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边缘带是土地利用矛盾最尖锐的、耕地流失主要的发生区域。城市发展的需求、比较利益的驱动、地价的导向、现行土地政策的某些缺陷是农地非农流转的主要动因。本文提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基金”,让基本农田保护的“非市场”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得到经济上补偿,是一项控制城市边缘带农地非农流转和保护耕地的根本性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保护耕地,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的基本方针,在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紧紧守住耕地“红线”不放松,全市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耕地总量实现了动态平衡. (一)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为确保全市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要求,市政府与各旗(区)、旗(区)与各苏木乡镇、乡镇与村、嘎查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把保护面积落实到了地块,责任落实到人.  相似文献   

3.
基于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950户农户调查数据,从理论上揭示农户生计策略转型对农地流转的作用机理,并运用Logistic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生计策略转型对农地流转意愿、流转方式、流转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选择多样化生计策略的农户流转农地意愿比非农主导小农户和农业主导大农户高。(2)农业主导大农户和多样化生计中农户倾向转入农地,而非农主导小农户和多样化生计小农户倾向转出农地。(3)农户转出农地面积比例与其生计策略呈“U”型关系,农户非农程度越高,转出农地面积比重越大。提出了根据农户生计策略转型制定不同的农地流转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   总被引:62,自引:9,他引:62  
罗明  王军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97-103
土地整理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和增加土地效益、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和目标 ,结合我国的国家目标 ,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地域差异 ,阐明了目前我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对于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和人地矛盾尖锐的东部地区 ,结合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时机 ,大力推进农地整理 ,提高耕地质量和耕地经营规模水平 ,努力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 ;同时 ,逐步推进非农用地整理 ,减轻非农建设用地对农地的压力。 2对于土地利用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中等的中部地区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耕地和环境 ,在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变注重农地整理的数量向注重农地质量转变。3对于土地利用程度低、社会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土地整理与退耕还林还草、治水、治沙相结合 ,改善生态环境 ;加大对现有耕地科技含量的投入 ,提高耕地的产出率。此外 ,土地整理应加紧制订、修订和完善相关土地政策 ,探索成立土地银行和公司参与等 ,实现土地整理资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今天是第22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又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基本农田作为耕地中的精华,是保障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和基础,因此基本农田保护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耕地始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农地流转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农地流转对村庄环境和非农就业的影响仍缺乏精细化考察。基于2014—2015年我国13个省份的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村庄环境对农地流转具有多重影响。经济发达的村庄不仅农地流转更活跃,且更容易吸引外来农业投资;制度化的确权颁证能够促进农地流转,现实中的土地频繁调整虽会抑制农地转入,却促进了农地转出。(2)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影响的路径和强度因就业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自雇型和远距离外出务工的效应强于受雇型和就地就近非农化;外出务工者对老家的汇款显著促进了农地转出,但对农地转入并无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率先试点耕地保护基金的四川省成都市和尚未实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的湖北省武汉市43个村庄430名受访农民为实证,建立微观经济模型分析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对不同区域农民家庭农业收入及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影响,测算基本农田用途管制给农民家庭造成的福利损失、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1农民个体特征及其所在区域特征显著影响基本农田用途管制的实施成效;2基本农田用途管制明显提升受访农民的家庭农业收入及农业劳动力配置,但受粮食作物比较利益低下、农地经营规模等的影响,武汉农民农业收入的相对增加量要高于成都农民,同时作物种植结构等的差异使武汉农民的家庭农业劳动力配置低于成都农民;3经济补偿政策一定程度缓和了基本农田发展权受限给农民福利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是在特定的用途下,对耕地进行的级别划分和估价工作,主要的目的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科学的量化赤峰市巴林左旗农用地的质量及分布,划分级别,在此基础上对其经济价值评价,为农用地流转、农用地开发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征收集体土地补偿提供科学依据和价格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是在特定的用途下,对耕地进行的级别划分和估价工作,主要的目的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科学的量化赤峰市巴林左旗农用地的质量及分布,划分级别,在此基础上对其经济价值评价,为农用地流转、农用地开发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征收集体土地补偿提供科学依据和价格参考。  相似文献   

10.
探析山区农地规模流转的障碍因素,对促进山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武陵山区三个典型区县563份农户调查数据,分别从规模流转的供给和需求,即规模转出和规模转入的角度,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背景下的山区农地规模流转的障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山区农地流转现象普遍,但规模流转不发达;(2)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未促进农地的规模转出,影响山区农地规模转出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农户对耕地处置的可能选择以及耕地资源禀赋特征;(3)山区农地的规模转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非农收入的增加对农户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投资效应,有利于提升农户的规模转入意愿;(4)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大于转入意愿,实际的农地流转规模取决于规模流转的需求,即规模转入。因此,规模转入需求的不足及大型经营主体的缺乏是造成山区农地规模流转不发达的直接原因。基于此,本文提出应出台有效的政策吸引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山区规模种植大户,促进山区农地规模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锡林郭勒盟耕地利用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的前提下,依据相关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结合锡林郭勒盟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和锡林郭勒盟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潜力与现实,提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利用及保护的措施,为锡林郭勒盟耕地布局和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地城市流转决策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农地保护与城市发展被认为是一对矛盾。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应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现行决策的片面性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农地的盲目流失,直接影响到我国土地资源的后续利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等。文章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通过对农地城市流转的选择价值和外部性的分析及评价,优化了农地城市流转决策。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证 ,耕地资源安全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我国耕地安全的基本态势是 :人均耕地不足、后备资源有限、地域分布失衡。世界粮食态势同样不容乐观 ,中国粮食问题全球瞩目。要保证我国耕地与粮食安全 ,从根本上解决“藏粮于库”问题 ,有必要实施“藏粮于土”计划 ,全面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力。其主要战略内容是 :切实保护耕地 ,建立国家级耕地保护区 ;实施土地整理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建设基本农田 ,提高土地资源生产效率 ;建立小区平衡机制 ,提高农业资源区域配置效率 ;立足全部国土 ,挖掘非耕地食物资源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基本农田保护是我国保护耕地与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举措,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关系着耕地保护效率,对土地利用总体布局有重要影响。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不仅要考虑耕地质量,还要考虑耕地分布的空间要求,因此该项工作具有高度复杂性,迫切需要相关技术支持。该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空间要求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方法,用耕地质量指数修正图斑空间集聚度,根据图斑空间集聚度与兼容度的综合结果划定保护区,并以铜山区为例展示该方法的操作过程与其适用性。该文提出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法基于矢量图斑尺度,同时考虑耕地质量与其空间集聚连片的要求,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可为目前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徐羽  李秀彬  辛良杰 《地理学报》2021,76(3):753-763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农地利用变化的重要趋势,土地规模化流转市场的租金关乎规模经营主体的形成及其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对全国层面耕地规模化流转租金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基于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平台的2万余宗规模化流转地块,论文揭示了中国耕地规模化流转租金的总体水平与区域差异,并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识别地块属性特征对耕地租金分化的影响及异质性。结果表明:全国耕地平均租金为11339.10元/hm2,租金介于≤ 7500元/hm2、7500~15000元/hm2、15000~22500元/hm2、> 22500元/hm2区间的地块数量比例分别为38.93%、37.97%、14.52%和8.59%;云贵高原区和黄淮海平原区租金较高,比全国平均值分别高出32%和23%,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租金较低,租金约为全国均值的一半。地块质量特征、地块规模化特征、地块区位特征、地块产权特征对耕地租金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低租金地块而言,灌溉条件、土地平整度、道路质量的边际效应更大,而邻近高速公路则对高租金地块具有更强的增值效应。为降低农业生产的土地成本,政府应努力降低土地规模化流转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减少农业补贴对农地租金的干预、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农地流转租金的常态化监测。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省武汉、孝感的832个农户为例,运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功能区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状况及影响农户流转决策的关键因素,探寻促进流转市场建设的差别化激励措施。结果表明:(1)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农地流转市场活跃度与生态功能区相比具有比较优势,调研农户农地流转率依次为50.73%,70.50%,28.94%。(2)农地流转市场活跃度较高区域租金水平及非农就业率对农地流转起主导作用,农民生计转型依赖于收入水平能否满足家庭需求;活跃度较低区域家庭收入水平对农地流转起主导作用,农户流转意识相对薄弱。(3)重点开发区受无收入成员比重、非农就业率及规划管制影响显著,农地转出市场活跃;农产品主产区受男性劳动力比例、就业率及收入水平影响显著,小农经营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生态功能区受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非农就业率及收入水平共同作用,适宜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通过对翁牛特旗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科学地量化城区内农用地的质量及分布,划分级别,并且在农用地定级的基础上对其经济价值的评价,为农用地流转、农用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项目管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国家征用集体土地提供依据和价格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叶秀如 《福建地理》2004,19(4):28-3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已大量存在,研究和建立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便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又一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结合基层工作实践,通过对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就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是确保我国耕地红线、保证粮食安全和稳定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和林格尔县为例,通过构建基于耕地质量与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划定基本农田,并将划定结果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基本农田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研究区科学合理划定基本农田的方法建议,为当前正在进行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各地区基本农田数量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