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面变化研究是具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地学研究领域。全球性气候变化、海面升降和环境变迁的预测等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成为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IGBP) 的重要研究课题。利用GIS软件Arc/Info 建立中国第四纪海面变化信息系统,对中国第四纪海面变化进行动态模拟、趋势预测和应用分析,并利用计算机屏幕、图形终端、笔式绘图仪、静电绘图仪和打印机对中国第四纪海岸古环境进行再造和演示。  相似文献   

2.
吴国平  黄艳 《地理科学》1999,19(5):400-404
海面变化研究是具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地学研究领域,全球性气候变化,海面升降和环境变迁的预测等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重要研究课题,利用GIS软件Arc/Info建立中国第四纪海面变化信息系统,对中国第四纪海面变化进行动态模拟,趋势预测和应用分析,并利用计算机屏幕,图形终端,笔式绘图,静电绘图仪和打印机对中国第四纪海岸古环境进行再造和演示。  相似文献   

3.
<正>地球系统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也是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中,海面和地面系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最为密切相关。海面变化是地球的温度计和脉搏计,海面变化研究是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命题,不仅涉及地球科学诸多的基础理论问题,还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现实需求密切相关。谢志仁、袁林旺、闾国年等学者所著的《海面-地面系统变化:重建·监测·预估》由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全书由4  相似文献   

4.
江苏沿海海面的多尺度波动过程和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江苏沿海处于长江三角洲持续徐缓沉降区的3个验潮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EMD方法和SSA方法进行海面波动的过程和趋势分析。通过迭加EMD提取的长期趋势和长周期组分获得修正的长期趋势,利用SSA对剩余组分进行分解,获得各站位小尺度的海面波动周期序列,各站位间均能较好的对比。在此基础上,针对修正的长期趋势分量,建立未来海面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型,对各站位未来百年相对海面变化的上升值进行预测和对比。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海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晚更新世以来,气候与海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这一段历史,世界各地研究得比较详细,提出的资料最丰富,出现了各种气候曲线和海面变化曲线,许多作者正在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阐明世界范围的气候与海面变化的规律,把近年来所积累的中  相似文献   

6.
王文 《地理研究》1995,14(1):105-105
本文对历史时期海面变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对海塘兴工资料,潮定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方志史料、考古资料的考证,结合对沉积地层的测试分析,探明了2000年来海面的多次波动。  相似文献   

7.
天津宁河县俵口牡蛎礁剖面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薛春汀 《地理科学》2003,23(1):49-51
亻表口牡蛎礁剖面原位胶结的牡蛎礁层之间有 6层粉沙夹层 ,这一层序被认为是 6 5 0 0~ 30 0 0aB .P .多次海面波动的反映 ,该剖面的研究被认为是近年来全新世海面研究的重大成果。然而 ,组成蛎礁的属种长牡蛎和近江牡蛎产于低潮线附近至十余米水深 ,生活的盐度很广 ,可以在盐度 10‰~ 30‰的海区栖息。它们在指示沉积物形成的深度上虽有一定意义 ,但并不是海水深度良好的指示标志。其兴衰不是由于海面变化造成的。泥砂沉积速率的变化是导致牡蛎礁与砂层交替出现的原因。亻表口牡蛎礁剖面既不能反映 6 5 0 0~ 5 0 0 0aB .P .存在高海面 ,也不能说明 5 0 0 0~ 30 0 0aB .P .海面波动频繁。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第1-8航次海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感热潜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赤道海域,潜热通量远远大于感热通量.潜热和感热通量是从海面向大气输送的,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幅甚小.  相似文献   

9.
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沪苏地区良渚考古资料和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良渚文化的兴、盛、衰与5.5-4 ka B.P.期间海平面升降密切关联。5.5-4.9 ka B.P.,浙沪苏地区海平面处于高海面之后的急剧下降期,降幅约3.9 m,陆地生存空间扩大,加之气候温暖,良渚文化开始兴起,良渚人择高地而居,盛行干栏式建筑,遗址分布相对分散,从事稻作农业生产。4.9-4.3 ka B.P.,浙沪苏地区进入低海面时期,良渚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遗址数量增多,分布相对集中,并向外围地区扩展。此时气候干凉,水井大量出现、盛行地面建筑、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等级分化,揭示出低海面促进了良渚文化的繁荣。4.3-4 ka B.P.,海平面回升,渐渐进入又一高海面时期,良渚先民生存空间缩小,文化分布范围相对压缩,且以台墩和坡地建筑为主,遗址数量较中期减少,海面回升的同时,洪涝灾害,异常降温等灾变加速了良渚文化的衰落。总体来讲,5.3-4.0 ka B.P.期间“海面下降-低海面-海面回升”的过程推动了良渚文化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面-地面系统模型构建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从海面-地面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介绍了由滑动底界计算、分段沉积速率计算、古地面高程计算和模拟结果验证等四个基本模块构成的海面—地面系统模型的基本构架,阐明了该模型的数据分类系统、基本功能目标及其实现的技术系统。初步建成的该系统模型,可以通过对海面变化、沉积作用、地壳运动等多种控制参数的调控,自动生成相应控制条件下任意指定时刻或时间段的二维、三维古地形图等多种形式的图件,因而可以用以对三角洲平原古地貌和海陆关系演变历史进行动态演示,并且为专业人员开展三角洲古环境反演研究和虚拟实验提供一种新的平台。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资料,运用该模型对最近一万年以来的海面—地面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模拟试验,从模型输出的分层设色古地形图和三维彩色地貌晕渲图来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