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西藏──南亚边境贸易的优势、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西藏与南亚同处一个地缘经济板块,两地的经贸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前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陆纵深发展的进程中,选择发展符合西藏区情的边境贸易,制定合作谋略,妥善处理西藏与南亚诸国的多边关系,十分有利于西藏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启焰  任东明 《地理科学》1999,19(2):108-113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空间重组的基本特征,指出除少数高科技产业健康发展的内陆城市外,我国城市原有格局将长期存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京都市区内部地域结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许嘉琳  赵济 《地理研究》1996,15(2):35-43
我国边境贸易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获得显着进展。本文在概述我国边境贸易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基础上,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为例,探讨了边境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阐明了:(1)在口岸发展进程中,大气环境、水环境中污染物浓度有增高趋势,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应通过城市综合整治,消除污染隐患。(2)在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过程中,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应强调维护生态良性循环,防止过度开垦与放牧,防治湖泊富营养化,倡导清洁生产,用优质产品开拓国际市场。(3)在边境贸易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4.
内陆边境经济低谷现象,成因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边境地区是一块特殊的区域。它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和对邻国的强烈依赖性。开放可以使边疆的劣势变成优势,而封闭却把边疆的优势变成劣势。边疆具有两个市场的特殊区位,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具有特殊的地域效益和特殊的经济地理规律。由于历史和政治的种种原因,我国的内陆边疆与毗邻国家之间的双方边境地区形成内陆边境经济低谷的特殊地理现象。这是由于内陆边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距离国家政治、经济中心远,加上历代封建王朝对边疆开发的忽视、边疆自身的封闭,历史上边疆又成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落后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内陆边境经济低谷。最后提出了消解途径。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边境贸易的下滑原因及相关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分析近年来云南省边境贸易下滑的原因,并针对其下滑原因提出了发展边境贸易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贸易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俄罗斯及中亚地区与中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对中国内陆开放及地缘政治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利用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出口集中指数等,对1992-2012年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贸易发展历程及空间格局、进出口产品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双方贸易强度不断提升,且贸易互补性增强,同时俄罗斯及中亚出口产品种类明显增加。当前双方贸易格局呈现以下特点:俄罗斯及中亚形成了以资源类初级产品为绝对主导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国则以机械设备及纺织服装等为主;中国对其出口贸易格局是边境贸易与地区产业专业化格局叠加的结果,进口贸易格局则受边境贸易及能源需求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边境贸易与口岸增长极系统开发: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新疆为例,论述了边境贸易与周边区域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分析了我国周边地区(以新疆为主)与西亚、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贸易的优势、劣势及互补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口岸增长极系统开发以加强边境贸易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旅游兴边贸,边贸促旅游,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相互作用,促进边境产业新动能发展,最终形成跨境旅游一体化的格局。借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探讨并分析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两大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建构两个产业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口岸地区东兴市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和耦合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东兴市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发展综合发展水平函数值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9年的0.017增加到2018年的1.004;边境贸易综合发展水平函数值从2009年的0.01增加到2018年的1.007。东兴市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耦合度在2009—2017年处于磨合阶段,2018年进入稳定阶段,耦合协调度实现了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向中等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转变,最终进入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研究结果强调了边贸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并指出边境地区应积极利用国家边境开放政策,一方面通过旅游企业组织开发边贸旅游产品;另一方面通过边贸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边境口岸游客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9,(1):46-47
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日前从上海出征,此次考察的一个重点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这也是我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预计2009年1月底前完成建站任务。它标志着我国的南极考察实现从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向南极内陆关键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内陆盐碱化沼泽的功能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系统论述我国内陆盐碱化沼泽分布和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内陆盐碱化沼泽形成的环境背景及其多样的生态环境功能,探讨了内陆盐碱化沼泽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加重区域“三化”趋势,造成区域水资源紧张等。为内陆盐碱化沼泽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宋周莺  祝巧玲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1785-1797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而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环节。研究中巴贸易关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贸易潜力,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论文从中巴贸易发展态势、商品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揭示中巴贸易关系,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中巴贸易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析其发展潜力,以期为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供科学支撑。研究发现:① 中巴贸易发展迅速,中对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主要出口机械及电气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进口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② 中国各省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合作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省份与巴贸易联系较紧密,西部各省份除新疆外与巴基斯坦贸易额均较小。③ 中国多数省份对巴贸易商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动,其中,新疆、山东等进出口商品结构多元的省份的变动相对较小。④ 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对中巴贸易拉动较强;海运距离对中巴贸易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领土接壤为中巴组织边境贸易提供了良好条件;铁路和水运口岸的建设对中巴贸易具有积极影响。⑤ 中国各省份与巴基斯坦均有较大贸易潜力,内蒙古、云南、广西、陕西等省份的合作潜力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东北航线的中欧贸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武林  王成金 《地理学报》2021,76(5):1105-1121
东北航线因其战略地位重要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计算出中欧港口航运经济成本及中欧国家贸易互补指数,基于东北航线构建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探究中国对欧洲18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 以12000 TEU运输量为对比,中欧港口基于东北航线的航运经济成本约为传统航线的1.58~2.80倍。② 2000—2018年间,基于中国出口的中欧贸易互补指数CEij>1的次数占52.63%,CEij较高的对应国家包括冰岛、丹麦、挪威、法国、瑞典和英国等国家;基于中国进口的中欧贸易互补指数CIij<1的比例高达94.74%,呈下降趋势,中国进口与欧洲18国出口的互补性较差。③ 在中国向欧洲18国出口的贸易规模方面,贸易伙伴国经济规模比中国经济规模的影响更大,东北航线航运经济成本与贸易规模显著负相关;在中国向欧洲18国进口的贸易规模方面,贸易伙伴国经济规模比中国经济规模的影响更大,东北航线航运经济成本与贸易规模正相关关系的置信度较低。④ 以东北航线为中欧贸易通道,中国向欧洲18国的出口贸易效率和进口贸易效率分别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和上升趋势,中国对欧洲18国进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大。本文强化了东北航线与中欧航运及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中国参与东北航线建设、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加强中欧贸易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地区贸易格局与贸易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郑蕾  宋周莺  刘卫东  刘毅 《地理研究》2015,34(10):1933-1942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更为其提供了绝好机遇。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和出口相似度指数等方法,从空间结构和产品结构刻画西部地区外贸格局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① 西部地区形成以重庆、四川为核心,广西、云南、新疆三大边疆省份为高地的对外开放格局;② 外贸规模最大的是美国等传统贸易大国和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资源型出口国,外贸依存关系最密切的是周边国家和非洲部分经济欠发达国家;③ 外贸结构趋于优化,机电设备等产品出口比重提高,但具有强竞争优势的仍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④ 呈现结构相近的两大出口组团和三大进口组团,其中四川和重庆外贸结构较优,以较高技术含量的机器电气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两国均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且双边贸易额巨大。由于两国在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能源综合效率和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使得通过中美商品贸易,美国将大量的碳排放转移到了中国。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经济、能源与贸易3个系统,建立了基于国际商品贸易的碳排放转移模型,并分别测算了1997与2002年中美商品贸易中各相应部门的碳排放转移量。研究表明:(1)1997与2002年,基于中美商品贸易的中国产业部门通过出口转移到美国的载碳量分别达到4010.13×104 与5056.21×104 t C,分别占中国相应产业部门载碳总量的6.61%与8.33%;而美国产业部门出口到中国商品的载碳量仅为290.65×104与335.61×104 t C,相应的仅占美国产业部门载碳总量的 0.53%与 0.66%;(2)1997 与 2002 年,中美商品贸易的碳转移总量分别达 3719.75×104与4719.60×104 t C,其中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其压延加工业是主要的碳转移部门。(3)1997与2002年,通过国际商品贸易,美国分别有相当于其相应部门碳排放总量的6.77%与9.32%的碳被泄露到了中国,中国为美国的碳减排做出了很大的潜在贡献,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有效的气候与环境友好型技术援助。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贫困地区环境类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指出贫困是困惑人类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存在592个重点扶贫县,按照环境特点可分为三大类型,即:(1)中部山地高原环境脆弱贫困带,包括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蚀沙化贫困区、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严重流失贫困区、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喀斯特高原丘陵环境危急贫困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封闭型贫困区等类型;(2)西部沙漠高寒山原环境恶劣贫困带,包括新疆、青海及西藏三省区的沙漠地区及青藏高原高寒区等类型;(3)东部平原山丘环境危急及革命根据地孤岛型贫困带,包括东北沿边地区、华北平原低洼盐碱地区;东部岛状分布的丘陵山区革命根据地贫困区.文中还论述了环境与贫困度的关系,即环境愈脆弱,贫困度愈高,脱贫难度愈大.但致贫因子又错综复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自然环境较好,而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技术落后,也阻碍致富.同一环境不同的政策机制,可以引发不同的结果.环境改造与脱贫,一定要有宏观战略规划和分类指导的方案,并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贫困地区即使解决了温饱,依然是低标准,向贫困开战仍将是21世纪中国的一项艰巨工程,只不过那时的贫困线划定标准有所变化而已.  相似文献   

16.
1965 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奇  张超阳  杨春悦  曾磊 《地理学报》2007,62(8):799-808
在研究近40 年(1965-2004) 全国及三大地带对外贸易总量、对外贸易密度、对外依存度变化及对外贸易区域格局演变的基础上, 进一步总结、分析我国七大经济区近40 年对外贸易总量、对外贸易密度、对外依存度变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区域格局演变的基本趋势, 并总结对外贸易区域格局形成的基本成因。研究发现, 与全国和三大地带的演变趋势相似, ① 从时 间尺度看, 近40 年, 七大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亦呈长期增长态势, 外贸年均增长速度长期高于GDP 年均增长速度; ② 1978 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战略、制度、政策的变革加剧推动了时间尺度上七大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 ③ 但从空间尺度看, 东南沿海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格局却没有根本改变; 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他六大经济区的相对地位反呈较大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联合国贸发数据库中2000—2018年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贸易数据,采用二元和加权2个方法构建世界制造设备和电子元件出口贸易网络,在综合分析ICT贸易网络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采用QAP方法对ICT出口贸易网络进行结构演化解释。结果表明:① 制造设备和电子元件出口贸易的网络密度很高,世界各国(地区)ICT贸易关系密切;② 中国成为制造设备出口贸易网络的核心节点,发达经济体依旧占据主要市场;电子元件出口贸易网络中存在投资带动发展以及“抱团”现象,中国的电子元件在出口贸易网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③ 多维距离因素能够解释制造设备和电子元件出口贸易网络的结构变化的18%和15%。这一结论为中国ICT产业参与全球贸易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唐志鹏  邹嘉龄  孙威 《地理科学》2018,38(2):242-248
利用海关信息数据、统计年鉴数据、相关贸易指标以及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云南省与东盟之间的出口贸易特征,出口带来的经济和就业贡献。结果表明:云南省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依赖关系显著增强,但是与东盟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同时云南对东盟的出口产品出现升级特征,由矿产品、化工产品为主的出口转向了以农产品、电子制造产品为主的出口。云南省出口东盟农林牧渔产品对本省经济和就业贡献率最大,对农林牧渔产品深加工,有助于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和保障就业,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产业发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overning of subjects and objects' mo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trans‐border rice and corn trade on the China‐Laos frontier. It traces the attempts by a group of ethnic Tai Lue traders from China to assert themselves as ‘flexible subjects’ and economically triumphant actors on the Upper Mekong market in the era of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It illustrates how, between 2005 and mid‐2006, the traders' economic success relied on a variety of ‘border strategies’. ‘Border strategies’ include a gender‐balanced organization of trade, the instrumental deployment of trans‐border ethnicity, the appropriation of a Han style of business, the opportunistic reliance on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on's ‘regime of graduated mobility’, and the enactment of a ‘war‐machine’ against Lao state agents. Yet, in late 2006, a new wave of state authoritarianism, enmeshed in corporate accumulation processes, inhibited the traders' success.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unlike what some defenders of globalization and transnational theories maintain, in the age of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the alleged flexibility and increased mobility of subjects and objects across the borders of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remain conditional on an unpredictable mechanism of loosening and tightening. This is part of a long‐applied governing pattern of ‘experimentation under hierarchy’ on the Sino‐Lao fronti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