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峪耳崖金矿金品位统计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光裕  郭万超 《地质找矿论丛》2000,15(2):142-150,158
地质体的形成是多期地质作用叠加的结果。地质样品分析数据表现为多个统计分布总体的叠加,对混合分布总体的筛分和单一分布总体的研究,便于矿床成因分析和资源的定量评价。经研究,峪耳崖金矿的金品位即由两个对数正态分布总体叠加而成。矿化体在不同部位上的统计分布参数不同,反映了垂向空间上矿化强度的变化。对各类矿化标志的研究表明,峪耳崖金矿床金矿化强度向深部逐渐增高,金品位值的变化向深部逐渐变小,深部找矿远景很在  相似文献   

2.
王祖伟 《贵金属地质》1996,5(3):178-186
本文分析了小秦岭成矿带金矿化不同矿化类型,石英脉型金矿化不同矿化阶段及不同金矿床类型在垂向上的变化特征,确立了金矿化在垂向上的分带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部“第二矿化段”存在的可能性,推断了金矿化的剥蚀深度及矿脉在深部的矿化特点,为金矿床的深部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祖伟 《地质与资源》1996,5(3):178-186
本文分析了小秦岭成矿带金矿化不同矿化类型、石英脉型金矿化不同矿化阶段及不同金矿床类型在垂向上的变化特征,确立了金矿化在垂向上的分带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部"第二矿化段"存在的可能性,推断了金矿化的剥蚀深度及矿脉在深部的矿化特点,为金矿床的深部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楠  张志超  刘兴武  刘基 《岩石学报》2018,34(5):1312-1326
阳山是西秦岭金矿带已探明金储量最大的独立金矿,金矿化主要呈微细浸染状分布于千枚岩和花岗质岩脉中,锑矿化主要分布于花岗质岩脉与千枚岩接触带的石英±方解石脉中,是研究微细浸染状金矿化与脉状金-锑矿化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的理想选区。成矿主阶段微细浸染状黄铁矿-毒砂矿化已有大量研究,而晚阶段脉状金-锑矿化特征及其与主阶段微细浸染状金矿化关系尚待查明。论文系统研究了成矿晚阶段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辉锑矿及石英的矿物学、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并与成矿主阶段进行对比,以期理清阳山金矿带金矿化与锑矿化的关系。流体包裹体组合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晚阶段流体均一温度为271.3~288.3℃,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富Cl和CO_2、还原性的变质流体来源的特征,与成矿主阶段一致。辉锑矿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式"稀土配分模式,并可见中-弱的Eu负异常和强的Ce负异常,与千枚岩和花岗质岩脉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辉锑矿富含Ag、Au、As等微量元素,与赋矿围岩中这些元素的高背景值有关。结合硫化物硫同位素数据,指示阳山金矿带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为赋矿的千枚岩和花岗质岩脉:在区域构造抬升引发的退变质过程中,千枚岩和花岗质岩脉发生变质脱挥发分作用,释放出金等成矿物质。金矿化与锑矿化贯穿整个成矿作用,随着成矿温度、压力的变化,以及成矿流体成分的演化,成矿早、主阶段以微细浸染状含金硫化物为主,发育位置较深,成矿晚阶段以自然金-辉锑矿脉为主,发育位置较浅,在矿带尺度上符合造山型金矿地壳连续成矿模式的垂向分布规律。本文查明了阳山金矿带微细浸染状金矿化与脉状金-锑矿化的关系,明确其为造山型金矿浅成金-锑矿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找矿方向,为西秦岭及其他地区类似金矿床的理论研究与找矿勘探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秦岭大湖金矿床的矿化分带规律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湖金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田北矿带中段,最低见矿标高为-12m,为小秦岭之最。矿区石英脉型矿化和构造蚀变岩型矿化具有典型的分带规律,不同矿化阶段的垂向分带特征明显。对比小秦岭地区其他矿床的矿化特征和赋存的空间位置后发现,大湖金矿床的矿化分带规律存区域上具有普遍性意义,即由浅部到深部,矿化类型的变化趋势为Ⅰ Ⅱ Ⅲ阶段→Ⅰ Ⅱ阶段→Ⅰ阶段→构造蚀变岩型矿化。金矿化的垂向分带规律对矿床的深部成矿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此指出了不同矿化亚带矿床深部可能出现的矿化类型。  相似文献   

6.
地质变量的变化与地质体的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地质变量的研究可以揭示地质体某一特征的规律性。多次地质事件的数理统计特征表现为多个总体叠加的混合分布,因此通过研究混合分布和单一分布的特征,对矿床的矿化成因、矿化过程和矿化特征认识有指导意义。研究发现,枪马金矿的金品位主要由2个对数正态分布总体叠加而成,并对应于本区2次主要的成矿事件。对金的特征参数垂直空间上的研究表明,金矿化强度向深部逐渐增高,深部找矿远景很大。  相似文献   

7.
小秦岭矿化带近东西向展布有5个金矿化宫集带(亚矿带)。其中以文峪-杨砦峪亚矿带矿脉密度最大,矿床数量最多。全区发育有两类金矿化,即含金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两者空间发育具互补性特点以及一定的分带趋势。全区自西向东,石英脉型矿化所占比重渐减,蚀变岩型矿化逐增,至东部雪家山岩体以东则形成一些蚀变岩型小型矿床,垂向分布上,含金石英脉型矿化多在浅部;蚀变岩型矿化则多发育于深部。  相似文献   

8.
胶东中生代两期金矿化作用的对比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生代,胶东地区存在燕山期和燕山晚期两期金矿化作用。燕山期金矿化与陆内碰撞(俯冲)的挤压地球动力学环境有关,形成中深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床,以玲珑型和焦家型金矿床为代表,与区域花岗岩浆活动存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的紧密联系。燕山晚期金-多金属矿化与陆内拉张火山裂谷带地球动力学环境有关,形成浅成蚀变岩型(或脉型)金-多金属矿床,以蓬家夼金矿床为代表,与青山期火山-岩浆活动有关。本就两期金矿化的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矿床地质特征、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指出燕山晚期金-多金属矿化作用是胶东地区与燕山期金矿化作用同等重要的成矿阶段。加强燕山晚期金-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对于扩大胶东金矿床的找矿远景,保持胶东黄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东招远界河金矿床矿化垂向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界河金矿床作为胶东地区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床,目前通过坑道工程揭露已经探明其矿体垂深达800m左右。从矿区浅部向深部,其矿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矿化类型呈现出浅部以蚀变岩型矿化为主、深部以裂隙脉型矿化为主的分带规律;矿体规模逐渐变小,矿化强度逐渐减弱,矿体产状也逐渐变缓。此外,矿物组分、矿石组构、围岩蚀变以及微量元素特征等从浅部向深部也均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结合区域内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化的垂向分带特征,初步建立了胶东地区金矿化在垂向上的"三段式"分带模式:浅部以石英脉型矿化为主,中部以蚀变岩型矿化为主,深部则以裂隙脉型矿化为主。  相似文献   

10.
豫西熊耳山变质核杂岩中的祁雨沟金矿,为一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其中J4号角砾岩体为矿区内众多含矿角砾岩体之一,其矿化类型有两类:一是脉状矿化,形成脉状金矿体;另一类为胶结物矿化,形成不规则状金矿体。金矿化具有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性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带性。在水平方向上,矿化多集中分布于爆破角砾岩体的西北部,其它部位矿化较弱。在垂向上,脉状矿化主要分布于爆破角砾岩体490 m以上,受剪切裂隙带控制;胶结物矿化,主要分布于490 m以下,矿体的空间产出受角砾岩体的形态控制。  相似文献   

11.
青海果洛龙洼金矿床地球化学垂向分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福聚 《地质与勘探》2013,49(5):907-913
通过系统采样分析,运用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探讨了青海果洛龙洼金矿床原生晕垂向分带特征。果洛龙洼金矿床元素分带序列由浅到深为:Au-Pb-As-Ag-W-Co-Cu-Bi-Hg-SbZn-Sn-Ni-Mo。金矿床的矿上晕元素Au、Pb、Ag集中于该矿床的最上部,尾晕元素Sn、Ni、Mo在该矿床下部富集,矿上晕元素与尾晕元素按照理论金矿床垂向分带规律分布,代表了该矿床主成矿期的元素分带特征,而在主成矿期形成的位于矿床最上部的前缘晕元素分布空间已被风化剥蚀。结果表明,金矿床的前缘晕元素As、Hg、Sb,和矿上晕元素Cu、Zn以叠加晕的形式穿插于矿上晕元素及尾晕元素之间,反映了该矿床成矿具有两期次叠加成矿的特征,矿床深、边部找矿工作应围绕这两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化富集带进行。  相似文献   

12.
早子沟金矿位于西秦岭西段,大地构造位置为西秦岭褶皱带北部断褶带与中部裂陷槽之间的过渡部位,位于合作—岷县区域断裂带上。对矿区原生晕样品元素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R型聚类谱系分析、因子分析及元素分带指数计算。聚类谱系分析反映出矿化元素Au、Sb与前缘晕元素As、Hg关系密切;因子分析显示第一主因子与第四主因子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与二、三主因子无相关性,说明四个因子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成矿阶段;依据元素分带指数计算建立的矿区原生叠加晕轴向(垂直)分带序列为As-Au-Sb-Hg-Ag-W-Co-Pb-Zn-Bi-Cu。对矿区原生晕找矿地球化学信息进行了提取,并对矿区深部第二富集带靶区及资源量进行了预测,预测资源量5 t,表明矿区深部扩大资源量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3.
李惠  高祥海 《黄金地质》2000,6(2):55-60
初家沟金矿为一中型脉状金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的特点,根据不同成矿阶段的元素组合和原生晕的垂直分带规律以及矿体(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建立了矿床的原生叠加晕模式,确定了盲矿预测标志。  相似文献   

14.
广西贵港六梅金矿原生晕及深部找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申硕果  叶荣  王勇 《现代地质》2012,26(5):1086-1094
六梅金矿床位于广西贵港市龙山矿田福六岭金矿区,属于卡林型金矿床,矿体呈脉状分布。对矿山已开采中段系统采样,进行原生晕研究。矿床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显示六梅金矿床中Au、As为正相关关系,含量等值线在空间上吻合性良好,As可作为Au找矿的主要指示元素。原生晕轴向垂直分带序列自上而下为:Cu-Zn-Pb-Hg-Mo-W-Au-As-Ag-Bi-Sb,为"反分带"序列,显示出该金矿床具有多期次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的特点。根据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预测深部矿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虎拉林金矿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认为矿区占绝对优势的浸染状矿化主要受角砾岩筒构造控制,矿化不均匀,矿体形态不规则;通过分析该角砾岩筒内角砾岩的特点,结合一般浅成、半浅成角砾岩筒的垂向分带规律,推测该角砾岩筒已剥蚀到了中下部。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确定了该金矿的原生晕轴向分带规律,矿区深部存在着强尾晕异常叠加前缘晕异常的现象,推测深部存在隐伏矿化。由此可见虎拉林金矿总体剥蚀程度较大,但深部还存在着一定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6.
辽宁五龙金矿构造叠加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炳 《地质与勘探》2020,56(5):898-914
五龙金矿是辽东矿集区的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累计黄金储量超过80吨,平均品位为5.35g/t。随着开采量的增加,目前该矿床开采深度达近千米,保有储量不断减少,步入危机矿山行列,急需开展矿区深部找矿预测研究,实现寻找深部盲矿的有效突破。本次研究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五龙金矿床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五龙金矿构造叠加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五龙金矿成矿过程具有多期次和多阶段的特征,各指示元素在矿体轴向上具有前缘晕、近矿晕、与尾晕相互叠加的现象,该现象是深部盲矿预测的重要依据,反映了深部有盲矿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山东金青顶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深部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青顶金矿床位于山东牟平-乳山金矿带将军石-曲河庄断裂的南端,矿床围岩为昆嵛山花岗岩,属含金石英脉型金矿。本文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围岩蚀变以及控矿构造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与成矿有关的构造活动至少划分为4期,基本控制着矿体的定位与分布。深部地球化学原生晕研究表明,矿体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地球化学分带性,且在已知矿体下方出现近矿晕、前缘晕及尾晕特征指示元素构造叠加晕强度升高趋势。结合矿体在断裂中分布的规律以及原生晕特点,对金青顶矿床深部第二富集段进行了预测,推断在-1100m下有第二金富集段存在,且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早子沟金矿位于西秦岭西段,是20世纪末通过1:20万化探扫面发现的超大型金矿,该矿床是典型的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和脉岩的控制。为了解决深部找矿的问题,本文收集了矿区61个钻孔相关资料,得到了4 012个钻孔原生晕的数据。通过对原生晕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原生晕浓度分带特征研究,认为找矿的最佳指示元素为Au、As、Sb、Ag、Hg、W,其中与Au成矿最密切、最直接的指示元素是As和Sb;通过计算原生晕分带指数,得到了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从上到下)为Au-Hg-Bi-Pb-Mo-Sb-Ag-Cu-W-Zn-Co-As,Sb和As等前缘指示元素出现在尾晕元素之后,显示深部可能存在盲矿体。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地质方面的认识,评价了矿区深部含矿性,提取了深部找矿信息。并据此构建了早子沟金矿地质-地球化学深部找矿模型,圈出了2处深部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9.
张翔君  李会恺 《云南地质》2011,30(3):275-279
解析三道沟金矿地球化学场,利用聚类分析得出3号矿脉主成矿元素、并伴有多种元素的综合原生晕;厘定金矿床的地球化学原生晕横向分带、垂向分带及纵向晕异常特征;确定了原生晕垂向分带序列,并建立矿床晕地球化学模式;优选找矿靶区,对深部隐伏金矿体进行定位预测。  相似文献   

20.
贾公台金矿为甘肃党河南山地区规模最大的金矿床。为探索深部矿化、寻找盲矿体,在贾公台矿段开展原生晕研究,建立原生叠加晕轴向分带,发现贾公台金矿具反向分带特征。说明该矿体深部存在多期次成矿作用。结合地井五方位测井,预测深部3 200 m标高以下存在盲矿体。深部钻探发现了厚度大、品位高的多层金矿体,新增金资源量12吨,取得了显著找矿成果。构造叠加晕结合地井五方位测井成功圈定贾公台金矿深部矿体的实践,对同类矿床的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