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湖北文化和湖南文化都源于荆楚文化,两者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社会发展模式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如湖北文化比较开放和兼容;湖南文化比较务实和进取;湖北人智慧灵秀,但行为过于谨慎;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敢为人先;湖北人机会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创新常会变成流星;湖南人容易走极端,有时过分倔强和激进。通过对两湖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比较及其文化地理原因分析,得出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启示。认为湖北文化和湖南文化可以互补发展,以引领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2.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省城兰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南海诸岛地名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张争胜  陈冠琦  南文龙 《热带地理》2016,36(6):1045-1056
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政治敏感地带,多国为主权归属问题摩擦不断,研究其地名文化历史演变问题可为维护中国领土主权提供有力证据。基于南海诸岛地名命名、变更和演变等资料,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分析《更路簿》和不同时期公布的南海诸岛命名资料,并利用 GIS 将地名的演变情况进行地理可视化表达,同时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开发者--渔民和老船长等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发现:南海诸岛的土地名主要依据岛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而命名,地名的更替、消亡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1935 年公布的地名以音译英文地名为主,1947 年更名以去外国化、美化、纪念地名为主,1983 年对 1947 年所公布的标准地名更改很少,在这 118 个地名中,增加了前几次未公布地名 39 个,这些地名几乎都沿用渔民命名的土地名。  相似文献   

4.
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反映当时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地名文化,就是由某地事物的命名及其演变过程,所反映出的该地域的社会形态、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民俗风情、自然风貌等文化现象。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曾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发展文化、区域规划与文化地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地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科学性质的部门地理学,结合文化演变进行区域分布研究是其发展趋势。从发展文化方面来研究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可以从更根本方面,即更高层次去论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创造了人”。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成立构成了文化悖论。文化悖论体现了文化创新与文化积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于一系列文化矛盾现象之中的文化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名》2009,(2):38-39
2009年1月1日,“牛气冲天——陕西牛文化陶瓷博物馆藏品展”在西安博物院正式开展,不同时代、不同器型的、形态各异的陶牛、金牛、瓷牛一起来恭贺新年。该展览将于3月31日结束。此次展览是由西安市博物院于西安牛文化陶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其中大部分藏品来自西安牛文化陶瓷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文化地理学     
1.人类社会组织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的划分涉及到人类文化要素和包括空间环境在内的相互作用。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远在希里多德(为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和斯特雷波(是古希腊地理学家)时代的学者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是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与黄河流域的老官台、大地湾、裴李岗、磁山文化属同时期文化。兴隆洼文化分布范围广阔,西起洵河,东至医巫闾山,北到乌尔吉木伦河,南达渤海北岸。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除兴隆洼遗址外,经过大面积发掘的同类性质的遗存还有林西白音长汗、阜新查海遗址。这三处遗址分别代表了兴隆洼文化的兴隆洼、查海和白音长汗三个类型。兴隆洼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5公里处的台地上,地处大凌河支流牛河上游右岸一东西向低丘岗地上。兴隆洼聚落遗址先后经过六次…  相似文献   

10.
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旅游作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全新旅游分支,将成为21世纪旅游主体项目。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独特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其开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基,要促进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该论文对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及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旅游开发的技术路线、开发导向和主题定位、开发图式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相应的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化视点     
巴丹吉林沙漠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大量人类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首次对巴丹吉林沙  相似文献   

12.
地名文化     
地名是一个地方在一定的社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反映,纵观今天济宁城区的许多地名,其由来、演变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林林总总的济宁地名,是大运河哺育繁荣济宁的风情画。以桥梁、涵闸、码头、河埠命名的地名济宁城临河滨湖,具有河港密布  相似文献   

13.
文化视点     
战国时期分布在内蒙古地区的北方民族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221),在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民族。匈奴战国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北方游牧民族,是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衰落于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匈奴初期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地区。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东邻内蒙古东部的东胡,西毗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南隔长城望燕、赵、秦诸国。战国末年,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南北为匈奴所有,成为赵、燕、秦战国…  相似文献   

14.
中国虎文化     
《中国地名》2010,(1):61-61
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从旧石器、新石器的岩画,商周的再铜器,秦汉石雕,魏晋南北朝壁画,唐宋诗画至以明清文人画、小说中,虎的形象被历代艺术家刻划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白鹤这一古老物种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从古至今,白鹤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白鹤文化因此孕育而生,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用组成部分。研究白鹤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将有利于人们更深层次地了解白鹤,探究白鹤在我国分布区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资源丰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程晓丽  史杜芳 《地理科学》2017,37(5):766-772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视角,通过构建区域文化资源丰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示范区各地市文化资源丰度进行测度,得出如下结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黄山、安庆、宣城、池州4市的文化资源赋存丰度为优级;马鞍山、芜湖市为良好;铜陵市为差级,优级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西部,南北差异明显。从文化资源组合状况来看,黄山市文化资源组合状况最好,品牌资源众多,开发潜力巨大;其次是宣城、安庆和池州3市,资源类型齐全,组合状态较好;马鞍山、铜陵和芜湖3市较差,类型相对单一,开发难度较大。建议政府部门及旅游业界据此结果,科学评估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开发方向,探索旅游开发的有效模式,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示范区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自然与历史的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相承的连续性特征。保山地域的文物古迹与地方民俗文化构成了地域文化的主体,保山地域文化的独有文化模式与发展能力是在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开放的地缘、世居多民族传承、边疆历史变迁、文化交汇边缘等综合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传承悠久与保存完整、崇文重教、开放交融、重商联外、兼容多样等特征,并对地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在新发展阶段的"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重视传承和创新发展地域文化,将在绿色经济、山水园林城市、自然休闲文化、对外开放和文化生产力等方面产生联动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晓丽  胡文海 《地理研究》2012,31(1):169-177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渗透性日益增强,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各地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及安庆市的潜山县,辖34个县市区,总面积38220km2,总人口1069.6万,是安徽省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板块,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和富集度都很高,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脆弱、整体旅游形象不明、缺乏王牌产品、整合开发乏力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模式,即以空间为依托的地域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产品整合模式、以营销为依托的形象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19.
民俗旅游的文化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多地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同时也使学者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从民俗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一方面从民俗旅游的概念和民俗旅游的类型阐述民俗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另一方面分析指出文化是民俗旅游的灵魂。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归纳民俗旅游的四大主要文化功能:民俗旅游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传承,民俗旅游有助于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民俗旅游可以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俗旅游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敏  张捷  姚磊 《地理科学》2013,(1):23-28
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全面复兴和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的迅速发展相一致,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主要在21世纪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研究内容涉及文化景观、地域文化、文化现象的传播与扩散等中国文化地理学各基础领域。最近,有关空间的文化研究,如空间的符号与表征、地方与认同、空间的生产,以及对城市的聚焦、与社会、经济的交叉等成为新的研究趋向,呈现出新文化地理学的特征。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如旅游研究与规划、城市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研究与规划等。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研究和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景观研究方面逐步形成特色,是未来具有国际对话潜力的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