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曾小苹  林云芳 《地震学报》1995,17(1):117-122
利用中国南极长城站1986年2月4日和6日00-13 h(UT)F的分钟值、国内10个地磁台H,D,Z磁照图的每分钟采样值和由H及Z算出的F分钟值,采用最大熵谱分析和带通滤波处理,得出以下初步结果:① 在T=10-90 min内,日照半球均有明显的太阳耀斑的地磁效应(sfe).其中,以周期为15,20,25和30 min的谱较为明显,而30-35 min的谱最显著,其同期X-射线谱为10 min和15 min;② 经过谱分析和滤波处理,地处西半球的南极长城站周围为10-70 min的sfe亦可辨认,但最大振幅对应的周期与日照半球不同.本文的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在黑夜半球也可观测到sfe现象;③ 两次sfe的日下点均在兰州附近,相应的电流密度约为24 A/km.而sfe的过渡带为地理纬度=22-24N附近.该带内H-钩扰的sfe几乎不能辨认.   相似文献   

2.
用地磁转换函数研究震源区介质的电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小苹  朱忠杰 《地震学报》1995,17(3):335-339
以兰州地区视电阻率yx曲线与该地区地磁转换函数变化和中强近震的分析研究为例,从震磁效应的观点出发,发现可用地下电导率值将兰州地区自地表向下分为异常层、过渡层、无异常层和异常层4层,只有异常层中转换函数的模|A|、|B|,磁方位角均值P及其均方差P,以及总方差Z随时间的变化在地震前有明显异常.由此可推测,异常层与地震活动区地下介质电导率的非均匀性变化有密切关系.此现象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其内涵和规律,还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场及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若柏  洪汉净 《地震学报》1995,17(2):148-155
应用华北地区30余年的精密水准资料,用统一的方法进行同网形、同起算点的平差计算,得出了1965-1975,1975-1979,1979-1983,1983-1988年度的垂直形变速率图;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地壳垂直形变的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壳垂直形变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周期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推断,这一现象可能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微动态活动有关;最后对垂直形变场与地震预报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陕西地磁短周期变化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国华  姚同起 《地震学报》1998,20(6):614-621
为研究陕西地区地磁短周期变化特征,1996年9月从陕西南部石泉至甘肃宁县布设临时测线一条,在测线上进行地磁短周期变化三分量同步观测.在3 min至2 h周期范围内,统计计算了各测点各周期成分的地磁垂直转换函数、水平转换函数及谱成分关系.在数据处理中参考应用了随机数据理论,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指出,该区地磁短周期变化受武功、乾陵之间地下近东西向异常感应电流集中的区域性影响及测点附近局部感应电流影响.其主要分布特征为,垂直分量变化在武功和乾陵之间存在一反向轴,频率响应显示出转换函数在周期约20 min时有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人造地震动的时域叠加法和反应谱整体逼近技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介绍了两种新的人造地震动的加速度反应谱拟合方法:其一是时域叠加法.该方法通过在时程上叠加一谐波时程来调整某一反应谱控制点的值.其特点是交叉干扰小,计算量小且能兼顾强度包线的要求;其二是反应谱整体逼近法.其特点是在调整某一由幅值谱Ak及其相位谱k(k=0,1,2,,n)决定的时程Ra(t)时,用反应谱与目标谱在各个控制点上相对误差Ej(j=1,2,3,,M)的均方根值Vr=是否减小来判定任一幅值谱Ak调整的方向.本文指出,由于Ej及Vr均是Ak及k的函数,所以,合成加速度时程中的反应谱拟合问题可变成寻找Vr极小点的数学问题.时域叠加法受最高截止频率的限制,不适用于反应谱高频部分的拟合.反应谱整体逼近法受FFT算法频率分布特征的限制,使反应谱低频部分的控制点密度不能太大.大量的试算结果表明,以上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可取得良好的拟合效果.文中还指出,由于有了较好的反应谱拟合方法,可在反应谱拟合的同时,对加速度时程的峰值加速度及峰值速度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6.
利用513中强地震仪记录图计算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c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俞言祥  汪素云 《地震学报》1997,19(3):268-274
介绍了利用513中强地震仪记录图计算地面运动反应谱的方法.以泰安地震台记录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的7.1级强余震两个水平分向的513记录图为例,对记录图进行了数字化、弧形校正、等距插值、仪器响应校正后,在频率域里计算了周期T10 s的不同阻尼比的水平向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相对位移反应谱.   相似文献   

7.
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尾波Q值分布特征的研究c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云生  张天中 《地震学报》1995,17(4):448-458
使用北京遥测台网数字化记录资料,根据尾波的单次散射模型,采用在频率域里求尾波能量谱密度的方法,并且按固定时间窗分别计算Q值,处理了1989和1990年两年中20个台站69个地震的数据,研究了北京地区尾波Q值随空间、频率和延续时间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的Q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尾波Q值与时间窗的取定以及频率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关系.假定QC=Q0f时,对应于15——30、30——60、60——90 s三个时间窗,Q0的平均值分别为48,115和217,的平均值分别为0.89,0.91和0.74.同时,本文为北京地区尾波Q值的日常检测提供了基础的软件.   相似文献   

8.
弹性摩擦系统奇怪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和维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志仁  陈党民 《地震学报》1995,17(4):469-476
使用Wolf等(1985)建议的方法,计算了服从双状态变量本构律的单自由度弹性摩擦系统奇怪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谱.当该系统用无量纲形式表示,且参数值为β1=1.00β2=0.84ρ=0.048φ0=0.19885K=0.0685时,系统进入混沌态.奇怪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谱的计算结果为λ1=0.0179λ2=0λ3=-0.1578这里, ,φ和f分别为无量纲的状态变量、滑动速率的对数和摩擦应力;β1,β2,ρ,φ0和K是无量纲的系统参数.同时,还计算了该奇怪吸引子的维数,结果为DL=D0=2.11这里,DL和D0分别表示Lyapunov维数和容量维数.  相似文献   

9.
饱和多孔岩石应力波的衰减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席道瑛  程经毅 《地震学报》1997,19(5):457-461
在0.01~100 Hz频率范围内,采用粘弹谱仪进行了3种孔隙度的干燥和饱和砂岩的动态力学频率谱和温度谱试验,取得衰减和模量在不同温度峰的频率响应.饱和砂岩的衰减随砂岩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大;复模量随孔隙度的增加亏损增大,频散程度增强;并对频率谱和温度谱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陈伯舫 《地震学报》1996,18(3):392-395
《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地下电性结构》一文中值得讨论的问题陈伯舫(香港大学物理系;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题词南极电性结构电导率高导体曾小苹等(1995)发表了用Capon谱分析法计算出的中国长城站的地磁转换函数的频率特性并对长城...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地区水循环的重力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民育  孙少安 《地震学报》1995,17(3):340-346
精密重力测量是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水循环是精密重力测量的主要干扰源.曾有一些学者对地表河湖水位变化、地下水活动对重力场的扰动进行了研究.本文将水循环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滇西山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实测重力资料,研究大气圈、地表、地下3个不同空间水循环的特点、相互联系及其对重力测量结果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大气圈水循环对重力场的直接扰动不大;地表湖水水位变化可引起(10——20)10-8 ms-2的重力效应;地下水种类多样、变化复杂、应逐点分析,一般来说对重力场的扰动小于平原地区,在1010-8 ms-2左右.   相似文献   

12.
范国华  陈伯舫 《地震学报》1997,19(3):261-267
1991年12月下旬,在海南省澄迈县的一条短测线上进行了小测点距地磁短周期变化的三分量观测.在20~500 s的观测周期范围内,测线上地磁变化的垂直变化主要和北向水平分量相关.地磁复数转换函数实部的剖面图显示出,该地区存在一短波长的不对称局部异常变化,叠加于区域性的单调趋势性变化之上.用基于二维导电率结构电磁感应的有限元正演计算的广义逆矩阵反演方法,对该小测线上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反演,以探讨测线地下介质的导电率结构.讨论指出,该小区域的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和海南岛北部东西向的王五——文教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忠贤 《地震学报》1996,18(2):187-193
利用有限元模型模拟一条走滑断层上强震重复发生的过程.在模型中引入断层阀机制以考虑流体孔隙压力变化的作用.用5个参数来表征断层的流变、孔隙压变化及破裂准则等基本特性.通过系统地改变这些参数对大量模型进行计算,初步探讨了地震活动的平静期——活跃期现象与模型参数和加载方式之间的关系.在常速率边界位移载荷作用下,处于中等应力和孔隙压状态下的模型表现出有规律的平静——活跃现象,其周期长度为地震原地复发周期的1/3~1.当模型处于高应力或高孔隙压状态时,平静——活跃现象变得无规律或不明显.在周期性变化的边界力作用下,当力变化幅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模型地震活动性表现出与外力变化周期相同的平静——活跃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任熙宪  张玉敏 《地震学报》1998,20(5):503-508
对数字多道预测滤波技术应用于排除小型地震地磁台网短周期总强度数据噪声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通过利用外源磁扰矢量来有效地拟合总强度差值中的内源电磁感应差值场,从而成功地降低差值的噪声水平.本文采用的两对差值实例中,滤波质量因子Q分别达到0.86和0.68.频谱分析表明,在无大的地磁事件发生的通常情况下,拟合差值的周期成分以与Sq变化周期相应的1~4次谐波为主.最佳滤波器的长度主要取决于差值中可预测能量频率的高低,同时,还可能与输入和期望输出间的位相差异有关.研究表明,难以得到同时满足磁扰日与磁静日的普适滤波器.对京西延庆-怀来盆地地磁资料的实例分析,显示出该地区地下电导率的分布可能极不均匀.   相似文献   

15.
曾健 《地震学报》1997,19(3):246-253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的尾波功率谱分析法,利用四川省地震局与日本东北大学共同建立的成都遥测台网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记录的50个地震的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成都遥测台网区域地球介质对应于几个不同频率的Qc值.发现在1.0~20.0 Hz频率范围内,Qc值随频率的变化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c=Q0f n.其中Q0值在60.83~178.05之间,平均值为117;n值在0.713~1.159之间,平均值为0.978.结果表明,成都遥测台网区域Qc值对频率有强的依赖关系.与世界上其它地区所得到的结果比较,成都遥测台网区域Qc-1值及其随频率的变化与构造活动强烈地区的值类似,具有强的频率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磁梯度法研究我国地幔导电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国华  姚同起 《地震学报》1997,19(2):164-173
利用磁梯度法的原理,对我国地磁台网中的25个台站1992年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寻找磁变化在平面上最佳多项式拟合形式,获得了25个台站的日变4个谐波成分的较好的C值估计.通过非线性不定问题反演方法,探讨了各台站地下的导电率结构.研究指出,在我国的西南部、北部及其它地区之间C值和地下深部导电率结构存在差异.探讨了用改善梯度法研究深部导电率结构的可能性,指出梯度法在地球深部导电率结构及有关应用研究方面是有前景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地震发震时的地方平太阴时和地震断层走向两者之间的关系.共计算了24组53个地震的地方平太阴时.根据月亮在地球内任一点形成的起潮力是一个主要周期大约为12小时25分钟左右的周期性函数,月亮在地方平太阴时相隔180的两个位置上,对地球内任一点的起潮力基本上相同这一现象,计算了原地重复发生的两个地震1-2或1-2180的值.计算结果表明:① 如果同一地点的前后地震断层走向一致,则一般较小;如果断层走向不一致,则一般较大;② 不同地区的地震,即使断层走向相近,其地方平太阴时的分布也较分散,且不表现出有在月亮的上、下中天附近集中的倾向.这些结果说明:月亮固体潮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和地震断层走向有关;在研究月亮固体潮与地震的关系时,不宜把不同地区的地震放在一起进行统计,必须考虑不同震源区孕震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的几种Q值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彬  胡毅力 《地震学报》1996,18(4):513-517
采用脉冲传播谱振幅比法、能量法和尾波法分别测定片麻岩破裂孕育过程中的Q值变化.结果表明:谱振幅比法所得Q值呈现相对平稳值——升高至甚高值(极大值)——回降——破裂的变化形式;能量法所得Q值变化形态与上述相反,即平稳值——低值——回升——破裂;而尾波法所得Q值,主频Q值呈现相对高值——下降至低值(极小)——回升——破裂,与能量法Q值变化大体一致.而对于高频(大于主频)Q值则呈现平稳值——升高至极大值——回降——破裂.同时尾波振幅谱还表明:应力达70%破裂应力后,首先是高频S波迅速减少(QC)变大),临近主破裂时主频S波则大幅度减少(QC回升),这可能是两种尾波QC变化形态不同的原因所致.而P,S波(初至波)振幅谱也表明,随着裂隙出现,S波频带变窄,高频成分迅速减少.即S波谱变化不同.这使采用不同方法所得的QS的变化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9.
赵鹏君  沈建文 《地震学报》1996,18(3):301-308
讨论了在粘弹性介质中用长圆筒式探头测量地应力相对变化时初始构造应力对测量值的影响.用地层、水泥环和探头圆筒组成的三层线性粘弹性介质模型来模拟整个测量系统,利用对应原理得到了在初始构造应力作用下探头内壁径向位移解.计算表明;① 初始应力的影响表现为探头内壁径向位移随时间逐渐增大,但其增长率逐渐减小,最终达到一恒定值;② 对于地应力变化量的测量结果来说,如不考虑初始应力的影响,则将在地应力变化量上引入主应力大小为(c0+c1e-1t+c2e-2t)io、方向与初始主应力相反的误差.其中,c0,c1,c2和1,2只与地层的力学性质有关,io(i=1,2)是初始构造应力的两个主分量.最后指出,在地层比较软和初始应力比较高的情况下,初始构造应力对地应力相对变化的测量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重力异常的拟合推估迭代解算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元喜  刘长建 《地震学报》1996,18(4):475-479
重力异常随机逼近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拟合推估法.为了提高拟合推估解的可靠性,关键是提高重力异常协方差函数的可靠性.本文建立了一套迭代拟合协方差函数以及迭代推估重力异常的理论模型.经实际计算表明,通过有限的迭代拟合推估,确实能提高重力异常的推估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