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书介绍     
内容提要
  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研究,提出了古川江与古峡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所伴随的潮源侵蚀、“水锯”下切和地下暗河或岩溶洞穴垮塌等3种异常地质作用,是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形成的主因。这种复杂斜坡是一种“基岩”、古垮塌体、古崩滑体、现代崩滑体和第四纪沉积体等几种或全部的"复合堆积体"。三是小尺度范围,即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的地质特征、成因和开发利用问题。论证提出了巴东斜坡是一个“复杂斜坡系统”,是在单斜山背景下持续经受长江快速侵蚀下切导致侧向卸荷与滑移作用的产物,即“重力成因论”,并以巴东斜坡区为例初步建立了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工程容量评价-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的四阶段关联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内容提要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研究,提出了古川江与古峡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所伴随的潮源侵蚀、"水锯"下切和地下暗河或岩溶洞穴垮塌等3种异常地质作用,是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形成的主因。这  相似文献   

3.
<正>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研究,提出了古川江与古峡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所伴随的潮源侵蚀、"水锯"下切和地下暗河或岩溶洞穴垮塌等3种异常地质作用,是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形成的主因。这  相似文献   

4.
<正>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研究,提出了古川江与古峡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所伴随的潮源侵蚀、"水锯"下切和地下暗河或岩溶洞穴垮塌等3种异常地质作用,是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形成的主因。这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白衣庵滑坡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衣庵滑坡是一个由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组成的滑坡群,是川、峡二江在奉节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后,三叠系巴东组(T2b)地层在江水强烈下切侵蚀事件的持续作用下导致江岸斜坡逐渐卸荷、倾倒、崩塌和表层滑坡等多期作用形成的古崩滑体。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白衣庵滑坡地质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白衣庵滑坡是一个由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组成的滑坡群,是川、峡二江在奉节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后,三叠系巴东组(T2b)地层在江水强烈下切侵蚀事件的持续作用下导致江岸斜坡逐渐卸荷、倾倒、崩塌和表层滑坡等多期作用形成的古崩滑体.研究表明,白衣庵古崩滑体稳定性较好,老滑坡在三峡水库水位反复变动影响下可能局部失稳,表层的新滑坡在持续暴雨作用下极易发生复活滑动.  相似文献   

7.
正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研究,提出了古川江与古峡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所伴随的潮源侵蚀、"水锯"下切和地下暗河或岩溶洞穴垮塌等3种异常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研究,提出了古川江与古峡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所伴随的潮源侵蚀、"水锯"下切和地下暗河或岩溶洞穴垮塌等3  相似文献   

9.
正内容提要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研究,提出了古川江与古峡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  相似文献   

10.
正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3个空间尺度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是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递进分析方法与应用。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研究,提出了古川江与古峡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  相似文献   

11.
古高梁河对北京城的选址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对古高梁河的名称界定不一致,古河道的年代和规模也比较模糊。借助多年来实地考察的成果,选取古高梁河沿线的典型剖面,用14C、光释光、热释光等测年方式,结合地貌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确定古河道的年代,以此近似地复原古高梁河的演变和分布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古高梁河的称呼比“三海大河”的称呼更恰当,表达全新世中晚期由石景山经“三海”到亦庄的永定河故道。(2)古高梁河河道发育的年代上限在5000—4000 a BP,下限应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3)古高梁河规模比古清河和古 水小。(4)古蓟城的选址与古高梁河密切相关,古蓟城选址于古高梁河与古 水故道之间的高地之上,是古高梁河要津上的城池。  相似文献   

12.
鄢犀利  赵希涛  郝彬 《地球学报》2010,31(6):893-896
本文报到首次在赤峰北部之西拉木伦河南岸百岔河玄武岩之上发现了上新世中晚期的古沙丘, 证明赤峰北部百岔河谷地区在上新世中晚期也具有形成古沙丘的较干旱和强劲风力的条件, 与现今其附近地区(在汉诺坝组组成的高台地及西拉木伦河谷中)较广泛地发育的草丛沙丘的状况十分相似。同时, 在古沙丘中发现球度极好的钙质结核, 其成岩作用与古气候变化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舟山群岛和长江口邻近海域埋藏古河道水文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方法揭示舟山群岛和长江口邻近海域埋藏大量古河道。对埋藏古河道断面特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河流计算公式得到埋藏古河道相关水文环境参数值。然后应用最新河型判别方法,分析判别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和冰消期研究区埋藏古河道的河流类型为辫状型;并分析得到研究区古河道的宽深比(F=22.22)、悬移质含量(M=10.10%)、河道弯曲率(P=1.52)、河曲波长(L=1 647 m)等古水文泥沙环境参数分类指标。  相似文献   

14.
山东小清河流域湖泊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清河流域为西起济南,东至渤海湾,南缘泰鲁沂山地北麓,北界黄河之间的区域。在史前及历史时期,小清河流域湖泊广布,在地层沉积记录和古文献记载中均得以证明。这些湖泊形成于早全新世,在中全新世达到鼎盛,晚全新世以来湖泊逐渐衰退与消亡,如原来存在的鹊山湖、浒山湖、清水泊等湖泊,这在古文献中也多有记载,现已在平原上消失。本文着重对麻大湖、锦秋湖、白云湖等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探讨。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层剖面分析、地名考证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小清河流域的湖泊消失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在气候变干的大背景下,湖泊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黄河泛滥所造成的小清河流域的泥沙淤积;二是疏浚河道、围湖造田、过渡利用水资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本区湖泊的形成与消亡,对恢复古环境、探讨其演变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的剧烈隆起对中华文明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道一 《古地理学报》2004,6(2):216-225
自1百万年前以来,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确定了长江、黄河的形成。在青藏高原周围的两个构造结附近,已发现有元谋人和兰田猿人等。从而提出:这些中国古人类起源的环境因素与青藏高原的剧烈隆起有关。由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的特殊地质、地理、气象条件,对近万年来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中华文明思想体系。因此,中华文明的形成不仅与长江、黄河等流域有关,而且与青藏高原的剧烈隆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深部“古河道”分布地区,桩基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大规模框架结构建筑,不可避免采用长短桩桩基方案。结合浦东国际机场二期航站楼工程实例,探讨此类工程勘察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河流阶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滑坡的控制是近年来古滑坡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对岷江上游河流阶地和古滑坡实地调查测试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河流阶地的级序、拔河高度、成因类型等进行了分析,绘制了阶地高程位相图和年龄位相图,并结合阶地和古滑坡年代,讨论了阶地与古滑坡的发育关系等。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岷江上游的河流阶地具有分段性,成因主要为气候多期次波动与构造活动共同作用,古滑坡及堰塞湖是影响高山峡谷区河流阶地发育的重要因素;2)叠溪-茂县段在20~30 ka B.P.发生了多处大型古滑坡,其中20 ka B.P.的古滑坡可能主要是气候波动引发,30 ka B.P.发生的古滑坡可能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地震);3)岷江上游大量分布的古滑坡堆积体与阶地发育的叠置关系有待进一步理清,开展该地区的河流阶地级序研究要充分考虑古滑坡和堰塞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嘉陵江古河道的遥感影像轮廓反映了自由河曲的河流形态信息,分析嘉陵江古河曲的发育条件对其区域古地理环境的重建和恢复具有重要的地貌学研究意义.本文在综合前人关于自由河曲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自由河曲的发育条件.据此,结合野外调查资料,认为嘉陵江古河曲形成时,该区应为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河流纵比降较比现在更小;河流两岸为具有“二元结构”的松散沉积物.与长江下荆江河段的地理环境类似.且“三水汇流”(嘉陵江与渠江、涪江)格局已经存在.嘉陵江由自由河曲转为深切河曲是由于区域地质环境(或地质事件)的改变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江顶崖古滑坡位于甘肃舟曲白龙江左岸,区内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坪定—化马断裂带从区内通过,造成地层岩性极为破碎,古滑坡发育,且复活特征明显。在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江顶崖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复活机理进行分析,认为江顶崖古滑坡堆积体方量为41×106~49×106m3,为在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巨型古滑坡,位于坪定—化马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形成的断裂带内。根据滑坡不同位置和坡体结构特征,将江顶崖古滑坡共划分为古滑坡崩塌区、滑坡岩体变形区、古滑坡堆积区等3个大区,以及4个古滑坡复活区等7个区域,坡体内断错陡坎和拉裂缝极为发育。江顶崖古滑坡的中部复活区是主要变形和破坏区,1991年和2018年的复活区均位于该区域内,2018年复活滑坡体体积为480×104~550×104m3,为缓慢滑动的牵引式滑坡。江顶崖古滑坡复活机理复杂,在断裂活动和地震作用下形成的破碎岩土体和斜坡结构特征为滑坡复活提供了内因,强降雨作用增加了坡体自重并弱化了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在暴雨期形成的强烈河流侵蚀作用进一步切割坡脚,从而诱发滑坡的复活;因此,江顶崖古滑坡是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古滑坡复活案例。目前江顶崖古滑坡区域内的4个滑坡复活区仍处于蠕滑状态,在强降雨和河流侵蚀等作用下极可能再次发生复活,并造成堵江和毁坏国道等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20.
论华北平原的黄河古水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及水资料调蓄,通过物探、钻探及室内分析数据,对华北平原埋深20~35m的数条SW-NE向砂带进行了研究。该砂带具有许多河流相沉积标志,从分布格局、重矿物组合、砂带规模、古生物化石和^14C测年看,该带是末次盛冰期-早全新世形成的黄河古河道带。它切割了末次冰期间冰段棕红色粘土,形成了切割谷。谷内堆积了末次盛冰期--早全新世砂砾石,后又被中全新世淤泥质粘土掩埋而成为埋藏古河道带。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