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承祚  张彦波  薛恩 《地质科学》1979,14(2):167-176
随着数学地质的发展,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在矿产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不断解决愈来愈多的矿产地质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这种应用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矿产地质工作的每一个阶段。由矿产的普查勘探、详查评价、储量计算直至矿产开发,每一个阶段的矿产地质问题都能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帮助解决,以提高每一个阶段中矿产地质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郑剑东 《地质科学》1992,(1):103-104
《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一书已于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总结了1985年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的成果,论述了青藏高原的地层、古生物、岩矿、第四纪地质及地貌、沟造演化等方面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潘云唐 《地质科学》2007,42(4):826-827
李捷,字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于河北成安县西野庄。1913年保定育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工商部地质研究班(后改名“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就学于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一代宗师,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工作者。1916年秋,该班有18人拿到毕业文凭(史称“十八罗汉”,其中有李捷),全都进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任调查员,曾在我国的区域地质填图和矿产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彭琪瑞 《地质科学》1959,2(10):297-298
地质科学的研究任务基本上有两大内容:一是追溯地质现象的发展历史,一是推论地表以下的地质情况。两者都是要寻求和阐明地质体(岩石、矿物、矿石、古生物、地下水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质和量的变化。而所有地质现象演变的基本原因是物质的能量的变化。地壳运动,岩浆和变质作用,风化和沉积现象,成矿作用等,无一不是由于能量变化所致。变化的结果就使物质的总能量达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程度,即暂时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4,39(1):138-138
为纪念孙肇才先生从事石油地质工作50周年,以“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为书名的孙肇才石油地质论文集2003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精选了孙先生的论著24篇,分“基础地质”(3篇)、“中国含油气盆地综述”(3篇)、“典型含油气盆地分析”(10篇)和“在中外咨询会议上的发言”(8篇)4部分。书末附有孙先生学术论著和报告目录。全书共332页,约53万字。书中论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格局、成因机制、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6.
叶大年  刘嘉麒 《地质科学》1997,32(3):249-253
赵宗溥教授今年80周岁,从事地质工作已经60年。他在中国地质学界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著称,又以敢于开拓、不囿成说而闻名。他的研究领域广博,在变质岩、火山岩、前寒武纪地质、矿物学和矿物材料学以及大地构造学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岩体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广忠 《地质科学》1984,(4):423-428
岩体力学是研究现状的地质体受力条件改变时产生变形、破坏及其力学性质形成规律的科学。地质体与一般材料不同,由于其成因和经历的历史过程不同,致使其成分、结构及其形成条件不同。故现状的地质体当受力条件改变时,其力学作用,即变形和破坏机理亦不同。在进行岩体力学研究时,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当前岩体力学研究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注意地质体这一特点,在进行岩体力学研究时,不加分析地把地质体一律做为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徐嘉炜教授1931年12月21日生于浙江温州市,1953年毕业于长春东北地质学院矿产勘查系,曾任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东部构造研究室主任,兼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全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震旦亚界工作组成员、安徽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地质学会常委、国际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家协会委员、联合国科教文IGCP224项大地构造顾问、国际地学杂志《岛弧》编委等,至今已献身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的教学与研究55周年。  相似文献   

9.
张彦波 《地质科学》1979,14(1):78-91
前言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利用同位素地质年龄资料研究和解决地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研究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料。如何根据数学原理,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和利用这些资料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企图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探索处理和利用同位素地质年龄资料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数学方法在地层和地质构造研究中的某些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道一  孙惠文 《地质科学》1973,8(2):152-161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全国地质研究工作迅速开展。在全国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和地质研究工作,累积了十分丰富地质资料和分析数据。生产实践要求应用数学方法对地质资料进行整理、解释和模拟,定量地描述地质体空间和时间变化,阐明在复杂条件下各种因素的影响,以便从已有的数据中能取得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探索内在规律性。随着国内自制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提供了完成上述任务的必要条件。本文仅将几年来我们进行研究的某些成果简要介绍一下。关于所用方法的详细介绍参阅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11.
早期智人古老型——智人大荔亚种的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综合研究了有关大荔人头骨化石的产出地层、伴随出现的古生物化石、古气候演变的条件等 ,结合用热释光技术测定地层年代这一基本思路 ,将大荔人的生存年代确定为不老于 30万年。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喀斯特溶洞和裂缝系统的地震模拟与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了有助于确定碳酸盐岩裂缝带和喀斯特溶洞系统空间分布的地震正演模拟和预测方法。地震正演方法包含两个关键步骤,一是利用弹性波动方程计算含缝洞介质的有效弹性参数,另一步骤是根据有效弹性参数构成的等效地质模型,用单程声学波动方程进行波场延拓。数值模拟和实际地震数据的例子说明,将地震正演剖面与地震偏移剖面相结合进行对比分析有可能识别和预测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缝洞发育带。  相似文献   

13.
裴静娴 《地质科学》1986,(4):388-396
本文试图以浙西江山碓边大豆山和冀东卢龙武山两个地表剖面为例,应用热发光测量数据,分析并探讨对灰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可能性。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特点和对比特征。经对2000多个热发光测量参数的处理,初步归结出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中,利用大气暴露面上沉积物恢复古环境的研究至今尚未展开.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的二龙口剖面在二叠纪末位于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内,为礁后开阔台地相,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界线附近沉积了较为完整的海相碳酸盐岩.该地层从下到上可分为1~31层.其中,上二叠统长兴组(1~6层)顶面为侵蚀不整合面,下伏于厚3~10cm(平均厚度约5cm)的古风化壳(7层).相较于1~6层,飞仙关组7~19层中碳酸盐矿物含量降低,黏土矿物含量增高.而20~31层以泥晶灰岩为主,偶尔伴有薄层黏土岩夹层.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位于19~20层之间.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显示,风化壳以黏土矿物为主,主要为规则伊蒙混层(I/S)和少量伊利石.在扬子台地范围内不同的沉积相带中,该黏土矿物组合具有较好的地层可对比性,说明研究区长兴组之上风化壳中黏土矿物形成的主控因素可能是区域性的,如火山活动带来的外源沉积.结合其下伏围岩(1~6层)岩石学和稳定同位素组成均缺乏淡水改造特征,可以判断该风化壳形成于加积模式而非改造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此种黏土矿物以规则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为主的组合方式,与二叠纪末出现的碱性、高温、缺氧的沉积环境一致.自7层向上,黏土矿物中伊蒙混层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且混层比逐渐减小,而伊利石、绿泥石、绿蒙混层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则与逐渐加剧的碱性-高温-缺氧的极端沉积环境有关.因此,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矿物对扬子台地二叠纪末古环境突变有较好的记录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古代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基本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碳酸盐地层分布广泛,厚度巨大,类型复杂,从而为我国碳酸盐研究提供广阔前景。解放以后,我国首先在四川盆地的二、三叠系碳酸盐岩中获得高产气田,推动了碳酸盐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南萍  王平 《现代地质》1996,10(4):543-549
第四纪沉积物的天然热释光中储存有自沉积以来的累积辐射剂量。油气藏上方天然辐射场和土壤样品中矿物组合的不均一性综合形成了土壤样品的天然热释光异常。根据样品的热释光强度和发光曲线的差异,可以圈定油气藏在地表的投影边界  相似文献   

17.
海相碳酸盐热释光灵敏地响应冰期-间冰期地球气候变化,是一个新的古海洋代用指标,但是否适用于陆地沉积物,尚缺少研究.通过测定湖北清江穿心洞石笋(CX-1)碳酸盐热释光和氧同位素组成,探讨石笋热释光的发光机制,开发热释光作为陆地古环境的替代指标,发现空气环境中检测的石笋碳酸盐热释光主要是发光有机质氧化产生的化学发光,为假性热释光.石笋中发光有机质来源于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其含量与太阳辐射调控的土壤温度有关;热释光曲线与其对应的氧同位素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因而,石笋碳酸盐假性热释光是反映过去环境变化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平果地区孤立碳酸盐台地风暴特征及展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强  候方浩 《矿物岩石》1990,10(2):53-58
广西平果地区二叠纪,早三叠世发育了众多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孤立碳酸盐台地内的风暴岩至少可分出三类。Ⅰ类由下亚段粒序层和上亚段具叶状藻灰泥岩或具遗迹化石灰泥岩组成,形成在高能风暴流条件下.Ⅱ类由下亚段粒序层,中亚段纹层段和上亚段灰泥岩组成,其形成水能较Ⅰ类弱.Ⅲ类由具定向生物化石的泥粒岩组成,它是风暴流到达台地边缘后产生的回流形成的。不同类型风暴岩形成于不同环境。孤立碳酸岩台地上的风暴岩与开阔陆架风暴岩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赤水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沉积相属于陆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嘉二1-嘉一层段储层岩性主要为颗粒灰岩、粉晶白云岩.有利储层为裂缝-孔隙型,并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有利储产层的发育须要构造裂缝的连通.宝元构造为嘉二1~嘉一有利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旺隆构造为嘉二1~嘉一有利储层发育的次有利区,太和构造为嘉二1~嘉一有利储层发育的差有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