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杨威 《海洋世界》2006,(9):36-41
“雪龙”船上过大年之一——年前的“雪龙”船上最热闹由于各自承担的考察任务不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144名队员在监守的4个岗位开展工作。25名队员在长城站,11名队员在南极上货糊内陆格罗夫山地区,剩下大部分队员分散在中山站和“雪龙”船上。也就是说,在风雪南极,22次考察  相似文献   

2.
赵建东 《海洋世界》2011,(11):17-21
2009年10月11日,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逐次迈向"雪龙"船。那时正是举国欢庆祖国60华诞的仲秋之际,166名南极科学考察队员踏上雪龙船,远离祖国和亲人,远涉重洋,奔赴南极。对岸欢送的人群渐渐散去,船平静地前行,我望着苍茫的大海,内心却波涛汹涌。一种无法预测和无法掌控命运的恐惧感袭来,人性的脆弱和渺小在浩瀚的海洋面前毫无保留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3.
1994年10月28日下午3时整,我乘坐我国新引进的1.5万吨极地破冰船“雪龙”号驶离上海民生码头,开始了赴南极的第一次远航。“雪龙”船载着第十一次南极考察中山站度夏和越冬队员以及极地物资,途径西太平洋宫古海峡、所罗门群岛、新爱尔兰珊瑚海、澳大利亚东海岸,11月15日抵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洲的霍巴特港,补给燃料、淡水和新鲜蔬菜等食品后,于11月21日起航穿越西风带。西风带位于南纬45度至60度,在长达1145海里的西风带航线上“雪龙”船遇到5个强气旋,1.5万吨的庞然大物在海上犹如一片柳叶,忽而被送上波峰,忽而又跌入波谷,多数队员晕船呕吐。我虽没  相似文献   

4.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0):F0003-F0003
10月11日上午,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征。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上海市政府尹弘副秘书长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队员亲属为科考队员送行。  相似文献   

5.
杨威 《海洋世界》2006,(1):42-45
一“雪龙”船起航不久,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大洋队便开始按照计划采集上海到澳大利亚费里曼特尔航段的水样。为了保证所取水样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大洋队预先设定了一些“雪龙”船走航期间的经纬度坐标点。队员们克服  相似文献   

6.
田小明 《海洋世界》2011,(11):22-25
2008年10月20日,"雪龙"船一声长笛,告别上海,开始了又一次南极科学考察的艰难历程。这是我国进行的第25次南极考察,也是一次必将被写入历史的考察——从宣布进行冰穹A考察起,经过13年的努力与精心准备,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要完成一项特殊、艰难而又举世瞩目的壮举: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作为随队记者,我目睹了建站的全部过程,与队员们一起工作,冰雪南极留下了我们辛劳的汗水。  相似文献   

7.
对于刚刚从痛苦的西风带出来的队员来说,到达平静的极区海域是件很幸福的事,这里天蓝冰阔,队员们都喜欢站在船舷边拍照,看雪龙破冰,看企鹅来船边围观雪龙船。 没有人意识到,这次考察的艰辛将从破冰开始。  相似文献   

8.
9月24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结束历时76天、总航行12000海里的北冰洋科考之行后,承载着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10名中方队员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载誉归来的北极科考队员,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上海市政府建设与交通委员会秘书长王京春等领导出席了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9.
7月2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市奥帆中心码头起航,奔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国家海洋局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为考察队举行了欢送仪式。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出席欢送仪式并致辞。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文华,青岛市政协主席王书坚,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青岛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科考队员家属代表、涉海企业代表和青岛市学生代表等共500余人参加了欢送仪式。欢送仪式由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连增主持。刘赐贵指出,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1月20日,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离开上海港码头,乘“雪龙”号考察船,经过一船二站58天的航行在2003年1月17日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在考察队临时党委的领导下,全体队员奋战10天胜利完成了200t余的补给物资、400t余柴油的卸货任务,为夏季科学考察和新宿舍楼的装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杨威 《海洋世界》2006,(2):41-44
满载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116名队员的“雪龙”船,经过一个月、12850多千米的航行;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1时15分(北京时间4时15分)在距离南极中山站附近的陆缘冰区停航。此次科学考察的各项工作任务即将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格罗夫山考察队圆满完成计划任务,起程返回中山站进入2月,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天气情况与1月相比,逐渐变得恶劣起来。不但气温下降得比较厉害,大风和大雪天气逐渐增多,而且白天慢慢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增长,基本不具备野外作业的条件。但是,满载祖国和人民希望的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格罗夫山队于北京时间2006年2月10日在东南极内陆冰盏格罗夫山地区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开始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的征程。格罗夫山队11名队员在站区进行简单的休整后将陆续登上“雪龙”船,等候其他队员上船后一同返回祖国。  相似文献   

13.
杨威 《海洋世界》2006,(10):45-48
格罗夫山考察队圆满完成计划任务,起程返回中山站 进入2月,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天气情况与1月相比,逐渐变得恶劣起来。不但气温下降得比较厉害,大风和大雪天气逐渐增多,而且白天慢慢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增长,基本不具备野外作业的条件。但是,满载祖国和人民希望的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格罗夫山队于北京时间2006年2月10日在东南极内陆冰盖格罗夫山地区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开始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的征程。格罗夫山队11名队员在站区进行简单的休整后将陆续登上“雪龙”船,等候其他队员上船后一同返回祖国。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正坐骑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沿岸固定冰上进行科考物资的吊卸运输工作,2007年12月15日中午,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100米左右)大家发现两只海豹躺在冰面晒太阳。受好奇心的驱使,几位队员赶紧结伴去和海豹拍照。100米的路程可不好走,  相似文献   

15.
参加我国第十四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及120余名船队员,在重点实施“一船三站”的南极考察任务中,与风浪搏斗,与冰山周旋,连续奋战146天,总航程22883海里,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上海港。 这次南极考察的南大洋考察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极地所和厦大等单位的13位科技人员组成。这支坚强的战斗集体不仅  相似文献   

16.
按照“雪龙”船南极任务准备工作流程,于1994年6月份进行了远海试航训练。这是“雪龙”船继1994年4月份近海试航后的第二次动  相似文献   

17.
卓冉 《海洋世界》2011,(2):78-80
2010年11月11日,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正式从深圳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雪龙"号也再次收托众望,拔航起程.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进行极地科考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 "雪龙"号已先后26次赴南极、4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相似文献   

18.
<正>"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进的船只。在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任务中,"雪龙"号是科考队伍的核心。南极,一个纯洁而又充满危险的地区。《南极条约》的签订,让南校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独善其身,保留着自己原本的风貌。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我国已经先后进行了29次南极考察。2013年11月7日,"雪龙"号再度从上海启程,开始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起程。谁也不会想到,"雪龙"号这次的远航,会在不久之后,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眼球……  相似文献   

19.
仝开健 《海洋世界》2011,(11):30-32
2004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科学考察,13名勇士担负起登上人类历史首次冲击南极冰盖之巅的神圣使命。10月25日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后,"雪龙"船徐徐离开上海港,踏上了奔赴南极的征程。我是少数不晕船的几个人之一。对难得一见的惊心动魄的场景岂能放过?!  相似文献   

20.
leithian 《海洋世界》2014,(12):36-39
<正>冰雪既是极地的美丽风景,也是通往极地的一道阻碍。普通船只很难穿过冻冰的海域。而破冰船,正是为攻克冰雪而建造的利器。今年年初,俄罗斯科考船在南极被浮冰困住,依靠救援才能够顺利脱身。俄罗斯科考船被困的事件引发了大量的关注。我国"雪龙"号破冰船行进到距现场只有6.5海里的地方,也无法继续前进。原因是极厚的冰层超出了破冰船的能力,"雪龙"号只好调头返航。最后,虽然"雪龙"号利用直升机救出了俄罗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