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北京猿人洞堆积旋回与黄土和深海气候旋回对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培华 《地质科学》1993,28(4):305-311
北京猿人洞13个堆积层可划分为7个堆积旋回。每个旋回早期的堆积层(砂、粉砂、粘土和钙扳层),含有暖温带气候特征的哺乳动物和孢粉组合;晚期的堆积层(洞穴角砾与巨砾层),含有温带较干冷气候特征的哺乳动物和孢粉组合。堆积层年代测定数据表明北京猿人洞7个堆积旋回形成于更新世中期,年代为128-730ka,与中国黄土层L2-S7,相当,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6-19和气候旋回C-I对比。北京猿人在此洞断续生活了约35万年,即从距今约60万年的第5堆积旋回(δ18O第14阶段)至距今约25万年的第2堆积旋回(δ18O第8阶段)。  相似文献   

2.
吴江滢  汪永进 《中国岩溶》1999,18(4):375-379
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高精度热电离质谱测年技术,测定了南京汤山葫芦洞钙板和石笋的年龄。并根据洞穴碳酸盐相与洞穴文化堆积层的地层关系,确定南京直立人化石时代在距今50万年左右。   相似文献   

3.
1997年11月18日在贵阳近郊乌当区大堡村的两处山洞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初步出土40多件石器、骨片等文物,表明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间里,贵阳近郊已有古人类活动。1964年,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出土了丰富的化石和石器,驳倒了人类在贵州高原活动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将高原人类活动史提早到10万年前(?)。1971年冬,桐梓岩灰洞发现少量化石和石器。1973年夏,水城硝灰洞内出土了53件石器和少量人类化石。紧接着,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等在我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整个70年代,使贵州在旧石器考古和古人类研究上…  相似文献   

4.
黄慰文 《第四纪研究》1998,18(3):282-282
在1998年春盘县大洞;日石器遗址发掘中,洞内堆积顶部所记录的一次异常强烈的晚更新世洞穴崩塌事件得到进一步确认。这个洞穴的堆积层不仅含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而且有明确的同位素年龄,从而使我们可以在比较准确的年代基础上探讨崩塌事件与第四纪环境变化的关系。盘县大洞位于贵州高原西南的岩溶地区,海拔1640~2000m。洞厅纵深250m,宽23~56m,堆积面距洞顶22~30m,总面积约9900m2,是国内已知旧石器洞穴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大洞洞厅横剖面大部分呈三角形,近洞口处为崩塌形成的自然拱形。洞内充填了由石灰岩大塌块、石灰岩和钟乳石角砾、砂、砂质粘土、粘土和原生钟乳石钙板、石笋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科学家在对渝东三峡地区挖掘与考古工作中发现不少陶水管、陶筒瓦及陶制尖底器和圜底器等与煮盐相关的器物残片。在忠县(?)井坝和涂井坝,其公元前1300-公元前204年的商周或更早的时期文化堆积层厚度超过10m。而德国学者文德林·雷丁尔等发掘出在维尔市西北部发现的盐锅及相关熬盐灶残体。其时间应与中国春秋-新朝(约公元前722-公元23年)大致相当。史料显示出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某种趋同性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堆积层滑坡是库区常见的滑坡类型之一,而地形坡度是滑坡发育的重要内因,研究地形坡度与堆积层滑坡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对水库型堆积层滑坡的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库区及丹江口库区的139处堆积层滑坡为例,首先,将滑坡地形坡度以每隔5划分为一个区间,总共分为7个区间; 在此基础上,采用贡献率方法,定量研究了地形坡度分别对滑坡数量、面积、体积的贡献率; 最后,通过迭加统计,得到了不同坡度区间对滑坡发生的综合贡献率。结果表明, 15~25的地形坡度对水库型堆积层滑坡的贡献率最高, 10~15及25~30的地形坡度对水库型堆积层滑坡的贡献率中等,小于10及大于30的地形坡度对水库型堆积层滑坡的贡献率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具有类似地质背景的水库型堆积层滑坡危险性评估及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保森 《地下水》1989,11(1):21-22
暗管输水是当前推广的节能节能节水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灰(?)地下塑料软管施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堆积层厚度是区域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数据,对识别滑坡具有重要意义,在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和风险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空间插值方法对外界因素考虑不足,难以满足精度要求。文章以三峡库区万州区铁峰乡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堆积层的成因模式,并据此添加区域堆积层厚度控制点;基于Apriori算法挖掘影响因子与堆积层厚度分布之间的关联准则,利用已知样本点采用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模型,最后将模型应用于整个区域得到堆积层厚度分布图,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选取的13种影响因子中6种因子与堆积层厚度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数据挖掘显示坡度和地形起伏是影响堆积层厚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3种机器学习模型中GWOSVM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最为吻合。研究结果揭示了区域第四系堆积层的成因机制,为机器学习技术在堆积层厚度预测领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首区仙女山等断裂活动性同位素测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仙女山、九湾溪两断层形变监测洞室中,通过对断裂带进行地质编录和对构造岩进行微观分析,挑选出断层泥与方解石两类样品进行热释光(TL)测年。同时对洞外披覆跨仙女山断层上的第四纪河流冲积物、断层一侧周坪河谷底上第四纪湖相纹泥夹碳化木及披覆跨九湾溪断层上的第四纪崩滑堆积体中滑带土进行测年。综合分析表明,仙女山断层与九湾溪断层新活动年龄与三峡地区区域断层基本一致,为距今22~23万年左右。最新活动年龄仙女山断层为16~19万年、九湾溪断层为14万年左右。最新活动年龄的下限值仙女山断层为14~16万年、九湾溪断层为13万年左右。晚更新世以来,两断层均没有活动迹象。九湾溪断层上的滑坡为外动力作用所致,并非该断层活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豫西早寒武世辛集组的一个双壳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所描述的双壳类卵形波杰特蛤(新种)Pojetaia ovata(sp.nov.)系采自河南方城杨楼辛集组上部灰岩之底部的碎屑灰岩层,位于Bergeroniellus层位之下。其时代应属早寒武世沧浪铺早期。可与澳大利亚南部产有Pojetaia runnegari Jell的地层相对比。本种是我国目前最低层位的双壳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