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花岗岩大地构造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宇宙星球中只有地球发育花岗质岩石及广义的花岗岩,它是大陆最主要的组成。因此,花岗岩在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此,作者提出花岗岩大地构造,其基本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物理特性(构造)、物质组成(岩石地化)和年代学三大方面。文章在已有的初步论述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以下若干研究方面的进展、问题和发展方向:花岗岩岩石组合及其构造背景与环境厘定;花岗岩演化及其构造环境与演化(构造过程);花岗岩变形、壳内流变及构造动力学意义;花岗岩深部物源填图与造山带及地壳生长。花岗岩大地构造是从花岗岩角度,探索解决大地构造问题,丰富大地构造研究内容,是当今地球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因为岩浆活动受到了构造环境的控制。在大地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了有序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在主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等方面都有反映。本文通过对广西六万大山早二叠世中细粒(斑状)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结合相关的图解,讨论和判别其岩浆源及成因、对应的大地构造环境和阶段,认为六万山中细粒斑状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的化学成分特征是富铝,具过铝质花岗岩特征,Na2O/K2O<1,岩石中出现堇青石,未出现角闪石,为S型花岗岩。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结合带西南端存在古生代洋盆,六万山中细粒斑状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早二叠世印支运动早期、该古生代多岛洋中微板块之间发生的追上式软碰撞的火山弧环境,当时其北西侧的前陆盆地(钦州-防城洋盆)仍未关闭。  相似文献   

3.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因为岩浆活动受到了构造环境的控制。在大地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了有序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在主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等方面都有反映。本文通过对广西六万大山早二叠世中细粒(斑状)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结合相关的图解,讨论和判别其岩浆源及成因、对应的大地构造环境和阶段,认为六万山中细粒斑状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的化学成分特征是富铝,具过铝质花岗岩特征,Na2O/K2O1,岩石中出现堇青石,未出现角闪石,为S型花岗岩。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结合带西南端存在古生代洋盆,六万山中细粒斑状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早二叠世印支运动早期、该古生代多岛洋中微板块之间发生的追上式软碰撞的火山弧环境,当时其北西侧的前陆盆地(钦州-防城洋盆)仍未关闭。  相似文献   

4.
南岭花岗岩类岩石Sm、Nd同位素特征及岩石成因探讨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根据南岭地区50个岩体79个样品,以及基底构造层岩石26个样品的Sm-Nd同位素特征值讨论了本区陆壳的形成时间及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本区陆壳形成于2101Ma以前,此后大约有2次大规模的地块增生。按照花岗岩类的tpM、Sm/Nd、εNd(t),以及区域大地构造特征,区内可划分5个花岗岩分布区。不同地区的花岗岩类具有不同的Sm-Nd同位素特征值,同一地区的花岗岩类岩石及其基底构造层岩石具有相近的Sm-Nd同位素特征值,结合地质构造特征研究可以认为,不同地区花岗岩类的源岩主要就是该区的基底构造层岩石。后者对前者的分布、成因类型,甚至有关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博罗科努山北坡金铜矿成因类型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邓洪涛 《新疆地质》2001,19(2):123-126
博罗科努山北坡是西天山地区重要的金铜矿产成矿远景苑,处于非岩浆型被动大陆边缘的一特殊大地构造环境中,华力西中期花岗岩类侵入体十分发育。该区金、铜矿点众多,矿石建造以Cu-Au-Fe为主,矿床成因归为岩浆-热流体堆积型和流体-岩石反应堆积型两种类型。矿床成因类型受岩浆-花岗岩类侵入体和断裂构造活动的控制,研究其成矿模式对本区金、铜矿产资源的正确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花岗岩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岗岩是地壳生长、发展以及再循环的地质见证,是地质科学中壳–幔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流体与固体地球化学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前沿。近二百年来,有关花岗岩的研究经久不衰,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混合花岗岩派与岩浆花岗岩派的论争,代表花岗岩成因研究开始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一派以变质作用条件下地壳重熔的地质观察为基础,另一派以简单的玄武岩浆分异为依据,而展开论争。(2)地壳重熔实验阶段。以地壳岩石为源岩的热力学实验的开展,是花岗岩热力学研究的开始。(3)随着重熔实验的全面开展,包括了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的研究,促使热力学熔融体系在花岗岩成因研究上进入全面应用阶段,使地质上的共生组合法则得以与热力学接轨。同时由于微量元素应用于花岗岩,它的多元机理(multiple stage mechanism)进一步确立,为动态研究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4)花岗岩成因与大地构造结合阶段,属于近代花岗岩研究的范畴,代表着花岗岩体系与动态地质演化过程的接轨,并开始建立一个地质实际的观察模式,为进一步向动力理论发展做好准备。为此,对花岗岩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如平衡热力学的应用,流体在花岗岩中的重要性,花岗岩成因与大地构造的结合以及热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太白岩基北部的巩坚沟变形侵入体—片麻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获得1741±12Ma的LA-ICPMS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年龄;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研究证明,巩坚沟片麻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块边缘的俯冲-碰撞构造环境,岩浆源于部分熔融的中上地壳物质。该变形侵入体所代表的热-构造事件与我国的吕梁运动时代大体相当,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的形成有一定的成因联系。这一新的资料,对研究北秦岭造山带元古宙大地构造格局、构造演化及中国大陆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文采 《地质论评》2018,64(5):1045-1054
用区域布格重力场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方法确定了扬子克拉通地壳的密度扰动模式,它反映了区域的壳源大花岗岩基等板内构造。扬子克拉通的大地构造边界和上地壳浅层密度扰动梯度带重合。克拉通内部上地壳浅层密度扰动和大地构造分区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是它和地质图有一定对应关系。根据构造边界和上地壳浅层密度扰动梯度带一致的原则,利用研究区重力小波细节勾画出了上地壳结晶基底构造图,提供基底构造准确定位的参考。由于大陆地壳经常发生岩层的近水平拆离,地面的地质构造和地下构造可能发生明显变化。基于密度成像的地壳构造研究表明,古地块的碰撞作用使大陆地壳发育裂隙裂缝,在三叠纪华北和扬子克拉通碰撞时地壳原有的裂隙裂缝复活了,又使得热流体活动加剧和中地壳岩石逐渐重熔,形成了雪峰山—幕阜山—皖南黄山燕山期花岗岩带。花岗岩重熔作用属于岩石圈克拉通化的一种作用。现今雪峰山、幕阜山和皖南黄山还是弱地震多发区,说明这个燕山期花岗岩带虽然已经克拉通化,但是克拉通化的程度还是比扬子地块略逊。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两类花岗岩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人们从研究花岗岩的物质来源,确定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从I、S型两大成因类型,扩及M和A型花岗岩。并进而从研究花岗岩的形成环境入手,把大地构造与花岗岩的成因相结合,划分不同构造环境的花岗岩,把花岗岩与构造背景进一步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拓扑学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董申保  田伟 《地学前缘》2003,10(3):1-13
花岗岩成因与大地构造环境相结合的研究是壳、幔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以花岗岩热力学体系的某一拓扑学处理为基础 ,把地质环境、花岗岩侵位和岩石、矿物、化学元素的共生组合相结合 ,形成“三位一体” ,建立起了花岗岩拓扑学的观点 ,用以说明一个地区的大地构造旋回各个阶段的花岗岩系的属性 ,并以此反映出大地构造中的某些基本问题。在拓扑学处理中以代表花岗岩体系主要组分的KNCASH为基础 ,建立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元素判据 ,描绘出花岗岩系的演化痕迹。其中TAS图解居于首位 ,用以说明演化的主要趋向 ;Al及Alk饱和度图解说明在各个主要趋向中Al及Alk的变化以及它们与源岩和演化过程的关系 ;K2 O在整个体系中是一个灵敏指示计 ,KS、K/N以及岩石中的K2 O含量对评价陆壳的参与程度以及岩浆作用过程中的变化是有效的。在上述前提下 ,以中国的主要花岗岩为准提出了一个花岗岩岩系分类 ,待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11.
近代花岗岩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近代花岗岩实验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使花岗岩研究走向一个最终成因和在地构造环境变迁结合的动力学方向。  相似文献   

12.
A petrographic investigation and its possible relevance in mineral exploration have been studied for a mineralized granitoid pluton in Malanjkhand. Using a matrix of mineralogical, textural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the types and intensities of mineralogical changes by post-magmatic metasomatic processes can be deduced from thin sections of the rocks. The resulting petrological score provides a measure of establishing the copper potential of a granitoid pluton.  相似文献   

13.
碰撞与花岗岩——碰撞是构造事件,不是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碰撞与花岗岩的关系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但是,当前在碰撞与花岗岩关系的研究中存在许多误区.本文认为,碰撞是地壳浅部的构造事件,不属于构造环境范畴.碰撞本身不产生花岗岩,花岗岩形成需要热,热主要来自地幔,是来自地幔的热使下地壳底部熔融才形成了花岗岩.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地球化学性质不同,原因与碰撞或碰撞后无关,而与碰撞导致的地壳厚度变化有关.碰撞不是构造环境,现今所用的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如果包含有碰撞的内容全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藏南冈底斯带中新世斑岩成因主要存在残留洋壳的部分熔融、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陆下岩石圈的部分熔融和俯冲流体交代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四种观点.为了进一步阐明该时期的岩浆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对冈底斯带甲玛矿区不同类型的斑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分析和LA-ICP-MS锆石U-Pb测试,并运用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别对样品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冈底斯带甲玛矿区的斑岩类形成于16.7~14.4 Ma,总体上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其中花岗斑岩类来自于藏南加厚的基性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辉长闪长玢岩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早中新世以来(18~13 Ma)青藏高原处于构造转换阶段,含矿的埃达克质岩浆沿断裂通道上升,并且在上升过程中遭受到了中上地壳物质的混染,演化形成甲玛矿区内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斑岩,而近乎同时期来自于岩石圈地幔的岩浆则演化形成辉长闪长玢岩;矿区内含矿热液流体在岩浆热驱动和构造应力作用下,在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与多底沟组大理岩、灰岩的层间滑脱带或褶皱的构造虚脱空间就位,形成冈底斯带甲玛矽卡岩型铜多金属主矿体.   相似文献   

15.
We examine a large strike-slip fault zone that juxtaposes low-grade clastic metasedimentary rocks with coarse-grained granite near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The load-bearing matrixes in granite-derived ultramylonites and pelite and wacke metasedimentary intervals are texturally similar, and all deformed by diffusion-assisted granular flow. Granite underwent rapid strengthening as the pluton cooled followed by rapid weakening driven by brittle grain-size reduction and mixing that catalyzed ultramylonite formation. The textural and mineralogical similarity of pelitic intervals across the zone indicates they experienced little textural and reaction weakening. Wacke intervals record progressive textural and reaction weakening in an open system. Quartz recrystallized grain sizes in granite-derived ultramylonites record ∼2-times more differential stress than those in meta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interior of the zone. The relative weakness of metasedimentary rocks is correlated with fluid influx that likely enhanced diffusion and grain-boundary sliding in pelitic and wacke intervals and catalyzed textural and reaction weakening in wacke intervals. The lack of evidence for fluid and ionic communication with granitic rocks indicates that fluid movement was restricted to foliation-parallel pathways within single rock units. This localized fluid influx is the best explanation for the strength contrasts between texturally similar fault rocks deformed by similar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6.
深部钻探取得的实际材料表明,栗木矿田沟挂垒隐伏花岗岩自上而下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通过细致的岩石学研究,得出花岗岩的分带性与岩浆侵位时发生的大规模气-液分离及随后的演化有关的结论。岩浆演化先后经历了岩浆富水结晶阶段、第一次气-液分离阶段、熔体快速结晶阶段、第二次气-液分离及大规模交代阶段,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岩石和分带。  相似文献   

17.
在收集前人资料和最新区调及科研成果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厘定公开发表文献的花岗岩岩体同位素年龄数据1093个,硅酸盐数据772套,微量元素数据627套,稀土元素数据653套.依据这些数据及最新调查成果编制东北地区花岗岩地质图(1∶1 500 000).该图突出了构造-花岗岩区划作用.此次研究将前中生代构造-花岗岩类划分为2个构造花岗岩域、2个构造花岗岩省和7个构造花岗岩区(带),将中新生代构造-花岗岩类划分为2个构造花岗岩域、3个构造花岗岩省和7个构造花岗岩区(带),使得花岗岩类的时空演化特征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本文对其进行了岩相学、锆石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潜山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28.6和243.7 Ma,为三叠纪岩浆活动产物;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硅(w(SiO2)为54.94%~79.71%),中等质量分数的碱(w(K2O+Na2O)为3.53%~6.43%)、铝(w(Al2O3)为9.82%~18.23%)、钙(w(CaO)为1.24%~9.55%)和镁(w(MgO)为0.37%~2.28%)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9~2.13,兼有准铝质和过铝质花岗岩;岩石整体富集K、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 Ta、Nb、Ti 等高场强元素,中等—弱的Eu负异常(δEu为0.50~0.85)。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为准铝质I型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为过铝质S型花岗岩,形成于壳内沉积物的部分熔融。综合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与华南、印支块体碰撞后的反向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