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名的来历纷繁复杂,有以地理事物命名的,如黑龙江、黄山;有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如河北、济南;有以名人命名的,如炎陵;有以食物命名的,  相似文献   

2.
地名命名是地名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地名时代性的特性决定地名在每个时代都产生一批新的地名,同时又淘汰一些地名。新地名的命名,有极强的主观性,命名者在没有规范的地名管理的情况下,命名的随意性很大。评价地名命名是否恰当,很难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衡量尺度。人们生活在不同时代,而不同时代的文化影响,往往是影响命名者命名地名的重要因素。当前在地名命名,尤其在具有很强的指位性的建筑物命名问题上,出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应引起地名  相似文献   

3.
地名既出自人类的需要,人类便自然而然以身边熟悉的事物命名地方,其中不乏值得永久纪念的人物。而在中国这个本不崇尚“以人名作地名”的东方大因,近代却出现了一位超越时代、信仰和党派的伟人,所拥有的纪念性地名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4.
阴山脚下的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干百年来,在这里形成了很多民族杂居的自然村落,其中蒙古语和汉语地名较多。据1981年2月至1982年5月地名普查资料显示,呼和浩特地区共有自然村1138个,其中汉语村名735个,少数民族语村名403个。在以少数民族语命名的自然村落中,除以蒙古语命名的村名外,还有一些以藏语、满语等命名的地名。无论是以汉语,还是以蒙古语、藏语或几种语言混杂命名的地名,都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地域、宗教、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近代天山北麓人口迁移形成的地名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耀平 《干旱区地理》2005,28(6):869-873
清代以来,新疆天山北麓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外来人口逐渐占据了当地人口的主体。迁入人口对当地大多数县以下的地名进行了重新命名,使新的地名孕育了移民者本身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地名命名方式的差异上,汉语地名多以姓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命名,蒙古语、哈萨克语地名多重视地理环境因素。在语言上.新地名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其中,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汉语地名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东段地区和平原绿洲地带,以游牧业为主的蒙古语、哈萨克语等地名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的西部及适宜于游牧的山区地带。  相似文献   

6.
运用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对莆田市政区地名命名依据与地域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结果发现:(1)莆田市历史政区地名折射出传统的农耕文化色彩,反映尊贤尚教、追求功名、期盼安定的社会文化心理,但人文事象类历史政区地名逐渐被自然实体类替代;(2)现存政区地名命名可归纳为以自然实体、方位、移民姓氏、地方特色和重名为依据;(3)重名地名源于自然环境的相近性、农耕社会的滞固性,其构词形式为:方位词+自然实体/姓氏/人类活动场所;(4)特色地名源于莆田独特的科举、方言、宗教和水利工程。针对重名严重、新增地名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提出强化地名标准化、重视地名文化内涵挖掘、保护历史地名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企业名称或商品(产品)名称命名街、路、桥、场名称的问题,是当前城市地名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新的敏感问题,现行的地名管理法规尚未涉及到,在地名学界、地名工作者中和社会上有褒有贬,众说不一。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地名工作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高,地名标志兼作经济广告,以企业名称或商品(产品)名称命名街路桥等地名的事不断出现。如北京、南昌、长沙、海口、青岛等市分别以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地名管理工作的逐步规范,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对地名工作如何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问题,近年来,广大地名工作者都在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在实践中,许多地方将地名的拟名权出让,以企事业单位名、产品名、商品名、商标名、行业名等命名。从而大大提高了被命名企  相似文献   

9.
由于从事地理制图工作的关系,经常和地名打交道,这里就谈谈济水、济渎、济源诸名称的来历吧。 地名是数千年人类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斗争中产生的。大凡地名都有其涵义,没有涵义的地名是无从理解的。那么,济水、济渎、济源之得名,自然也是有一定因由的。而且任何地名的出现,都有其自己的历史,其历史从大范围来讲,有的可能无关宏旨,有的则值得保存。久负盛名的“济渎金蒜”以济渎命名,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济水历史之悠久和历史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人们对不同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特殊性与地域性。对地名地域性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识记、运用地名,还能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对整个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因素进行分类,并举例展现我国各地区的地名地域文化。同时,根据这一地名命名原则,对山东省各市、县区的地名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并与广东省进行简单的比较,进一步反映出地名地域性在各地区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此外从政策、品牌、老地名、居民等层面提出了规范地名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已成为城市科学化管理的一种新的方式,它的出现给城市管理带来了生机,同时也给城市地名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一、城市住宅小区地名命名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城市住宅小区地名在大连市尚未正式纳人地名管理轨道,现正使用的小区名称尚未经地名管理部门正式核批,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随意性较大。有的以小区相对位置命名,如“东山小区”、“西沟小区”等,有的以企业名称命名,如“水产企区”、“小野田小区”等,有的以附近地物命名,如“球罐小区”、“三争小区”等,有…  相似文献   

12.
周妮 《中国地名》2014,(8):75-76
地名是人类盖在大地上的图章,它的历史同语言一样古老。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时代的标志,是各种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和居民点的标识,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历史、地理、宗教、语言、社会、经济等各种世相百态。它具有"活化石"的功能,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陈正祥认为,地名作为代表一个地方的符号,其来源和演变除了受天然环境的影响外,也常为文化的接触所左右。现今的地名应视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能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并赋有文化层指标作用,部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因此,研究一地地名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生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地名文化学的研究即通过地名的研究来阐述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特性,即通过一地地名研究,获取与当地生活、民族、信仰、历史等相关的文化。本文以“长生”地名为切入点,引入“长生”文化效应,剖析“长生”作为地名命名真正地文化内涵,并认为重庆市彭水县长生镇作为“长生”文化的代表性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2,(2):66-66
气候特征和气象变化,是一个地方的自然因素之一,因此气候特点也成为一个地方地名的来源。人们只要闻其名便知其气候特点,这是十分有趣的事。因云雾而命名的地名。广东西部有个云雾山,因其主峰四时云雾不散而得名。贵州省贵定县也有一个云雾山,是因其常年云遮雾绕。台湾省台  相似文献   

14.
试谈人口迁移对山东地名命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名的产生时间和命名与人类的活运密切相关,是人类活动的深刻反映。尤其是居民地地名中的自然村名称、街路巷名称等,更是与当地的历史演化、人口迁徙密切相关。当人们从旧地迁移到新的地域,首先要做的便是按自己的意愿给新地域进行命名,这些地名也就深深打上移民的烙印。所以,人口迁移对地名的命名具有重大影响。一、人口迁移的时间及地域分布对地名产生时间、地域的影响从地名命名的时间上看,除了以零星的人口迁移命名的地名,大规模的自然村地名主要产生在明代洪武、永乐年间,产生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如泗水县元末以前有51个村庄…  相似文献   

15.
地名的生命历程包括命名和用名两个环节。地名的符号意义通过命名者得以构建,而在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又不断被重构。以内蒙古达茂旗为例,通过大量微观个体的深度访谈,从地方民众认知的视角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文化符号意义的变迁及成因。结果显示:案例地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汉化趋势明显,其大致经历了少数民族语地名主导阶段、少数民族语和汉语地名共存分立阶段、汉语地名与汉译少数民族语地名主导阶段。随着语言文字环境和用名群体结构的剧烈变迁,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的符号意义在新的用名环境中不断被弱化,地方民众对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的认知越来越有限,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逐渐从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衰变为简单的空间指位符号。  相似文献   

16.
虚拟地名是相对于现实地名而言的,是将实地并不存在的"地方"称谓,称为虚拟地名。诸如宽带网址以及在小说、影视、神话传说、各教派有关经典著作和民俗著作中出现的地点、地方称谓。通常见到的"滨海市、大观园、天宫、伊甸园、极乐世界、花果山"等,均属于虚拟地名。在互联网中时代,域名则以虚拟地名的形式出现。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众文化,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名作为城市物质空间的代码,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其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该文运用文献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以1982年和2010年南京市主城区城市道路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发现,经过近30年的快速城市化,城市道路地名变化剧烈,总体变化率达82.3%;消失的道路地名主要集中在"老城南"地区,新增城市道路地名集中在秦淮区的西北部以及河西新城地区,呈现团块状分布;城市道路地名主要类型由反映典故故事、建筑和经济活动等,演变为以反映居民区和山水地物最多,各类型城市道路地名的比重变化较为显著。基于空间生产视角分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认为城市道路演变过程受到权力主导,是权力的空间表征,资本城市化过程则是推动城市道路地名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尤其是房地产开发促使大量道路地名的产生,而在道路地名命名的过程中,隐含着地方文化与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本、商业文化"博弈"。  相似文献   

18.
一、以科学命名反映当代地名的命名特征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化石,不同的名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命名者的思想意识。这就是地名的时代特征。我国从原始公社的部落生活到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到封建社会的郡县制,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很多地名都留下了每个时代的烙印,成为时代的佐证。在国外资本主义兴起之  相似文献   

19.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赋予自然、人文地理实体的一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代表性符号。千百年来,地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地生成与演化,并呈现出与自然、地物、人文意向相吻合的成名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一、当前城市街道命名中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沿边、沿江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旧城区的不断改造,新开发区的不断建设,使城区空间不断扩大,向外辐射。城市街巷面貌日新月异,旧的街巷被新的街巷所代替,原来的田园苗圃变为开发区或新建城区。然而,不少地方地名命名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地名管理存在着滞后问题,某些地区的地名命名还出现了新的混乱。   1.街巷怎能无名   在当今不少新建城区中,一些较小的街巷由于事先没有规划名称,新建或改建后命名又未及时跟上,故一直无名,或仍沿用不符实际的旧名。如原为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