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东川坝塘水库建库地质条件及防渗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祥 《云南地质》2004,23(2):270-272
坝塘水库是利用天然构造溶蚀洼地作库盆的注入式水库。地质条件复杂,水库地处高地震烈度区(地震基本烈度为9度),同时库盆悬托,库周是低邻谷,存在灰岩喀斯特渗漏、喀斯特塌陷、不均匀沉陷等问题。本文论述建库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相应的工程措施进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戴景春 《贵州地质》1991,8(4):342-350
防渗帷幕灌浆是处理喀斯特水库坝基渗漏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可以杜绝深、浅层的复杂的喀斯特漏水问题。帷幕设计的合理性及其效果取决于水文地质结构、补排条件及与其所配置的水工建筑物结构之间的帷幕体的搭接形式、布置格局和边界范围。本文根据灌浆实践,提出了在各种工程环境条件下,确定幕深和幕长的原则,并得出了相关曲线和经验公式。对于灌浆孔密度、灌浆压力、材料和耗灰量均各有侧重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梁水库喀斯特发育,根据其发育特点采用了以高压水泥灌浆为主,多种方法相互组合的灌浆技术,其优点在于设备配置及工艺简单、功效高、造价低等。通过对中梁水库喀斯特发育区组合灌浆处理技术进行有益的探讨,为喀斯特地区水库防渗堵漏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刘计山 《岩土力学》2010,31(Z2):360-365
水工防渗帷幕作为大型“地下挡水建筑物”,通常因建设条件隐蔽、技术复杂、造价高昂而构成工程兴建的关键要素或决策焦点,制约工程成败。以一大型防渗帷幕工程论证为载体,阐述了坐落于复杂岩溶暗河背景下的防渗方案论证、优化比选、节点路径等关键技术,并探讨了地下幕体施工质量的“后评价”技术。纵观该工程从前期论证、实施到运行的全过程,均已做到了精心、精准和精确到位(可靠性),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可为我国其他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石灰岩区常常有地下溶洞、暗流、漏斗、盲谷等等特殊情观,修建水库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引起漏水的情况时,常会修成不能蓄水的乾库,以致造成损失。当1952年我省大量兴修水库之时,曾经有些水库因为没有考虑到喀斯特地区的地质条件,修建之后不能蓄水,群众反映不满,很多技术人员因此就不敢在喀斯特地区兴修水库。还有些地质人员是懂得了喀  相似文献   

6.
深层搅拌桩在大海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及整治方案,阐明了施工任务及要求,叙述了深层搅拌桩的施工工艺流程,将建筑行业深层搅拌桩引入平原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成功地处理了大海子水库坝基渗漏问题,实践证明运用深层搅拌桩对平原区水库坝基防渗加固是成功的,为平原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马新  陈宝义  刘三虎 《探矿工程》2005,32(1):13-15,17
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地下厂房防渗帷幕工程身处岩溶发育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以层间错动断层为主,并有部分陡倾角断层发育,岩层受构造挤压强烈,断层、节理、破碎带发育;水平岩溶、垂直岩溶发育。以此工程为例介绍了高压灌浆施工工艺,阐述了岩溶地区高压灌浆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田艳龙  张华 《探矿工程》2004,31(5):25-26,29
为了解决黄壁庄水库副坝渗漏问题,采用高喷灌浆技术通过坝体成功建造了地下连续墙,通过检查完全满足防渗要求,高压旋喷套接单排防渗墙具有独创性和试验性。介绍了高喷灌浆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6,(6)
红崖山水库从1960年1月开始蓄水至今已经55 a了,虽经天然落淤、多次防渗处理,但目前水库渗漏问题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根据勘察、物探测试、渗漏量观测资料分析水库产生渗漏的原因,坝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渗漏不可避免,对渗漏量较大的重点坝段(东坝3+600~3+900)进行垂直防渗处理,为加高扩建工程渗控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今后同类工程防渗漏处理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勘测中,为研究岩体的透水性,往往需要进行压水测试。实践表明,对于诸如承压输水隧洞、深埋地下厂房、水库大坝等工程的地质勘测,岩体透水率的原地测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岩体的透水性亦与地下水的运动及水库诱发地震密切相关,而且地下水的运动对于断层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工程区岩体的透水性不仅对防渗设计,而且对水库诱发地震及工程区的稳定性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岩溶水系统特征及调查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  袁道先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7,26(2):131-142
云南省岩溶分布面积110 875.7km2,占全省面积的28.14%。主要分布于东经102°以东、元江以北的滇东片区,以及滇西北、滇西保山至沧源片区。滇西北岩溶区,纵谷深切,岩溶水快补速排,是以江河汇水区为主的岩溶流域。滇西北东部和滇西岩溶区则山间盆地也较发育,也形成以盆地为汇流中心的岩溶流域,岩溶水在盆地中排泄到地表之后再向大江大河汇聚。滇东岩溶区则以山间盆地及河谷汇水区为主要的岩溶流域。云南岩溶区,由于强烈构造运动,断裂交错发育,各时代地层被切割成不同形态的断块或条带,错落分布于不同高程上,加之岩溶含水层与非岩溶相对隔水层在垂向上的间隔分布,从而形成诸多水文地质特征不同、相对独立、不同等级的岩溶水系统。本文岩溶水系统分类分级以岩溶水循环特征为纲,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基本特征差异性进行分类;按照从上到下、由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进行分级。分类力求反映各类型的基本特征和共性,便于剖析和归纳总结岩溶水的运动和赋存规律。一级:研究对象———岩溶水。二级:根据岩溶水循环深度和周期长短,划分为浅循环和深循环两类岩溶水系统。浅循环岩溶水系统是指岩溶水循环深度较浅,循环周期在一个水文年内,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影响明显的岩溶水系统。深循环岩溶水系统是指岩溶水循环深度大,循环周期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以上,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影响微弱或不受其影响的岩溶水系统。三级:具体的补给、迳流、排泄系统(称水文地质单元),多以地下分水岭、透水性弱的岩土体、断裂以及河流等构成其边界。对于浅循环岩溶水系统,岩溶导水、赋水空间的发育和空间分布受碳酸盐岩的成层性特征控制明显,在勘查和开发实践中,往往将其视为层状含水层组。对于岩溶水的形成、运动、赋存特征,含水层组的埋藏条件起着突出的作用。因而,根据岩溶含水层组埋藏条件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为:裸露型、裸露-覆盖型、裸露-埋藏型三类岩溶水系统;对于深循环岩溶水系统,岩溶水的运动和赋存受地质构造控制,主要存在两种类型:一是深埋藏层控型,另一类为断裂带型。裸露型岩溶水系统是指岩溶含水层组由岩溶山地补给区延伸至盆、洼、谷地排泄点或带,基本上呈裸露展布。此类系统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导水、赋水空间以溶洞管道为主,岩溶水主要为暗河流,沿暗河有许多落水洞、天窗、溶井、脚洞与其沟通,岩溶水通过这些通道获得补给,岩溶水系统储存调节能力弱,水位流量季节变化剧烈。岩溶水流以快速流为主,多以大泉、暗河形式排泄。裸露-覆盖型岩溶水系统,是指岩溶含水层组由裸露岩溶山区延伸至松散土层覆盖区,由裸露过渡为覆盖型的岩溶水系统。多分布于断陷盆地和底部存在近期沉积的谷地、洼地区。此类系统由于补给条件好,水循环交替快,允许开采量大,且覆盖型岩溶含水层组具有一定量的储存资源可以发挥调节作用,是一般供水勘查和开发的主要对象。目前,已经勘查和开发的也主要是这类岩溶水系统。这类岩溶水系统的主要特征,一是均可划分为差异很大的裸露和覆盖型岩溶区。前者是岩溶水的补给、迳流区,岩溶赋水空间为不均匀的洞管隙系统,岩溶迳流主要为快速的管道流。后者往往处于断裂的下降盘,岩溶发育相对均匀、连通性好,其水文地质特征等效于多孔介质,地下迳流主要为慢速的扩散流;二是系统水资源大部分从山边暗河出口或大泉排泄到地表,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应以截流提引和建库调蓄开采暗河或大泉为主。但覆盖区往往处于断陷区,岩溶发育深度大,有较大的储水空间和储存量,可同时布井开采,起到调节暗河或大泉枯季流量减少的作用;三是系统内部存在统一的水力联系,当覆盖区过量开采时,首先表现为袭夺暗河和大泉流量,甚至导致其干涸,进而造成大范围水位持续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引起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因此,必须按系统完整地进行勘查评价工作,系统规划开采方案。裸露-埋藏型岩溶系统指岩溶含水层组由裸露岩溶山区延伸至其它非可溶岩埋藏区,由裸露型过渡为埋藏型的岩溶水系统。这类系统的特征与裸露-覆盖型岩溶水系统基本相同。但埋藏型岩溶含水层组赋水空间以发育较均匀的网状岩溶裂隙为主,富水性及透水性更为均匀,一般都赋存承压水,水质优良,动态稳定。这类系统的卫生防护条件和环境条件更好,埋藏区在岩溶含水层组上覆岩层完好的条件下,与上层潜水及地表水基本无水力联系,不易产生含水层污染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此外,埋藏型岩溶含水层组的分布可能达到盆地、谷地边缘山坡之上,更有利于利用。深埋藏层控型岩溶水系统,是指岩溶裂隙含水层组埋深在数百至数千米以上的岩溶水系统,这类系统富水性均匀,富含承压水,其富水性、水温、水质主要受埋深和构造控制,基本不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地下水循环周期在数十年以上。在断裂作用强烈的断陷盆地区,多赋存有水质优良的热矿泉水。断裂带型岩溶水系统,是指沿断裂破碎带形成的带状或脉管状岩溶水系统,靠裂隙及破碎带导水,在地形高差产生的水压差以及地下水温差作用下,形成地下水对流系统。具有系统分布范围狭小,对流通道分布随机,循环深度大,循环周期长,水位、流量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小,较为稳定,水温较高的特点。当对流通道通过浅部孔隙、裂隙或岩溶含水层组时,一部分深循环水流会扩散到这些含水层组中,在深循环水流通道附近形成一定范围的囊状或带状水温异常区。对于浅循环岩溶水系统岩溶水的调查评价。裸露型岩溶水系统,应重点通过遥感、水文地质测量、洞穴探测、取样分析、地下水动态观测和示踪试验等手段,查明岩溶水补给和赋存条件、暗河系统的埋藏分布、各类岩溶水天然出露点和富水块段,以及岩溶水动态和水质、岩溶水系统的储存调蓄能力和人工调蓄的条件、地质环境条件。水资源评价以水文分析法为主;裸露-覆盖型岩溶水系统及裸露-埋藏型岩溶系统,勘查工作应根据裸露区、覆盖(埋藏)区的不同特点布置,裸露区的勘查要点基本上同裸露型岩溶水系统。对于覆盖(埋藏)区,主要应用物探、钻探、抽水试验、连通试验和取样分析测试等手段,查明:含水层组的埋藏分布及边界,与裸露型岩溶补给、迳流区的关系,岩溶水平和垂直分带,含水层组的富水性,富水块段的分布位置,迳流场特征,盖层的稳定性及其它环境地质条件,取得有关水文地质参数等。这类系统岩溶水资源主要是降水渗入(灌入)补给量,一些地区还有部分地表水渗入、系统外含水层的越流补给量,在气象因素影响下,具有年和多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但这类系统一般具有较大的储存量,在枯水期可对开采量起到调节补偿的作用。因此,水源地均为调节型。岩溶水开发利用,通常采取截引裸露区的大泉或暗河与在覆盖(埋藏)区打井调节的方式联合开采。由于裸露区与覆盖(埋藏)区水力联系密切,因此,对于岩溶水允许开采量的评价,必须系统地进行,应采用裸露区的统计或灰色模型与覆盖(埋藏)区的确定性模型联合模拟评价。深循环岩溶水系统岩溶水的调查评价,应根据层控型岩溶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其勘查手段主要以区域水文地质测量、物探、钻探、抽水试验、水化学分析、地下水测年、水位观测等手段,查明系统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及地质发展史、含水层组的埋深、分布及厚度、富水性、盖层类型及特性、基底类型及特性、以及系统的侧向构造边界,取得有关参数。通过地下水迳流场、温度场、水化学场的分析,结合测年结果,确定地下水有无补给及其循环速度。这类系统一般只能获得相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其补给量有限,循环速度慢,开采量主要是储存量,水源地多为非稳定的消耗型水源地,开采方式主要为井采。这类系统有条件应用确定性模型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断裂带型岩溶水系统,根据其水文地质特征,适宜采用水文地质测量、动态观测、水化学分析、地下水测年等手段,查明地质背景、导水构造特征、导水通道及泉点的分布、水量、水质及其动态。这类系统以提引泉水开采为主,在深循环水流通道附近形成一定范围的囊状或带状水温异常区的条件下,也可适量布井开采。允许开采量的评价以泉流时间系列分析为主。  相似文献   

12.
广西干旱喀斯特平原的干旱及其成因量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作为广西的重要粮食基地的喀斯特平原区,是气候干旱和喀斯特干旱迭加的地区,干旱问题已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障碍。本文主要通过以往的研究资料的分析、计算,从造成干旱的气候、喀斯特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3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分析干旱形成原因和量化干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素是产生干旱的基本原因;可溶岩地质基础是干旱形成的重要原因; 人类不合理活动则加重了旱灾的程度。其干旱程度,在峰丛谷地农业区最为严重,峰林谷地农业区和峰林平原区中等,孤峰平原区最轻。   相似文献   

13.
The typology of karst, based on distinguishing the successive stages of general hydrogeological evolution, between which major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the overall circulation pattern change considerably, gives a natural clue to classify and tie together karst breakdown settings, speleogenetic styles and breakdown development mechanisms. Subsidence hazards vary substantially between the different karst types, so that classifying individual karst according to typology can provide an integrated general assessment. This provides a useful basis for selection and realization of region- and site-specific assessment schem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rastratal karst types, subjacent karst in particular, are most potent in generating subsidence problems. Exposed karst types, especially open karst, are the least likely to pose subsidence hazard problems, despite their being recognized more obviously as karstic areas.  相似文献   

14.
六盘山东麓地区岩溶地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六盘山东麓地区岩溶具有我国北方岩溶的基本特点,地表岩溶形态以常态山和干谷为主,地下岩溶以溶隙为主。该区岩溶发育程度除受岩性条件决定外,同时还受构造因素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在分析影响岩溶发育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岩溶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同时划分了岩溶含水岩组,并论述了各岩组的富水性。  相似文献   

15.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典型岩溶现象及发育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核部及两翼的可溶地层中发衣分布有大量的典型岩溶现象,本文详尽讨论了岩溶洼地,槽谷,巨型组合槽谷和地下溶洞等大型岩溶形态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受控因素,并进一步认识到其发育分布主要受控于岩性和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岩溶路基病害与处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岩溶问题已成为南方岩溶地区突飞猛进的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面临的主要地质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与岩溶有关的公开出版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针对目前与岩溶路基病害处置密切相关的隐伏岩溶的探测技术、岩溶洞穴稳定性与风险评估、岩溶塌陷的试验测试、岩溶塌陷监测预报以及岩溶病害的防治方法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现状。最后,在分析国内外差距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岩溶路基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应包括岩溶路基病害的分类和处置方法体系研究、路基病害发育过程的大型模型试验研究、隐伏岩溶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有效性研究、高新技术在高风险区岩溶路基变形破坏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曹崇本  周世恩 《贵州地质》2014,31(3):223-228
岩溶地下水的富集是极不均匀性的,寻找和查明岩溶蓄水构造的空间位置及其结构,是在岩溶山区寻找地下水源地的前提.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岩溶地下水富集条件的分析、归纳,将岩溶蓄水构造分为两个大类共七个类型,并利用地质体电阻率的统计结果建立了各类型岩溶蓄水构造的电阻率物理模型.实际工作表明,利用岩溶蓄水构造的电阻率物理模型,对提高岩溶山区找水打井的成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Karst researchers of the Karst Research Institute ZRC SAZU are regularly consulted during the planning of Slovenia’s motorways and invited to observe and monitor construction in the karst areas. More than 350 cave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60 km of new motorways over the past decade. Access to the most important caves is preserved by concrete tubes closed with metal covers at the roadside. The largest cave system in a tunnel, named LC-S647, is almost entirely preserved. The protection of this cave will serve as a good exampl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natural heritage i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work for the motorway uncovered a high degree of karstification. In particular, the discovery of this cave in the Kastelec tunnel LC-S647 showed the existence of a major cave system in the geological and speleological past. A number of unconnected passages have also been found. Caves discovered during highway construction have brought new knowledge about the cavernosity and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this part of the karst.  相似文献   

20.
目前,岩溶地区地基处理设计没有统一的规范或标准可以借鉴。本文根据机场自身特点,通过评判隐伏岩溶的埋藏深度、顶板安全厚度及顶板洞径比等三种主要因素,介绍了一种目前机场常用的岩溶地基处理评价方法,并结合贵州某机场岩溶地基处理设计情况,对场区隐伏岩溶进行评判并提出处理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