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量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空间一体化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理想选择和发展目标,如何对大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以利于相互比较,值得认真探讨。在理论分析旅游空间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选取,包括1个目标层、2个一级评价指标、8个二级评价指标、32个评价因子,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并经一致性检验,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运用该评价体系对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认为相关结论基本符合实际;最后对该评价体系的运用价值和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经济因子和人文因子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选取 2 5个旅游经济与人文指标 ,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 ,采用系统聚类法对中国旅游经济区域进行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沿海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能够反映沿海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各类统计指标,运用主成分TOPSIS法对沿海11个省份2000,2005,2010年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采用马尔科夫链和ESDA法探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时间和空间格局演变。沿海11个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从热点区分布及格局演变来看,旅游产业发展重心有由南向北迁移的趋势,以长三角为中心、以珠三角和环渤海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渐趋明朗。  相似文献   

4.
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旅游资源系统田野调查成果为基础,运用李悦铮等建立的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南海岛屿实际情况,对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在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4个评价层次选取58项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量化;用准主成分分析法为各指标赋予权重;并通过制定评分等级标准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总目标层指标得分为3.088分,表明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整体评价为中等。同时显示,西沙群岛海岛旅游资源之资源条件好、区域条件中等、区位特征条件差;其自然资源条件良好,热带海岛特征突出;其环境条件制约明显;西沙群岛旅游资源优势和劣势并存,且都很突出。  相似文献   

5.
以三元空间为研究视角,对旅游物理空间、旅游信息空间和旅游人本空间进行内涵解释并构建指标体系,以长三角四省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等,测算2013—2018年旅游三元空间的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及各子指标对系统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四省市的三个旅游空间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均呈上升态势,旅游物理空间综合发展水平最高,旅游人本空间次之,旅游信息空间的发展程度最低。从综合评价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来看,上海市和安徽省均属于旅游信息空间发展优先型,江苏省和浙江省均属于旅游人本空间发展优先型(;2)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来看,旅游空间呈现出不断协调发展的趋势,但整体耦合协调程度还处于中低水平,四省市的两两空间耦合度好于三元空间耦合结果(;3)从指标关联分析来看,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二级指标均对三元空间耦合协调度有较大影响,灰色关联度全部处于“强关联”或“较强关联”状态,但不同空间的二级指标影响力不同,对不同省份的影响程度也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6.
江金波  唐金稳 《地理研究》2018,37(9):1751-1761
以珠江三角洲九城市为研究对象,借用区域创新二象对偶评价模型,构建区域旅游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区域旅游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发展水平。通过对区域旅游创新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水平进行评价,发现珠三角九市旅游创新发展呈现U型的不协调发展态势。其中广州、中山的旅游创新能力较强,但是协调度不高;深圳的旅游创新能力较强,协调度较高;其他6城市的旅游创新综合水平较低,协调度较高。据此,应采取加大旅游业创新投入、强化旅游产业创新支撑、加速旅游创新扩散,加强广州、深圳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等相关措施,大力推动珠江三角洲九市旅游创新的协调发展,以提升区域旅游创新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该文从经济因子和人文因子 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选取25个旅游经济与人文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聚类法对中国旅游经济区域进行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8.
区域旅游竞争力数字化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徐淑梅  陈才 《地理科学》2008,28(5):642-648
建立了一套适于中国国情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数字化评价系统。系统以国家和地区权威机构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为基本依据及其核心指标,融合旅游学和区域竞争力学说基本内涵,考虑区域旅游竞争潜在能力,以区域旅游竞争业绩、区域旅游环境竞争力和区域旅游竞争潜力作为评价系统三大要素,既包含全面衡量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诸多综合因素,又注重选择对区域旅游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作为主体,数字化特征和实时动态跟踪能力显著。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前我国各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区域间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以陕西省11个市(区)为例来分析和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11市(区)为评价单元,科学、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并采用特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陕西省11个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测算法计算各评价单元2003、2005和2007年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对各市(区)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和分析研究后,分析经济发展差异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MATEL-ANP模型的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阐释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和生态化视角构建四维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运用系统集成的DEMATEL-ANP评价模型,以2000-2018年中国大陆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识别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中不同指标之间的复杂网络关系,在此基础上评价和分析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及其动态演化规律,进一步运用泰尔指数判别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合理化与高级化在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具有基础作用,高效化是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指标,生态化是新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和新方向;2)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呈现初始起步、稳步增长、波动提升、迅猛发展的阶段演化特征,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和生态化4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由濒临失调向良好协调演变;3)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且区域差异主要源于东部地区区域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张淑文  陈勤昌  王凯 《热带地理》2020,40(1):154-163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综合考察2001—2017年中国30个省区(不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继而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并着重解析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集聚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区域间差距日渐缩小;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局域空间分布以“H-H”和“L-L”类型为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创新能力是推动本省区及邻近省区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集聚显著促进本省区旅游经济增长,对邻近省区则是负向影响,而交通设施条件对本省区旅游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抑制效应,对邻近省区影响不明显,地区开放程度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参考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状况、社会经济支持能力、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4个系统层出发,构建了由40个指标构成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SPSS15.0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我国31个省(市、区)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各系统层及其总体层得分,依据得分情况划分为5个层次,分析了各系统层和总体层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依据相关分析,解释了各系统层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状况。  相似文献   

13.
朱麟奇  李秋雨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20,40(8):1328-1335
以中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31个省域为实证分析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从时空角度对旅游业同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探知旅游业同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协调关系和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旅游业、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综合评价值持续上升,前者增长较慢,后者相对较快,旅游业发展滞后于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二者耦合协调系数稳步增加,但整体水平不高;旅游业同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梯级递减,南方优于北方的空间分异规律;旅游业系统对于地区经济与民生协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入境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次、旅游专业化程度和旅游院校学生数是影响地区发展与民生改善和二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效率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陶卓民  薛献伟  管晶晶 《地理学报》2010,65(8):1004-101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测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自1999-2006 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效率特征。研究表明:① 1999-2006 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效率偏低,未能充分挖掘出现有资源的潜力,旅游投入总量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② 1999-2006 年旅游业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658,现有技术使用的有效程度较低,技术进步的潜力较大。③ 各省区旅游业的发展存在后发优势,技术效率低的省份技术进步效率增长较快。④ 中国各省份TFP增长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依次降低的格局,区域之间旅游业发展效率存在明显差距并呈现扩大趋势。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投入要素比例,整合旅游产业链,完善旅游业的创新体系,加快技术进步,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倾斜政策等建议,以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中国旅游业持续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制造业的优化布局对于夯实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强化大健康产业体系等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采用我国中医药制造业的空间统计数据,结合31个省市相关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并建立产业布局评价模型,研究了我国中医药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和各省市布局综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①地理分布表现为以黑河-腾冲为分界线的东南部数量偏多而西北部数量明显较少;②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优化该产业布局需要提高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并促进三个子系统均衡发展;③东部沿海及沿海往内地延伸地区的中医药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且布局较合理,而西部地区制造业的综合布局指数与协调指数均比较低,其产业发展的水平较低且不均衡。  相似文献   

16.
李秋雨  朱麟奇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17,37(10):1552-1559
在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作用关系分析基础上,探究了旅游溢出理论,将其产生机制归纳为知识溢出、市场溢出和竞争效应3个方面。实证分析中,构建了包括入境旅游、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分析框架,运用中国大陆31个省域2000~2014年面板数据对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全局分析得出中国入境旅游在邻近省市以集聚与合作为主,邻近省域入境旅游发展对本地经济增长具有辐射带动作用,且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入境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更大。局部分析发现,随着入境旅游的发展,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断强化,中部部分地区提升幅度最大;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空间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贡献最大,西北地区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产业脆弱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反向。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5级分类,从外部旅游环境脆弱和内部旅游结构脆弱两个方面,对我国旅游产业脆弱性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显示:①中国旅游产业处于中等脆弱水平,但分布极不均衡。②当前,旅游结构性脆弱是影响我国旅游产业脆弱性的根源性原因。③中国旅游产业高度脆弱省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其旅游环境脆弱性是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来源,影响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是生态经济因子和旅游风险因子;旅游产业中度脆弱省区,呈分布散、分布广、差异大特征,影响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是服务效率因子、旅游市场化率因子和旅游投资协调平衡因子;旅游产业轻微度脆弱省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其旅游结构性脆弱性是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来源,影响旅游产业脆弱性的主要是旅游投资协调平衡因子。  相似文献   

18.
余慧  贺清云 《热带地理》2007,27(6):543-547
以我国东、中、西部有典型代表的10省市与湖南省为研究对象,设定有代表性的区位因素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对各省市外商直接投资区位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相关因素的横向分析和对比来探讨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条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区域的全球化水平和外贸依存度、信息化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状况、地理区位和区位惯性基本上决定了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位选择;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成本、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有一定的影响。湖南省在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科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上有一定的优势,劣势则表现在外贸依存度、融资能力、工业化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省际旅游发展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爱平  钟林生  徐勇  周彬 《地理科学》2015,35(3):283-292
从旅游发展质量内涵出发,建立包括5 个子系统共31 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旅游"质"-"量"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基于旅游发展质量的测度,判定旅游发展"质"与"量"的协调发展度,并结合旅游发展速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 旅游发展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空间差异明显,东部 > 中部 > 西部,31 个省区划分为高质量、中高质量、中低质量、低质量4 种类型,旅游产品等子系统发展质量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② 旅游发展质量与旅游经济规模等指标的关联性特征表明,传统的旅游经济统计指标并不能反映旅游发展质量的高低;③按协调发展度各省旅游发展质量可划分为良好协调发展型、中度协调发展型、勉强协调发展型、中度失调发展型4 种类型,多数省区为中度协调发展型与勉强协调发展型;④ 基于局部加权回归(LOESS)的曲线拟合发现,随着协调发展度的提升,旅游发展速度总体上呈现出较显著的回落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