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利用紫台1981年5月16日获得的发生在MW.No.22278复合群(N12°、E14°)的一个双带质子大耀斑的高分辨黑子白光和H_α色球资料,讨论了这个大耀斑发生前8小时和大耀斑初相时光球和色球的变化,分析了浮现磁流、冲浪、暗条爆发与耀斑开始的关系,发现中性线旁异极性磁流的生长产生的冲浪造成了中性线处暗条的扰动和爆发,并导致了大耀斑。从而验证并扩充了浮现磁流的耀斑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列表给出了乌鲁木齐天文站1989年3月对活动区AR5395观测到的1级以上色球耀斑及5M级以上X射线耀斑相对应的色球耀斑数据,并选登了3月9日—18日活动区AR5395的演化及3月10日冲浪后色球耀斑相对应的色球照片。本文还对活动区AR5395及3月10日、13日两次耀斑活动形态作了初步分析。本工作得到了中国科  相似文献   

3.
AR5047活动区是第3次联测期(1988年6月24日-7月7日)的第1个目标。该活动区在22日前只发生过一些级别很低的小耀斑,但是在23日和24日接连爆发4个X级的X射线耀斑,其中23日0923UT的1B/X1.6耀斑和24日0422UT的2B/X1.3耀斑均被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观测到。特别是24日的2B/X1.3耀斑除用Hα线心之外。还用±0.5A;±0.75A;±1.0A的偏带作高时间分辨(~5秒拍摄1画幅)的观测。 本文刊载该耀斑的Hα和偏带时间发展系列照片和耀斑开始时的白光黑子群精细结构照片。 从系列的耀斑像上清楚看出该耀斑有好几个初始亮点在不同时间发亮并到达其亮度和面积极大。比对Hα和偏带单色像以及白光黑子群的精细结构指出,耀斑主要亮块发生在黑子群的破裂处,并遮盖主要黑子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4.
1989年8月16日,太阳AR5629活动区(S16W96)上空发生一X20的X—射线耀斑。我们取得该耀斑色球Hα单色光照相序列观测资料,该光学耀斑(S16W90)是,1.寿命:约13个小时.到0732—0734UT达极大;2.结构,成环状系、分主环与次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1981年5月16日2B级太阳耀斑的某些动力学特征。 (1)在耀斑开始很早以前,耀斑附近的暗条就变得活动起来。(2)耀斑具有典型的双带结构。在耀斑的发展过程中,耀斑的双带以15km/s的速度相互分离。(3)根据Hα偏带观测所推得的耀斑的一些亮点的运动以及在离开耀斑很远处亮点的存在,构成了一幅具有环形结构的鲜明的耀斑图画。  相似文献   

6.
我们用紫台多波段太阳光谱仪进行耀斑光谱观测。这架仪器能在Hα、D、M_g、H_β、H_γ、H、H_δ——K、H_θ——H_(12)和H_(13)——H∞等九个波段基本上同时拍摄耀斑光谱。太阳像直径为11.2厘米,二级光谱的实测分辨率约10万,线色散度约为1毫米/埃。在这次峰年期间,从1980年2月至1981年5月,我们一共拍到16套耀斑光谱底片。我们已开始用这些资料来研究,(1)耀斑的能量传输机制,(2)耀斑的热动平衡偏离,(3)地面与空间观测资料的配合,(4)形态研究,并已开始归算处理这些资料。  相似文献   

7.
这群黑子于1988年4月13日出现在日面的东边缘。怀柔编号:88037; Boulder编号4990。日面位置N22,L314。其磁场极性较为复杂,17日在后随主黑子的右上方爆发一次较大的耀斑,尔后在18日、20日和21日在前导与后随之间又不断有些小的耀斑爆发.在此期间,怀柔太阳磁场望远镜取得了光球纵向磁场、光球5324A的单色象、H_β的耀斑单色像和H_β视向磁场的大量资料。 16日后随主黑子右上方有一分立的小黑子(S极),17日,耀斑就产生在它们之间(图1中的圆圈表示耀斑发生的位置)。从图2a、b可以看到,这里的极性复杂,异极性磁区互相挤压。耀斑发生在B_(11)=0的磁场中性线一侧,同样是避开了黑子的本影。这与已有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对比16日(图2a)和17日(图2b)的纵场磁图,可以看到在标有1和2的地方分别有一N极在向S极挤压。17日N极把S极分割开来。在2处,N极本来是互相连接的,但其临近的S极亦不断向其挤压渗透,耀斑前,S极把N极给断开了。在这些地方,17日UT0423时,爆发了耀斑,UT0430时,耀斑达到极大,可以看出,耀斑的亮核位于异极区挤压的前峰。耀斑发生的位置的纵场梯度为0.18G/Km。后随黑子的右上方,耀斑爆发前(图2a)其最大磁场强度为640G,爆发后(图2c)最大磁场强度为160G。这表明爆发的过程也是能量释放的过程。 虽然耀斑的单  相似文献   

8.
1980年11月2日到11日(9日除外),我们拍摄到No.431活动区(紫台编号)太阳黑子的精细结构照片。以此为基础,我们分析了该活动区的形态演变特性。同时,从精细结构照片放大图上测量出半影纤维扭转角等基本参量,由此计算出黑子的磁能和所释放的扭转自由能。比较在此期间产生的耀斑和磁能的变化,表明耀斑的爆发很可能是由扭转自由能供给的。  相似文献   

9.
1、太阳活动的节律:太阳活动遵循着一定的节律,表现为一个大周期里包含着间距不等的三个小周期,大周期平均长度为73±2.9(天),小周期的分别为平均为15、22、36、(天),综合指数平均峰(谷)值分别为3.2、(2.2)、2.8、(1.8)、3.1、(1.2)。表现出“强—弱—强—弱—强—弱弱”的节律,调制着耀斑的爆发。 2、大耀斑期的节律:大耀斑(≥X_(0.1)/2F级的耀斑和质子)的时间分布是不均匀的。1988年1月至1989年1月期间的大耀斑分别集中在9个时段,分布也显示出明显的节律周期。即两个相近的耀斑期后有一个较长的间歇期。两个耀斑期和两个间歇期组成一个耀斑节律周期,平均为93±7.8(天)。节律期内的耀斑期和间歇期平均长为:12天(耀斑期)—19天(间歇期)—14天(耀斑期)—48天(间歇期)。显示“强—弱—强—弱弱”的节律。 3、大耀斑的Carrington经度分布:大耀斑节律周期由活动区在日面上分布不均匀引起的。1988年的大耀斑96%分布在90°—160°和250°—10°两个经度带上。它们和上述节律周期共同调制着大耀斑的爆发。 4、对未来一年大耀斑期的预测:(1)1989年3月7日—20日;(2)1989年4月14日—26日;(3)1989年6月9日—23日;(4)1989年9月13日—26日;(5)1989年10月18日—28日;(6)1990年1月15日—26日;(7)1990年3月14日—24日;(  相似文献   

10.
AR5629的太阳活动区于8月17日转到日背面(S16W109),约于0104UT在其上空出现了一大环状耀斑,同时伴随有X2.9级的X—射线爆和射电10厘米流量达到5600流量单位的射电爆。我们取得该耀斑的几个时段的二维光谱Hα和Hβ两波段  相似文献   

11.
陈协珍 《天文学报》1996,37(1):51-59,T001
本文利用紫金山天文台太阳光谱仪缝前附属Daystar滤光器拍摄的,发生在NOAA5395活动区中的三个耀斑的Hα单色光资料,对比北京天文台怀柔观测站取得的光球磁场资料,研究耀斑产生位置与光球磁场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所研究的50个耀斑亮核中,有38个位于新浮磁流区附近,另有少数亮核出现在磁对消区;(2)耀斑亮核多集中在横场方向交叉,剪切角大的复杂磁区,耀斑后多数区域磁场结构简化;(3)耀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1981年5月16日质子耀斑中环弧系内的物质运动,环的形状大小以及在耀斑发展过程中双带走向和形状变化。结果表明:H_α环的一对足点都位于H_α亮带的内侧;在H_α环中环体两侧的物质都处于下落状态;在日面上看到的H_α亮环可能是亮带内边缘迅速膨胀的结果;耀斑前暗条最初不稳定的位置正是环弧系中环与纵向磁场中性线剪切最大的位置,也正是环面与太阳表面倾斜最大的地方;耀斑初始亮带走向与后期亮带的走向有一明显的交角,这可能是新磁流在日冕下层影响磁中性线走向的结果,并可能是该耀斑能量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光球、色球及源于日冕的射电噪暴观测资料出发,分析了1986年2月4日4日级低年大耀斑的爆发前兆特征,可供耀斑物理预报及低年大耀斑物理机制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AR5060是No.Ⅳ联测期中的第二个目标活动区。它从1988年6月25日东边缘初现到7月8日转出西边缘消失的14天中,黑子群一直保持最复杂的FKC、EKC型和最复杂的BGD磁型。6月29日黑子群面积发展到3000面积单位,是第22周以来第一群最大的黑子(更大的是1989年3月的AR5395,面积达3600单位)。该活动区的黑子群发生过强烈的运动和磁性重联。似乎具备发生强烈大耀斑的位形特征和动力学条件,可是在这期间,全球耀斑监测所观测到的120多个耀斑(据SGD)中,亚耀斑占81%,1级耀斑占15%,2级耀斑只有3个占4%,而且这3个2级耀斑的X射线级别只达到M6.5,M9.2,M3.9,没有一个达到X级。 在AR5060活动区耀斑活动高峰期的6月28日,29日,30日和7月1日这四天中,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观测到其中一个2B/M6.5耀斑(1988年6月29日0737UT)、几个1级耀斑和其它许多亚耀斑。从黑子群和色球单色照片上作耀斑发生点同黑子相对位置的比较,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在结构复杂、运动剧烈的黑子群内部发生的都是小耀斑,而3个2B/M级耀斑都发生在黑子群以外只有卫星黑子浮现和消失的时期和地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1周较大耀斑作空间分布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存在两个活动经度带,它们是220°—140°和340°—320°。(2)耀斑在南北半球分布是不均匀的。(3)在日面东50°—60°和日面西10°—20°的活动区中易产生耀斑,而在日面东边缘80°—90°和日面西60°—70°的活动区中不易产生耀斑。(4)用自相关方法作耀斑的空间谱分布,结果表明:(ⅰ)一个较大耀斑活动区迴转一次时产生耀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ⅱ)在迴转一次之后,再产生耀斑的可能性甚微。(ⅲ)当τ=1,R(τ)较大时,表示在产生较大耀斑活动区的邻近(东)20°之内耀斑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报导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对AR5395活动区所作的高分辨光球和色球观测结果。刊登该活动区从3月8日到16日的每日色球照片和观测到的耀斑表和照片,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和分析了1989年7月5日太阳耀斑的Hα、Hβ和Hγ的连续发射光谱。研究表明该耀斑在光谱、时间和位形等方面的特征跟白光耀斑相似,很可能是一个白光耀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80年10月15日产生在小黑子区的3级大耀斑作了详细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1)耀斑无闪相,耀斑的最大强度为周围来扰区的2.4倍。2)耀斑有M带结构,双带的分离速度为5公里/秒。3)和耀斑有关的暗条位于大尺度磁场的极性分界线上,它在耀斑前和耀斑期间有明显变化,最终全部消失。4)耀斑的微波爆发增量小,上升下降缓慢,米波段有Ⅱ、Ⅲ、Ⅳ型爆发。5)耀斑的x射线辐射引起电离层2级骚扰(SLD)。耀斑无地磁暴对应。6)产生耀斑的活动区在日面存在3周,耀斑产生在活动区的衰亡阶段。以上结果基本与文献相同。 在本文的最后一节,对无黑子或小黑子区的耀斑形成作了简短的讨论,指出由日珥物质下落形成大耀斑所遇到的能量亏缺;日珥物质下落形成的激波,由于磁场的存在而强度削弱,磁场不能通过激波转化为辐射能;无黑子(或小黑子)区的耀斑的形成,在机理上可能与黑子区形成的耀斑类同。  相似文献   

19.
利用色球Hα线心像、TRACEUV和SOHO/EITEUV单色像、SOHO/LASCO白光日冕观测、SOHO/MDI光球磁图以及Nobeyama射电观测,对2004年1月8日日面边缘δ位形黑子群AR10537内发生的一个M1.3耀斑及相关的CME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该耀斑除了位于反极性磁场区域、覆盖部分黑子半影的两个主耀斑带外,还伴随有一个明显的远距离耀斑带,这表明有扰动能量沿大尺度日冕结构从耀斑源区向外传播。这一远区增亮处随后有EITdimming出现,表明色球蒸发导致的物质损失可能是产生日冕dimming的重要因素。另外,位于远距离耀斑带南面的一个大宁静暗条在耀斑发生后有部分消失,这可能与该耀斑导致的大尺度日冕磁场重构有关。该耀斑爆发与LASCO观测到的一个快速partialhaloCME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们极可能是相同磁场过程在日冕的不同表现,故我们将此耀斑及与之伴随的日冕dimming认证为这一CME的日面源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活动区NOAA 6891中三个X级耀斑前后的向量磁场分析 ,研究耀斑发生条件与耀斑发生前后横向磁场和磁剪切变化的关系。我们发现与Hagyard的耀斑发生条件不同的是 ,强的横向磁场和磁剪切不是活动区中耀斑发生的充要条件。我们的结果表明 ,活动区NOAA 6891 1 991年 30日的耀斑发生在横向磁场和磁剪切剧烈下降后。尽管 1 0月 2 7日的耀斑发生后横向磁场和磁剪切变化很大 ,但由于有新磁流浮现 ,造成磁中性线的改变 ,使得横向磁场和磁剪切变化与耀斑发生的联系变得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