多格茸的多年冻土发生退化,低温冻土变为高温冻土,各类年平均地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到2100年,RCP 2.6情景下源区多年冻土全部退化为季节冻土主要发生在目前年平均地温高于-0.15 oC的区域,而-0.15~-0.44 oC的区域部分发生退化;RCP 6.0、RCP 8.5情景下目前年平均地温分别为高于-0.21 oC以及-0.38o C的区域多年冻土全部发生退化,而-0.21~-0.69 oC以及-0.38~-0.88 oC的区域部分发生退化。  相似文献   

17.
青海可可西里主要湖泊湖底地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阈值法对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主要湖泊的遥感影像进行水体信息提取,根据水体与其它地物在ETM+的5波段具有很好的区分效果,经反复尝试在该波段找到了适合各个湖泊的分离阈值。通过目视解读,并与相关地形图对比检验,湖泊水体可较为准确提取出。利用ENVI软件得到包含湖底信息的合成图像,选择其中信息丰富的假彩色合成图像进行解译,根据其色调并结合近岸地形信息初步判断出了湖底的地形地势,并在永红湖底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环状构造。  相似文献   

18.
吉兰泰盐湖西北部风沙地貌形态发育及沙害控制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世威 《中国沙漠》1990,10(3):13-24
1986年和1987年调查了吉兰泰盐湖西北部30余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及变化规律。特别对吉兰泰地区16平方公里的封育区的风信状况、风沙地貌的类型特征和分布变化,沙丘形成演变,移动状况,流沙对盐湖危害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治理措施——旨在从风沙运动角度探讨风沙地貌形态发育的内在实质,以期为流沙治理措施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黑河调水以来额济纳盆地湖泊蒸发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杰  王涛  薛娴 《中国沙漠》2015,35(1):228-232
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气候条件的变化,对黑河调水以来额济纳盆地的湖泊面积变化和蒸发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额济纳盆地湖泊主要包括东、西居延海和进素土海子,各湖泊在2002年7月后陆续恢复,其中东居延海2004年后常年蓄水,进素土海子在2008年后常年蓄水,西居延海为季节性湖泊.盆地内湖泊总面积最大达到103.85 km2,年蒸发量最大达到1.79×108 m3.湖泊除受地表调水补给外,还受地下径流补给,2005年后东居延海每年接受地下径流净补给量约2500×104~3000×104 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