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基于RS和GIS技术,以凉城县为研究区,以两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从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了2006-2016年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10 a间凉城县植被覆盖面积有所减少,年均变化速率为-2.04%,呈缓慢减少趋势,空间变化度为6.52%,空间变化差异较明显;②凉城县大面积的植被覆盖主要分布于山体、丘陵区,10 a间减少的植被覆盖一部分转化为其他用地,主要位于蛮汉山和马头山的阳坡地带以及东部丘陵区,另一部分转化为建设用地,特别是岱海盆地较为明显,这与内蒙古自治区自2014年起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有关;③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城市扩张程度和植被覆盖度进行时空特征分析,为合理制定城市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全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2013和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基础,利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得到土地类型图,计算城市扩张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指数,并进行环路地类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7年北京市绿地/耕地面积减少746.22 km2,建筑用地面积增加601.36 km2,两者面积变化表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2)绿地/耕地及建筑用地的空间消长特点存在明显的环路差异;3)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剧烈减少;4)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在2009—2013年和2009—2017年两阶段内差异明显。可见北京市城市扩张速度有所减缓,绿地/耕地面积相对减少率高,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3.
永定客家土楼世界遗产地土地覆盖与生态变化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所在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及其规划保护区(湖高区)为研究区,选取1988年、1996年、2002年、2009年和2014年5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应用多分类器集成及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获取研究区5个时期土地覆盖分类图及RSEI图,采用分类后变化检测方法获得研究区土地覆盖及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88—2014年26 a间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林地、灌木/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耕地、退化地、开垦地面积大幅减少;(2)RSEI适合用于土楼遗产地生态环境评价;(3)2个研究区的生态质量1988—1996年间均下降,其后均呈逐年上升趋势;(4)从土地覆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生态质量变好区域位于坡耕地、原有中高海拔退化地及开垦地转化为林草地区域;变差区域集中在林草地转化为耕地、退化地和开垦地区域以及城镇周边扩展区域。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2 a来的建设用地现状及其变化,以2014年度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成果为基础,结合2015年度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成果,利用GIS技术开展了建设用地现状遥感调查和年度用地变化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4年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用地占比高出全省建设用地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1.69个百分点,但主要是村庄和水利设施占比较高,城市用地、铁路用地等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较2014年有所增加,主要以交通建设、建制镇建设和城市建设为主体,体现了城市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使用2000—2015年的多期遥感影像,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等定量指标,从城市群、个体城市和城市内部多个尺度,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的植被覆盖在总量和人均不同层次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水平的空间差异显著,在城市群尺度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在城市尺度主要呈现“郊区强于中心区”的态势。(2)京津冀城市群15年间的植被覆盖变化总体态势向好,植被覆盖变化与区域发展水平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3)京津冀城市群主要城市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相似,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同时,提出促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建议: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和提升城市群城镇发展轴、城市中心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保护方针。  相似文献   

6.
陈军  陈利军  李然  廖安平  彭舒  鲁楠  张宇硕 《测绘学报》2015,44(11):1181-1188
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直观标志和生态足迹,在环境变化研究、地理国(世)情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人们对一些城市、区域或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进行过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在全球尺度上,这方面研究尚为空白。本文是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套30m空间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集GlobeLand30的人造地表数据层,首次开展了全球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的统计分析。它采用用地面积、构成占比和增量占比等主要指标,统计全球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及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的变化,重点分析了2010年全球、各大洲及主要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现状与地域差异,2000年至2010年全球、主要国家的建设用地变化以及其主要土地来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全球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18.75×104km2,占全球陆表面积的0.88%;2000年至2010年全球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74×104 km2,变化率为5.08%,其中,中国和美国新增城乡建设用地约占全球的一半;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占用最多的是耕地,占总量的50.26%。这些为研究全球陆表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提供了翔实的信息和知识。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本文利用2000年和2003年两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借助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首先对上海市南汇区的城市用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扩展过程、特征、规律做了深入的探讨,然后结合研究区社会经济数据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汇区城市土地利用正发生着数量及空间上的变化;(2)城市用地扩展的大部分来源于耕地,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被大量地占用了;(3)南汇城市用地加速扩展,但扩展速度在空间上并不均衡;(4)城市用地的扩展在空间上呈现出轴线性和带状分布特点;(5)经济的发展始终是南汇区用地扩展的主导影响因子,相关的政府政策和规划贯穿于南汇城市用地扩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发亮  林康  孙宪龙 《北京测绘》2021,35(7):910-914
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植被与建设用地的关系,利用1985—2010年的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影像,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的指数型建筑用地指数(Enhanced Index Building Land Index,EIBI)、影像对比与Spearman相关分析的方法,对该地区建设用地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探讨该地区建设用地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地域建设用地与植被覆盖变化明显,城镇建设用地由126.927 km2增加到286.9425 km2;植被覆盖度由42.7%增长到50.8%,两者没有明显相关性.但是建设用地与高植被覆盖区(>50%)、中植被覆盖区(40%~50%)存在明显相关性,建设用地的发展对其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最终会反过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为研究区域,使用ENVI软件通过面向对象解译的方法分别对2005、2010、2014年的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得到3期的解译数据;然后,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的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以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的大幅增加及水域的锐减为主。2005~2014年9年间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量分别为13 638.15 hm~2、6 926.94 hm~2;植被和盐田的面积都是减少的,而植被减少的面积最多,减少的面积量为10 673.28 hm~2。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经济、人口、政策驱动因子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是城市化的显著特点之一,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研究,为城市有效控制城市扩展规模、合理分配土地、优化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土地政策指明正确的方向。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有效地加强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动态监测,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情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论文基于2003年、2005年和2013年三期珠海市遥感影像数据,借助ENVI,ArcGIS软件,对影像进行预处理,使用剔除法提取珠海市建设用地信息,探究珠海市建设用地扩展特点和扩展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