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谷形成的机理-臭氧输送和化学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三维化学输送模式(OSLO CTM2)模拟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谷。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谷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动力输送过程起着最主要作用,化学过程部分补偿了输送过程引起的臭氧减少。在动力输送过程中,水平输送在5月份是造成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可在6月和7月成为使臭氧增加;垂直平流的作用不断增强,在6月和7月成为臭氧减少的主要因素;对流输送的作用在7月份大幅增加,其引起的臭氧减少可以与净的变化相比,其作用也不可忽视。气相的化学过程引起的臭氧增加的量值有时超过了臭氧的净变化的大小,因此它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庞昕  庞伟 《河南气象》2001,(4):27-28
利用卫星观测臭氧总含量TOMS(第7版)资料,分析了平流层臭氧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臭氧总含量呈下降趋势,准两年振荡是臭氧变化中除年周期外的最显著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3.
斯堪的纳维亚上空的臭氧亏损与北大西洋海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TOMS臭氧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海温资料,分析研究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臭氧亏损状况及其季节变化规律,指出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上空存在一个严重的臭氧亏损区。该臭氧亏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强,夏季最弱。同时研究了北大西洋海温分布和季节变化,指出其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臭氧亏损有极好的负相关。因此,认为可以用北大西洋海温的季节变化来估计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气候尺度的臭氧亏损变化。  相似文献   

4.
大气中臭氧非常稀薄,每1000万空气分子中平均大约有3个臭氧分子。尽管臭氧量很小但在大气中却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臭氧(大约90%)存在于地球表面以上大约10~50km气层中,大气的这一区域称为平流层。平流层臭氧通常称为“臭氧层”,其他臭氧存在于对流层(自地表向上约10km处)。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中国大气臭氧高空探测业务化进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联合组织了对国产GPS数字化大气臭氧探空仪(GPSO3)和芬兰Vaisala 公司产大气臭氧探空仪(Vaisala)主要技术性能的比对。现场平行施放比对于2002年1月在北京进行,共施放了7对臭氧探空仪。对两类大气臭氧探空仪现场平行施放比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两种臭氧探空仪所获得的大气中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特征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在12~27 km高度范围内,两种探空仪臭氧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平均在10%以内,而在10 km以下和27 km以上,GPSO3探空仪的臭氧测值偏高。本文介绍了比对方法,分析了两类探空仪对臭氧廓线某些特征值的比对结果并讨论了平行施放比对时气球升速的差异可能对臭氧测值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球带p-σ坐标系模式,模拟了臭氧对夏季大气环流的作用,结果表明,臭氧作用引入模式后,大气高压环流特征得到显著改善,臭氧使高层大气的加热率增大;对低层大气,虽然臭氧的加热作用很小,但可通过改变其他加热场分量的分布和量值,从而改变总加热率,使低层大气环流同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南极臭氧的短期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7~1992年南极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地面观测站资料,对南极地区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近35年来南极地区的大气臭氧有较明显的减小趋势,但在不同地区、时段和季节,其变化趋势也不同。近年来南极地区大气臭氧的显著亏损,主要是由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和发展所造成的。南极地区的大气臭氧存在明显的年振荡、准20个月和准30个月的振荡周期。臭氧变化与天文日照、平流层温度场、平流层冰晶云及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氟氯烃和溴化烃等污染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南非西部的对流层观测到臭氧的极大值.为研究臭氧极大值的气象环境,此文描述了南大西洋10月的气候流型,并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分析场及高分辨率谱模式预报场对1989年10月中的6天做个例分析。考察了水平和垂直运动,并给出了从臭氧极大值区域开始的三维后向轨迹。把臭氧的初始纬向对称分布作为被动示踪物,然后由全球模式预报的三维气流进行平流。被动示踪物模拟的结果表明,仅靠三维平流的作用就可能在观测的地区产生臭氧的极大值。在巴西上空,如果是由对流过程将生物量燃烧的生成物带到对流层高层,大约用5天时间可以向东传到臭氧特征层.在热带南大西洋显著的下沉区表明,平流层的影响也是产生臭氧极大值的一个因素。行星尺度和瞬变天气尺度的环流在臭氧传输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总之,看来对流层臭氧的极大值是水平和垂直平流、来自生物量燃烧区的传输以及平流层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已经研究了日本五个站的1979年1月到1993年4月期间臭氧总量与标准等压面高度、气温的相关系数。统计上已经证实,在Sapporo,Tateno和Nemuro等站5年期间冬季(1-3月),在Kagoshima和Haha等站的1980年9月到1981年8月期间,臭氧总量随着高度降低而增加,在250毫巴以上的高度,臭氧总量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在300毫巴以下的高度,臭氧总量是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通常观测到在槽线周围,特别是在槽线西侧是臭氧总量高值区。此外,根据Sapporo站1971年到1983年期间1月份资料推测,月平均臭氧总量与10年平均值相比,这大的正距平值是与平流层里阿留申反气旋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卫星资料计算得到的对流层臭氧柱总量数据分析了近20年来全球对流层臭氧柱总量的全球分布特征,并对我国对流层臭氧的季节变化做了研究。利用对流层污染测量仪(MOPITT)的CO和全球臭氧监测仪(GOME)和大气制图扫描成像吸收光谱仪(SCIAMACHY)的NO2数据分析了关于对流层臭氧的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得出中高纬度地区对流层臭氧浓度存在规律的年内变化,对流层臭氧高浓度值的分布及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切。  相似文献   

11.
南极昭和站平流层臭氧变化与NAT凝结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极昭和站的臭氧和气象探空资料,分析了昭和站上空平流层内几个等压面(20,30,50,70,100和150 hPa)上臭氧变化与硝酸·三水合物(分子式HNO3·3H2O,记为NAT)凝结温度的关系,给出了臭氧变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低层大气臭氧生成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蒋维楣  李昕等 《气象科学》2001,21(2):154-161
利用一个城市边界层臭氧模式,以南京市为对象,研究了臭氧在城市低层大气中的形成机制和规律,得出了南京市18个交通点的日臭氧浓度最大值的分布图。结果表明,南京市白天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处于臭氧超标的状态,不少交通点的日最大臭氧浓度值是标准的2-3倍。文章还模拟了PAN,OH自由基和HCHO这三种重要物种的日变化规律。同时,本文选择南京市东郊的紫金山风景区,实次探讨了植物排放有机物对臭氧生成的贡献。从模式的模拟研究可得,与人为因素相比,植物排放对臭氧生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值得作深入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NASA的TOMS臭氧资料进行分析后指出:冬季在北极的斯堪的那维亚地区存在一个明显的臭氧亏损区,亏损区的中心值达-50 DU,相当于该区域平均值的 15%。对臭氧亏损和北大西洋海温的东西向差异作相关分析得到:其季节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6,逐月( 168个月)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70。同样对臭氧亏损与地面加热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斯堪的那维亚地区的臭氧亏损和该地区地面的热通量关系极其密切,其相关系数均在-0.87以上。由此我们认为:北大西洋暖流向北输送能量,引起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地面加热,由此造成了冬季该地区的臭氧亏损。  相似文献   

14.
南极春季臭氧的TOVS反演及其与BREWER观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改进臭氧的统计反演算法,从NOAA卫星的TOVS资料中提取了1993年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上空大气臭氧含量的资料。本文的结果与NOAA的TOVS臭氧产品以及中山站的Brewer观测进行了比较。尽管3种资料对在臭氧洞期间臭氧含量的显著减少这一特征上相当一致,但此项结果相对于Brewer观测,其均方根误差29 DU,优于NOAA的业务反演产品。此外,还初步讨论了这两种反演的误差特征。  相似文献   

15.
乜虹  季军 《青海气象》2005,(2):58-58
谈起“臭氧”,人们不由得与“臭氧空洞”、“臭氧层破坏”等话题联系在一起。大家都知道,在大气层上部(10~50km高度),集中了近乎80~90%的臭氧,尽管它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它能有效地吸收大气中过量的紫外辐射,对人类和地表生物的生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接近地面的地方,臭氧却是一种危险的污染物,其浓度增加将直接危害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臭氧的ENSO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臭氧卫星观测资料及大气环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年际变化中的 ENSO信号,并与同纬度无山区及赤道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在 E1 Nino年(SOI指数为负)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增加,在 La Nina年(SOI指数为正)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减小。本文同时讨论了与ENSO事件有关的大气环流物质输送。  相似文献   

17.
利用TOMS大气臭氧总量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近6a(1996年8月-2002年7月)臭氧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变化趋势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并与1979—1992年的变化情况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处于北半球大气臭氧高值中心的边缘,臭氧总量呈随纬度增加的分布形式,近6a区域年均值为361Du;冬春季总量较大、夏秋季较小,其中8月最小,3月最大;1979—1992年臭氧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最为显著),下降趋势高纬大于低纬,近6a整个区域没有系统性下降趋势;1979—1992年对流层中下部显著变暖、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低层显著变冷,且变暖率与变冷率均随纬度增高而加大,而近6a气温变幅很小,这与臭氧变化趋势基本对应,表明臭氧的辐射加热是影响平流层低层、对流层高层温度场的重要因素,同时它对对流层低层气温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8.
平流层臭氧变化对大气加热率及到达地面紫外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孙学金 《气象科学》1997,17(1):71-82
平流层臭氧的变化对平流层的温度结构,整个大气环流以及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均有影响。本文采用一个计算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参数化方法和有关资料,研究了臭氧变化对大气最大加热率和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通量密度的影响情况。文中给出的参数化方法可直接应用于大气环流模式计算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加热率。  相似文献   

19.
利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瓦里关地区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及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进行了连续的观测。通过对1996-1996年的资料分析表明:该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具有明显的年季变化特征,并存在着减少的趋势,与TOMS卫星的观测结果相一致;臭氧垂直廓线的Umkehr反演得出这一地区的臭氧数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30km处,冬春季的高度低于夏季;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夏季最高可达0.4W/m^2。  相似文献   

20.
洪盛茂 《气象》1997,23(5):44-46,54
分析了1993年12月至1994年11月的大气臭氧总量资料并与同纬度全球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了大气臭氧总量的年变化,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臭氧总量的年 有双峰特征,它的日变化则以中午是较高,早晚较低;季节变化以春季高,冬季低与大气透明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