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一项基础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方向,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该文从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特征出发,根据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所具有的3个层次功能,构建了包括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海淀区5个乡镇。  相似文献   

2.
博格达是"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划分原则,博格达旅游资源景观由二大主类,九大亚类,十八大基本类型组成,共有123个旅游景观点。特品级旅游景观资源包括垂直自然地带、褶曲景观、生物化石点、凸峰、峰从、石林、悬瀑、冰川观光地;优良级旅游景观资源包括断层景观、节理景观、地层剖面、奇特与象形山石、峡谷段落、雅丹、冰川侵蚀遗迹、观光游憩河段、观光游憩湖区、冷泉等。基于对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从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遗产价值三个方面讨论了博格达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观资源开发价值。依据保护对象的敏感度、濒危度和遗产展示与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制定保护分区,即禁建区、限建区和展示区。  相似文献   

3.
沙漠型景区景观价值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建立系统的沙漠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对多个景区的实地调研及数据、资料的研究分析,以美学价值、康乐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经济社会价值为准则层及其分别对应的17个评价指标为评价对象,运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体系,结合运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合理。以沙坡头及宁夏其他主要沙漠景区为例应用分析,两种模型分析计算结果相吻合,均与现状相符。本研究可为沙漠型景区景观资源评价、开发及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丹霞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陈传康  俞孔坚 《地理学报》1990,45(3):284-294
本文以丹霞地貌、区域文化开发、景观美学、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旅游业开发等专题研究及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理论研究为基础,与风景旅游规划相结合,研究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和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等问题。据此研究成果上报,该风景区已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5.
傅文山 《福建地理》2004,19(3):35-39,50
笔者对仙游县仙门风景区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后,认为该景区以地文景观、人文景观和古迹古建筑景观为主,前期旅游项目的开发应在注重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为配合旅游项目的开发,应妥当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使这一新的旅游资源能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本文对平远省级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对地质遗迹的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开发与规划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撑和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7.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景观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瑞杰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3,33(2):403-432
以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雅丹地貌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提出了雅丹地貌景观的斑-廊-基复合式景观结构体系,认为雅丹景观单元要素形式包括密群、疏群、独体和残丘4种。在分析敦煌雅丹地貌景观空间组合结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敦煌雅丹地貌的美学价值特征,得出雅丹地貌景观美感度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雅丹密群、雅丹疏群和雅丹独体对于雅丹地貌景观美学价值有较大贡献。雅丹地貌区的雅丹体易受破坏,具有稀缺性和独一无二的垄断性地位,应加强对雅丹地貌的保护,并充分挖掘其旅游价值潜力。  相似文献   

8.
景观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体现,对于人类健康和福祉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也是基于自然旅游开展国家公园建设的前置条件。景观美学评价是国内外学术研究中公认的难题,目前尽管诸如国家公园等一些景观规划和决策都是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的,国内研究仍缺乏关于区域尺度的景观美学价值评价。论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从景观的自然性、多样性和独特性3个维度,尝试从区域尺度评估西藏自然景观美学价值。结果显示:西藏自然景观美学价值处于低、较低、中等、较高和高等级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2.2%、20.2%、32.4%、21.4%和13.8%。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集中分布于藏东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和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珠峰区域以及藏北羌塘高原区域;低值区除集中分布于那曲—阿里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和干旱荒漠以外,还广泛分散分布于中部的东部地区。多样性、自然性和独特性对西藏自然景观美学价值的影响程度逐次降低。西藏4个国家公园备选地中,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景观美学价值最高,冈仁波齐和羌塘相对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大尺度空间景观价值评估以及青藏高原国家公园建设、景观规...  相似文献   

9.
哀牢山区梯田景观多功能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观多功能的概念、研究内容和评价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以哀牢山区梯田景观为例,从景观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等4个方面提出其多功能价值综合评价的体系和标准,并分析和评价了梯田景观的多功能价值。结果表明:(1)梯田景观美学价值的6个指标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美学价值高;(2)梯田景观生产价值的7个指标说明其生产功能低下;(3)梯田景观生态功能的7个指标说明其生态功能良好;(4)梯田景观文化价值的6个指标说明其文化社会功能很高;(5)梯田景观四种价值的顺序是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生产价值,而从景观价值的总体水平看,其价值仅为良好状态,可见高层的综合评价结果是其下一级水平的平均状态。  相似文献   

10.
运用AHP法综合评价梅州主要景区 (点 )的景观质量 ,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结合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需要 ,首次提出了“资源度”与“开发度”的概念并利用它们制作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 ,从而对传统的AHP法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运用上作了延伸。同时充分利用评价结果 ,阐述梅州旅游战略规划中确立文化旅游主题的必然性及其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名录,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但目前尚缺乏沙漠美学价值的系统论述。本文基于野外考察、影像和文献资料,将美学原理与风沙地貌学理论结合,探讨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地貌的美学价值,侧重其独特的线条美。将高大沙山地貌的线条分为直线、曲线和交织线条,分别解析其美学的表现形式和所包含的科学内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地貌的潜在美学价值值得挖掘,对沙漠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乃至沙漠科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云南古镇美学价值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文献资料、实地走访调研等方法,对云南古镇的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美进行分析研究.并以云南腾冲和顺古镇为代表,从水文地貌、生物气候、历史文化、民居建筑、民俗风情等方面对和顺古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美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云南古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价值与旅游的关系,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龙虎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价值-游客审美感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及其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的分析,按景区空间组合及代表性景观构建了旅游景观谱系。对这些景观进行评价和游客感知度调查,形成游客感知率与景观评价值矩阵,并用坐标法将矩阵划分为4个象限,分析其间的耦合性、差异性和产生机理。结果显示,总体上符合景观赋分值高、游客感知度高,景观赋分值低、游客感知度低的规律,但对一些典型地质遗迹,专家的评价与游客的感知度相差较大。游客仍以直观的山水审美为主,对其蕴含的科学性认知不够。地质遗迹科考产品和科普产品开发不足,尚未形成大众产品。比较不同游客群体的审美感知差异,为旅游产品的市场细分提供依据,并提出丹霞地貌景区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荔波锥状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全球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品冬  熊康宁  肖时珍 《地理研究》2013,32(8):1517-1527
研究世界自然遗产地价值,对遗产地本身以及其他类似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系统论思想,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三处遗产地中的荔波锥状喀斯特置于全球视角,选取相似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结合世界遗产第八条有关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等方面的评价标准,进行全球对比分析,揭示其全球显著价值。研究表明:荔波锥状喀斯特具有更为独特的演化环境与更为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更有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单体形态与较为齐全的地貌组合类型,更有罕见的锥状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命记录。荔波锥状喀斯特是反映地球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典型范例,极具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tudy of the Icelandic landscape concept, and its meaning and embedded connotations. The present-day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provide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to some of the oldest preserved examples of the term. The analysis thus centres upon the sagas of Icelanders that were written in the Middle Ages. The paper reveals that in the 14th century the concept referred to morphological qualities of land, and was often associated with a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thereof. The meaning of landscape as natural scenery has been explained as the outcome of artistic articulations of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wake of the Renaissance and Romanticism. Such accounts, however, do not explai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Icelandic landscape concept in the Middle Ages,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us indicate that there may be more to the landscape concept within the cultural domain defined by the Germanic languages than hitherto revealed,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ubsequently, this article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the culturally embedded meaning of landscape as a concept in the Icelandic context,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in plann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6.
云南石林喀斯特小生境木本植物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是喀斯特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以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为例对此进行研究。从喀斯特溶痕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角度看,石林的小生境可分出节理溶沟、裂隙溶沟、楔状槽沟、深溶蚀坑、溶蚀石堆、浅溶蚀盘、溶蚀穿洞、溶蚀井或圆形溶槽和溶蚀廊道等9种。这些小生境的长度在31~340 cm,宽度在10~261 cm。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和灌丛草地等四个群落中调查了各个小生境的木本植物,共记录40科92种,个体数11420株,其中以溶蚀廊道的木本植物总数最多,溶蚀穿洞最少。物种和数量保持最稳定的小生境是溶蚀石堆和裂隙溶沟。各小生境群落间的物种相似性指数很低。裂隙溶沟、深溶蚀坑、楔状槽沟、溶蚀石堆等小生境在人为强烈干扰后,仍保留有部分乡土植物繁殖体,其他小生境缺乏,这些繁殖体对生态严重退化区的喀斯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生境的尺度影响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保护喀斯特地质遗迹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7.
则岔石林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碌曲县,该处地貌完整地保存了高寒喀斯特的特征,具有典型性与稀有性。为了揭示其自然科学价值,促进自然资源开发与景观保护,基于前人工作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以碌曲县区域地学为背景,介绍了则岔石林地质公园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即以高原石林为主,一线天为亮点,小型溶洞为辅。继而从地质构造、岩性、水文气候、生物因素四方面分析了园内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对完善我国高海拔地区岩溶系列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同时,高寒喀斯特的生态化对南方喀斯特沙漠化的治理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贞  何昉  邬俏钧  闫荣 《热带地理》2001,21(4):329-332
对土地(场地)的景观与生态敏感性分析有助于土地开发利用、项目设计和资源管理的科学性。文中以景观与生态的质量反映物质水平,以风景与观者的关系,从视觉、美学、人文与自然资源的协调性反映敏感水平,制定了一套景观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指标,为中、小尺度地域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