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对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存活的影响,判断梭梭种子萌发后,幼苗能否成活以实现梭梭种群的更新。在自然条件下设置0、1、2、3、4、5cm深度沙埋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对梭梭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了全生长季观测。结果表明:梭梭种子为喜光种子,种子萌发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萌发最佳沙埋深度为1cm,萌发率为39.2%,4cm已是萌发的最大沙埋深度;幼苗存活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4cm沙埋深度出土幼苗存活率为100%,而0cm萌发出土的幼苗成活率为0;综合考虑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存活率,2cm为最佳沙埋深度,这个沙埋深度出土的幼苗对于梭梭种群更新贡献最大。幼苗生长高度受沙埋深度的影响显著,在1~4cm沙埋深度范围内,浅层沙埋出苗快但生长慢,而深层沙埋出苗慢而生长快,幼苗最大生长高度在4cm沙埋,第一年生长季最大生长高度为21.5cm,幼苗最小生长高度在0cm,第一年生长季最大生长高度仅为2.76cm。  相似文献   

2.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黄河口营养盐入海通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大量营养盐的输入不仅可对河口潮滩的氮、磷营养水平以及氮磷比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其对于湿地植物的种子萌发与幼苗发育亦可能产生深刻影响。为此,于2010年10~11月,在人工气候箱控制条件下,研究土壤中氮磷比对采自黄河口中潮滩和低潮滩的不同表现型的碱蓬(Suaeda sals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盐分的增加,采自中潮滩和低潮滩的碱蓬种子的萌发率都在减小;当氮磷比为9.5时,在无或低盐分(0 m M和300 m M)胁迫下,中等浓度的氮磷配比(4.524 m M氮+0.476 m M磷)有利于采自中潮滩的碱蓬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低浓度的氮磷配比(0.905 m M氮+0.095 m M磷)则有利于采自低潮滩的碱蓬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在高盐分(600 m M)胁迫下,高浓度的氮磷配比(9.05 m M氮+0.95 m M磷)对于采自两种生境的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当氮磷比为17时,无论在高盐分还是在低盐分胁迫下,高浓度的氮磷配比(9.444 m M氮+0.556 m M磷)都有利于采自两种生境的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说明高氮低磷的配比(氮磷比为17)可以有效减缓盐分胁迫对碱蓬种子萌发的危害,使得碱蓬种子可以更快地适应环境而萌发。研究发现,采用平均生长量来描述外界条件影响下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平均生长状况是可行的。平均生长量的引入可以真实还原碱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整体状况,是对鲜质量和干质量等表征碱蓬幼苗生长状况指标的一个有益补充。当前,伴随着黄河口潮滩环境氮磷配比的改变,采自两种生境的碱蓬种子萌发的抗盐分胁迫能力都呈增强趋势,其中以采自中潮滩的碱蓬种子抗盐分胁迫能力的增强最为明显,说明下一步通过调控氮磷比可以有效提高采自中潮滩的碱蓬种子对高盐分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可以将其应用于该区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滨海湿地之一,也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产油区,石油污染已成为本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因子。在温室条件下模拟研究了该区滨海湿地土壤中2种不同浓度(0.5%、2.0%)石油污染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物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石油浓度的增高,芦苇和盐地碱蓬株高的受抑制程度不断增强,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污染对芦苇分蘖的抑制作用减弱,而对盐地碱蓬幼苗的分枝数抑制作用加大。随石油浓度的增加,盐地碱蓬幼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力先降低后升高,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降低;芦苇幼苗则对石油污染表现出相对较强的耐受性。不同石油污染条件下芦苇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从整体上来看,石油烃类污染对盐地碱蓬幼苗的抑制作用要高于芦苇幼苗,也说明在处理石油烃类污染物中芦苇比碱蓬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沙埋对河西走廊4种旱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文  王桔红  朱慧  齐威 《中国沙漠》2015,35(6):1532-1537
测定了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骆驼蒿(Peganum nigellastrum)、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黒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等4种旱生植物种子重量、形状、萌发及活性,试验了沙埋深度(0、1、2、3、4、5 cm)对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种子扩散时为中度休眠;种子活性与重量、形状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种子初次萌发率与重量之间为不显著负相关关系;大而不规则种子有较低的活性,小种子扩散时有较高萌发率。随沙埋深度的增加,4种植物种子出苗率下降,首次出苗时间推迟,茎高、绝对株高和根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下和地上生物量比值呈先上升后下降或随埋深增加而下降。幼苗出土和生长的最佳沙埋深度是:驼蹄瓣1~3 cm,骆驼蒿0~1 cm,唐古特白刺0~2 cm,黑果枸杞1~2 cm。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考虑破除种子休眠的方法以及浅层沙埋等条件,以提高出苗率、增大幼苗定植率。  相似文献   

5.
光照、温度和盐分对囊果碱蓬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囊果碱蓬种子在3种光照、5个温度梯度和5个盐分梯度条件下萌发,测定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随NaCl浓度增高囊果碱蓬种子萌发率降低,直至为零。不同温度和盐分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囊果碱蓬种子萌发的影响都是极显著的。在最适温度时,种子耐盐临界值为488.89mmol/L,极限值为933.34mmol/L。  相似文献   

6.
于2018年4月,在辽河口天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油田区芦苇盐沼、退化芦苇盐沼、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滩涂和稻田中,设置采样点,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铁和锰元素含量,研究辽河口湿地土壤中铁和锰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口天然芦苇盐沼、油田区芦苇盐沼、退化芦苇盐沼、盐地碱蓬盐沼、滩涂和稻田的24个采样点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质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1.82 g/kg和624.5 mg/kg;油田区芦苇盐沼、天然芦苇盐沼和稻田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含量较大,退化芦苇盐沼、盐地碱蓬盐沼和滩涂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含量较小;辽河口湿地0~1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主要受全磷含量的影响;10~2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主要受总有机碳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20~3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主要受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3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锰元素含量主要受全磷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条件下设置1、2、3、4、5 cm和6 cm 6个沙埋深度处理,对柠条锦鸡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了全生长季观测,以说明种子成熟当年不同沙埋深度下柠条锦鸡儿种子萌发,幼苗存活情况以阐述实现种群更新的机理。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种子萌发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萌发最佳沙埋深度为1 cm,萌发率为55%,当沙埋深度增加到4~6 cm,萌发率降低到4%~6%;种子萌发天数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幼苗存活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4 cm沙埋深度出土幼苗存活率为50%~58%,而6 cm柠条锦鸡儿出土幼苗存活率为100%。对于当年生柠条锦鸡儿种子,1 cm沙埋深度下种子产生的自然更新最大,25%的种子可以萌发并成功产生更新,而随着沙埋深度增加,大部分当年生种子不能萌发而进入土壤种子库,当沙埋深度达到6 cm时,96%的种子进入土壤种子库,这对于种群更新和土壤种子库补给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温度和沙埋深度对砂生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沙地环境中,沙埋是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砂生槐是西藏特有的沙生植物,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及拉萨河、年楚河等主要支流宽谷区。对砂生槐幼苗进行了控制沙埋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沙埋深度对砂生槐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沙埋深度显著影响砂生槐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在15~30 ℃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萌发率显著下降,15 ℃时,其种子萌发率达到最高值;砂生槐种子能在深度≤10 cm的沙埋中萌发,≤8 cm的沙埋中出苗,在此范围内,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砂生槐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逐渐降低。沙埋深度在植株高度的33%时,砂生槐幼苗能够存活,且总生物量大于未沙埋幼苗;当沙埋深度增至植株高度的66%时,砂生槐幼苗存活率降至43%,生长受到抑制;而当沙埋深度增至植株高度的100%和133%时,没有砂生槐幼苗存活。可见砂生槐植株在适应沙埋环境方面主要采用调整生物量分配模式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盐城湿地土壤盐度的监测,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研究盐城湿地土壤盐度空间异质性及其变化。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4月,在相对干的春季,盐城湿地土壤盐度为0.198%~2.389%;2012年4月,在相对湿的春季,土壤盐度为0.290%~1.620%,其存在中等程度的变异;在由陆向海方向,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沼泽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土壤盐度逐渐增大,光滩土壤盐度较小。土壤盐度空间异质性具有沿海岸方向延伸、沿海向陆方向更替的带状分布特征;在南北方向上,土壤盐度缓慢增大;土壤盐度为Ⅱ级(盐度0.315%~0.535%)和Ⅶ级(盐度1.262%)的分布面积较大,分别占总面积的24.990%和24.949%;芦苇沼泽土壤盐度阈值小于0.533%,盐地碱蓬沼泽土壤盐度阈值为0.533%~0.886%,互花米草沼泽土壤盐度阈值大于0.886%;光滩土壤盐度阈值小于0.886%。光滩—互花米草沼泽交错带土壤盐度变化年平均值为0.241%,盐地碱蓬—互花米草沼泽交错带土壤盐度变化年平均值为0.135%,盐地碱蓬—芦苇沼泽交错带土壤盐度变化年平均值为-0.038%。  相似文献   

10.
李辛  赵文智 《中国沙漠》2018,(2):300-306
一年生植物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植物生态学关键问题研究的良好试验材料。为研究荒漠区一年生植物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对盐碱生境的适应能力,采用2种中性盐NaCl、Na_2SO_4及2种碱性盐Na_2CO_3、NaHCO_3按不同比例混合成30种溶液对雾冰藜种子进行胁迫处理。结果表明:在所模拟的均匀覆盖了总盐度50~250mmol·L-1、pH 7.10~10.19范围内的30种盐碱条件下,雾冰藜的各项萌发参数和生长指标在对照组(CK)下最高,且均随盐浓度及pH的升高而下降,各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盐度、pH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萌发和生长指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不同盐碱组分对雾冰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表现为Na2CO3>NaHCO_3>NaCl>Na_2SO_4。雾冰藜种子在萌发阶段比幼苗生长阶段对盐碱胁迫更敏感,盐度是种子萌发的主要胁迫因素,pH值则是幼苗建植的主要胁迫因素。盐碱条件下盐度和pH之间交互作用对雾冰藜种子萌发阶段和幼苗建植的抑制影响比单一的盐或碱胁迫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2009年9月15日至2010年8月15日期间,对胶州湾大沽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和芦苇—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CH_4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对两种湿地CH_4的日排放通量、不同月份观测日排放通量和不同季节观测日排放通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湿地CH_4日排放通量变化规律相同,其在夏季变化最大,在春季和秋季的变化次之,在冬季变化最小。在春季和夏季观测日,芦苇盐沼CH_4排放通量白天高于夜间,在秋季和冬季采样日,夜间CH_4排放通量高于白天;芦苇—盐地碱蓬盐沼四季CH_4排放通量都为白天高于夜间,只有冬季夜间表现为微弱的吸收。芦苇盐沼和芦苇—盐地碱蓬盐沼CH_4排放通量的最小值出现在2月15日,分别为0.016[mg/(m~2·h)]和0.008[mg/(m~2·h)],最大值出现在7月15日,分别为5.736[mg/(m~2·h)]和1.880[mg/(m~2·h)],主要原因是温度和生物量的差异所致。两种湿地不同季节观测日排放通量都为夏季最高,冬季最小。芦苇盐沼在四季的CH4排放通量都大于芦苇—盐地碱蓬盐沼,主要原因是湿地的水文特征和植物种类不同所致。芦苇—盐地碱蓬盐沼CH_4排放通量与5 cm深度土壤温度、10 cm深度土壤温度、气温和箱温都显著相关(p0.01),而芦苇盐沼的相应因子则不相关,主要原因是芦苇盐沼CH_4排放除受温度影响外,潮汐周期性波动导致的水位和盐度等环境因子也影响CH_4的排放。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种子密度对萌发和幼苗生长、存活的影响及其对梭梭种群更新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设置80、160、320、480、640、960粒·m-2等6个种子密度处理,每个处理5次重复,对梭梭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了全生长季观测。结果表明:种子萌发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在密度为80粒·m-2时,萌发率为28%,当密度达到960粒·m-2时,萌发率为54%;幼苗存活率随种子密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160粒·m-2种子密度下出土幼苗存活率最高为25%,320粒·m-2种子密度下出土幼苗存活率最高为22%,当密度增加到960粒·m-2,萌发出土的幼苗成活率为11%;综合考虑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存活率,在1cm沙埋深度下320粒·m-2为最佳密度。幼苗生长高度会受到幼苗数量的影响,单位面积上一定范围内幼苗数量增加可以使幼苗生长高度增加,但当幼苗数量超过一定范围,幼苗生长减慢。单纯从幼苗数量来看,种子密度越大,幼苗更新数量越多。  相似文献   

13.
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常见的湿地植物,其种间关系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通过盆栽混种实验,研究了非淹水新生境中盐地碱蓬和芦苇苗期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在盐地碱蓬和芦苇混种处理下,芦苇苗的地上生物量、株高、节数和比株高显著低于芦苇单种处理,其节间长、基茎也低于芦苇单种,但是二者差异不显著;盐地碱蓬苗的地上生物量、株高、基茎、株丛周长都低于盐地碱蓬单种处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盐地碱蓬对芦苇的相对竞争强度(RII=-0.240)大于芦苇对盐地碱蓬的相对竞争强度(RII=-0.088);盐地碱蓬苗的相对生长速率(0.119 g/d)是芦苇苗(0.017 g/d)的7.1倍。在盐地碱蓬和芦苇混种处理下,苗期二者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而且盐地碱蓬在竞争中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2017年5月2日~6月27日,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采用野外模拟实验方法,布设了108根PVC管,在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碱蓬(Suaeda glauca)互为伴生种条件下,移栽两种植物,在每根管中,优势种的种植密度分别为4株和2株,伴生种的种植密度为1株;在无伴生种条件下,优势种的种植密度为1株。考虑黄河三角洲地区氮沉降情况,以尿素作为外源氮,设置了0 g/m~2氮、15 g/m~2氮和30 g/m~2氮3种外源氮输入量,开展了碱蓬和盐地碱蓬的生物量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有伴生种条件下,当每根PVC管中优势种的种植密度为4株和2株时,随着氮输入量提高,碱蓬和盐地碱蓬平均单株生物量都显著增高;在无伴生种的条件下,当外源氮输入量为15 g/m~2氮和30 g/m~2氮时,碱蓬生物量[(58.050±2.560) g/株和(58.740±3.170) g/株]显著高于无外源氮输入[(20.850±0.640) g/株],盐地碱蓬生物量[(82.640±1.330) g/株和(111.960±6.400) g/株]显著高于无外源氮输入[(37.500±1.750) g/株]。外源氮输入量提高促进了盐地碱蓬和碱蓬生物量的积累,盐地碱蓬生物量增加幅度更大,对盐地碱蓬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5.
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是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主要的盐生植物,近年来由于对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认识,新疆、青海和甘肃等地拟在荒漠-绿洲过渡带开展黑果枸杞种植以改善盐碱土和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通过插枝和种子繁殖黑果枸杞,而盐胁迫对黑果枸杞种子在实验室和大田的萌发以及对黑果枸杞幼苗生长的影响还未知。于2014年在民勤开展了不同盐度溶液对黑果枸杞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淡水条件下,黑果枸杞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优于盐水条件;在室内培养试验中,黑果枸杞种子累积萌发数和萌发率随浇灌水盐度的增加而减少;室外大田试验淡水处理下黑果枸杞种子累积萌发数和萌发率高于其他盐度处理;黑果枸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盐胁迫较敏感,其形态和生理均显示出抑制特征,不同处理的幼苗根芽比随着培养液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大田种植时,降低表层土壤盐度是黑果枸杞成功建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贺宇  丁国栋  汪晓峰  李家国  肖萌 《中国沙漠》2013,33(6):1711-1716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和沙埋深度对4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本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喜好水分,水分含量越高,种子发芽率越高;半灌木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灌木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种子在含水量为15%~20%的土壤中发芽率高,干旱或水分含量过高会导致种子发芽率降低。沙埋深度显著影响种子的萌发和出苗,雾冰藜种子在无沙埋时发芽率最高,黑沙蒿适宜沙埋深度为0.5 cm,沙冬青和沙棘适宜沙埋深度1.0 cm。  相似文献   

17.
2013年9月11日和12日,在双台河口的天然碱蓬盐沼、退化碱蓬盐沼、光滩和海水养殖塘中,分层采集0~10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含量、可溶解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碳氮比,并分析这些指标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碱蓬盐沼中,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类型湿地土壤(p0.05);除养殖塘外,其它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天然碱蓬盐沼不同深度土壤的全氮含量都显著高于退化碱蓬盐沼和光滩土壤(p0.05),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和退化碱蓬盐沼土壤的全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的全氮含量波动变化。在0~10 cm深度,光滩土壤的碳氮比最高;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碳氮比都较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光滩和养殖塘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无显著差异;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减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退化碱蓬盐沼土壤铵态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30~50 cm深度土层;光滩土壤铵态氮含量波动减小。在土壤垂直方向上,各类型湿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波动变化;与其它湿地类型相比,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最低。  相似文献   

18.
沙埋对六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分别对6种植物的种子进行0 cm、0.5 cm、1 cm、2 cm、3 cm、4 cm、6 cm、8 cm、12 cm 九个深度的沙埋处理。结果表明:①对于所有的植物种子,0 cm沙埋较浅层沙埋有较低的出苗率;②沙埋对所有植物种子的幼苗出土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埋沙深度的增加,植物幼苗的出土均显著的下降;③植物种子幼苗出土的最大深度与繁殖体的大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繁殖体大的植物种能从更深的沙层中出苗。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盐沼的时空分布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高强度人类活动背景下的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斑块空间配置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以1984年、1994年、2004年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研究盐地碱蓬盐沼斑块的面积、周长、形状复杂性指数、空间聚集性和密度的空间配置特征。结果表明,1984~2014年期间,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盐沼面积萎缩了约78%,而且盐沼斑块破碎化趋势明显;盐沼斑块的周长面积比和形状复杂性指数随时间显著增大,这将会进一步地导致盐地碱蓬盐沼过度开放,加快盐沼质量的恶化进程;盐沼斑块间的最邻近指数减小,斑块聚集性显著;盐地碱蓬盐沼的斑块密度随时间减小,并向自然潮沟分布密集区域聚集。要有效地开展滨海湿地修复,需要对滨海湿地斑块的历史分布和空间配置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仅关注湿地面积是否增加,这将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东营港附近的排水湿地为研究区,于2013年8月8日,自海向陆方向,在裸地、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中,分别设置了1处采样地,采集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并计算出土壤中的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储量。研究结果表明,裸地、盐地碱蓬盐沼、柽柳盐沼和芦苇盐沼0~60 cm深度土壤全氮质量比分别为0.04~0.23 g/kg、0.17~0.23 g/kg、0.09~0.23 g/kg和0.13~0.27 g/kg,微生物量氮质量比分别为5.20~11.46 mg/kg、4.09~8.95 mg/kg、1.89~5.21 mg/kg和2.59~16.56 mg/kg;4处采样地0~60 cm深度土壤全氮储量分别为55.37~269.58 kg/hm~2、213.71~310.19 kg/hm~2、102.93~277.57 kg/hm~2和165.97~325.00 kg/hm~2,微生物量氮储量分别为7.35~15.51kg/hm~2、5.54~11.85 kg/hm~2、2.28~6.13 kg/hm~2和2.89~19.98 kg/hm~2;在水平方向上,裸地和柽柳盐沼土壤中全氮含量和全氮储量低于盐地碱蓬盐沼和芦苇盐沼;在垂直方向上,裸地和柽柳盐沼土壤中的全氮和微生物量氮主要累积在40~60 cm深度,盐地碱蓬盐沼和芦苇盐沼土壤中的全氮和微生物量氮主要累积在0~30 cm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