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蔡生来 《安徽地质》2021,31(3):265-269
本文以安徽省怀宁县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孕灾地质条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怀宁县以往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之上,进行总结性分析研究,阐述了崩塌、滑坡孕灾地质条件和泥石流孕灾地质条件的基本特征,初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研究认为,不同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方式和影响程度不同,区内崩塌、滑坡孕灾地质条件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地形地貌、易崩易滑地层、致塌致滑构造、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风化程度和大气降水等七类,泥石流孕灾条件为局部特殊汇水地形地貌条件、山坡中下部松散堆积物物源条件和持续大暴雨带来的水源条件等三类.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后期怀宁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同行在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和研究方面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分遥感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可以快速、准确地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本文重点以明光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中的野外工作为前提,提出基于孕灾机理与多源遥感结合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方法体系。在查明全市孕灾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并基于孕灾机理进行易发性分区评价;基于卫星遥感地表变化检测技术实现地质灾害易发靶区圈定,通过现场核查,并结合专家研判实现隐患体的最终确认。在工作区内共计识别出1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孕灾地质条件点。本研究证实了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方法的应用能力,可为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与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煤矿水害是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如何精准探测隐蔽致灾体是解决这些隐患的前提。电磁法对低阻体反映灵敏,方法类型多样,适应性强,是探测富水致灾体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的地面电磁方法包括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和回线源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隐蔽致灾体探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近源电磁勘探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广域电磁法和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提高了勘探效率和信噪比,拓宽了观测区域。地空电磁法是新发展起来一种大功率快速勘探方式,具备航空电磁法快速采集和地面电磁法大功率发射两个优势,特别适合于复杂地形条件的煤矿灾害隐患探测。分析了煤矿典型致灾体的形成机理、时空分布及物性特征,其中,隐蔽型导水构造是造成煤矿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需要重点关注;回顾了各种电磁方法的主要特征、适用性以及在煤矿水害探测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不同方法的技术参数和观测模式等,为相关技术人员从事煤矿灾害隐患探测提供了参考;最后对煤矿电磁法发展进行了展望:广域电磁法和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等近源电磁勘探方法将会在煤矿勘探中进一步扩大应用;三维反演技术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反演算法等将是未来电磁法的主要发展方向;地空电磁勘探会快...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5.12"特大强烈地震后汶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结合笔者在汶川县城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经验,分别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分阶段实施、对致灾地质体调查评价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等三个方面对地震灾区建设用地地质危险性评估技术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今后地震灾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立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地质灾害的产生是崩塌、滑坡等致灾地质作用与建筑物等承灾体遭遇的结果.要防治地质灾害就是要避免这种“遭遇”的出现.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产生;二是承灾  相似文献   

6.
黔东北地区是一个地质环境复杂的地区,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属于贵州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为了深入研究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孕灾地质环境规律,以黔东北地区沿河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孕灾地质条件实地调查成果资料,结合历年地质灾害数据,详细阐述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分布的总体特征,总结地质灾害孕灾地质条件,深入分析各类孕灾因子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区内孕灾地质条件,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三大孕灾地质条件区,为减轻地质灾害风险、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受月平均降雨量影响十分显著;空间分布情况受地层岩性特征影响较大;区内地质灾害主要孕灾地质条件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斜坡结构等,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为外部诱发因素;区内易滑地层主要为中志留统秀山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奥陶统大湾组等;易崩地层主要为下奥陶统大湾组、下志留统雷家屯组、中二叠统茅口组;不同灾种的斜坡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滑坡主要发育于凹型和折线型斜坡,崩塌则多发育于凸型斜坡;研究区内地表水系与地质灾害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区内乌江流域水系沿线200m范围内发生地质灾害数量占...  相似文献   

7.
本溪市南芬区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为该省地质灾害的主要多发区,地质灾害对该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运用地质分析法辅以定量及半定量分析法对该区两种主要地质灾害鸡冠砬子型崩塌及滚马岭型泥石流的致灾因素分析研究并进行评价,揭示了其成因及演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8.
依据“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在县域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基础上,主要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地质构造内在控制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的双重诱发因素等方面对县域内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总结,进一步研究了三大岩类地质灾害孕灾主控因素。全县按孕灾地质条件分区,划分为3个大区14个亚区。分析研究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规律认识,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加强休宁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苏艳军  梁鑫 《地质与资源》2019,28(3):280-288
在查明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发育现状、矿区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定性结合定量的评价方法,开展了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和野外调查情况,总结采矿活动对矿区主要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特征;2)综合分析矿区孕灾环境及地质灾害致灾因子,构建了研究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以ArcGIS为工作平台,以斜坡单元为最小评价单元,进行了由地质灾害易发性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3)针对评价结果,理论分析了采矿活动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塌陷等灾害发生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研究中,受重力滑块启发,并通过分析研究地质构造、气象条件及已发地质灾害规律,发现了致灾营力当量定律。运用该定律将岩性、构造、降雨致灾因素作用统一到坡度致灾作用上,编制专用软件。以0.25km×0.25km为计算单元实现了全省空间范围的致灾营力当量计算。根据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致灾营力当量阈值,追踪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警级别。依据预警级别,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二道河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是得耳布干成矿带具有代表性的铅锌矿床之一。闪锌矿作为主要矿石矿物,可分为早期黑色-中期红棕色或棕色-晚期黄褐色或浅黄色三个世代。采用红外显微镜技术和激光拉曼技术对不同世代闪锌矿及共生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和成分测试,初步认为三个世代闪锌矿基本与石英内的三次流体活动相对应,推测它们形成于同一物理化学条件,捕获同一成矿流体,但闪锌矿流体包裹体能更直观而细致地勾勒出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从成矿早期至晚期,随着流体演化,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及CO2含量均明显下降,流体从中温、中低盐度、CO2-H2O-NaCl体系向低温、低盐度、H2O-NaCl体系演化。此外,在整个主成矿过程中,影响成矿物质沉淀富集的机制也随时间变化有所差异:早期流体沸腾是黑色闪锌矿等硫化物形成的重要因素;中期以流体自然冷却作用为主,形成了红棕色闪锌矿等硫化物;至晚期,随着大气水的混入,流体混合作用是形成晚期闪锌矿等硫化物的重要原因。二道河子矿床为与火山-次火山有关的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2.
与柴北缘和北祁连相比,南祁连研究程度偏低,对其各个阶段的构造演化缺少精确时限。对分布于南祁连党河南山中段的科克巴斯陶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定年结果显示,该玄武岩成岩年龄为713±4.6Ma,为新元古代震旦纪。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科克巴斯陶玄武岩SiO2含量为45.08%~49.81%,MgO为4.37%~6.67%,Na2O为2.95%~3.71%,K2O为0.28%~1.92%,TiO2为1.40%~2.01%,与拉斑玄武岩平均值相似。Nb/Y-SiO2图解显示科克巴斯陶玄武岩属亚碱性系列拉斑玄武岩。其ΣREE为(75.47~124.00)×10^-6,LREE/HREE为4.2~6.19。(La/Yb)N为3.67~6.18,(La/Sm)N为1.83~2.64,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呈轻稀土明显富集的右倾型。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岩石以富集Sr、K、Rb、Ba为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科克巴斯陶玄武岩岩浆为具OIB性质的地幔源区,其形成于板内洋岛构造环境。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及锆石测年成果,将原划定的志留系巴龙贡嘎尔组进行了重新解体,由南至北,分别为志留系巴龙贡嘎尔组变砂岩段、新元古界震旦系天峻组火山岩段和中新元古界拐杖山组片岩段。  相似文献   

13.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最南端,是研究和认识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增生造山过程的关键地区。本文聚焦于天山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最晚一期脆韧性构造变形,通过对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康古尔断裂带和哈尔里克构造带等变形带内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解析,认为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表现为由南向北逆冲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康古尔断裂带表现为南北向挤压兼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哈尔里克构造带表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叠加稍晚期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特征。结合大量已有的构造热年代学数据分析,指出各构造单元内最晚一期脆韧性变形时间为二叠纪晚期-中三叠世,指示该时间段内近东西走向的天山造山带东段和北西-南东走向的东准噶尔造山带与西侧哈萨克斯坦弧形造山系呈现为三向汇聚的动力学特征,代表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末期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西藏和青海地区开展了多次煤炭资源潜力调查工作,但由于煤炭地质工作程度低,极大的制约了青藏高原煤炭资源潜力的评价工作。以整个青藏高原为单元,在系统梳理煤炭资源预测区煤炭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开发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选用层次分析法,将四个评价条件量化为8个评价指标、20个评价参数,建立了青藏高原煤炭资源潜力评价体系,对青藏高原61个煤炭资源预测区垂深600m以浅的煤炭资源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划分出有利区18个、中等区23个和较差区20个,并提出了青藏高原地区下一步煤炭地质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张家峁煤矿5-2煤工作面安全回采和常家沟水库水资源保护,根据水文地质调查结果,采用水位流量响应法确定了水库水是陈家塔沟泉水的来源;按照水库、烧变岩、泉点的地质关系分析了水库补给泉水的通道,认为4-2煤烧变岩与水库存在水力联系,为开采煤层上覆烧变岩帷幕截流工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烧变岩帷幕截流工程及相应水文地质工作证明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关闭/废弃矿井(山),包括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等。矿井关闭废弃后仍赋存着方方面面的可利用资源,除了伴生的各种矿产资源外,还拥有巨大的地下空间资源(采空区和巷道),特别是部分井下仍然有多种废弃物(设备、材料等)和空间设施可再利用。通过总结一些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综合利用状况,研究其功能定位和综合利用战略,并提出将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部署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支撑。笔者立足于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需求,建立了包括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的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系统;在全面借鉴国外发达城市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导向,从工作内容、技术方法、成果应用3个维度分别提出了城市地质调查8个子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方案;根据全球地学发展潮流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特征,尝试提出了城市地质调查创新系统的未来建设,旨在探索城市地质调查的新途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郎岱向斜上分布有黑拉嘎井田、归宗井田、郎岱井田、上纳井田、苦竹林井田,通过对各井田煤层的最新钻井、露头地质调查资料及样品分析结果进行研究,对煤层厚度、含气量、渗透性、煤体结构、吸附性、构造条件、水文条件、地应力等参数进行系统分析,采用体积法估算郎岱向斜煤层气资源量,初步评价煤层气可采性和资源潜力。结果表明:郎岱区块煤层气资源量较大、资源丰度较高,含气量较高、煤层渗透较高,地应力低,但由于各煤层的煤体主要为糜棱煤,对地面煤层气开发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9.
淮北煤田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72煤层的煤质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的研究较为薄弱,不利于后期煤矿进行勘探开发部署工作。通过对孙疃煤矿钻孔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淮北煤田孙疃煤矿72煤层的宏观煤岩特征、显微组分特征、无机矿物含量、元素特征,以及煤的灰分、挥发分、发热量等工业分析指标,并从沉积环境、大地构造背景和岩浆活动等地质因素分析其对煤质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该区72煤层主要为河控三角洲沉积环境,其水体较浅,为弱还原环境,处于海退时期,是煤质发育的主要地质控因,煤层的埋深主要控制煤的变质程度,构造活动和岩浆侵入影响程度较弱,只对部分区域煤质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芦岭井田10号煤煤储层资料缺乏,通过常规方法难以进行产气潜力评价,采用临储压差、临废压差、有效解吸量、不同解吸阶段煤层气解吸效率等指标,建立单煤层产气潜力评价标准,评价10号煤层的产气潜能并通过工程实践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芦岭井田10号煤层的有效解吸量达到了5. 59m^3,具有良好的产气潜能。10号煤层气生产经历快速解吸、敏感解吸两个阶段,最大解吸效率为5. 43~4. 28 m^3/t·MPa,能够达到工业气流的下限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