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地下水》2017,(3)
克尔碱岩画石刻水系图位于新疆托克逊县,在查明新疆托克逊县克尔碱岩画岩质崩塌地质灾害基本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区内岩质崩塌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崩塌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危岩体分布于崩塌体坡面陡崖上,岩性为侏罗系砂岩,崩塌类型为倾倒式岩质崩塌,发育规模为小型;根据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综合评价克尔碱岩画石刻水系图崩塌边坡稳定性为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7,(3)
在对新疆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地质条件的分析,以研究区内发育的29处崩塌危岩体(带)地质灾害点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内崩塌危岩体(带)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变形破坏模式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葡萄沟景区内重要灾害点危岩体变形破坏模式主要划分为倾倒式、坠落式和滑移式等三种类型,而影响危岩体(带)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卸荷裂隙和风化裂隙,主要诱发因素为暴雨、地震和人工切坡。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7,(3)
崩塌是库尔勒市铁门关水电厂的主要地质灾害。根据危岩体失稳破坏的模式,研究区主要发育为滑移式破坏。库尔勒市铁门关水电厂内岩质崩塌破坏的主要荷载有危岩体自重、天然状态的裂隙水压力、暴雨状态的裂隙水压力和地震力,可以构成4种荷载组合。据此,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及岩体结构理论建立了岩质崩塌破坏的计算模型,并对滑移式破坏模式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为岩质崩塌灾害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21,(3)
研究区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天山乡北部中山区。在对研究区崩塌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崩塌发育特征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6个危岩体均为小型岩质崩塌,破坏形式多为滑移式与倾倒式破坏; 6处危岩体在现状工况下稳定性较差,在地震或暴雨、融雪等诱发作用下可能造成失稳,导致崩塌发生;可以采取"搬迁避让+监测预防+危岩清理+SNS柔性防护网"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晓平  韩鹏 《地下水》2018,(6):148-149,178
在对可可托海水电站4#崩塌危岩体详细调查与测绘的基础上,对该危岩体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危岩体位于陡坡的中上部,裂隙相互切割,为岩质崩塌;该危岩体破坏模式为倾倒式,计算工况为静水压力+水平地震力;其稳定性系数Fs=0.888,则评价为不稳定。后期需加大治理措施,为后续治理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崩塌地质灾害是苏南低山丘陵地区岩质边坡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在对无锡鼋头渚景区沿湖景观路崩塌危岩体开展应急调查与测绘的基础上,文章对崩塌危岩体地质背景条件和灾害特征进行了描述,并采用赤平投影法对危岩体结构面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深入研究崩塌灾害形成原因与破坏模式后,提出采用危岩清除+钢筋混凝土肋柱锚固+挂网喷射混凝土护面+系统截排水+纳入群测群防应急体系的综合防治对策,为苏南丘陵地区同类型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崩塌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重庆市南川区甑子岩危岩体面临的崩塌地质灾害问题,分析不同高度、不同规模的危岩体对东侧居民区的落石风险及危害性。以甑子岩处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结构面发育情况及崩塌落石特征确定模型尺寸,运用RocFall软件对崩塌落石的能量、速度、运动轨迹、落点位置及冲击力等进行模拟计算。以此对崩塌落石区进行落石风险评估,根据崩塌落石的动量和动能,按最危险原则法将崩塌落石的危险性分区,分为Ⅰ危险性极大、Ⅱ危险性大、Ⅲ危险性一般、Ⅳ危险性较小、Ⅴ无危险五个分区,并将此分区应用于甑子岩危岩体,评价崩子岩危岩体居民区的落石风险及危险性,确保居民安全。通过对崩塌落石区的危险性分区,可以用来指导居民区的安置和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岩体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是西南地区频发的地质灾害之一。基于对李家屋脊崩塌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阐述了崩塌危岩体的变形特征,进而对其成因机制和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对其治理给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6,(4)
崩塌是新疆农一师电力公司煤矿的主要地质灾害,是地层组合、地貌特征、水动力特性及地震等因素耦合的结果。根据危岩体失稳破坏的模式,可将危岩破坏模式分为滑移式破坏、倾倒式破坏和拉裂式破坏3类。农一师电力公司煤矿区内岩质崩塌破坏的主要荷载有危岩体自重、天然状态的裂隙水压力、暴雨状态的裂隙水压力和地震力,可以构成3种荷载组合。据此,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及岩体结构理论建立了岩质崩塌破坏的计算模型,并对3类变形破坏模式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为岩质崩塌灾害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0,(3)
研究区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大同乡中心小学,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在对研究区崩塌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岩质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崩塌斜坡分为三个崩塌段,长度分别为160 m、140 m和80 m,总长380 m,在斜坡上部主要发育有漂石崩塌地质灾害,在第一崩塌段南西端、第二崩塌段中部和南端基岩出露区发育有3处岩质崩塌灾害,规模均为小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风化、降雪、融雪、地层岩性以及地震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鄂西地区山多且陡、岩溶发育、雨量充沛,强降雨作用下崩塌地质灾害频发,研究该区域岩质边坡崩塌倾倒破坏机理对该区域的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该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赵家岩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测,工程地质分析,ABAQUS数值模拟分析等手段,对其变形破坏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面临空近直角陡峭的地形地貌、上硬下软的岩性组合是影响崩塌破坏的内在因素;下伏煤层开挖使得岩体下部架空,改变了岩体内部的应力分布并加速了岩体蠕变破坏的发展;节理裂隙发育改造了岩体内部结构,降低了岩体强度,促进了降雨条件下水压力对岩体的作用;强降水作用使得岩体后缘裂隙快速充水,对岩体产生向外的推力,是岩体崩塌倾倒破坏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后,在地震灾区及影响区形成了大量的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通过对崩塌区地质灾害的调查,结合所收集的地质资料,分析了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以及危害性,并选择区内典型危岩及断面,采用危岩体平面滑动法及岩有限元应力分析法,对崩塌区危岩体在各种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有限元应力分析法与公式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此结果可为崩塌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崩塌地质灾害是柯坪县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在分析柯坪县崩塌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模式和破坏特征。经调查分析,区内共发育崩塌地质灾害85处,主要为小型、中型,以自然崩塌为主,次为工程崩塌,多为小型浅表层岩质崩塌。岩质崩塌主要分布于中山区、低山丘陵区、低山区沟谷两侧切割强烈的山坡、人工修路形成的陡峭基岩体处。时间多发生在5—8月降雨充沛期。崩塌地质灾害具沿构造叠加区、河流两岸、交通道路分布特征。研究区崩塌地质灾害受控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等,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等为主要诱发因素。崩塌变形破坏模式有4种,主要为倾倒式、坠落(剥落)式、滑移式和拉裂式。研究区成灾模式以落石破坏型和冲击掩埋型破坏模式为主,研究结果可为柯坪县崩塌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百钱沟危岩区位于县城内南江河左岸三百钱沟沟口附近,是南江县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高发地带,目前三百钱沟危岩区在长约1500m范围内主要发育有13个危岩体。坠落式、倾倒式和滑移式三种类型为区内危岩的主要失稳破坏方式。本文通过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定量计算,结合危岩体崩坏机制,提出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综合工程措施对三百钱沟的危岩体进行针对性治理。  相似文献   

15.
三百钱沟危岩区位于县城内南江河左岸三百钱沟沟口附近,是南江县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高发地带,目前三百钱沟危岩区在长约1500m范围内主要发育有13个危岩体。坠落式、倾倒式和滑移式三种类型为区内危岩的主要失稳破坏方式。本文通过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定量计算,结合危岩体崩坏机制,提出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综合工程措施对三百钱沟的危岩体进行针对性治理。  相似文献   

16.
开阳磷矿区被称为地质灾害的博物馆,区内地质灾害灾种齐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山体崩塌是区内分布最广的地质灾害之一。文章通过对开阳磷矿区山体崩塌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采矿活动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开阳磷矿区山体崩塌地质灾害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区内的特殊地形地貌及断裂构造,地下磷矿开采是主要诱因;统计了各矿段崩塌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危害对象;选取区内典型崩塌体,利用极射赤平投影法定性分析崩塌体的稳定性,分析得出崩塌体是不稳定的;提出了采用井下充填采矿,遏制区内崩塌的进一步发展,并结合生态移民工程、锚固与防护工程、切割爆破清除危岩体等综合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大地震震后,对四川省巴州区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表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是巴州区地质灾害形成的主导因素,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巴州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和滑坡,其中崩塌的危害性较大。现场调查表明,巴州区崩塌地质灾害类型以岩质崩塌为主,滑坡地质灾害类型以残积层滑坡为主,主要分布在构造侵蚀中低山和侵蚀剥蚀桌状低山地貌区。512汶川地震对潜在的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亮  张肖雅 《探矿工程》2021,48(S1):391-396
山区大部分公路是削山填谷而建成的,由于建设初期生态保护意识的缺乏,致使公路沿线出现了很多裸露的高陡岩质边坡,从而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非常发育。本文以省道302沿线(河南省林州市马安山村段)的一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例,在充分了解了崩塌危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节理发育情况以及稳定性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保护修复理论,将崩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融入到生态景观修复规划中,完善治理区内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防护功能,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生态景观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红层区常发育缓倾角岩质边坡,因其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地质灾害频发,灾害严重。基于光学卫星遥感、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现场调查等天空地一体化的技术手段,以2021年4月5日发生的四川洪雅铁匠湾缓倾角红层岩质崩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崩塌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机理,分析了铁匠湾陡崖区崩塌灾害发展趋势,以期为红层区类似灾害的研究提供资料支撑。结果表明:铁匠湾崩塌可分为主崩塌区和崩塌影响区两个区域,其中主崩塌区包括崩源区1处、铲刮区1处、堆积区1处、流水二次搬运堆积区1处,崩塌影响区包括潜在崩源区1处、扰动变形区5处。崩塌源区具有“上硬下软”的岩石组合,岩体发育两组近于垂直的优势结构面,2013年已表现出变形迹象,在降雨、温差的持续作用下导致源区危岩体的最终失稳垮塌,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于危岩体下方的老崩塌堆积体和基岩,引起崩塌-碎屑流灾害链。在光学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认为铁匠湾崩塌存在二次崩塌的风险,在崩塌邻区识别出类似崩塌隐患点6处,建议采用无人机、机载LiDAR等技术手段开展铁匠湾陡崖区崩塌隐患的早期识别与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17,(1)
崩塌是农一师电力公司煤矿的主要地质灾害。根据危岩体失稳破坏的模式,研究区主要发育为滑移式破坏。农一师电力公司煤矿内土质崩塌破坏的主要荷载有危岩体自重、暴雨状态的裂隙水压力和地震力,可以构成3种荷载组合。建立土质崩塌破坏的稳定性计算模型,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计算,为崩塌灾害的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