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8,27(4):391-407
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产业化形成旅游地质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旅游地质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旅游地质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前人未触及,探索性极强。本文根据旅游地质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探讨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产业化理念与途径;从云南旅游地质开发特点、旅游产业构建实践,探讨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化、旅游地质产业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分类,分区与编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认为,旅游地质资源是指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地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旅游地质资源具有空间定位性,永续性,不可再生性,科学性等主要特点。作者提出以旅游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为基础,以其地质特点为依据,将我国的旅游地质资源划分为35类;以控制旅游地质资源区域分布规律的自然地质地理条件为依据,对全国进行了探索性的旅游地质资源分区,将全国分为4个旅游地质资源区和11个旅游地质资源亚区。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时代尚未结束,休闲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旅游资源的开发任重道远。具备可观赏性与休闲价值的地质景观是宝贵的地质资源,不仅具有与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等同的重要经济价值,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地质资源的探查、开发和保护,将继重大工程建设工程地质和环境工程的地质学之后,成为工程地质学科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概述各类地质景观的基础上,提出地质景旅游风景区建立的基础,论述旅游地质资源的探查、开发和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冰  王守沛 《安徽地质》2013,23(1):68-70
旅游地质资源是一种具有旅游价值的以地质内容为主的自然景观及一部分与地质有关的人文景观。淮南市旅游地质资源和特点是: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5.
滇中林柱状旅游地质景观赏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8,27(1):62-73
滇中林柱状旅游地质景观是造型奇异、极具旅游吸引力的高品级旅游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滇中林柱状旅游地质景观已开发成旅游胜地,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范例。从旅游角度探讨林柱状旅游地质景观的赏析,以期进一步开展旅游地质景观的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萧山地区地质演化简史和国土资源优势,分析了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提出了应该进行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外营力地质灾害、地震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和地球信息科学研究等12 个方面的工作,论述了旅游、环境和土壤地质研究的有关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面向21世纪的萧山国土资源调查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萧山地区地质演化简史和国土资源优势,分析了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提出了应该进行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外营力地质灾害、地震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和地球信息科学研究等12个方面的工作,论述了旅游、环境和土壤地质研究的有关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山水风光是构成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山川湖海的形成,都离不开地质作用。研究一个地区的地质条件,不仅可以发现矿产资源,而且可以发现自然旅游资源;不仅可以评价成矿远景,而且可以做出自然景观的科学和美学评价。1992年国务委员宋健建议地矿部门对我国数千个自然保护区、旅游胜地进行地质地理调查。文中提出地矿部门在这项工作中有4方面的优势。旅游地质有3点最值得指出:一是从成因和演化历史上研究自然旅游资源;二是有复盖全国的地质调查资料做基础;三是强调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并结合采用多种勘查手段、测试方法和遥感等新技术。最后对建立有地质特色的旅游产业提出了7条意见。  相似文献   

9.
胡蔷 《贵州地质》2009,26(3):228-230,240
本文扼要地从岩溶地质景观、变质岩地质景观、古生物群遗迹、地热等方面论述了贵州旅游地质资源,并探讨了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贵州旅游地质资源,以期达到发展贵州旅游经济,服务于贵州旅游业。  相似文献   

10.
何京生 《中国岩溶》1988,7(2):147-152
景观是一种现象,在自然界里普遍存在,往往构成旅游的主体资源。旅游景观可以是人工体或天、地、生的自然体亦或是人工或自然的综合体。地质景观是景观中的一个亚类,一部分可列入旅游景观而称为旅游地质景观。 景观与景观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景观资源与矿产资源一样具有自然和经济两种属性。 旅游资源具有寄寓特性。它不单独存在而是寄寓在各类资源之中,是各类资源属性的延伸和扩大。所被寄寓的学科是评价这一资源的基础。自然资源从总体来说不是无限的、持续的、稳定的。对某些景观出现变态、退化等现象,如从其认识到治理偏离基础学科会出现难以挽回的失误。 本文论述了旅游景观资源的性质与功能以及分类模式,特别是旅游地质景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云南特色旅游地质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8,27(3):278-292
云南具有丰富、世界级的特色旅游地质景观。正确认定和评价,将为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功能发掘、旅游强省的经济战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旅游地质、旅游景观、旅游资源的视角,分析云南特色旅游地质资源及其特征,力图为云南旅游地质研究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喀斯特旅游地质资源的科普价值及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喀斯特地质科普旅游的开发对策,为有关政府部门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登封市地处河南省中部嵩山地区,旅游地质资源丰富,以地质景观为特征的风景名胜分布甚广。由于矿业开发、人类生活、工程施工等会对自然环境和地质景观产生破坏作用,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强旅游地质资源的保护和立法工作,制定规划,划定保护区,加强对矿山企业及其它工程施工活动的监督,合理开发利用旅游地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成因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成因分类旅游地质资源是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挽近历史时期)经过多种地质营力作用或人类活动影响雕琢而成的,其成因可以从成景岩组、水体、地质营力作用、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旅游地质学上,其成景岩组有熔岩、花岗岩、变质岩、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15.
截至1985年底止,广西有区调队,一、二、四、六、七地质队及石油队、地质研究所、地质学校、航空物探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北海地质勘察公司、环保站南宁分站等13个单位组建了11个区调分队,分别在12个地区从事1:5万区调工作。累计完成面积1400km,按研究性质和服务对象的,不同12个地区的区调工作大体可分为:1.以成矿远景区(带)上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为主的区调工作,主要由各地质队和区调队承担;2.以桂林、南宁、柳州、北海等旅游城市、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的基础地质、旅游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为研究对象,主要由区调队和局属各专业单位承  相似文献   

16.
赵亮 《云南地质》2005,24(1):98-107
丽江为滇西北重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省旅游重点开发区,具有山岳冰川、高原地质生态、大峡谷、丹霞地貌、河流袭夺湾、卡斯特等六大景观类型,誉为地质生态博物馆。加快丽江旅游地质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对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廷锋 《江苏地质》2012,36(4):423-427
在对贵州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区的旅游地质景观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旅游地质景观类型具有观赏与休闲性、奇异与独特性、多样性、古老性、科学性、不可再生性和文化特性;其类型有地层剖面大类、地质构造大类、生物化石大类、地貌景观大类、水体景观大类、环境地质遗迹景观大类和其他旅游地质景观。其丰富多彩的旅游地质景观为旅游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旅游开发潜力大。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主要刊登内容: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新认识、新成果、新进展,地区性、专业性焦点、难点问题讨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和引进。内容涉及基础地质、矿床地质、同位素地质年代、第四纪地质、水资源与环境、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质调查信息等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等方面的文章,亦刊登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成果。主要开设栏目:基础地质、矿产资源、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物化探、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淮南八公山石芽地貌景观的考察,初步掌握该景观旅游地质基本状况,认为可作为旅游资源,进一步做地质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质》2020,43(2)
正本刊主要刊登内容: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新认识、新成果、新进展,地区性、专业性焦点、难点问题讨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和引进。内容涉及基础地质、矿床地质、同位素地质年代、第四纪地质、水资源与环境、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质调查信息等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等方面的文章,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