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过去世界各国,都是把高压舱和低压舱分开来建造的。分开建造的高压舱,只能使舱内气压高于当地大气压,不能低于当地的大气压,不能模拟高原水面的低气压,因此人们难于研究高原潜水医学,无法训练和检查高原潜水员的身体适应性。分开建造的低压舱,只能使舱内气压低于当地大气压,不能高于当地的大气压,因此人们难于研究飞机低空飞行时舱内人员的生理情况。为了解决高原潜水和低空飞行时生理研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国在饱和潜水的模拟和实海实验中,舱压和氧分压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控制参数均用人工手控,很易造成误差,也难保证其精确度。为了提高控制精确度和潜水员的安全,采用了一种 P 和 Po_2自动控制系统。该新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实时控制系统,它采用现代控制论中先进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它曾多次成功地用于饱和潜水实验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没有经过模拟实验的条件下,它曾直接用于氦气超压实验中。其控制精确度为 P—±0.001MPa,Po_2—±0.5kPa。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可靠性和实用性,它不但可用于饱和潜水试验舱,也可用于甲板加压舱、潜水钟、高压氧治疗舱、低气压训练舱以及水下作业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参考南海二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上挪威3x潜水设备公司300米氦氧饱和潜水舱生命维持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应用于25kgf/cm~2加压舱获得成功。本设计较3x潜水设备公司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系统简化、省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是海洋水下工程领域内一次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实验检验了300m海底模拟加压舱群设备,使用氦氮氧三元混合气饱和潜水技术进行潜水生理学和医学研究,并进行了潜水呼吸器、潜水加热服及热水系统、水下液压工具、舱压和氧分压自动控制设备、潜水用氦气回收及净化装置、氦氧通讯机等多种项目的300m试验,填补国内多项空白。这对于我国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深海打捞、港口建设、海洋科学考察和国防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氢氧混合气潜水的研究历史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和潜水程序,分析了它对动物和人体的高压神经综合症、等压力气体逆向弥散、麻醉、温度、气体密度等的效应,对氢氧潜水的经济效益和安全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环境控制参数,特别是品质参数和状态参数的控制是潜水领域高压下生命支持系统应执行的一项基本任务。品质参数和状态参数的控制是在环境气体流通过程中进行的。参数值的改善程度与快慢直接受气体流通量的制约。本文以此物理量为关键,围绕着潜水系统中常见的潜水装具和压力舱所提供的三种环境对这二个主要参数展开了定性和定量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和分析潜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一套针对空气潜水的监控系统.系统利用计算机、视频监控、传感器技术,对潜水员的气源压力、供气压力、潜水深度、潜水时间及潜水过程中拍摄图像声音进行采集和记录.整个系统分为气源压力监测、潜水员深度监测和水下图像声音采集3个模块,可同时对4名潜水员进行实时监控,使水面人员可以准确地掌握...  相似文献   

8.
由江西九江船舶工业公司九江船用机械厂制造的我国首套300米海底模拟高压舱群于8月3日在上海成功地进行了“300米氦氮氧饱和潜水科学实验”,并通过国家级鉴定。这套300米海底模拟高压舱群进行科学实验证明: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水舱室气泄漏率和密封性能分别超过国际标准的17倍和21倍.氦氮氧混合饱和潜水技术是国际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大深度潜水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家所拥有.1980年,国家  相似文献   

9.
文中介绍了永磁耦合器的原理、结构、设计与计算。因稀土永磁同步耦合器有耦合力矩大,体积小等特点,借其作密封传动是非常理想的。加压舱空调时,用电机带动风机。考虑使用安全,电机放在舱外,风机装在舱内,两者之间力矩传递试用磁力耦合,获得了成功。可以预料,稀土永磁同步耦合器在潜水、水下工程其它装备中的应用也将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进行大深度氦氧饱和潜水作业,需贮备大量的氦气,以满足潜水作业的需要。由于氦气价格十分昂贵,必须进行氦氧混合气体的回收,通常简单的方法是回收居住舱减压排出的气体,如果将压力水箱和传物舱所消耗的气体也进行回收,在经济上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总结了200m氦氧模拟饱和潜水实验的氦气回收方法、回收过程、回收设备和取得的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双水舱减摇系统预防船舶参数横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船舶参数横摇的产生原因和发生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减摇水舱对于船舶的作用效果研究,根据参数横摇的特点,提出利用由两个不同结构的被动式U型减摇水舱组成的双水舱系统来避免船舶参数横摇的发生。在所建立的船舶—双水舱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介绍双水舱系统的设计方法,并以一艘集装箱船为例,仿真研究在参数横摇发生条件下双水舱系统对参数横摇的影响。同时还对双水舱系统在船舶正常航行时的减摇效果进行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书是潜水技术专著,作者哈乌克斯是西德著名的潜水专家,他主持了潜水装备、加压舱、水下居住舱、深潜器和水下开发机械的设计研究工作,为海洋开发作出了贡献。书中详细介绍了现代潜水技术的各种技术装备,内容新颖、丰富,大量的插图更有助于读者对现代潜水技  相似文献   

13.
童波 《海洋工程》2017,35(4):94-99
首先介绍全球海域圆筒形装置的工程应用案例,对比圆筒形FPSO相对常规船形的优势,然后以原油储量、工艺模块甲板面积、耐波性、稳性、系泊系统、排水量等控制参数为目标,研究圆筒形FPSO主尺度选取依据,分舱原则。重点研究圆筒形装置的阻尼板结构,此为抑制运动响应的关键结构,通过模型试验方法分析对比了水平阻尼板、不同角度锥形阻尼板的特性。最后研究圆筒形装置运动性能分析方法,介绍二阶响应数值预报方法,研究垂荡和横摇运动的耦合效应,分析波频和低频运动响应,通过模型试验进行了验证,从而指导圆筒形装置设计。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内陆水库、江河、湖泊的水下施工抢修作业任务一直较为繁忙,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适合快速调遣、运输及现场作业使用的潜水设备系统。本文描述了国内第一套移动集装式潜水设备系统的研制开发概况,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准则与依据,并根据近年来的应用实践,对该系统进行了客观的综合评价。该系统的主要特色在于:功能齐全、作业安全、机动性强、投资成本低。因此,特别有利于我国内陆水域小型水下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需要。  相似文献   

15.
序号论文题目作者单论西方潜水产业的巨大变革及其主要特征西方潜水作业条例发展概况顾林声陈宝松我国潜水产业的现状及前景邹积宝方轼红我国典型潜水事故案例的分析建立潜水条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论潜水作业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船用加压舱与潜水钟的安全设计特殊环境的空调问题及其物理参数的计算深海环境模拟压力筒压力筒的疲劳寿命估算耐压潜水服壳体的属曲分析未来ROV推进方式的新设想水下机械手设计的若干问题水下机械手结构设计研究保护气体对高气压焊接过程的影响海底贮油油水置换工艺的应用与发展椒江过海管道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陕西…  相似文献   

16.
交通部石油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最近成功地进行了300米氦氮氧饱和潜水科学实验,四名潜水员在300米水深压力下停留了七昼夜。实验是5月23日开始的,于6月12日安全出舱。实验包括了潜水生理医学、潜水呼吸器、热水服、水下工具、水下通讯等试验  相似文献   

17.
导言陕西乾县羊毛湾水库因泄洪洞工作闸和检修闸同时损坏,致泄漏水量1.20立方米/秒。我院用潜水作业的方法在27米水深的泄洪洞进水口处安装4150×4000×270mm的钢木结构闸门并密封填堵,渗漏量仅0.02立方米/秒,完成了水下封堵任务。施工中潜水作业共47人次,潜水工作总时间(含减压)9368分钟。本文介绍施工方法、钢木结构闸门的设计和主要强度计算、潜水减压等,并对开展水库的检测和封堵工作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有关潜水环境噪声的定量分析资料十分奇缺。由于某些潜水小组观测到的神经性听力亏损常常归因于先前非潜水状态下的噪声暴露,如发射武器、发动机室噪声或者螺旋桨噪声等。本报告对海军潜水试验机构所实施的一系列试验作了描述,而这些试验中目的在于测定从水面到2000英尺深度范围内各种潜水头盔和高压舱环境的声级。这些实测资料根据海军通常使用的听力保护标准加以判定。试验结果表明,戴潜水头盔和在高压舱内作业常常会使这些人员暴露于危险噪声级中,而其危害程度则取决于暴露时间长短。此外,对于空气头盔在下潜期间所产生的三种与噪声暴露有关的暂时神经性听力损失情况也分别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舱体式防渔拖海床基,可布放在200m以浅海域进行长期、定点、连续、综合观测。该型海床基由坐底平台、浮体仪器舱和释放器等配件组成,可以搭载多种观测传感器进行多学科综合观测。同时,针对该海床基设计了安全有效的布放回收方法。通过实际海上应用,结果表明,舱体式防渔拖海床基具有长时间自动观测、隐蔽性好及有效防渔拖等优点,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长期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20.
中美科学家运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的模拟海底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联合潜水科学实验。4名身体健康、技术熟练的职业潜水员参加了此次实验。他们在25m的氮氧环境下饱和暴露了8昼夜,在此期间每天进行60m或80m的水舱巡潜作业,运用氦氮氧三元混合气,并从事中等强度的体力劳动。共完成了32人次的巡潜作业,每次平均2.2h。然后经过53h21min预减压和主减压,安全返回“海面”。在实验过程中,中美科学家对潜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