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侵蚀现象是黄土高原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可概括为三种类型:(1)水流侵蚀;(2)重力侵蚀;(3)风力侵蚀。控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为:降水、地形、植被和岩土性质。降水和地形两个因素称之为“侵蚀性因素”;植被和岩土性质两个因素称之为“可蚀性因素”。土壤侵蚀的发生与否,以及侵蚀的程度,最终取决于上述侵蚀性因素与可蚀性因素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如果侵蚀性因素的效果大于可蚀性因素的效果,则发生侵蚀作用;反之,则侵蚀作用不显示。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草本植被水土保持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草本植被具有积极的保持水土的作用,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系统分析黄土高原草本植被保土减蚀作用研究的过去与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并总结了草被覆盖度与水土流失量、草被植物与地表径流系数、草被植物地下根系与土壤抗冲性及抗蚀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草本植被具有积极的保持水土的作用,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系统分析黄土高原草本植被保土减蚀作用研究的过去与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并总结了草被覆盖度与水土流失量、草被植物与地表径流系数、草被植物地下根系与土壤抗冲性及抗蚀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近两千年来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多森 《第四纪研究》2004,24(2):184-190
在220~1368A.D.期间内累计有859年,全部黄土高原在非汉族的管辖之下;而其余289年,该地区的某些部分依然被非汉族所控制。非汉族进入黄土高原以后,土壤侵蚀速度随放牧地的扩张而减小。在隋朝和唐朝期间(581~907A.D.),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较当今温暖湿润,植被更为繁茂,林地约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25%。在明朝和清朝期间(1368~1911A.D.),黄土高原的大部分森林被破坏,土壤侵蚀速度随自然植被损毁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石羊河上游山区土壤侵蚀的环境因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GIS技术支持下, 运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 对祁连山北坡东段的哈溪林区的土壤侵蚀量及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运算, 并定量分析了各种环境因子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5.1 t·hm-2·a-1, 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80%, 而强度到剧烈侵蚀产生的侵蚀量占78.3%; 各土地类型土壤侵蚀模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裸地>草地>农田>灌丛>乔木林, 裸地侵蚀量占到总侵蚀量的54.9%; 乔木林和灌木林95%以上侵蚀面积属微度侵蚀区, 农田中度到剧烈侵蚀的面积比例达到35.9%, 高于草地和其他植被类型, 而草地剧烈侵蚀面积比例高于农田. 海拔高度范围与土壤流失量之间的关系与植被的海拔分布范围明显相关; 土壤平均侵蚀模数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 土壤侵蚀量主要分布在15°~45°的坡度范围, 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流失随坡度变化的趋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类植被对土壤流失的防止作用.  相似文献   

6.
植被作用下土壤抗剪强度和径流侵蚀力的耦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野外径流小区动态监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阐明了草被和灌木的减流减沙效应,从力学层面揭示了坡面侵蚀产沙的过程机理。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野外坡面草地和灌木地径流量分别减少28.1%~56.5%和85.7%~100%、产沙量分别减少84.9%~90.7%和98.5%~100%;在人工模拟降雨强度下,草地和灌木地径流量分别减少51.9%~90.9%和61.7%~80.6%、产沙量分别减少93.6%~99.2%和95.5%~99.2%;植被具有明显的增强土壤抗剪强度的作用,不同植被坡面抗剪强度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力成正比,且符合库仑定律;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土壤黏聚力与坡面径流量和侵蚀产沙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黏聚力的增大,径流量和侵蚀产沙量呈下降趋势;草地和灌木地坡面侵蚀临界径流切应力分别为裸地的2.64~3.16倍和2.44~3.18倍,建立了不同被覆坡面临界径流切应力与土壤抗剪强度和黏聚力的关系。研究结果对定量评价植被减蚀作用和深化土壤侵蚀力学过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质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2006年在科尔沁沙地开展了草地放牧和封育试验,分析研究了人类放牧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人类放牧活动对沙质草地植被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轻度放牧可使原退化草地植被盖度、高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提高,中度放牧下虽然草地植被盖度和高度有所下降,但对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无不良影响,持续过度放牧可以导致草地植被迅速破坏;②围栏封育可以促进退化草地植被盖度、高度、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得到较快恢复,其恢复速度是草层高度>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③暖湿气候有利于草地维持较高的植被盖度、高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而持续干旱会导致相应指标的明显下降,多雨时期气温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较大,干旱时期降水变化对植被的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8.
降水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植被特性及生长模式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因子,而降水是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 3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对 6种植被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得到如下主要结论:①年降水量对刺槐林、灌木林、荒草地和农地植被的影响较大,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最大覆盖度相差约一倍。而对于植被高度来说,受影响最大的是休闲地和农地植被。②降水的年内分布,尤其是 6~8月份的降水量是限制植被覆盖度和高度的主要原因。对于荒草地、农耕地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尤为显著。农作物覆盖度、高度甚至每年播种日期和种类都受到生长季降雨量的制约。研究结果对于估计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参数的变化,以及对土壤侵蚀模拟和退耕还林还草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降水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被特性及生长模式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因子,而降水是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3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对6种植被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得到如下主要结论:①年降水量对刺槐林、灌木林、荒草地和农地植被的影响较大,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最大覆盖度相差约一倍.而对于植被高度来说,受影响最大的是休闲地和农地植被.②降水的年内分布,尤其是6~8月份的降水量是限制植被覆盖度和高度的主要原因.对于荒草地、农耕地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尤为显著.农作物覆盖度、高度甚至每年播种日期和种类都受到生长季降雨量的制约.研究结果对于估计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参数的变化,以及对土壤侵蚀模拟和退耕还林还草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7Be是由宇宙射线撞击同温层和对流层大气中氮、氧原子核而生成的天然放射性核素。由于连续沉降、半衰期短(53.3天)以及在土层中分布深度浅(约2 cm)等特点,~7Be在示踪单次暴雨或短期强降雨等短时间尺度的侵蚀产沙空间分布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暴雨等极端天气增多,~7Be法应用前景广阔。然而该技术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重要基础假设尚未得到有效验证,限制了其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简要回顾了利用~7Be法定量土壤侵蚀速率空间分布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其示踪原理和计算模型及其最新进展;重点评述了~7Be法估算土壤侵蚀速率的关键基础假设及其不确定性,以及植被截留、侵蚀分选等对~7Be法评价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基础假设的验证及不确定性分析、植被影响的定量评价、示踪时空尺度的扩展以及新模型的开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山地景观要素对河川径流的影响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祁连山北坡为典型研究区,分析了20条河流所在流域的水文、气象数据以及植被、冰川等山地景观要素的特征数据,采用流域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山地植被景观及冰川覆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草地及冰川是祁连山区影响河川径流量的主要景观要素.森林有"减少"径流的作用,而草地、冰川有"增加"径流的作用,并且随着森林、草地...  相似文献   

12.
遥感技术在密云水库北部土壤侵蚀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其上游地区的植被、地形、地质以及降雨等因素对该区的土壤侵蚀情况具有较大影响,可直接影响到密云水库的泥沙入库量及水质等。而在土壤侵蚀调查方面,遥感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北京市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对遥感技术在密云水库北部地区土壤侵蚀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首先根据建立的遥感解译标志对遥感图像进行判读并实地验证,然后,根据影响土壤侵蚀的生态环境因子,建立了数学评判模型,对该区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了评判。为该区的水土保持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植被类型的坡面径流侵蚀产沙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侵蚀产沙、径流、地表糙度和入渗规律以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植被对水沙调控作用大小依次为:植物根系,整个坡面植被,坡面下部植被和坡面上部植被。林草地具有蓄水减沙的水土保持措施功效,该机制通过植物根系对水沙的调控作用实现;草地具有直接拦沙的水土保持功效,该机制通过地表植被对水沙的调控作用体现。累计产沙量随累计径流量呈幂函数递增趋势,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坡面径流产沙过程分为发育期、活跃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植被覆盖度越大,地表糙度变化越小。  相似文献   

14.
植被—侵蚀状态图在典型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植被—侵蚀动力学耦合方程组,研究了流域植被与侵蚀在人类活动特别是植树造林和工程治理影响下的演变。动力学方程组中的4个参数由实测植被侵蚀资料算出,利用这些参数发展出植被—侵蚀状态图作为分析工具,分析在停止人类干预后植被和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流域的植被—侵蚀状态有4种,即向着侵蚀模数增大和植被覆盖度降低方向发展的A区,向着侵蚀模数降低和植被完善方向发展的C区,植被和侵蚀模数都增长的B区,植被和侵蚀模数都减少的D区。将耦合方程组和植被—侵蚀状态图应用于黄土高原王家沟、安家沟流域,云南小江流域和北京西山地区,结果表明动力学方程组准确地模拟了植被和滑动侵蚀模数的演变过程。对植被侵蚀状态图的分析表明,在干旱寒冷的黄土高原增加植被对于减少侵蚀的作用显著,治理应该首先增加植被使其进入D区,再结合控制侵蚀进入C区,治理后仍应加强管理和防止人为破坏;在雨量较丰、气温较高的小江流域,减少侵蚀对改善植被的作用大,治理措施首选控制侵蚀;北京西山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坡度植被边坡降雨入渗和径流侵蚀的规律,开展大型边坡模型降雨试验,对边坡含水率、水土流失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量化分析坡度对边坡雨水入渗、坡面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持时为4 h、降雨强度为60 mm/h持续降雨条件下,1:2、1:1.75、1:1.5裸土边坡累计雨水入渗量分别为同坡度植被边坡的70.6%、80.4%、92.3%,植被覆盖会加快雨水入渗速率,增大边坡累计雨水入渗量。植被边坡坡度越小,雨水入渗速率越快,累计雨水入渗量越大,而裸土边坡则相反。植被覆盖可有效降低坡面径流速率、减少累积径流量,边坡坡度越小,减流效果越显著,1:2、1:1.75、1:1.5植被边坡对比同坡度裸土边坡分别减少径流量53.11%、32.56%、17.73%。植被边坡水土流失含泥沙量均不足0.1%,植被可有效抑制坡面土壤侵蚀,而裸土边坡坡度越大坡面土壤侵蚀越严重,1:2、1:1.75、1:1.5裸土边坡单位面积侵蚀土壤质量分别为3.623、5.710、11.295 kg/m2,水土流失含泥沙量分别为3.06%、4.29%、7.34%。根据试验结果拟合得到裸土边坡产泥...  相似文献   

16.
草地植被盖度的多尺度遥感与实地测量方法综述   总被引:69,自引:3,他引:66  
植被盖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学参数被用在许多气候模型和生态模型中。地表实测和遥感测量是获取植被盖度的两种基本途径。以草地植被盖度的测量为研究对象,综合讨论了目前地表实测和遥感测量常用的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并对如何提高草地植被盖度的测量精度做出展望。数码相机、高光谱遥感以及多尺度遥感数据的综合使用可能是未来草地植被盖度测量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传统数据采集方法严重制约了土壤侵蚀评价实时、快速的要求。文章以福建花山溪流域为例,基于“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式”(USLE)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模型,利用多时效、多光谱的遥感数据,在ERDAS8.5软件平台上,研究提取流域动态最易变化的植被、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证实,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影响土壤侵蚀的基本参数.进而实现对区域流域土壤侵蚀的实时评价。  相似文献   

18.
从土壤侵蚀角度诠释泥沙连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光辉 《水科学进展》2021,32(2):295-308
泥沙连通性是近10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从土壤侵蚀角度准确理解泥沙连通性至关重要。泥沙连通性表征流域内不同地貌或景观单元间的泥沙级联关系,受气候、地质地貌、流域特性、地形条件、土壤属性、植被特性、水文过程、土壤侵蚀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及其时空变化的综合影响,泥沙连通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泥沙连通性的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图论法、指标法和模型模拟法,不同方法的理论基础、数据要求、实施过程与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连通性指数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但该指数更多强调结构连通性。亟需加强泥沙连通性概念与物理含义、影响因素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等方面研究,明确泥沙连通性与水文连通性、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比的关系,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泥沙连通性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与北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差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与北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差异对比白占国(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土壤侵蚀,岩溶山区,黄土高原,~7Be测量土壤侵蚀是当代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壤退化、生态失衡已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南方岩...  相似文献   

20.
徐明晗 《地下水》2022,(3):251-254
为检测不同植被类型对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效果,选择某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ENVI与ArcGIS软件设计不同植物措施应用下的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评估方法。划定研究区域内五种植被类型,实验结果显示:在水源涵养功能评估中,五种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以及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的排序由大到小为草地、灌木草地、林地、林地与灌木混合区域、耕地。在土壤水分保持功能的评估中,耕地的土壤潜在侵蚀量与实际侵蚀量远大于其它四种植被类型,剩余四种植被中灌木>灌木与林地混合区域>林地>草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的排序中,耕地远小于其他植被类型,其余排序分别为草地>林地>林地与灌木混合区域>灌木。由此可见,五种植被类型中,草地对水土保持功能的作用效果最强,耕地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