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有关塔克拉玛干沙漠演化的年代学数据尚少,本文在地貌认知较少的克里雅河下游沙漠深处的圆沙和喀拉墩一带16处剖面获取了18件河流沉积光释光(OSL)年龄。新测得的年龄数据分布于3.4—44.1 ka。全新世样品多分布于圆沙与喀拉墩干三角洲及其之间的地区,年龄集中在11 ka、8—9 ka、5—6.5 ka、4.6 ka与3.4—3.7 ka。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样品位置在克里雅河与和田河之间,分布在约38—47 ka前后。末次冰期冰盛期(LGM)末样品分布在通往圆沙古河道的西侧,年龄在14.5 ka前后。根据沉积物样品及年代学数据认为:克里雅河下游曾在MIS3阶段末、LGM末与全新世多次发生洪泛;数次的洪泛事件对克里雅河下游地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克里雅河下游干三角洲及现代河流西侧的流动沙丘主要形成于全新世,与前人“发育于汉唐以来”的观点不完全一致。克里雅河下游河流沉积发生时间与塔里木盆地周缘山脉冰进冰消有一定对应,暗示气候变化可能间接影响着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李小妹  严平  吴伟  钱瑶 《地理科学》2016,36(8):1269-1276
通过对克里雅河流域的实地考察、地形测量、取样,分析其流经沙漠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的粒度、化学元素的空间分布,得出以下结论:河流—沙漠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以>2 φ的粒径为主,粒度特征明显表现出风成特点;化学组成上以Si、Al为主,和上陆壳平均化学组成相比,除Ca、Co、As外都有一定的亏损;不同河段自上游至下游,在不同动力条件下,地表物质粒度特征表现出河漫滩砂与阶地风成砂呈相反的递变趋势;不同河段A-CN-K图解及CIA揭示了克里雅河不同河段地表物质化学风化程度均很低,处于较弱的去Na、Ca阶段,其他元素未发生明显的化学风化或迁移,不同河段化学风化程度差异与物源及地貌格局息息相关;同一河段不同地貌单元,随距河道远近不同,粒度特征与化学风化程度呈现出一定的递变规律;克里雅河平均粒径与一些元素的相关性,说明粒径大小与表征化学风化程度数值的大小有一定关系。总之,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克里雅河地表沉积物理化学特征的分异实质上反映风动力和水动力的差异性分选。  相似文献   

3.
水在克里雅河流域生态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荷生 《中国沙漠》1988,8(2):38-53
水是克里雅河流域生态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 依水系分布形成的于田绿洲和天然绿洲共同构成了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系统。克里雅河为混合引给型河流, 冰川融雪补给占71%, 故径流年内变化大, 年际变化比较稳定, Cv=0.17。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大部是地表水转化而来。水资源开发利用中, 既要分析上游绿洲开发对下游的影响, 又要考虑维护下游天然绿洲对上游人工绿洲开发的制约, 统筹兼顾。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200多公里, 沿河阶地, 河漫滩及散流区宽5-10km的天然绿洲, 是保护于田绿洲稳定的前沿屏障, 有重要的社会生态意义。目前因水系变迁和洪水退缩, 植被衰败, 沙漠化过程发展。从环境、资源生态管理和保护出发, 宜建立克里雅河下游天然绿洲保护区, 确保下游干三角洲天然绿洲的稳定。天然植被的维护更殖再生, 应纳入整个流域水资源生态系统的总体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4.
克里雅河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克里雅河源自昆仑山中段北坡的冰川,是塔里木盆地的一条较大内陆河流。笔者1988年参加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考察。驻就克里雅河地貌基本特征和演化进行探讨。初步认为:(1)克里雅河发育,明显受控于构造断裂。大约在中更新世昆仑山强烈上升以后,冰雪作用得到最大发展,充足的水源有力地深切岩层,贯通汇入塔里木河。(2)历史时期以来,气候变化总趋势是旱化加强,人类活动主要沿河进行。随着第四纪后期高原山地的加速升,并向极端高寒荒漠方向发展,源头冰雪水愈益减少。中游人类活动日益膨胀,下游河道剧烈变迁,导致现今克里雅河的断流和退缩。(3)克里雅河正处塔里木菱形地块中轴部位,成为西北风和东北风吹扬的交汇复合地带。造就了风沙地貌沿河两侧以不同的方向排列、复合与组合。成为我国沙漠地貌中罕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于田绿洲为例,以Landsat TM/ETM+为基础数据源,利用空间分析方法、3S技术方法等定量分析于田绿洲平均温度的分布特征,得出地表温度受下垫面类型的影响比较明显,地表土地类型的分布基本决定地温的总体分布;通过对温度相异图的研究,发现温度的分布同时也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对克里雅河下游河段进行温度变化的趋势分析,得出在南北方向上,没有温度变化趋势,而在东西方向上,温度变化比较明显。同时也说明克里雅河对其河道两边的影响范围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6.
流域尺度生态需水的估算模型与应用--以克里雅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我国西部典型干旱区新疆南部的克里雅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分析各生态系统需水的结构特征,估算了生态需水的规模,讨论了生态需水的供需平衡问题。研究发现,全流域生态需水总量约为6.93×109m3/a,平均每公顷植被的最小生态需水为413.9m3/a。在各植被类型中,沼泽地耗水、草地耗水、林地耗水分别约占植被总生态需水量的47.6%、43.4%与9.0%,由此可见,沼泽地和草地耗水是该流域植被生态需水的主体。研究结论对于制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保障当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沿岸的古绿洲与人类活动遗迹丰富,伴随着河流的变迁,遗址印记了古代文明的消失,河道成为孕育绿洲的证据.在浩瀚的沙漠中,古代文明与古绿洲属于依附关系.以圆沙古城为代表的圆沙古三角洲绿洲是孕育沙漠文明的典型.采自圆沙古城北侧深度约11 m的沉积剖面(KYN22),光释光测年和沉积学分析结果所示,剖面...  相似文献   

8.
P343.62007010170塔里木盆地南缘喀拉米兰河-克里雅河流内流区近30a来的冰川变化研究=Glaciers fluctuations in the Karamilan-Keriya river watershed in the past 30 years/许君利,刘时银…∥冰川冻土.—2006,28(3).—312~318对1999年的喀拉米兰河-克里雅河流区的Landsat ET  相似文献   

9.
克里雅河流域黄土的性状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克里雅河流域黄土的物质组成与分布,探讨了黄土的来源与沉积环境,认为克里雅河流域的黄土物质:(1)是全新世堆积物;(2)粉砂与细砂占优势,级配特征反映堆积时强烈的混合作用;(3)地球化学成份及矿物组合反映出比洛川更干燥的沉积环境。pH值、有机质与CaCO_3含量均支持这一点;(4)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粉尘是其物源区,风尤其是尘暴气流是主要搬运营力;(5)分布高度介于2600-4100m,自低而高,黄土物质的厚度变薄,颗粒变细,分选变差,峰区变窄;(6)黄土化过程微弱,CaCO_3及易溶盐基离子均无明显移动。  相似文献   

10.
塔克拉玛干沙漠克里雅河流域石英砂粒表面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克里雅河流域石英砂粒表面微结构的电镜观察分析结果, 推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物质来源为沙漠研究提供微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近10 年来长江入海泥沙量和河口冲淤的对比分析, 探讨水下三角洲冲淤对长江入海泥沙锐减以及三峡工程运行的响应。结果表明: (1) 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入海泥沙减少1×108 t/a 量级; (2) 1995-2000 年、2000-2004 年和2004-2005 年研究区淤积(冲刷) 面积分别占75.5% (24.5%)、30.5% (69.5%) 和14% (86%), 垂向冲淤速率(负为冲刷) 分别为6.4 cm/a、-3.8 cm/a 和-21 cm/a。(3) 由于地形和水动力的变化以及工程的影响, 研究区内冲淤对河流来沙减少的响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结论包括: 三峡水库蓄水加剧了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 入海泥沙的锐减是水下三角洲从淤积为主向侵蚀为主转变的主要原因。随着水库拦沙能力的增强等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江入海泥沙将进一步下降, 河口口门区的冲刷可能加剧, 值得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2.
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申报世界遗产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世界遗产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标准,应该可以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果申报成功,将能提高我国人民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认识和自豪感,有利于世界人民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全面了解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而更能加强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保护。至今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存在一些需要解除的思想束缚。我国一向重视治黄的问题,黄河大堤受到精心的保护,对黄河问题的研究也成绩卓著,这些对申报都十分有利。当前,非常需要有关方面进行认真的讨论,以取得共识,决定是否需要立即开展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13.
采用 P-III 适线拟合法分析赤湾验潮站建站以来的潮位资料,得出该站 1965―2014 年最高潮位的重现期值:其中 100 a 一遇最高潮位为 2.31 m,50 a 一遇最高潮位为 2.18 m。通过插值法分析 1965―2011 年赤湾站与北角/鰂鱼涌站的年最高潮位,得出两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据此后报出赤湾站近百年来 2 次最高潮位为 1962 年2.7 m 和 1937 年 2.34 m。。根据 IPCC AR5 中的 RCP2.6 方案,预估了 21 世纪末(2081―2100 年)赤湾最高潮位的重现期:100 a 最高潮位在全球海平面上升 0.24 m 的情况下为 2.55 m,在全球海平面上升 0.40 m 的情况下为 2.71m。并讨论了围海造地导致伶仃洋潮位上升率降低以及 0814 号台风“黑格比”对赤湾站增水的影响:赤湾北面西乡沿海地势特别低,当潮位≥1.40 m(珠基起算)时,就会发生海水倒灌现象。也就是说,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将加大该区海水倒灌频率。通过分析台风过境时该站的潮位观测资料,得出 0814 号台风“黑格比”经过珠江口时赤湾站的最高潮位为增水 1.46 m。最后,重新修订了赤湾站最高潮位的重现期值,这不但能够提高该区域防台水位设计的准确性,还能为该海域的风暴潮预警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天山北麓经济发展与绿洲扩张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借助地学信息图谱技术,以不同时相、不同尺度的图像数据源为基础,编制出1949年以来天山北麓绿洲分布图4幅,绿洲演化规律为:1949-1967年为绿洲迅速扩张阶段,耕地面积急剧增加,1967-2000年绿洲扩张速度减缓,耕地面积总量基本保持平衡,城市化进程加快,分析了天山北绿洲经济带发展现状,论述了北麓经济带,城市群和主导产业分布格局,讨论了绿洲扩张过程中水资源利用变化以及生态环境问题,这些对研究50年来北麓绿洲经济带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未来北麓绿洲经济带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天山南坡巴仑台地区树轮年表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巴仑台地区2个标准树轮年表的有关参数的对比,证明夫斯坦沟年表比萨色克沟年表包含了更多的气候信息。将这2个标准树轮年表与附近的巴仑台气象站1961-2005年月平均降水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夫斯坦沟年表的年轮指数与巴仑台地区上年7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萨色克沟年表则与上年6月至上年8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且二者的正相关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研究还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夫斯坦沟年表树轮指数变化具有48.67 a、17.18 a和2.07 a-2.39 a的变化准周期,萨色克沟年表则具有14.6 a、13.27- 13.9 a、12.7 a和2.09-2.16 a的变化准周期。夫斯坦沟年表的高频信息含量高于萨色克沟年表,而其低频信息含量则低于萨色克沟年表。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河道岸线的整治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各段的整治措施,提出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关键是:(1)控制河势,治理河岸崩塌,增强河床与河岸的稳定性;(2)充分重视三峡工程建成后对河道变化产生的影响;(3)科学合理地控制好长江采砂。并分析了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岸线利用的原则。在长江中下游河道岸线利用过程中,还存在:河势不稳定,布局不合理,深水浅用浪费岸线资源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遵照河道演变规律开发岸线,保护河岸工程的安全,根据河岸水质污污染与河床特点合理布置引水口和排污口,提高引水质量。  相似文献   

17.
用树木年轮重建伊犁南天山北坡西部的降水量序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采自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11个采点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每个采点的3种年表。通过单相关普查发现,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与当年1~5月的降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该时段降水与树木年轮生长呈正相关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新源上限(XNAUt)、昭苏上限(ZUt、ZUt 2)和特克斯下限(TLt)4个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该区域在该时段的降水量。经交叉检验,所得重建方程是稳定可靠的,重建的降水序列是可信的。通过分析发现: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300年以来1~5月的降水大致经历了6个偏湿阶段和6个偏干阶段;有2.0~2.8年、24.8年、28.3年、33年、99年的变化准周期;在1909年发生由多向少的突变;1740年、1870年发生由少向多的突变,其中又以1870年前后的突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水库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输移条件,在河道冲刷的同时,引起水位过程出现适应性调整.本文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为对象,采用多项式拟合法,对比分析1991-2016年间分级流量一水位变化特征,采用基于河流动力学原理的分离变量法,识别河道冲淤、下游控制水位及河床综合糙率等变化对分级流量-水位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991-20...  相似文献   

19.
The stratigraphical cross-sect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cised-valley near the No.1, No.3 and No.4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s were established with respective bore date and documents. By 14C ag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of four drilling cores near the No.4 Bridge (to be built), we can find that the time range of paleo-valley is dated in the LGM at a depth of –60 m to –90 m near Nanjing.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deep incised-valley channel was narrow and the river flowed swiftly. The ancient Yangtze River deep channel presented partially and deeply incised features near the No.1 Bridge. According to previous publications, much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main paleo-channel of the Yangtze River, but few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on discharge estimation. In this paper, the incipient velocity and average velocity of the LGM was calculated with Vc = 4.60d1/3h1/ 6, 95 Vc 1.28lg 13.15. h . gd , d ? ? = ? ? ? ? 1 6 * 90 V 6.5u h d ≈ , etc., in terms of the river shape, sedimentary grain size and sequences near the No.3 and No.1 bridges. Moreover, the discharge in Nanjing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LGM has been estimated to be around 12,000–16,000 m3/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discharge, velocity of flow and cross-section.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游小流域坡沟侵蚀关系研究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0  
陈浩  王开章 《地理研究》1999,18(4):363-372
根据坡面水下沟时在沟坡(道)上“净产沙增量”的概念,探讨了沿程含沙水流侵蚀特性的变化和坡沟侵蚀关系及产沙机理,并采用成因分析法定量确定了典型小流域的泥沙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