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面向电子政务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整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四大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库之一,它是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集成的数据库。具有多业务类型、多尺度、多源性等特点。由于历史、数据政策、管理体制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这些信息资源普遍是分散的、异构的和不同格式的,是仅与局部范围信息化应用相适应的“信息孤岛”。因此,通过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提升新的应用,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数据共享、协同处理成为十分迫切的要求。本文将重点讨论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整合的原则与方法,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以及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整合与更新的技术路线与实现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了数字日照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公共服务平台、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内容及示范应用项目建设情况。就如何加强平台推广应用、运维管理、数据更新维护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明长城资源调查获取到的海量成果数据整合的方法:借助部件化的思想,为田野调查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的有机关联找到了合适途径。经过系统调用的测试,证明了整合结果的可用性和适用性,能为跨行业数据整合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市州县传真     
正青海省首个县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12月8日,玉树市市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政务内网上线试运行,标志着青海省首个县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为青海省县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通过整合各行业地理信息资源,充分展现了玉树市三维数据、影像数据、矢量数据、兴趣点与地名地址数据等多种要素,政府各部门的应用系统将获得各类现势性强的基础数据,并可为  相似文献   

5.
目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国土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本文从整体思维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架构和平台的建设模式,随后着重讨论了基于数据安全的网络拓扑设计,最后通过增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例分析了基础地理数据动态更新、地图服务和权限管理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为基础地理信息的及时更新提供了持续、可靠的参考数据。本文针对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成果应用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实际需求,从数据转换、要素匹配、变化识别和增量更新等方面设计了基于地理国情数据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技术框架。针对要素相似性匹配和变化识别难题,从距离、面积和形状相似性等方面设计了面向几何要素匹配与变化识别的系列指标、算法和知识规则。研究成果在山东莱芜某地进行了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方法对变化要素的识别精度达96.6%,极大地提高了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工作效率。研究成果不仅为基础地理信息增量式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将提高地理国情数据成果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探讨当前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问题的同时,对广西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在数据服务和规划支撑方面的成果应用也进行介绍,提出以地理空间属性为核心的政务数据、服务等资源的整合模式。基于空间地理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初探成果,对发挥大数据视角下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政府社会治理智能化和构建智慧城市、智慧省区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数字长寿地理空间框架及其应用示范建设中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例,阐述了基于数字城市建设成果,立足于解决规划管理业务中具体问题而开展系统建设的思路,重点展示了系统在规划档案资料管理、红线一张图管理、三维辅助规划审批等方面的应用特点和实际效果,借此展现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政务应用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支撑的思路与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对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山东省地理数据资源管理及应用特点的情况下,提出一种以"混合存储、动态整合、集成管理、联动更新、开放共享、按需服务"为典型技术特征的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中心建设思路,并对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设计、整合技术以及应用系统开发进行深入分析,可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管理和应用服务,促进信息化测绘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十一五"期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开展了全国1∶5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充分利用与整合了建国以来的主要测图成果,在数据采集与生产中全面使用了国产化软件,较好地解决了数字化技术下的地理信息多源数据整合、海量数据管理、数据质量控  相似文献   

11.
控制测量是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获取岩体结构面特征点三维信息最关键的环节,其观测结果(结构面特征点三维坐标值)直接影响在内业工作站上所建立的三维模型的精度及岩体结构面信息解译的准确性。以长春市净月北山二采石场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前方交会法、免棱镜极坐标法及活动控制系统法等3种不同的外业控制测量方法获取边坡控制点的坐标,并以此为依据分别在VirtuoZo工作站上建模,解译裂隙岩体结构面模型特征点的三维信息,并和全站仪现场实测的数据对比,并基于测量误差理论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控制测量方法的点位中误差均在±3 cm之内,都能满足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等精度规范对被测目标的点位精度要求。通过现场观测,总结出了3种控制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场地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测量方法进行建模。  相似文献   

12.
潜流带(即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带)是位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具有物理、化学、生物梯度的饱和含水带。潜流带内发生着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改善水环境质量和维持水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潜流带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河床沉积物结构特征、水文特征、环境特征、生物群落格局、物质输入等因素的影响,潜流带内C、N、P元素以及有毒金属元素(Fe、Mn、As、Hg等)会发生氧化-还原、吸附与解吸、沉淀与溶解、生物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原位监测、数值模拟、原位培养和地球物理探测等技术是潜流带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手段。未来针对潜流带的研究可以从监测和数值模拟技术、河床沉积物变化特征以及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中心,是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和吉林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地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对于生态环境变化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Landsat TM/OLI和ZY-3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长吉示范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示范区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并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自然发展和生态规划两种情景下的2040年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1990~2015年期间,约有288.14km^2的林地转化为耕地,同时有200.29km^2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自然发展型情景预测结果显示,到2040年,长吉示范区森林面积将继续萎缩,湿地、耕地损失严重,建设用地显著扩张。生态规划型情景预测结果表明,如采取积极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到2040年,示范区森林面积将恢复至910.17km^2,湿地将得到有效恢复,优质农耕区得到保护,同时保证了区域城镇化的发展。通过本研究中不同土地利用发展情境的模拟,可为示范区土地规划、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及时、准确地获取大范围环境影响因子,避免商业软件平台昂贵的价格和难以扩展的开发环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要素遥感定量反演平台构建。以MapWindow作为底层框架,对其Dotspatial组件库的功能模块进行抽取和修改,完成平台的系统设计以及各功能模块的实现。其中,反演算法经过封装编译处理生成动态链接库,然后在平台中对动态链接库进行调用,最终以插件的形式将反演功能模块加载至平台。平台实现了遥感数据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悬浮泥沙浓度、叶绿素浓度反演和显示等功能,可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大范围、快速的决策支持,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5.
新增建设用地及其占用地类是年度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重点关注信息,综合利用多源数据是提高占地信息提取精度的主要手段之一。现有研究基于光学与高光谱特征波段的像素级融合影像开展分析,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光谱影像光谱信息的损失。为了尽量避免信息损失,提出一种光学和高光谱影像独立分析、结果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地类信息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结合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所定义的3种主要新增建设用地形态,利用前后两个时相GF-1光学影像的光谱和纹理特征提取新增建设用地,其次利用前时相Hyperion高光谱影像的精细光谱成像能力进行详细土地利用分类,最后通过新增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分类图的叠置分析提取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地类。在北京市丰台区典型区域开展的验证实验取得了86.71%的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地类属性精度,表明本方法可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提供较为准确的地类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化涉及感知、传输、数据、平台与应用以及展现等内容,提出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安全运营与智慧管控的分层架构体系,研究了面向时空信息的多源异构数据集成联动与融合构架、地下综合管廊安全运营与智慧管控体系、基于GIS的管廊运营隐患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等关键问题,基于上述研究构建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安全运营与智慧管控服务平台,并在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取得了示范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主要城市群基础研究人才的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基础研究人才在我国主要城市群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收集2006年至2015年度中国科技核心引文数据库,利用论文作者数量表征城市基础研究人才,选择我国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通过空间密度,均匀指数,首位度等分析方法,对基础研究人才在主要城市群内的时序变化及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三大城市群基础研究人才分布均呈现出多中心性;②长三角城市群基础研究人才分布较为均衡,而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则分布相对集中;③三大城市群中的首位城市相较于其他城市在人才聚焦方面有明显优势。三大城市群特别是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需要注重区内城市的协同发展,促进基础研究人才的均衡分布,以加快区域研究和创新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新疆乌恰地区萨热克铜矿床的构造岩相学实测剖面研究,认为萨热克巴依复式向斜构造有利于盆地流体大规模聚集成矿,且萨热克铜矿床受构造和盆地流体作用影响形成南、北两个矿带。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褶皱群落+顺层断层+层间连通性复式断裂-裂隙带,后期具有强沥青化流体侵入特征;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传播褶皱+侵入构造+穿层断裂-裂隙带。典型钻孔及坑道的构造岩相学相体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二段旱地扇扇中亚相杂砾岩为矿质的初始富集岩性,矿体在膝折构造及沿断裂构造侵位的辉绿岩脉部位增厚;层间和切层断裂-裂隙发育最密集构造应力区为富烃类还原性成矿流体提供运移通道及储矿空间;总体显示萨热克铜矿具有构造与成矿流体叠加耦合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旅游业发展趋势和移动旅游信息服务研究进展,应用位置服务(LBS)、移动互联网(M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基于地理信息的线上线下智慧旅游移动服务模式研究,旨在实现基于景区导视标牌、手绘地图、智能地图自助终端等扫描预先配置的二维码信息,结合智能手机微信端的导游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实时的电子地图、定位导航、导游导览、导购预订、虚拟旅游、AR体验等服务,经在宁波市天一阁·月湖景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地实际应用,证实该模式切实可行。研究表明,基于景区导视标牌和手绘地图可实现线下便捷式导览、基于微信平台可实现线上智慧旅游移动化应用,线上线下结合运用既有助于提升游客体验便捷度和满意度,又有利于旅游管理者获取游客互联网大数据。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具有多数据形式、大数据量、传输快捷等优势,大数据分析已逐渐影响和改变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本文利用滴滴打车数据和感兴趣点分析人们的打车需求,识别出打车活跃区域。对打车需求数据进行时间划分,核密度分析得到打车聚集区域。统计了打车点附近各类型POI的个数,分析了各区域内打车需求与时间段、地理位置、工作日和周末的关系。发现早高峰(7点到9点)打车与住宅区POI相关,晚高峰(17点到19点)与商铺POI相关,夜晚(21点到2点)打车与公司POI相关,且同一地区在周末与工作日的打车活跃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