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为推动地震预报实验场工作,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国家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办公室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辑室联合组织的《地震实验场与地震预报译文集》将于1987年年底前出版。该专集由《世界地震译丛》编辑部编辑,组织选译了美、苏、日、希腊和土耳其等国的地震  相似文献   

2.
前言 利用地震前兆进行地震预报,特别是近期地震预报,以达到直接减轻灾害的目的,这是近代地震预报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六十年代以来,中、日、苏、美等国均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二十多年的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它集中反映在科研问题的深入及研究与  相似文献   

3.
“地震社会学”这个新名词是1977年1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首次提出的。它是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对社会影响的一门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世界一些国家已在注意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其中研究较多的有美、日、苏、新西兰、墨西哥等国。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除地震工作者外,还有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科研人员以及政府官员等。1979年4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报研究与地震前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地震预报研究现状的一点看法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地震本身所带来的严重灾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地震预报已在六十年代中期正式提上了地球科学家的议事日程。中、日、美、苏先后制定了以地震预报为目的的国家规模的研究计划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地震预报研究发展迅速,七十年代初在理论上提出了地震孕育的膨胀模式、  相似文献   

5.
滇西实验场区温泉碳同位素地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最近若干年来,中、苏、美、日等一些多地震国家广泛开展了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的观测和研究。目前已经明确,水文地球化学综合观测在地震预报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实现地下水预报地震,一方面要建立广泛的科学的监测台网,另一方面必须深入开展各类地球化学前兆异常的机理的研究。研究前兆机理最重要的是要搞清形成前兆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引言”中指出:地震社会学是主要研究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边缘学科。在“由来及发展”一节中说明,地震社会学是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地震预测、预报等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名词是1977年1月第五次日美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中国从1979年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后,开始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其他国家那样,当前也是主要集中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策这个中心问题上。在“主要研究任务”一节中阐明,地震社会学主要是探讨组织体制的作用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探索发挥地震预报的积极作用;调研地震虚报、误传和谣言的对策;研讨地震的综合及各项对策;开展震害调查和预测;拟定与地震和地震预报有关的各项法令条例等。最后两节概述了我国开展地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概况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地震综合观测与综合分析预报的工作概况,首先对日、苏、美、中等四国的这方面状况进行了回顾,并列表作了比较,继而论述了地震预报的探索与实用化问题,文章最后作了某些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由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苏联共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的“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8日至14日在苏联塔吉克加盟共和国首府杜尚别举行。近百名苏联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以及来自其它31个国家的42名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涉及了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地震危险性评定和地震灾害控制,地震预报的科学基础,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的杜会、经济及组织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地震预报的实例以及地震预报实验场诸问题。与会专家共宣读了43篇论文、报告,研讨了地震预报和减轻震害工作的现状,对于正在一些国家中进行的国际或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会议举办了小型书展,安排了与会者参观塔吉克抗震建筑与地震研究所、杜尚别地震台和努列克水电站大坝抗震工程。  相似文献   

9.
世界一些多地震国家如日、美、苏、中等国报道了许多地震磁电前兆的观测震例、理论分析与实验模拟、以及预报实践的结果,它们在地震预报研究及地球电磁现象探测中起到交流借鉴的作用。根据1965—1981年所发表的研究论文材料,按年代顺序以大事记和附表(还列入地电异常)形式,将地磁异常和电阻率变化这两方面的震磁电现象综合汇编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78年5月25—27日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了美国地震灾害减缓计划一系列会议的第六次专题讨论会。会议的专题是“辨认地震空区和即将发震空区的方法”。会议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希望能找到辨认地震空区和即将发震空区的方法,从而能在预期的震中区附近部署各种仪器,以取得地震预报的关键性数据。而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则是要评价现在确定一般地震空区和即将发震空区的能力,从而判断上述战略目标当前是否可能实现。会议的参加者包括美、日、苏的一些著名地震学家。会后汇编的论文专集(公开档案报告集78—943号)中收入了23篇论文。此外,还将与会科学家对这些论文的讨论意见也同时辑入在“闭幕评论”(Closing Comments)栏内,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1982年9月8日至9月14日在中国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地震研究人员宣读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反映了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研究领域中取得的科研成果。这里将其中的两个专题讨论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13.
2005年6月8—1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在北海联合召开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①印度洋8.7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及地震海啸的科学问题;②“十一·五”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科学问题和实施方案研讨;③地震预测新  相似文献   

14.
1983年6月1日在东京国土地理院目黑厅舍召开的日本地震预报联络会特别会议上,日本气象厅报告说,5月31日他们通过分析得知:带来海啸灾害的日本海中部地震是正断层型地震。在此以前,日本海方面还未有过里氏7级以上正断层型的大地震的记录,这回是第一次。气象厅及地震学者们在地震发生后,一直都估计是逆断层地震。6月1日的报告,推翻了他们的定论,致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看来重新认识地震预报观测体制成了很大的课题。日本气象厅地震预报情报课详细地分析了从日本各气象台、测候所收集的地震仪记录图表,制成了地震初波“向上”及“向下”的分布图。结果得知:这次地震是以震源区秋田近  相似文献   

15.
美“国家地震灾害减缓计划”主持的“断裂力学及其与地震预报的关系”第三次大会于1977年12月1—3日在加州斯坦福大学召开。会后由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978年汇编了“78—380号”公开档案报告会议录,刊登了大会有关文件和论文。现将其中由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金森博雄写的题为《利用地震辐射推算震源参数》一文译载如下(插图均略):  相似文献   

16.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8,28(1):1-18
地震预报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 科学性和社会性。 该文着重对地震预报科学性的问题做了评述, 强调地震预报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科学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以预报经验为借鉴。 文中对当前中国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以及根据地震前兆持续时间将地震孕育过程划分“长、 中、 短、 临”四个阶段和相应的地震“渐近式”预报程式, 和“以场求源”的预报思路做了简要的评论。 此外, 强调论及地震预报必须以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对孕震物理过程的基本认识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和贵州省地震局于2013年10月25—27日在贵州贵阳市联合举办了“历史地震与地震预报论坛——2013贵阳学术交流会议”。来自中国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以及各省、市地震局等30多个单位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协调组和山西省地震局于2006年5月21—23日在山西太原联合举办了2006年度地震预报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1)地震预报新方法探索(特别是数字地震资料的应用)。(2)“十一五”攻关内容研讨。(3)会商会制度改革讨论与地  相似文献   

19.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地震前兆观测及其预报探索继“六五”地震前兆清理攻关、“七五”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以后,选择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难点即地震短临预报阶段的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地震无线遥测技术在日、美、苏工业发达国家近几年来已广泛应用.国内地球所、地震仪器厂等单位正在进行不同形式的实验研究,我们在学习国外及国内兄弟单位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除部分引进外,大部按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或重新设计,经过一年的现场实验研究,于1979年9月28日单边信号传输墨水可见记录已基本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