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描述了一种基于分子电子传感器(MET)技术的微型机械地震计的研制过程。不同于固体惯性质量,分子电子传感器地震计是探测液体电解质相对于固定电极的移动。使用微机电系统技术将探测单元的内部尺寸减小到1μm并且提高了设备的再现性。对600mV的工作偏置电压,在0.32Hz的400μg(g≡9.81m/s2)加速度条件下可测得灵敏度为809V/(m/s2)。在1Hz获得的噪声水平为-115dB(相对于(m/s2)/Hz~(1/2))。这项工作研发了一个可供选择小尺寸、高灵敏度、低本底噪声、高振动范围和独立安装角度的地震计设备。这有希望成为下一代行星探测用的地震仪。  相似文献   

2.
峰值速度和加速度对环境剪应力的依赖性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导出的地震定标律和地震破裂过程的断裂力学模式出发,得到了震源平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谱的表达式,进而又推导出震源的峰值位移d_m,速度v_m和加速度a_m的表达式:d_m=k_dM_0~2/~3τ_0~(2/3),v=k_vM_0~(1/3)τ_0~(4/3),a_m=k_aτ_0~2式中M_0是地震矩,τ_0是环境剪应力值,k_d,k_v,k_a为适当的常数.我们选用了66个地震的观测资料,这些地震的矩震级范围包括了从1级左右的极微震,3-5级的小震,直到6-7级的大震;地震矩从10~9-10~(20)Nm,跨越了10个数量级,并用这些地震检验了上述公式. 令所有地震的平均应力为5MPa,定出常数k_d,k_v,k_a,进而由速度和加速度观测资料求得66个地震的环境剪应力τ_0值,这些数值相当稳定.多数极微震的τ_0值在2-4MPa之间;小震的τ_0值多数在4-8MPa左右;大震的τ_0值为10MPa左右。τ_0值对震源深度和断层类型有明显的依赖性.一般深度很浅的小震和极微震,τ_0值很低;正断层地震的τ_0值相对较低;逆断层地震的τ_0值较高;走滑断层地震的τ_0值则居中.  相似文献   

3.
以ADS1281为例,介绍新一代地震数据采集器后级滤波器设计。该后级滤波器包括变抽样率的梳状滤波器、有限脉冲响应(FIR1)4抽1滤波器和有限脉冲响应(FIR2)2抽1滤波器。其中,FIR1 4抽1滤波器和FIR2 2抽1又分为最小相位、线性相位和瞬态3种滤波器,文中使用设计的最小相位滤波抽取器对仿真的正弦波进行滤波验证,结果表明,通带波动和阻带衰减满足中国数字测震台网技术规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97—2008年5月的汶川M_w7.9地震前川滇地区GPS水平速度场数据,采用负位错理论反演了汶川M_w7.9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闭锁程度.在顾及断层闭锁影响下,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区域震前十年间地壳应变率场.结果表明在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高度闭锁,在地表以下0~25 km范围内其平均闭锁程度为0.972±0.222,滑动亏损速率约为3 mm·a~(-1).震前龙门山断裂滑脱层的高度闭锁为汶川地震深部同震破裂提供了能量基础;在顾及断层闭锁影响下,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应变积累缓慢,断层附近区域最大主应变率约为3.4~9.6 nanostrain·a~(-1),最小主应变率约为-2.5~-7.1 nanostrain·a~(-1);断层西北侧有明显的应变积累.  相似文献   

5.
《地震地质》2021,43(4)
带的北延部分,因此加强其活动性研究对深入认识滇西北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和川滇块体边界构造变形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依据1︰5万活动断裂填图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马头水、石岩、玉狮场等探槽揭示出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和沿线古地震事件,结果表明,玉狮场—平坡段为全新世活动段并存在多次古地震事件。马头水探槽揭示出的3条断层断错晚更新世—全新世洪积扇堆积,断错的最新地层的年代为(638±40) a BP和(1 335±23) a BP。石岩探槽西段揭露的3条断层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4 383±60) a BP、(4 337±52) a BP和(4 274±70) a BP;探槽东段同样揭示发育了3条断层,主断层下盘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年代为(9 049±30) a BP,上盘断错的2套断塞塘堆积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 473±41) a BP和(133±79) a BP。玉狮场探槽揭示出发育了5条活动断层,其中F_1与F_2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和黑色泥炭质土,前者的~(14)C测年结果为(1 490±30) a BP,后者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 390±30) a BP和(1 190±30) a BP; F_3与F_4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黑色泥炭质土及上部褐黄色含砂黏土,褐黄色含砂黏土的OSL年龄为(0.6±0.2) ka; F_5断层断错的黏土层的~(14)C年龄为(1 490±30) a。盖场探槽揭示出地震楔、软沉积构造变形和砂脉等古地震现象,垂直错距35cm,估计此次地震事件的时间约为28 000a BP,震级达7级。玉狮场探槽揭示了2次地震事件,第1次事件的时间为(1 490±30)~(1 390±30) a BP;第2次事件的时间约为距今600a,推测震级达7级。马头水探槽揭示出垂直错距约1m的地震事件,发生时间约为600a BP,据地震破裂带的长度、宽度、陡坎高度、位错量并结合宜良M≥7地震和缅甸东吁7.3级地震的经验,认为此次地震的震级≥7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三个堪察加地震和两个阿拉斯加地震在我国某些地震台上所记录的乐夫波,进行了相位对比,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了各地区的乐夫波相速度。将观察的相速度与理论曲线相比较,得到各地区的地壳厚度。 理论曲线系根据多尔曼(Dorman)208模型的数据,采用β_1=3.53公里/秒,ρ_1=2.78克/厘米~3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自主式光纤旋转地震仪(AFORS)野外测试的应用和发展,此地震仪利用萨格奈克效应直接测量地面地震源的旋转。自主式光纤旋转地震仪的主要优势在于它不受直线运动影响,可以直接测量地震期间产生的旋转分量。该系统包含一个专用的自主式信号处理装置,可以对旋转运动的测量计算进行优化,而基于互联网的遥感系统可以对自主式光纤旋转地震仪远程控制。实验研究表明,这两种设备在检测频带为0.83~106.15Hz时,可以保持精度不低于5.1×10~(-9)~5.5×10~(-8)rad/s,并且灵敏度呈线性变化。文中还给出了一些用AFORS-1连续监测波兰克雄日地震观测站旋转事件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揭示了信宜-廉江断裂带东支西南段隐伏断裂的存在。2条浅层地震勘探剖面资料显示,信宜-廉江断裂带东支西南段隐伏断裂的上断点埋深和垂直断距分别为60m和4~7m(L5-1和L5-2测段,横山镇剖面)、85m和5~8m(L5-3测段)、73m和3~5m(L6测线,田头仔村剖面),均断错了第四系底部。2条钻孔联合剖面揭示了上断点埋深和垂直断距分别为66m和7.5m(横山镇剖面)、75m和5m(田头仔村剖面),其中横山镇钻孔剖面显示断裂带宽约27m。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方法对钻孔联合剖面中的第四系年代进行测定,显示信宜-廉江断裂带东支西南段隐伏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田头仔村剖面)到中更新世早期(横山镇剖面)。由横山镇钻孔联合剖面和田头仔村钻孔联合剖面获得的滑动速率分别为0.1 mm/a和0.013mm/a。基岩出露区沙井断层剖面的断面上发育有2期断层泥,由电子自旋共振方法测得晚期的断层泥年龄为(348±49)ka,沿断面还发育有近水平擦痕,反映断裂的最新活动方式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9.
Sacks-Evertson钻孔应变仪观测网在京津地区的安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acks-Evertson钻孔应变仪最深可置于500米的钻孔底部。这种仪器的主要优点是灵敏度高(可分辨10~(-11)应变)工作频带宽(频响曲线的平直段从零频至十几赫兹),动态范围大(10~(-11)至10~(-5)应变),由于安装在钻孔深部,尽可能地避免了太阳热辐射、降雨、地面振动等因素的干扰。它可用于地震前兆观测、确定震源过程、地球自由振荡、应变固体潮、火山活动与地质构造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如果一个地震仪是最小相位系统,那么,它的幅频特性U(w)与相频特性γ(w)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关系是用希尔伯特变换表示的 U(w)=1/π∫_(-∞)~∞((γ(w))/(u-w))du, γ(w)=1/π∫_(-∞)~∞((lnU(w))/(u-w))du。当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幅频特性时,共相频特性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11.
溧阳震区岩石磁性的温度和应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试了溧阳地震(M_s=6.0,1979.7.9)震中附近钻井中的岩石在不同温度下磁化率和天然剩余磁化强度随应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岩样磁化率为(4-30)×4π×10~4,天然剩余磁化强度为(30-3000)mAm~(-1),居里温度均在580℃左右;2.室温下磁化率的应力灵敏度为(0.4-1.1)×10~(-3)(MPa)~(-1),与其他一些地区同类岩石相比偏低;磁化率应力灵敏度随温度增加,到某一峰值后下降,在邻近居里点处趋于零;3.天然剩余磁化强度的应力灵敏度为(0.2-2.3)×10~(-3)(MPa)~(-1)。分析表明,岩石压磁特性与磁性矿物的磁畴状态有关。 根据实验结果估算的由压磁效应引起的震磁异常仅有1nT的量级,由此推测,该地震前,在溧阳地磁台观测到的近10nT的磁异常很可能主要不是由压磁效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武烈 《山西地震》1993,(3):30-34
通过对1614年平遥榆社间6(1/2)级地震的进一步研究,认为前人确定这次地震时所用的史料疑点较多,所确定的基本参数也问题较大.得出是两次地震事件的结论:一次是1614年10月15日(万历四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地点武乡,震级约为5(1/2)级;一次是1614年10月23日(万历四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地点榆社,震级约5(3/4)级.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月4日新疆伽师5.4级地震的强震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月4日新疆伽师县发生了5.4级地震,其宏观烈度为Ⅵ度。布设在伽师县城的强震固定台记录到5.4级主震及1次4.2级余震的加速度,其中一个地震的最大加速度值(水平分量)为66.12gal。初步分析这次强地震运动特性,得出两点结论:(1)强运动记录检验了投入使用的GDQJ-1A型仪器性能良好;(2)加速度时程记录表明垂直向P波初动尖锐、强震持时较长,最长约达7.5s,而水平向P波初动弱、强震持时较短,仅约2.5s。  相似文献   

14.
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在轨质心位置的最小二乘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国内首次搭载飞行的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在轨数据与卫星姿态数据,对加速度计与卫星质心的相对位置进行了估计测量.文中分析得到,在卫星姿态机动时,加速度计的输入加速度主要来自于离心加速度及角加速度引入的线加速度.结合卫星姿态机动时陀螺仪的测量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加速度计质心位置的三个分量进行了联合估计.结果表明:质心位置的估计精度达到约6 mm水平,主要受限于卫星平台条件和加速度计测量精度限制.利用本文方法对未来重力卫星任务进行了分析,若使用精度为1×10~(-10)m·s~(-2)加速度计以及2角秒分辨率的星敏感器,可将质心位置估计精度提高至4.6×10~(-6)m水平.  相似文献   

15.
吴国华  罗伯华 《地震研究》1993,16(2):124-131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地震后,使用2台Worden重力仪在7.6级地震震中附近的大塘乡下扎二进行了定点场地重力测量,本文对这次重力测量的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观测期间在竹塘附近发生的二次强余震(11月27日,M=5.9,11月30日,M=6.7),震前引起了约30×10~(-8)ms~(-2)的重力变化,并且认为这二次强余震的孕育过程可以用DD模式来进行解释,据此初步估算这二次强余震之前的最大应力值约4×10~7达因/厘米~2,应变值约4×10~(-5),震源体的隆起约12厘米。  相似文献   

16.
PET重力仪与CTS-1EF地震计地震波记录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收集苍梧M 5.2、九寨沟M 7.0和智利M 8.2地震期间琼中基准地震台PET重力仪和CTS-1EF地震计观测数据,对重力资料进行潮汐和零漂改正获得重力残差数据,并对地震计数据求导得到加速度值。对重力残差数据和地震计加速度数据波形及频谱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认为2种观测仪器记录的地震波震相和频谱分析显示的地震波分布频率具有一致性,但九寨沟M 7.0地震和智利M 8.2地震的地震波频率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2017年2月8日,云南昭通鲁甸发生4.9级地震。云南滇东北简易烈度计台网第一次记录到了这次中强震。共有70个台站获取到了本次地震的加速度数据,最近为鲁甸龙头山地震台,震中距7.9 km,最大加速度峰值248.3 cm·s~(-2);最远为盐津中和地震台,震中距140.3 km,最大加速度峰值2.7 cm·s~(-2)。初步分析表明,简易烈度计记录的数据清晰、完整,触发了预警数据处理系统,震后18秒给出了第一预警信息,并生成了仪器烈度图。  相似文献   

18.
近断层区域地震动的分布特征对断层附近工业矿区及矿区内工业建筑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甘肃省华亭地区及其附近区域展开研究,分析历史地震、地震构造及小震活动等,结合中国大陆地区中—长期危险性研究给出的大震危险区判定成果,预测了设定地震发生时近断层地震动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当六盘山南段断层发生M7地震时,潜在破坏性地震动的影响范围集中在震中及断层附近区域,沿断层走向展布。峰值加速度的范围约为0~1 500 cm/s2,其中华亭地区峰值加速度约为100 cm/s2,华亭地区东侧的宁县南煤矿和宁县中煤矿的峰值加速度约为50 cm/s2。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7级强震前中小地震应变释放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海昆  苗青壮  董祥  吴琼  黎明晓  宋金 《地震》2009,29(3):1-11
给出加速模型拟合的穷举方法,以中国大陆21次6.8级以上地震为例,在单个震例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大陆7级左右地震前地震应变释放的群体特征。 总的来看,7级左右地震前中小地震应变释放模式可分为5类,第Ⅰ类是震前震中周围较大范围应变释放加速、震中附近较小范围应变释放减速(DA),约占38%; 第Ⅱ类是震中附近较大范围应变释放减速、较小范围应变释放加速(AD),约占19%; 第Ⅲ类仅能检测出应变释放的加速特征(ASR),约占14%; 第Ⅳ类仅能检测出应变释放的减速特征(DSR),约占24%; 第Ⅴ类仅1例,各种尺度的时、空范围内,基本上呈现应变匀速释放特征(LSR)。 前兆性地震序列应变加、减速释放的持续时间一般相差3~6年,这表明增强基础上的平静往往是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典型的应变释放特征。 DA模式中震前具有稳定的应变加、减速释放特征的临界区域范围平均来看大约分别是震中附近260~400 km及100~200 km,大约分别是7级左右地震平均破裂尺度的3~5倍及1~2倍; AD模式与此相反。 模型参数m值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就应变释放加速现象而言,无论何种应变释放模式、无论应变释放的绝对量如何,其加速释放速率大体相当。 而从应变释放减速情形来看,“外围增强、内部减弱”的DA模式,其应变减速释放特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应用S变换对比分析云南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单次气枪激发信号与同当量天然地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波形和频率特征,并基于参考台聚类分析结果,对其他接收台站的地震信号进行线性叠加和相位加权叠加,研究结果表明:(1)气枪信号传播过程中主频为3~6 Hz,可以在距离为151 km的台站检测到信号,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较慢。天然地震信号主频较高,在传播7.7 km时的主频为10~20 Hz,传播距离约为60 km,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较快;(2)经过2 000余次的线性叠加和相位加权叠加,可以分别在距离为225 km和350 km的台站检测到气枪信号。与天然地震信号相比,气枪信号数据丰富、衰减慢、传播距离远,利用气枪数据可以研究更大范围的地壳介质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