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地震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对地震预报有关的对策问题作了讨论,这些问题包括:1)地震预报的地震社会学分类;2)地震预报尺度与地震预报精度;3)地震预报评分及统计决策函数在地震预报对策中的应用;4)集成预报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本文从理论上对地震预报的对策给出了若干准则。  相似文献   

2.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者根据其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经历和实践,将我国地震预报的36年历史分为4个阶段,概括了我国地震预报的主要进展和成就,指出地震预报的难点及我国地震预报在思路和技术上存在的几个问题,最后是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我国地震预报的实践及当前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报进步的几点建议:①继续坚持并强化现行地震预报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经验性和统计预报的方法,努力作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为防震减灾再做出一些有减灾实效的预报。②制订中国地震监测预报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水平。③探索地震动力(物理)预报的途径。④培养一流的地震预报科技人才,开展地震预报的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地震预报现状与未来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经历与实践,将我国地震预报的38年历史分为四个阶段,概括了我国地震预报的主要进展和成就,指出地震预报的难点及我国地震预报的思路和技术上存在的几个问题,最后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出思考。作者的观点和建议可供地震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地震分析预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苏联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地震预报工作开展较早,近20年来取得一些进展,其中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笔者通过一年来在苏联进修所了解的情况,在本文中综述了苏联地震预报历史发展简况、苏联地震预报研究体制概况、苏联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和国际合作、苏联地震预报的管理体制及主要经验。认为苏联地震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扎实、方向明确、前景宽广;中苏两国应加强交流,为早日实现地震预报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7.
为了把地震灾害限制到最小程度,日本正倾注力量于地震预报和防灾措施。迄至目前,地震预报的研究究竟进行到了什么阶段,为了预防大地震的发生又采取了些什么措施呢?地震预报在日本,由国家下大力气搞地震预报研究始于第一次地震预报(研究)计划开端的1965年4月。现在,这一研究已进入第五次计划期间(1984—1988年)。1969年,以地震预报的实际应用为目标,建立了由大学和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在开始执行第三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时提出要搞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其原因是:日本已取得执行第一、第二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工作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观测和研究方面的条件;国内不断发生破坏性地震,科学界和社会各方面更加迫切要求作出地震预报;为实现地震预报的实用化,则必须先进行预报实验;在国际上主要多震国家的地震预报研究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这也有力地激发日本地震学界搞地震预报的积极性。于是,日本测地学审议会于1975年7月在第三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修改意见中明确提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报发展战略在于创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地震预报发展战略在于创新论述了:关于对地震预报异议的评议;地震预报的发展战略在于创新;避免误区、盲区要成为地震界的公德;为地震预报探索者提供公益性的信息与工具平台;关于经验性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中所涉及的“地震预报类型设定”、“地震预报发布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数据挖掘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介绍了数据挖掘的产生、任务、特点、过程和方法分类,介绍了数据挖掘的一些主要方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前景。数据挖掘在地震预报中有很多应用领域,随着数据挖掘在地震预报应用领域的深入研究,必将进一步推动地震预报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苏联地震预报的某些研究进展,包括地震的地理分布的研究、地震预报研究规划、从事地震预报研究的机构组织、地震预报的依据和趋势以及某些著名的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界的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我国当前的地震预报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建议将现有的"地震烈度区划"归并到地震长期预报,现有的"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公告"改名为"震后预报",并纳入地震预报类型。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可应用性,使地震预报在减轻地震灾害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88年6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地震局拟定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并授权国家地震局发布施行。1988年8月9日,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发布国家地震局1号令,颁布了《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规定: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四种;发布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要明确提出时间、地点、震级及地震损害估计。《规定》还对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有关地震预报的新闻及其他与地震预报有关的抗震、防震措施的宣传报道,发布涉及他国的地震预报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各级地震部门、地震台站及地震工作者、群测点及测报员以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地震预报意见未经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前均不得向外泄露,更无权对外发布。下面本刊全文转载《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决策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地震预报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减灾目的。科学的地震预报决策程序是实现正确的地震预报决策的保证。本文就地震预报决策中有关决策目标的确定,地震预测,震害预测,地震对策,预报决策备择方案的制定及评估,决策方案的选择及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1987年初,日本地震学者分别召开座谈会和大型地震预报研究讨论会,总结执行第五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的进展和成果,研究当前地震预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地震预报研究的方向和第六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提出了当前面临的和今后应加以推进的地震预报研究的课题和对未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从经验性预报向以物理为基础的概率预报过渡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渭宾 《内陆地震》1990,4(4):319-331
前言 地震预报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早在二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就开始有地震记载。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但是,世界性的比较科学的地震预报研究大体上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日本从1965年开始执行第一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苏联虽自1948年阿什哈巴德地震之后就提出地震预报,但是,在地震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探索前兆,真正取得进展也始于六十年代末。我国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地震预报从1966年邢台地震现场开始。美国地震预报起步稍晚,但进展很快。 二十多年的观测、研究和预报实践推动了地震预报事业的发展。地震预报已从束手无策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管理的由来和国家对地震预报管理的政策现状,并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发布地震预报的管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钱况 《华南地震》1991,11(3):80-84
地震预报决策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地震预报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减灾目的。科学的地震预报决策程序是实现正确的地震预报决策的保证,本文就地震预报决策中有关决策目标的确定,地震预测、震害预测,地震对策,预报决策备择方案的制定及评估,决策方案的选择及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讨了地震预报的内涵、外延,分析了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因地震预报而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地震预报公共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