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祖华 《现代地质》2015,29(4):950-957
CO2驱是一种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国内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多以先导试验为主。苏北盆地溱潼凹陷经过10余年的探索,已经在5个低渗油田开展了CO2驱先导试验和推广应用,针对这5个油藏利用一维细管模拟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注气时机、段塞尺寸和注气部位的研究,并应用典型实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先期注入提高混相压力,可更有效地缩短两相区过渡带,增加油相中溶解的CO2含量,降低油相粘度和油气界面张力,进而提高混相程度,更有利于驱油;采用大尺寸段塞可加大CO2波及区域,较好地保持地层能量,从而提高油井见效率,增强驱替效果;高部位注气可有效地抑制重力超覆,减少CO2气体过早地产出和突破的机会。就苏北盆地低渗油藏而言,采用先期注入、大尺寸段塞和高部位注气不失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相似文献   

2.
倾斜层状砂岩油藏具有倾角大、纵向非均质性强、厚度大等特点,而准确预测层状油藏的水驱效率可以为合理开发油田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所研究的层状模型忽略了油藏倾角和重力的影响,为此针对层状油藏倾角大、受重力因素影响等情况,同时考虑油藏倾角、层内窜流及重力分异驱替条件,引入拟相对渗透率曲线,将物性按厚度进行加权平均,结合水驱油理论,建立了倾斜层状砂岩油藏水驱效率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新模型计算结果与生产实际数据基本吻合,从而证明了新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敏感性分析表明,当油藏倾角增大时,重力作用使得水沿油藏下部渗透率较小的油层流动,延缓了上部渗透率较大油层的见水时间,从而增大了驱替效率;流度比和渗透率变异系数越小,驱替效率越大。  相似文献   

3.
苑登御 《地质与勘探》2016,52(4):791-798
塔河油田开中后期,面临储层天然能量不足,注水开发稳产期短、油井含水率高及采收率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利用制作的三维立体仿真模型进行了注N_2驱与注N_2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气水交替驱可提高采收率25.93%,高于恒速N_2驱的23.46%,这是由于气水交替注入不仅有注N_2补充能量的作用,还有注水压锥的效果、同时增加抬升油气界面的速度,延缓了气窜。但恒速N_2泡沫驱与泡沫段塞+后续水驱的提高采收率分别为28.59%和26.54%,明显高于N_2驱,这是因为泡沫破裂后N_2可以启动阁楼油,而表面活性剂能够剥离油膜,起到乳化、携带游离油滴的作用,所以N_2泡沫驱是更为有效的提高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张洪  王庆  夏星  勾炜  宋青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72010-2022072010
空气泡沫驱是重要三采技术,为了了解该技术适用储层类型,笔者等通过文献调研、机理分析、室内实验及油藏生产动态数据分析研究其注入效果与储层非均质性关系,结果表明:该技术通过泡沫体系产生阻力提高波及系数,泡沫中包含的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泡沫特性“遇油消泡,遇水不变”可有效调剖堵水并改善流度比,非均质性强的储层具有大小不一的孔喉、较大的孔喉比和较强的贾敏效应,使上述增加波及系数、驱油及堵水效果更强,从而在水驱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大幅提高采收率。实验和生产动态资料都说明,储层非均质性越强,表现为渗透率级差较大,增产和堵水效果越好,因此空气泡沫驱适用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该研究成果为空气泡沫驱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洪  王庆  夏星  勾炜  宋青 《地质论评》2023,69(1):375-382
空气泡沫驱是重要三采技术,为了了解该技术适用储层类型,笔者等通过文献调研、机理分析、室内实验及油藏生产动态数据分析研究其注入效果与储层非均质性关系,结果表明:该技术通过泡沫体系产生阻力提高波及系数,泡沫中包含的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泡沫特性“遇油消泡,遇水不变”可有效调剖堵水并改善流度比,非均质性强的储层具有大小不一的孔喉、较大的孔喉比和较强的贾敏效应,使上述增加波及系数、驱油及堵水效果更强,从而在水驱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大幅提高采收率。实验和生产动态资料都说明,储层非均质性越强,表现为渗透率级差较大,增产和堵水效果越好,因此空气泡沫驱适用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该研究成果为空气泡沫驱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 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 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 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2驱替试验, 并利用TOGA(TOUGH Oil, Gas, Aqueous)软件建立岩心尺度数值模型开展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对模型的有效性及物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表明, 1)根据出口气油比可将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划分为未见气(0~100)、极少量气(100~1 000)、气体突破(1 000~10 000)、大量气窜(>10 000)四个不同阶段; 2)孔隙度、渗透率及非均质性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 在后续实际场地模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场地规模模型提供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7,(1)
针对渤海绥中36-1油田注水过程中注入水沿高渗透条带、大孔道突进的问题,以驱油用聚合物为主剂,室内研发出适合SZ36-1油田油藏条件的泡沫凝胶体系;模拟绥中36-1油田油藏条件,对所研制的泡沫凝胶体系调驱工艺参数,即注入量、注入浓度、注入速度、注入方式以及段塞组合方式等参数进行室内实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注入量为0.2倍孔隙体积,注入量为900 mg/L·PV,注入速度必须低于10 ml/h,在上述工艺参数下采用多段塞组合方式注入,段塞组合方式应为低浓度前置段塞、中浓度主体段塞、高浓度保护段塞。  相似文献   

8.
模糊综合评判在聚合物驱油区块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对原油开采过程中影响采收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合影响采收率的机理研究 ,采用加权因子的方法计算采收率 ,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油田开发中影响采收率各因素的权重 ,建立了一种对聚合物驱油区块整体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并应用于中原油田聚合物驱油区的目的区块 ,明确了实施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主要方向 ,给出了筛选区块的现场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称之为FAME(混相三次采油的预测分析)的软件,用于协助管理大型气混三次采油工程。该软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局部井网数值模拟或油田资料的动态拟合,从机械驱油特征上进行油藏动态预测。软件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1.诸如井网布置、溶剂分布及波及程度等重要注水参数,都依赖油藏范围内的流体运移和井网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又依赖于注采流程和注水工序;2.气混三次采油过程中,重力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平面模型中周期性注入弱凝胶效果和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证明,弱凝胶调驱可大幅改善水驱油藏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性,提高水驱波及系数.周期性注入凝胶段塞能取得调剖作用和驱替效果,前段弱凝胶、中间水和后续弱凝胶可组成一个有机灵活整体,使水驱效率大幅提高,可维持调驱效果长效性.在试验基础上,针对埕岛油田北区CB6B块非均质突出,水驱矛盾突出问题,现场实施周期性弱凝胶调驱.实施后注入剖面得到明显改善,含水下降,累增油量2.05×104 t,提高采油速度0.3%.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的地质模型不确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模型是进行油田开发指标预测的基础,油田开发初期,钻井资料少,用单一地质模型进行预测会带来很大的风险。采用不确定性评价方法,考虑地质建模参数的风险范围,综合正交试验设计和随机建模方法,建立多种方案的地质模型。运用响应曲面拟合和蒙特卡洛模拟等数理统计方法,通过概率计算对地质模型进行优选,选取反映油藏风险潜力的高中低模型。以优选的3个地质模型为基础,开展相同条件下的油藏数值模拟获得开发指标范围,从而实现油藏风险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资料较少、不确定性较大的油田开发初期,能够提供油田储量和开发指标的分布范围,对油田开发投资决策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低渗储层多孔介质渗吸系数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自发渗吸驱油是低渗裂缝性油藏的重要采油机理,分析渗吸影响因素,研究油藏渗吸潜力,有效地利用渗吸效应,对提高石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了油藏渗吸及渗吸系数的研究现状,进而基于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推导了平均实际流速与平均直线流速的关系,考虑原始水饱和度的影响,建立了低渗油藏多孔介质渗吸系数的分形模型.结果表...  相似文献   

13.
赵玉东 《新疆地质》2019,(2):286-286
《油田开发地质学》一书讲述了合理开发油田开展的地质综合研究,通过有效建立油气开采与驱替系统,实现用最少的投入采出更多油气,达到提高油田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全书以地震、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地球化学及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对开发地质学理论、方法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精细构造、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微相、储层特征、油藏动态分析、油藏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等,采用静态和动态方法相结合,对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进行研究,提出油田稳产、增产、增储的措施方法。本书专业性、逻辑性和实用性较强,对油气田开发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CO_2-原油体系混相状态的渗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认识混相状态的CO2在油藏中的渗流特征,利用高温高压三维模拟装置对CO2-地层原油体系在油藏环境条件下的混相驱替过程进行研究.实验发现:模型产出液量与注入量存在较大差异;采收率、含水和气油比曲线亦表现出CO2在孔隙介质中渗流的复杂特征.由实时监测的含水饱和度分布场图分析认为:CO2与原油混相后,流体粘度降低、渗流阻力减小,这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CO2/原油相与部分接触水能形成近似于三相混相的状态.实验研究还表明CO2以高密度气体形式进入饱和水、饱和油无法进入的微孔隙,这是注入量和产出量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页岩气赋存于发育大量天然微裂缝的页岩中,主要以吸附态和游离态2种形式存在。准确评价裂缝中自由气量对于页岩气井开采的早期评价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从物质平衡原理出发,运用Langmuir吸附模型、Bangham固体变形理论,同时考虑基质孔隙体积和裂缝孔隙体积随地层压力的变化,以及吸附气所占体积对储量的影响,推导出了修正吸附相所占体积的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并给出了线性化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考虑了吸附气所占孔隙体积后,基质中自由气量比不考虑吸附相体积时减小,且吸附气量减小,裂缝中自由气量相对增加,总储量减小,使得计算模型更符合实际,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油藏CO2驱过程中含水率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内外多个油田水驱后实施CO2驱的矿场实例研究,发现注入CO2后很多油井存在含水率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CO2驱的整个开发阶段,包括注气初期阶段CO2未到达生产井、生产井见气阶段以及高气油比阶段。重点讨论了生产井见气前的开发规律,在该阶段油藏内以油水两相渗流为主,不受三相渗流作用的影响。通过现场动态反应并结合室内细管和长岩心实验,揭示了CO2与油、水2种介质的相互作用,得到了两个结论:第一是始于低含水阶段的CO2驱过程中气体穿越地层水驱替地层油到达生产井;第二是始于高含水阶段的CO2驱替规律在不同级别低渗透岩心中的差异非常明显:对于特低渗岩心,CO2突破前的采出程度占CO2驱总采出程度的73.27%,CO2突破后的采出程度占26.73%,对于一般低渗岩心,CO2突破前的采出程度仅占CO2驱总采出程度的16.72%,而CO2突破后的采出程度占到了CO2驱总采出程度的83.28%。  相似文献   

17.
武爱兵  李铱  常春  于青春 《现代地质》2014,28(5):1061-1067
CO2在地下深部咸水含水层地质封存的多种封存机理中,束缚气封存的潜力很大,可占封存总量的30%左右。残余气饱和度是评价束缚气封存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通过测定不同成分盐水驱CO2的残余CO2饱和度,对不同咸水含水层的束缚气封存潜力进行定性的评价,进一步为深部咸水含水层的CO2封存量的评估提供了参数依据。同时也对深部咸水含水层CO2地质封存的工程选址和目标含水层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实验使用饱和CO2的蒸馏水、NaCl溶液、CaCl2溶液以及Na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质量比1∶1),溶液质量浓度都为10%,驱替饱和CO2的岩心,最后计算残余CO2饱和度。饱和CO2的溶液驱替CO2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活塞式驱替和携带式驱替。实验结果显示,4种液体驱替实验的残余CO2饱和度由小到大依次为:蒸馏水、混合溶液、NaCl溶液、CaCl2溶液。结果表明:在界面张力和流体粘性共同作用下,界面张力对岩心中CO2驱替效果的影响起主导作用;这3种类型盐水中,Cl-Ca型水束缚气封存潜力最大,其次是Cl-Na型水,Cl-Na·Ca型水最差。  相似文献   

18.
在成熟应用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模拟器KarstSim的基础上,针对更加精细和大规模网格的模拟需求,开发了KarstSim的并行模拟器。并行化主要通过网格分区、大型线性方程解法和处理器之间信息通讯3个部分实现,同时借助了Aztec库和METIS软件。基于Buckley-Leverett两相纵向流动理论和塔河油田某区块的模型,对并行版与解析解、单机版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并行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计算的效率性。将并行模拟器应用至64万网格非均质的缝洞型油藏,在最高采用128核服务器中模型计算时间最低为7.3h,计算效率提升显著。最后对不同网格规模的均质油藏进行了模拟,网格规模从1万逐渐增加到1千万规模,结果显示对于千万级网格的均质油藏,并行模拟器计算时间为85min,证实了并行模拟器在大规模油藏模拟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16,(2)
滩海油田是我国陆地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东部沿海。NB35-2油田原油粘度高,渗流阻力大,油水关系复杂,一次采收率低,同时在采油过程中产出了大量的污水。为了解决剩余污水和提高稠油油田采收率,开展了微生物废水活化采油技术研究。本文依据NB35-2油田地质和开发特点,针对NB35-2油藏实际情况,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出优势菌种,通过静态和动态物理模拟实验对优选菌种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NB35-2油田油藏地质条件适合开展微生物采油,优选的菌种对NB35-2油田油水界面张力降幅大于30%,降粘率达到30%以上,对C30+原油组分降解率达12%以上,室内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8%以上;与衰竭开发和注水开发方式相比,微生物废水活化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应用后将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油-水-岩石多相体系中,通过改变岩石表面性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目前能源行业和化学工业的研究热点。油藏砂岩表面带负电,通过加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影响砂岩表面带电行为,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分析了3种典型表面活性剂TX-100(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SDS(十二烷基硫酸钠)、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岩石表面性质的影响。通过计算表面活性剂在砂岩表面的吸附量和溶液表面张力的变化,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对砂岩表面润湿性、表面带电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提高特低渗透储层原油采收率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