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包体的Sr Nd 同位素资料的总结表明,中国东部现今岩石圈地幔具有强烈亏损性质,现今岩石圈地幔是新生的。岩石圈减薄主要发生在中生代晚期,并与中国东部大面积、强烈的中生代岩浆活动在时间上相对应,且具有自西向东岩石圈减薄逐渐增强的趋势。分析表明,中生代期间印度洋型软流圈地幔的侵入与中国东部的岩石圈减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中生代钾质火成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洋 《地质论评》2007,53(2):198-206,I0008
本文探讨当前中国东部中生代钾质火成岩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即:“C型埃达克岩”的成因、无负Eu异常粗面岩—正长岩的成因、火成岩组合的K60值推算造山带地壳厚度的可信度,和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对中国东部中生代钾质基性岩的适用性。本文认为:①中国东部中生代“C型埃达克岩”有多种成岩过程,并非仅仅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②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不能形成无负Eu异常的粗面岩—正长岩,同时“C型埃达克岩”与玄武质岩石高压条件下部分熔融产物在钾含量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别。③火成岩组合的K60值不能用于估算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带地壳厚度。④一些常用的玄武岩构造环境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并不适用于中国东部中生代钾质基性岩。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常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有关,而本文的研究表明,中生代时中国东部不属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不处于安第斯活动陆缘环境,没有岛弧玄武岩和岛弧花岗岩.许多资料表明,在中生代早期,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向北俯冲的,至早白垩世中期(125 Ma左右)才转向西俯冲,而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侏罗纪—早白垩世(约180~130 Ma),因此,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无关.太平洋板块真正向西俯冲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125~110 Ma和43~0 Ma两个时段.在前一时段,中国东部岩浆活动仅限于中国东部沿海;在后一个时段,中国东部岩浆活动几乎绝迹.因此,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的命题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早中生代以挤压构造为主,如大别造山带的逆冲推覆构造,而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同构造岩浆岩、拆离断层带以及穹隆构造等,这些伸展构造使地壳深部的岩石折返至地表,从而使中下地壳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改造。拟通过对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发育的典型地区:北部的燕山构造带、中-东部的大别-苏鲁构造带和东部的东南沿海构造带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和总结,恢复燕山运动启动前的构造体制,研究中国东部对多幕次燕山运动中地壳变形对板块相互作用及其深部过程的响应,阐明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体制转折的期次、时限、动力学演变机制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进而探讨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   总被引:143,自引:22,他引:121  
华仁民  毛景文 《矿床地质》1999,18(4):300-308
中国东部在中生代尤其是燕山期发生了大规模的金属成矿作用,形成了一批重要矿床,其成矿强度之高,密度之大,矿种之丰富,在全球中生代成圹作用中首屈一指,故可称为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是该地区在特定地质背景下下发生岩石圈大减薄和构造格局大转折相结合,从而导致大规模壳幔相互作用和构造圈热侵蚀事件的产物。深入研究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背景和过程,不仅能解决矿床学学院发展中的许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东部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大陆动力学原理及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观点,通过对中国北东部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分析,提出了地幔热柱的多级演化、中下地壳塑性层流及拆离带附近的岩浆房、上地壳的隆陷、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及深大断裂的沟通是形成中国北东部中生代大规模火山活动的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昭乌达盟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岩石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东部昭乌达盟地区广泛发育着中生代陆相火山岩,这是我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些岩石的特征并探讨其成因,对我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及有关矿产资源的了解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与区域成矿背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频繁,构造演化复杂,岩浆活动剧烈,成矿作用多样,是不同体制构造转换的重要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生代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经典地区,是两大构造体制交汇和转换的焦点部位,具有岩石圈物质重组、结构重建的时-空演化关系.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由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演化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消减有关,近年来作者从岩石圈-软流层深部地质过程审视中国东部岩石圈演化问题发现,中国东部中生代早期(三叠纪至侏罗纪)岩石圈演化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消减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可能是一种源自中国东部周边东亚洋盆系的一些洋盆向中国东部大陆俯冲消减碰撞造山以及由它们引发的中国东部大陆内的软流层上涌的深部地质作用联合作用的结果。软流层上涌作用自始至终控制着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与软流层之间以及壳幔之间的层圈拆离,底侵作用以及岩石圈变形缩短、伸展和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南沿海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玉华 《地球化学》1985,(3):255-263
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广泛分布着大量中生代火山岩。关于它的形成,很多人认为与板块构造有关。邱家骧等(1981)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是西太平洋板块消减在亚洲大陆之下的产物,并指出沿海带(锡沪地区)火山岩属岛弧型。李春昱(1980)和赵明德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机制孙德有,许文良,周燕(长春地质学院,长春130026)关键词火山旋回,钾玄岩系列,剪切-走滑-拉伸机制,大兴安岭,中生代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是中国东部中生代三条火山岩带之一,对其岩石所属系列及形成机制众说纷纭。本文在前人...  相似文献   

12.
刘杰 《吉林地质》2010,29(4):6-9
吐列毛都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东坡。由于大兴安岭75%以上的面积为中生代岩浆岩所覆盖,是中国北方重要的锡、铜、铅、锌多金属矿带。所以研究大兴安岭中生代构造特征对认识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演化和资源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背景资料研究和野外地质调查,对吐列毛都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及相应的形成机制得出了认识。  相似文献   

13.
徐志刚 《矿床地质》1986,5(1):13-26
本文系笔者在探讨火山岩型铁矿成矿地质背景过程中,对中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作用某些基本特征及与铁矿成矿作用关系的一点认识。笔者在另一文曾较详细论述了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各岩带、亚带、岩区和岩省火山作用及其产物的差异性,给出了各地火山岩平均化学成分,分出了碱性玄武岩-粗安岩-粗面岩(或响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玄武岩)三类火山岩组合及幔源型或幔壳混染型和壳源型两类不同成因火山岩;并指出玄武岩浆多形成于拉张构造环境,流纹岩浆往往发育于挤压构造环境,可把由某组分(上地幔和地壳)局部熔融形成的出熔岩浆之组分看作压力的函数(当然还有温度的影响);笔者还从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格局和地壳应力场特征探讨了中国东部不同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对东北北东部中生界几个地质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本宏 《地质论评》1960,20(4):182-185
所谓东北北东部系指吉林省的东部和黑龙江省的东部广大地区而言。一、饶河中生代海相地层及其与陆相中生代地层的关系地质科学1959年第2期,王秀章同志报导了有关东北黑龙江省东部新发现的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材料。这一新的重要发现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15.
地球深部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生命探索和岩石圈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东部岩石圈是地球深部碳循环的重要场所,其减薄与破坏与深部碳循环密切相关。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是制约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与破坏的关键,对华北克拉通和华南板块的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等系统阐述了Mg示踪地球深部碳循环原理,例举了镁同位素示踪中国东部深部碳循环的实例,论述了中生代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所释放的碳酸盐熔体/流体与地幔相互作用,是造成中国东部地幔具有普遍的轻Mg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原因。此外,指出轻镁同位素的多解性,提出多同位素联合示踪是未来研究地球深部碳循环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段先哲  牛苏娟  李赛  李南  孙浩然  郭聪  肖文舟  隋清霖  冯鹏  贺海洋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29-2022062029
地球深部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生命探索和岩石圈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东部岩石圈是地球深部碳循环的重要场所,其减薄与破坏与深部碳循环密切相关。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是制约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与破坏的关键,对华北克拉通和华南板块的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等系统阐述了Mg示踪地球深部碳循环原理,例举了镁同位素示踪中国东部深部碳循环的实例,论述了中生代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所释放的碳酸盐熔体/流体与地幔相互作用,是造成中国东部地幔具有普遍的轻Mg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原因。此外,指出轻镁同位素的多解性,提出多同位素联合示踪是未来研究地球深部碳循环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生代华北岩石圈地幔高度化学不均一性与大陆岩石圈转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当前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热点之一的中国东部中生代大陆岩石圈地幔巨厚减薄的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综述.基于华北地区系统的中生代深源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着重论述了该区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高度化学不均一性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进而强调了其可能的大地构造含义.其中, 特别对华北南部晚中生代深源岩类地幔源区地球化学特征的空间规律变异给予了详尽的讨论, 指出扬子板片的深俯冲作用及其导致的流体熔体交代是其主要的成因机制.建议以岩石圈地幔转型一词来描述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地幔发生在中新生代的这一组成结构的剧烈变化, 并指出这一过程是由2次独立的事件所组成, 它们是中生代全球深部事件在中国东部不同形式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中生代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及其演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中国及邻区中生代地质构造的演化主要表现为欧亚大陆东部增生和中国大陆陆缘及陆内变形作用,受特提斯一古太平洋及太平洋一印度洋两大动力学体系的控制,形成滨太平洋、特提斯和中亚3大构造域。作者在对829个典型矿床及大量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生代成矿环境和成矿特征,将中国中生代矿床划分为3个矿床成矿系列组合和11个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着重论述了中国中生代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的基本特征,并简要概括了它们的时空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胶东半岛中生代侵入岩浆活动序列及其构造制约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胶东半岛是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较为发育的地区。通过对该区中生代侵入岩体高精度年代学数据资料分析,建立了区内中生代花岗质岩石3个显著不同的演化序列:晚三叠世(225~205 Ma)幔源型花岗岩、晚侏罗世(160~150 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和早白垩世(130~105 Ma)壳幔混合型花岗岩。通过与辽东和鲁西–徐淮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年代学格架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指出胶辽地区晚侏罗世(160~150 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记录了华北东部一次重要的岩石圈地壳增厚事件,其区域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向亚洲大陆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正是这次增厚作用导致了早白垩世时期岩石圈拆沉减薄和大规模伸展型花岗质岩浆活动。岩石圈地壳增厚和减薄作用过程主导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陆内构造应力体制的转换和岩浆活动序列。  相似文献   

20.
印支运动以来,中国东部在前中生代地质构造、深部构造格局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巨型NNE向的线性隆起带和沉降带;无论在地壳厚度、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热动力变质作用,还是断裂构造的强度、频度等等,自西向东均明显地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演化特征是中国东部陆壳中生代以来阶段式向东向太平洋多层次蠕滑的结果。而这种向东向洋多层次蠕滑的造就是与中生代以来地球自转速率总体变慢等等主要因素有着密切的内在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