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地的作用主要是防止人身遭受电击、设备和线路遭受损坏,防止雷击、防止静电损害和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在日常的防雷工程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大楼盖好了,道路也铺好了,甚至绿化也搞好了,到弱电设备开始安装,业主才想到要做防雷地网,因此留给专业防雷公司施工的空间往往很小,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常规的做法难以达到业主的要求(≤1.0Ω),针对这种情况,大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通过钻桩(24m深)、灌注长效降阻剂、换土、  相似文献   

2.
大冶市一家汽车加油站遭雷击的原因与弱电设备防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猛 《湖北气象》2005,24(4):33-35
2005年6月10日凌晨,位于大冶市城北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大冶分公司新冶加油站遭受雷击。使用雷击现场调查资料,对这一雷击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雷击源,指出了雷击路径,揭示了该站中控电脑系统及加油机电路板损坏的原因;最后,就该加油站弱电设备防雷提出五条整改意见。  相似文献   

3.
从雷电灾害浅谈弱电设备的雷电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年哈尔滨市多起雷电灾害的特点,对弱电设备防雷进行分析,重点探讨雷电浪涌对弱电设备的危害及防雷措施,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变电站是电力供电系统的重要枢纽,但其往往地处空旷地带,容易遭受雷击,变电站弱电设备易遭受雷电损坏的主要原因有地电位干扰、空间电磁感应的影响、所安装电源避雷器不匹配、光缆接地处理不当等,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最后详细介绍了施工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5.
廖必军  高萍 《气象科技》2012,40(1):141-143
在弱电机房防雷系统建设和工程验收过程中,需要一个全面、实用和直观的评判方法,来评价其防雷系统的防护能力是否达到设备安全的要求。以一个弱电机房防雷工程项目为例,分析并得出影响弱电机房防雷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参数是:空间屏蔽效能、传输线缆的屏蔽效能、终端最大脉冲电压设限、机房布线最大开口环的感应电压、均压和泄流能力等。在此基础上,以归纳描述或量化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关键参数进行了评估和计算,并得出弱电机房防雷设施效能判定参数表。  相似文献   

6.
根据湖北省防雷中心对我国已建核电站前期工程中雷击灾害所作的调查及分析,指出了核电厂选址的基本要求与防雷之间的关系;概述了核电厂厂址专用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及设备布设情况;重点从直击雷防护、地网建设、弱电设备雷电防护这三方面对核电站前期建设工程项目中防雷系统建设进行了探讨;最后,联系实际,简要分析了核电厂前期工程综合防雷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危害弱电设备的主要电涌类型及特点,探讨了在实际防雷工程中低压配电系统中常用的氧化锌(ZnO)电涌保护器(SPD)存在启动电压偏高,对耐过电压能力较低的电气电子设备存在对电涌防护不到位的问题;将隔离变压器作为防电涌器件引入到弱电设备防雷工程中,利用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只有电磁耦合,无直接电气通道的特性隔离共模过电压;利用铁芯的磁饱和、磁滞现象抑制和削减雷击感应过电压的差模分量。将隔离变压器用于氧化锌电涌保护器之后作为精保护单元,弥补氧化锌电涌保护器的缺点,使弱电设备得到可靠保护,经实际运用验证了它的防雷效果。  相似文献   

8.
罗义芳 《贵州气象》1994,18(3):46-48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设备大量涌入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传统的避雷装置已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现实。所以,各种高新技术的防雷思想和产品应运而生,力图弥补避雷针在功能方面的残缺。对此,我国气象部门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雷电、雷击及扶危害雷电,一般指雷云与大地或雷云与雷云间的静电放电现象。地球上每天平均有300万次雷电发生.雷云与大地放电并造成地面物体损毁、燃烧或人畜伤亡,称为雷击.由于雷电可产生瞬间高达数百万伏的高压和数十万安的电流,因而对被击中物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据统计,全世…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天津地铁3号线的概况和构成,指出各功能区检测范围,着重论述地铁车站弱电系统防雷装置的设置与防雷检测,为地铁防雷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某局业务楼机房综合防雷整改案例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天气气候资料和广东省雷电定位数据库系统的相关雷击数据资料对2009年8月10日某局位于山顶的业务楼综合机房的设备遭到雷击事件进行分析,找出了雷击事故的发生原因,提出了一套较全面的防雷整改方案,包括防直击雷措施、设备防雷电感应措施及防雷电波入侵措施。整改后,经过一年多的检验,该机房各项设备运行正常,再也没有因为雷击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