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根据2.25年内(从1985年10月到1987年12月)的原子时数据。本对综合原子时(JATC)和各国原子时的长期频率稳定度进行了比较,在取样时间为60天和100天时,TA(JATC)的频率稳定度分别为4.0×10^-14和4.4×10^-14,UTC(JATC)的频率稳定度分别为7.5×10^-14和8.0×10^-14。另外,本对综合原子时的频率准确度了估计,TA(JATC)和UTC(JATC)的结果分别为2×10^-13(3σ)和3×10^-13(3σ)。在这段时间内,实行UTC(JATC)与国际UTC同步在±2.5微秒内,这些结果表明,综合原子时的水平进入了先进行列中。  相似文献   

2.
高精度GPS时间传递测定和校准原子钟频率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高精度GPS时间传递进行原子钟频率偏差测定和校准的方法,并介绍了上海天台氢原子钟频率偏差的测试结果,同时比较了两种不同定时接收机(精密的和轻便的)确定原子钟频率偏差的长期测频能力。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减少SA效应的影响,提高长期测频精度2-4倍,精密GPS定时接收机在1-30天内的校频水平为1.5×10^-13-1.0×10^-14 ,轻便GPS定时接收机在1-10天内的校频水平为2×10^-12-2×10^-13。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略介绍了一种新的六极型铯束管的结构和性能。新就新在它不用电子倍增器,而是采用高阻放大器(计置院研制),这就在我国首次成功地解决了铯束管长寿命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束光学用“点源”“点靶”轴对称地配置获得了如下的电参数:Ramseg 谐振信号:9×10~(-12)ARamseg 谐振线宽:190Hz信噪比(平均时间1秒):583铯炉工作温度(℃):95与中国计量科学院研制的线路配合,获得了如下的整机参数:频率稳定度:δg(τ=1h)=1.9×10~(11)/τ~(1/2)[δy(τ=1h)=3.3×10~(-13)]频率准确度:±7×10~(-12)(数据尚不充分)今后再做适当的改进.不难将稳定度提高到1~2×10~(-13)/h,它完全有希望成为我们国产的能长期(1年以上)连续运行的高性能的铯束频标。在国际上,六极型的铯束装置在联邦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得到了极其成功的应用,该实验室已完成了准确度高达1~2×10~(-14)作用区短到0.8米的铯束频率基准,苏联和日本也研制成功了类似的装置。  相似文献   

4.
本介绍了上海天台实验室型铯束频标的改进工作,主要有:采用单根波构成的低Q的U型微波腔取代原来九段波导组合的腔结构;把能态选举器由电磁铁改为永久磁铁;新研制了铯炉准直器和检测器;改善了导轨的支撑结构;调整了C场结构;改善了束管的真空状况;改进了装调和测试方法;研制了脉冲测速装置。同时,章也给出了改进后铯束频标的初步测试结果,小时稳定度由6×10^-13提高到3×10^-13,准确度由2×10^-12提高到6.5×10^-13。其他指标也都相应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5.
根据1988-1994年国际计量局(BIPM)时间部时间公报公布的数据,应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时间实验室的原子时水平与原子钟性能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原子时水平的均匀性参数(双月平均速率标准偏差σr、时间起伏标准差σx、频率稳定度σy(τ)与原子钟性能的权重的相关系数为0.4-0.8,其中频率稳定度的相关系数大一些,多年平均结果大于0.6。2、这些定量分析可以说明原子时水平不仅取决于原子钟性能,而且与原子时算法优化程度和时间传递技术水平等其它因素也有密切关系;在原子钟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些因素可能变成影响原子时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CPT原子钟到光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新型CPT(Coherent population trapping,相干布局囚禁)原子频标及光频标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被动型CPT铷原子钟物理部分的目前体积可控制在100cm^3以内,功耗1W左右,其稳定度为4×10^-11τ^-1/2(τ为测量取样的时间间隔)。CPT原理的铯原子频标的物理部分体积减小到1cm^3,功率减小到30mW,稳定度为6×10^-10τ^-1/2,成为当今体积最小、功耗最低的原子钟。随着飞秒激光梳状发生器技术的发展,已将传统的谐波光频链的体积从几间实验室缩小到1.2×1.0m^2的光学平台上,它与光频测量技术的结合,使微波频标与光频标联系起来,建立了光钟,它的稳定性可以从现在的10^-16的水平提高到10^-18乃至10^-22水平,成为当前最精密的时间计量仪器。  相似文献   

7.
1976年,NBS 提出了采用射频检测的被动型氢原子频标的设计,经过几年的研制实践证明,这种有腔频伺服的被动型氢原子频标具有优良的长期频率稳定度性能,由于被动型氢原子频标无需满足振荡条件,腔的 Q 值可以选得较低,可以做成介质腔或其它结构形式的腔,缩小腔的体积,易实现氢原子频标的小型化。NBS 的小型化氢原子频标亦已制成,用陶瓷作腔介质,腔直经为14.6cm,高为13.7cm,腔的无载 Q 为600,激射器容积仅为20升。此小型化氢原子频标稳定度为5×10~(-15)/7天,漂移为1.2±5×10~(-18)/天,守时能力为5±3ns/7天。  相似文献   

8.
氢脉泽是射电天文所必需的频率标准.文中对为流动vLBI站研制的新一代氢脉泽的物理结构特点进行了讨论,包括对腔泡结构、磁屏蔽、原子束光学系统等.同时性能测试表明在80秒到1天之间频率稳定度优于1×10  相似文献   

9.
针对差拍计数器测量系统和差拍数字频标比对系统各自的频率测量特性、精度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建立了基于差拍技术的频标比对平台以便进行测试比较。分析了这两套系统的技术要点及实现流程,详细阐述了差拍数字频标比对系统性能较高的原因,并对这两套系统的综合性能进行了测试和比较分析。差拍计数器测量系统所得测量值的稳定度(A11an方差,τ=1S)为4.7×10^-12,差拍数字频标比对系统所得测量值的稳定度为3×10^-14,后者比前者提高了近两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0.
上海天文台1970年开始研制氢原子钟,1972年获得成功。此后,改进设计又研制了多台,现正在上海、北京等几个实验室正常运转。图1表示上海天文台早期研制的实验室型氢标准。 与此同时,从1985年起,为装备中国VLBI网络,上海天文台又着手研制新一代氢原子钟,现已研制成功。如图2所示。这种新型标准是一种坚固的、可靠的和可搬运的工程型标准。在这里,我们将描述它的主要特征及其性能指标。 一、新型氢原子钟的特点 上海天文台的新型氢原子钟是一种极高稳定度的时、频标准,在1秒到10~5秒的取样时间它提供极高的频率稳定度。适合于VLBI和守时工作的这种新型标准是一个坚固的、容易运输的标准,对于用户  相似文献   

11.
本对原子时守时中发现的个别工业铯钟速率随离子泵参数变化的相关我进行了分析,结果:从束管寿命后期开始,这种相关特性是很明显的,线性相关分析误差(rms)为4-7ns/d(5-8×10^-14),相半系数的最大值达0.96。利用这种特性,可以进行速率预报,预报误差均方根值约为5ns/d(6×10^-14)。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目前流行的模拟比相仪优缺点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数字比相仪的设计方法、具体制作和初步测试结果。样机的相位分辨力为±0.1ns,准确度为±3ns,这表明在100秒取样时间上,仪器测量的准确度可达3×10~(-11)量级,它适于对准确度优于5×10~(-8)的频率标准作频率校准和长期稳定度的测量用。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时间传递系统的时钟驯服模块设计方案。介绍了系统硬件的组成。在对信道特性和压控晶振进行理论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适用于光纤信道特性的卡尔曼滤波算法以及驯服流程控制程序。实验测试表明:该模块能结合恒温晶振短期稳定度好和光纤时间传递系统秒脉冲长期稳定度好的优点,时间传递的精度优于0.25ns(1σ),输出的秒脉冲的长期稳定度优于10^-14。  相似文献   

14.
腔失谐引起的牵引效应是限制氢脉泽长期稳定度的主要因素,并使时畴测量中的频率稳定度出现不随τ变化的“平坦区域”。本文叙述了近一年来我们为了减小腔牵引所做的实验和改进。通过腔频温度补偿实验而使腔频温度系数小于100Hz/℃;腔温也从50℃降低到约30℃,使原子谐振谱线Q值增大了1.5倍。初步的比对结果表明,作了上述改进后的氢原子钟(锁相晶振)的长期稳定度达到±(4-7)×10~(-14)/日。  相似文献   

15.
上海天文台使用中的氢原子钟,近年来特别是1985年以来,进行了某些根本性的改进。最近的性能测试表明,改进后的氢钟稳定度性能有了很明显的改善,对于超过100秒取样时间的稳定度均已达到10~(-15)量级,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主要改进措施 1.设计并建造了近实体型胶-泡结构。有许多因素影响氢脉泽的频率稳定度性能,其中最主要的不稳定性源是来自腔频率牵引效应。腔频漂移多由  相似文献   

16.
本介绍了新近完成的红外球载望远镜于1987年在中日合作高空气球越洋飞行航线上所作的首次飞行,获得了该航线的一些工程参数,并测得红外测光系统的等效噪声功率,近红外为2×10^14W/√Hz,远红外为(1-2)×10^-13 W /√Hz。  相似文献   

17.
一种铷原子频标射频倍频单元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射频倍频单元对汽泡型铷原子频标频率稳定度的影响,介绍了一种我们新研制的用于小型汽泡型铷原子频标的数字锁相倍频电路。将该数字锁相倍频电路接入铷原子频标系统后,闭环测得该频标系统的稳定度为σy(r=1s)≤3×10^-11,达到商用小型铷原子频标性能指标,而该倍频电路板的面积仅为原倍频电路板面积的1/2,功耗仅为原倍频电路的1/3。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一种微型化铷原子钟,它采用一种新型陶瓷填充微波腔来减小物理部分体积,其铷光谱灯采用升压电路以实现快速点亮,整机电子线路采用低电压技术,在国内首次对这类铷钟实现12V直流供电,并且首次对这类铷钟加入与外秒同步的功能。该铷原子钟体积为190mL,开机3min后可实现锁定,锁定后频率稳定度为1.5×10^-11/√τ(τ:1~1000s),稳态功耗为5.5W。  相似文献   

19.
星载氢原子钟具有频率稳定度高、频率漂移率低的优点,在卫星导航定位和频率计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星载氢原子钟的腔泡系统用于实现氢原子的量子跃迁及其信号采集,原子跃迁信号幅度直接决定了系统的信噪比,进而影响整机性能指标,所以腔泡系统是星载氢原子钟的核心组件。目前,星载氢原子钟腔泡系统主要采用直螺线管来产生原子跃迁所需的C场。由于星载氢原子钟物理部分的结构限制,直螺线管的磁场均匀度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探讨使用多段线圈代替直螺线管用于产生C场的可行性。首先对多段线圈产生的磁场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同时使用ANSYS电磁场仿真软件对多段线圈的各项参数进行仿真和优化,包括各段长度、段数、间距以及匝数、内径和总长度等。然后优选磁场均匀度较好的线圈配置参数,可将C场的非均匀度由直螺线管约10%降低到多段线圈约1%。根据仿真优化结果建立了试验九段线圈,对比测试了原子跃迁信号增益,同时结合电路部分进行闭环测试,对频率稳定度指标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原子跃迁信号可有效提升,阿伦方差在中短稳(1~1 000 s)表现更好。此项工作为星载氢原子钟整机性能指标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一个研制成功了的多路皮秒时差自动测量系统。该系统基于双混频时差(DMTD)测量原理,是一个适用于多个频标相位和长短期频率比对的高精度测量系统,比对信号采用5MHz,与一个分辨力为1ns的计数器相配,时差测量的理论分辨力为0.2ps,相位测量的本底噪声为±0.3ps(rms),频率测量的本底噪声σ_y(τ)为4×10~(-13)/τ(τ≤100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