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虚磁荷的概念作磁场向上延拓,首先是提出的。他研究了地形水平的情况.设观测面上某点Q(α,β,γ)的单位面积虚磁荷的量为 m=Za(α,β,γ)/2π. (1)Za(α,β,γ)为Q(α,β,γ)点实测的垂直磁异常,则向观测面上半空间任一点P(x,y,z)延拓的公式为  相似文献   

2.
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产生的航磁异常强度在500 nT左右,宽度500 m左右,严重地影响了输电线路经过区域的高精度航磁测量结果.本文介绍了2008年在输电线路区域进行的高精度航磁测量结果,使用新推导的直流导线磁场简化计算公式,模拟计算了导线磁场.通过对比理论计算与空中、野外地面查证结果,证实线性异常条带是直流输电线路...  相似文献   

3.
墨西哥及邻近地区地壳磁异常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墨西哥国内49个地磁测点的3分量数据,利用全球模型CM4,区域模型Taylor多项式及曲面Spline 模型计算并分析了地壳磁异常场,并在境外均匀选取了16个CM4模型的地壳场值作为补充点以控制边界效应.为了进一步比较验证,还选用了最新的EMM2010模型.结果显示将实测值减去CM4地核场的差值所得到的磁异常分布与直接基于测点的CM4磁异常分布在分布形态和强度都有较大的差别,而与基于实测值的Spline网格值减去CM4地核场网格值后非常类似.总强度F在境内以负值居多,强度随纬度的升高其强度由大变小再变大;水平分量H在境内以正值居多,强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强度变大;磁偏角D分量除了西北部分区域外,其它区域都为正值,强度随经度的升高而变大.基于现代高精度的CM4及EMM2010模型绘制了墨西哥地区的磁异常网格值进行比较,两者间存在的差异主要由截断阶数与所使用卫星数据的不同所致.通过实测值结合Taylor多项式和曲面Spline两种区域模型研究磁异常,认为若进行地磁场异常的理论研究,可采用现有的高精度全球模型绘制的磁异常图,若进行实际的工程应用,可从实际的测点出发,结合常用的区域模型进行应用,曲面Spline模型较适于模拟区域地区的地壳磁异常.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高精度航磁调查在西天山东段的应用效果.在高精度航磁图上,展现出多个不同磁场背景及磁异常特征区,它们是不同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及岩性分布的综合反映.该区不仅区域磁场特征明显,而且局部异常信息也极为丰富.在最新的高精度航磁图上,已知铁矿异常特征明显,为矿区外围勘探和同类地区寻找新的铁矿提供了依据.利用高精度航磁资料,新发现了五十余处铁矿异常,在2007年进行了地面查证的5处异常中,有4处见矿.这些新的铁矿异常的成功发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今后利用高精度航磁测量在类似地区进行找矿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坦桑尼亚是东非第一产金大国,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是该国的一个重要金矿床类型,该类型金矿床与断裂构造中的构造蚀变带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东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绿岩带中;凯巴卡瑞地区内岩石磁性表现为强-中-弱-微或无的强度等级,岩石相互之间磁性差异明显,其航磁异常显示的地质信息比较详尽,反映的磁性地层、岩体界线清晰,线性构造特征明显.依据坦桑尼亚凯巴卡瑞地区尼亚斯罗利金矿床上的航磁异常表现形式,对凯巴卡瑞地区航磁异常强度、规模、形态及延伸等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对比研判,认为该区域航磁异常客观地反映了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有关联的断裂构造和绿岩分布区,构造蚀变带、金矿脉以及所赋存的绿岩地层在航磁异常上表现为低强度磁异常,其他岩石(条带状铁建造、辉绿岩、花岗岩)在航磁异常上表现为高强度磁异常,据此选择的找矿靶区通过地面物探方法(高精度磁测、微磁测量)查证,取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凯巴卡瑞地区航磁异常解译厘定的地质信息,为进一步预测成矿区域、圈定找矿靶区及间接发现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奠定了基础,因而预判坦桑尼亚凯巴卡瑞地区分布的航磁异常具有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6.
总强度磁异常(ΔT1)常规处理方法通常将其近似当作磁异常矢量在地磁正常场方向上的投影(ΔT2).然而对于高磁环境如磁铁矿处的磁异常场幅值可达104 nT甚至更大的情况,上述近似假设则不再成立,如采用常规处理方法可能会带来明显的误差.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等效源的总强度磁异常非线性处理方法;该方法根据总强度磁异常获取流程,直接反演实测地磁场总强度幅值与正常场强度幅值之差来求取等效场源.本文首先通过模型试验,分析ΔT1与ΔT2的差异;然后将ΔT1当作ΔT2采用常规处理方法以及ΔT1采用新方法得到的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法处理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为常规方法处理结果的1/5甚至更小,充分说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铁矿实测总强度磁异常处理实例中来转换计算磁异常总模量,其实际应用效果进一步体现了高幅值总强度磁异常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新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三维反演是磁测数据定量解释的重要方法,在金属矿勘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实际矿区的应用中,传统的磁总场异常反演方法依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地面磁异常反演的深度分辨率较低,深部场源体的成像效果差;二是金属矿中可能包含强剩磁,反演结果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尽管前人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尚未尝试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井地磁异常模量联合反演方法,该方法需要的控制参数少,无需加入额外的地质信息,且可用于多场源复杂磁异常的反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本文方法首先将地面和井中磁异常转化为模量数据,然后利用基于核函数或距离的加权函数将井地模量数据结合起来,使得该方法适用于联合反演.我们利用井地多种异常参量进行反演的模型试验表明,在强剩磁存在时,本文方法的效果优于其他方法,在减少剩磁影响的同时,也改善了深部成像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二十多年来,磁测找油方法作为非地震油气物探方法中的一种,在陕北油田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及研究工作.为了系统归纳磁测找油方法研究进展及探讨其在陕北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阐述了油气藏上方近地表微磁异常的形成机理以及磁性矿物的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由于地下油气藏的存在而引起的微磁异常的一般特征,分析了陕北吴堡-旦八地区已有油井及干井的分布特征与高磁剩余异常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油气藏上方岩石中广泛存在的磁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异常与烃类微渗漏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可以成立,烃渗漏可以通过改变油气藏上方空间氧化还原条件等造成磁性变化从而在近地表产生磁异常变化,而这些磁异常在经过数据处理之后,可以提供微磁异常与油气藏之间高度的相关性.陕北吴堡-旦八地区高磁剩余异常与油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高频、低幅度、高值异常带以及高值环带包围低值区块的环带异常与油气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虽然目前还不可能研究出一种可以完全消除或大部分压制地面上各种人文干扰产生磁场的方法技术,但是在开展高精度磁测工作时,尽量压制各种与油气藏无关的干扰磁异常,并且做好物性测定和样品分析,磁测找油方法仍不失为一种经济、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磁异常场分布特征,对认识该区岩石圈结构和演化以及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面、航空、海洋和卫星磁测资料构建的最新一代高阶地磁场模型NGDC-EMM-720-V3,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壳磁异常及其垂直梯度的展布规律、磁异常衰减特征、不同波长带对磁异常的贡献和磁异常与岩石圈区域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正负磁异常都较弱,周边地区磁异常强,其分界与高原区域构造的边界基本吻合.磁异常在青藏高原中西部呈近东西走向,西南部和东部形成弧形状,东南部为近南北走向,与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东、西构造结地区形成强的负异常焦点.青藏高原内部各新生代地块的磁异常无明显差异,磁异常与地壳厚度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在青藏高原弱磁异常背景上,拉萨地块、祁连地块、柴达木地块和川滇菱形地块叠加有相对较强的地壳浅部的短波长磁场.喜马拉雅分布着东西向强负磁异常带,主要由地壳深部和中部的中长波长带产生.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磁性构造层稳定.高原南部不同高度处的磁异常变化较大,揭示出从地壳深部到浅层地表的磁性构造发生过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地面高精度磁测是可以间接找金的.它能够可靠地反映控矿地质体的磁性变化,了解隐伏的控矿岩体、构造和含矿蚀变破碎带的分布.为了提高黑龙江乌拉嘎金矿外围十三公里区的金矿勘查效果,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测在该区进行了扫面测量.通过该项研究表明了含矿构造破碎带的存在.在矿化带上方表现为正值磁测异常区与负值磁测异常区的接触带,尤其是梯度较大部位.矿体一般位于负值一侧的低缓正异常处.通过对优选靶区的工程查证,探槽、浅井双双见矿,共获得黄金资源量1.5吨.由此证明了应用该方法找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岩石的速度、密度、磁化率、电阻率等物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综合各种有用信息建立统一的物理 -地质模型。在统一的物理 -地质模型之上 ,进行重、磁、电、震单一方法的反演 ,分析各种物探方法反演结果的相容性与相背性 ,重新修改模型并进行重、磁、电、震的联合反演 ,最终确定深部地层的地质属性  相似文献   

12.
提供了扬子克拉通太古代基底崆岭群20件代表性岩石样品的密度与磁性参数的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变碎屑岩与TTG(英云闪长-奥长花岗-花岗间长质)片麻岩(13个样品)的磁化率与饱和剩磁普遍大于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前者的磁化率与饱和剩磁平均值分别为1213×10-6SI与19.94A/m,而后者的则为802×10-6SI与10.77A/m.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呈明显的亚铁磁性状态;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则以顺磁性或顺磁性与亚铁磁性混合状态分布为主.热磁分析结果表明,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的剩磁载体以磁铁矿与磁赤铁矿为主;斜长角门岩和辉长岩则明显含有磁黄铁矿与次要的磁铁矿.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的磁性具有很强的非均一性.推断崆岭群中的变碎屑岩为麻粒岩相变质级,视深度相当于大陆下地壳;而斜长角闪岩的变质级明显低于变碎屑岩,可能为角门岩相,视深度相当于中地壳.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磁性的强非均一性可能与该区后期广泛发生的混合岩化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岩石或沉积物的磁学性质受到所含矿物的种类、粒径、形状、相互作用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岩石磁学实验很难定量解耦这些参数的影响.本文从微磁模拟与岩石磁学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定量分析矿物磁学特征的研究进展.首先对微磁模拟的原理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就矿物磁信息记录的物性影响和化学改造两个基本问题,总结了微磁模拟在岩石磁学领域的应用特色.最后对微磁模拟在岩石磁学中的研究前景提出了展望.以上讨论指出微磁模拟在地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加深了我们对地质过程中矿物磁学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岩石的磁学性质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岩石磁学是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岩石的磁学性质对获得可靠的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记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较详细综述了自然界学了性矿物的晶体化学结构,主要磁学性质以及鉴定特征,并讨论了它们的磁学性质在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盆地及其周边海域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分东海陆架盆地及其周边海域的重、磁场特征、对研究区域的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了小波变换与多尺度分布与计算,计算了研究了海域重,磁资料的1-4阶小波变换逼近、细节、根据分析与计算可知,在东海陆架盆地及其周边域,重、磁异常的主要特征没有内陆盆地那样明显,但盆地内的绝大部分地区均位于异常相对缓变区,在盆地内部有时有局部异常的圈闭及剧变区,但总的特征为缓变的,而周边区域多为相对剧变区,但也存在局部区域的缓变, 、磁场特征表明,盆地基底相对盆地周边区域主要由密度较大,磁性中的岩石组成,因此盆地中部以高正磁异常为主,布格重力异常 对周边地区高,东海陆架盆地及其周边海域的重力场的主要走向为NNE向,局部重力异常较为平缓,磁异常走向没有重力异常明显,但主要也为NNE向,重、磁场的分布特征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的地质构造为大陆架构造的延伸。  相似文献   

16.
Magnetic carriers in remagnetized Cretaceous granitic rocks of northeast Japan were studied using paleomagnetism, rock magnetism, optical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by comparison with unremagnetized granitic rocks. The natur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NRM) of the remagnetized rocks is strong (0.3–1.7 A/m) and shows a northwesterly direction with moderate inclination (NW remanence), whereas the unremagnetized rocks preserve weak NRM (<0.5 A/m) with westerly and shallow direction (W remanence). Although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shows that both NRMs are carried by magnetite, the remagnetized rocks reveal a higher coercivity with respect to alternating field demagnetization (20 mT相似文献   

17.
等温剩磁各向异性及其在磁倾角校正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等温剩磁各向异性是一种新的磁组构研究方法 .与非滞后剩磁各向异性的参数一样 ,等温剩磁各向异性的参数直接与岩石中的携磁矿物颗粒形状有关 ,它直接反映了岩石形成与压实作用下携磁矿物的变形和变位 .利用等温剩磁各向异性技术 ,有可能对磁倾角偏低进行有效的校正 .本文介绍了等温剩磁各向异性及其在磁倾角校正中的应用 ,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的苏维依组红色砂岩的实验为实例 ,获得磁倾角校正值 ,与理想的欧亚板块磁倾角值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8.
磁性矿物的磁学鉴别方法回顾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性矿物的组成和颗粒粒径的分布决定了岩石或沉积物的基本磁学性质及其所携带的天然剩磁在地质时期内的稳定性.由于自然界中磁性矿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有效的确定磁性矿物的成分和粒径分布一直是岩石磁学的基础和难点.本文对确定磁性矿物成分和粒径分布的常见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和分析,并对常见磁性矿物在高温和低温下的磁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综合方法判定样品中的磁性矿物种类以及粒度分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处于弱磁场中的磁性砂岩人工样品,在三种应变作用下磁化率各向异性特征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磁化率椭球与应变椭球之间,显示了密切的相关性.文中并对上述情况下,磁化率各向异性特征及剩磁特征,从机理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e Tuoku region in northern Tarim Basin of China is a key area for studying oil/gas reservoir rocks. The magnetic and mineralogical parameters of well cuttings from two wells, well S7, situated on oil/gas field, and well S6, at an oil/water interface, were measured. The two wells are located in the same structure with similar strata and types of lithology, but well S6 is a showing well of oil and gas 5 km northwest of well S7.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and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magnetic alteration that may have occurred due to hydrocarbon migration above an oil/gas accumul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gnetism of well cuttings from major strata in well S7, including source rocks, oil reservoir rocks and cap rocks, and in Quaternary (Q) soil is higher than that from well S6. The Cambrian oil-bearing strata and cap rocks have even higher magnetism in well S7. The shape and parameters of magnetic hysteresis loops indicate that soft (H c<20 mT,H s<0.3 T) ferrimagnetic components dominate the magnetic carriers within the strongly magnetic strata of well S7, whereas a mixed paramagnetic and ferrimagnetic distribution occurs in well S6 (for example, low coecivityH c and nonsaturating magnetized character). Analysis of heavy minerals shows that the contents of iron oxide (magnetite, maghemite and hematite) in well S7 are often higher than those in well S6. The magnetite content in samples of cuttings from Cambrian rocks can reach 9.7% in oil-bearing strata in well S7, and in strata Ekm and N1j are 1.215% and1.498%, respectively. Typical spherical magnetite grains are found within the main source rocks and the soils in well S7. By analysis of surface microtexture and of trace element contents, we infer that the spherical magnetite is composed of aggregates of ultrafine particles that are probably authigenic magnetite formed in a hydrocarbon halo background.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the Geological Industry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9374216) and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of China (Grant No. 96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