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当前,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研学旅行活动正在全国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众多部门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公司都以研学旅行的名义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各地中小学也依托自身和社会力量组织各种研学旅行实践。语文、英语、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都开展了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尤其是地理学科,改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学旅行与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育相互交织形成合力,地理实践力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素养基础,而研学旅行为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有利的实施途径。基于各地、各学科、各种主体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的有益尝试,应当认识到,研学旅行不是随意的市场化游学,也不属于某一学科,而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衔接,属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各学科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必须综合用作研学旅行活动的基础,研学旅行活动又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成效的实践检验。当前,研学旅行的开展方兴未艾,难免出现一些目的不明、属性不清、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了规范、有效、均衡地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促使研学旅行成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相关人员特拟定了本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以连载方式分四期刊登于《地理教学》杂志,作为研学旅行指导性规范,促进研学旅行规范化、课程化、优质化。本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九个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段玉山、郭锋涛、周维国,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袁书琪,福州市地理名师工作室李文等编写。  相似文献   

2.
研学旅行是"旅游+教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研学旅行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研学旅行产品的制定应紧密围绕"旅行"和"教育"进行课程设计,使研学旅行真正达到以研促学.文章以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的研学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对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现有的研学课程进行解析,并对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研学旅行课程优化设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教育范式,而研学旅行的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与STEAM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本文从研学旅行与STEAM教育理念的共通之处出发,总结出在STEAM教育理念下研学活动设计的步骤,并以"千年盐都"黑井古镇丰富的资源为依托试图设计出一系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活动,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研学活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学旅行产品的质量影响着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本文从教育视角切入,引用昂普分析模式及教育学相关理论,基于E-RMP视角(教育、资源、市场、产品)对金华市区域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提出设想:从教育视角对现有研学旅行资源分类整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研学目标需求的差异性,分学段开发不同主题产品;积极构建区域研学旅行共同体,加强区域内、区域间联动,实现研学旅行产品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研学旅行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拓宽旅游发展空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玲  殷航 《地理教学》2019,(13):51-53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课程,是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各地中小学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呈现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性规划和设计。文章从地理课程系统性开发的视角,根据每种研学旅行基地的特点,提出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整合方案,并以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的地貌部分教学内容为例,结合镇江本地资源,构建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实施方法,尝试为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研学旅行处于起步阶段,研学教育基地建设正在大力发展中。本文遴选了26个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通过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采用重要表现性分析(IPA)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提升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如下:①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建筑景观、研学路线、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园林小品、教育设施、景观资源总体规划、配套设施、质量监督体系、资质条件等方面起着有尤为重要的作用;②基地中的教育设施、景观资源总体规划、配套设施、质量监督体系、资质条件等方面满意度普遍较低;③从基地的自身条件、规划设计、教育性与体验性、设施服务、安全管理五个方面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提出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内容设计是研学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决定研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形式的转变与发展.基于景观叙事理论,将叙事主题、叙事载体、叙事空间等景观叙事要素引入地理研学中,并以"滇越铁路"为例,在梳理其沿线叙事资源基础上进行研学旅行内容设计,以解决研学内容缺少特色、内涵不足与深度不够等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科内容,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学旅行活动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人地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乌兰哈达火山地貌实况,从资源概况、研学活动设计及研学评价三个方面,设计了火山地貌研学旅行活动方案,以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为当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学旅行活动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人地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乌兰哈达火山地貌实况,从资源概况、研学活动设计及研学评价三个方面,设计了火山地貌研学旅行活动方案,以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为当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在中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大学却孱弱若无。大学生是我国新兴的庞大旅游群体,实施研学旅行无论是从大学生身心发展、驱动动机,还是解除心理危机、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都有其学理基础和独到功效。调查发现,大学生旅游偏好地学景观,地学景观隐藏着深刻的人地关系科学奥秘,攸关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人类命运共同体课题。以地学科普为主的研学旅行,作为撬动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科学与人文素养的重要杆杠,应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和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地理研学旅行的实效性,特别参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聚焦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应用。依托嘉陵江干流重庆合川北碚段丰富的地理资源,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反思等方面,尝试将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化。通过记录并分析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对其进行认真反思,提出应从前置性学习、师资搭配、课程容量等方面,优化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研学旅行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研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亦提出了中小学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建议,以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质公园建设的目标之一是科普,因此以地质公园为依托建设中小学研学基地,会是未来研学旅行发展的方向。本文在分析研学旅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公园和研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在地质公园中建设研学基地的五大策略,以实现将地质公园打造为研学基地,从而更好地为中小学研学服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闽台旅游地理差异与福建对台旅游产品开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旅游地理角度看,福建与台湾两省关系特殊。福建对台旅游产品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意义,地理差异是旅游客流的根本动力,目前,福建对台旅游产品开发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应当科学地分析闽台旅游地理差异。提出合理的对策,从地理差异的角度审视闽台旅游资源,发现福建对台旅游资源界定上存在误区,森林是生态旅游资源,温泉疗养旅游资源,祖地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等并非福建重点地台旅游资源,盲目开发这些旅游资源不能取得预期的效益,从实际地理差异出发,具有空间组合优势的自然旅游景观,祖籍地的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祖庙宗教旅游景观等是福建重点旅游资源,从地理差异的角度审视对台旅游产品,存在产品开发误区,寻根旅游产品的市场化的程度偏低,宗教旅游产品的内涵单一,观光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品位偏低,从闽台旅游地理差异的实际出发,本文提出福建对台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要提高旅游产品的历史文化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科学文化含量,加强旅游产品的可参与性,调整旅游产品的线路排布。  相似文献   

14.
黄宇  杨雪 《地理教学》2019,(3):60-64
自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关于研学旅行的讨论开始成为一个热点。但是,目前对研学旅行理论基础的讨论尚不充分,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呈现出"重游轻学"、"游学分离"等现象。本文从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出发,试图引入当下教育实践中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原理,对研学旅行的特征和原则进行探讨。本文认为,研学旅行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旅游,但不能将研学旅行仅仅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而是要将其视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来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提出了研学旅行的三个特征和六个原则。  相似文献   

15.
研学旅行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进入蓬勃的发展期。为理清研学旅行的研究情况,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定量分析了378篇文献。结果表明:国内研学旅行研究按时间可分为无序探索(1996~2012年)、规范起步(2013~2015年)与有序深入(2016~2021年)三个阶段;高产作者及作者合作群体较少;研究热点与国内旅游发展形势及研学旅行国家政策存在关联;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修学旅游形式、研学旅行利益相关者、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推进、文旅融合与研学旅行体验四个方面。研学旅行研究紧跟国家政策走向、聚焦如何促进其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多学科交流与理论升华等应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与重点话题。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大致经历了聚焦游学活动的历史学研究、关注修学旅行的旅游学研究、紧跟研学旅行政策的教育学研究和立足本土的研学旅行课程化研究四个阶段。研究重点议题涉及研学旅行的内涵解读、现实困境、实施策略和课程化四方面。为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促进研学旅行持续深入发展,相关研究者应基于教育政策,加强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关照现实诉求,推进研学旅行的实践研究;注重协同育人,探索研学旅行的制度研究;拓展研究视野,重视研学旅行的借鉴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黄璐  陶琳琳  黄宇 《地理教学》2021,(18):54-57
随着"研学旅行"的兴起,以博物馆为基础的研学旅行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也逐渐受到关注.当前博物馆已经成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和资源供应方,并在研学实践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博物馆研学实践中存在着自行设计开发的研学课程质量不高、主动结合自身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意识不强、有效的博物馆研学课程运行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如何开发具备研究性、科学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研学课程是博物馆研学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稻作文化"PBL课程设计与应用为例,以真实的实施效果说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与研学教育目标具有极高的契合度,为博物馆研学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研学旅行被纳入学校综合实践必修课程后,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热议不断。本文以英国FSC课程“地理中的技术”为例,介绍实施过程、分析课程特点,为我国开发地理研学课程、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研学旅行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课题。以大学生对咸宁市旅游景点选择、研学与非研学旅行对比实践为着眼点,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实证法研究得出:大学生旅游偏好地学景观;认同在大学阶段应进行基于地学景观的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采取"问、讲、探、测"四结合方式进行研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培养其人地协调观,构建和彰显学习型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20.
目前以单一学科为主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颇丰,而以跨学科为主的综合研学课程较少。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有效融合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作用极大,也成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因此,本文从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出发,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理论,以历史底蕴深厚的黑井古镇作为案例,融合历史和地理课程的要素与内容,充分挖掘遗产型古镇所蕴含的跨学科教学资源,设计出结合教材、学科交叉、体验多样的研学活动,以期助推学科融合式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