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勘测资料分析了天池抽水蓄能电站上坝址蚀变岩体的分布规律;利用薄片鉴定、电镜扫描及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试验对蚀变岩体进行了岩石成分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蚀变作用的地质成因、蚀变机理,结合室内试验获得了蚀变岩的物理力学指标;利用FLAC3D软件对不同工况、不同高程河床蚀变岩趾板建基面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左岸和右岸由于强风化下限埋深不大,建议挖除,趾板建基面选择在中等风化的中条期混合花岗岩上;控制坝基变形的主要地质因素是存在于坝基范围内的断层破碎带F25断层以及断层周围由于蚀变造成的砂状岩芯,对大坝沉降影响不利;河床蚀变岩趾板建基面优化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河床部位以在930~950 m之间作为趾板建基面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建基面岩体弹性波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纪性工程,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水电事业的成熟与发展。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技术复杂,设计单位针对该枢纽各建筑物的特点,提出了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及技术要求,而这些要求在某些方面高于国家及部颁规范和标准,三峡工程建基面岩体弹性波检测技术即是其中之一。它利用完整岩体与缺陷岩体的物性差异,采用与建基面平行和垂直两个方向的弹性波观测方式,评价建基面岩体一定深度(一般为5m)范围内岩体的完整性情况,从而为枢纽基础开挖验收提供了岩体定量物性依据。三峡枢纽建基面岩体弹性波检测技术全面覆盖了基础开挖工程,历时八年,这在中国水电建设史乃至世界水电建设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用弹性波方法评价岩体质量技术的进步。由于是第一次将弹性波检测技术大范围地应用于水电工程基础验收工作中,从建基面岩体弹性波检测技术要求、检测基本理论及方法技术、典型成果分析等方面,介绍了该项技术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和效果。作为水电工程基础验收新方法的初步总结,抛砖引玉,以求方法的完善,更好地运用于工程建设,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模糊聚类分析及在坝基岩体分类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模糊聚类的基本理论,提出坝基岩全动态系统综合分类的思路,并针对某建水电站坝基岩体进行试算,初步划分了不同深度岩体的可利用性,为确定合理的建基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特高型拱坝坝拱座岩体承受的荷载巨大,坝基岩体质量是拱座稳定的关键,在施工期如何准确评价坝基岩体质量,是拱坝建基岩体工程地质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工程地质条件研究为基础,从岩性、岩体结构分布着手,研究建基岩体工程地质特征;以现场、室内试验、声波测试为依据,建立坝基岩体质量评价标准。对乌东德拱坝施工期揭露的建基面岩体进行质量划分,研究发现:乌东德拱坝建基岩体质量优良,以Ⅱ级岩体占绝大多数,少量Ⅲ1级岩体,极少量Ⅲ2级岩体,与可研成果高度吻合;建基岩体满足岩体质量与声波验收要求,岩体质量空间分布较连续,且相对均匀,有利于承受拱坝推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瓦屋山水电站大坝趾板地基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分析,重点对趾板地基岩体的结构、风化卸荷及物理力学特征等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对趾板建基面进行了优化调整,通过对趾板地基进行固结灌浆等工程处理,减少了工程开挖量,直接节省了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6.
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基岩爆破安全阈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祥  李海波  李俊如  朱莅  刘博  王晓炜 《岩土力学》2008,29(11):2945-2951
核电站基础爆破开挖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岩体爆破损伤深度,确保建基面安全。以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基础爆破开挖为例,通过现场爆破振动监测、岩体声波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综合分析了岩体爆炸振动衰减规律和损伤特征,研究了距爆源一定距离处岩体振动速度与损伤特征的关系,提出了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岩体爆炸损伤深度的控制方法,确定了相应的安全阈值。分析结果表明,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基础爆破开挖时,当距爆源30 m处的岩体质点振动速度不超过5 cm/s时,可保证下卧基岩的损伤深度小于2 m,确保建基岩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孟怀安  黄芳友 《地下水》2009,31(5):139-142
简要叙述了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工程地质评价中单因素分析的内容,介绍了岩石质量、岩体质量、岩石力学强度、岩体岩性类型、煤层顶板稳定性分类的方法和指标以及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分类的方案。以界沟煤矿为例,对主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谷德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也是中国工程地质的奠基人。他德高望重、学术精深,且谦逊、诚挚和富有担当精神;他对后辈关怀备至,注重培养和身教言教,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谷德振先生是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的首届主任,在他的带领下,使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他创立的岩体结构控制论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岩体结构控制论已成长为一巨树,形成许多分支,如岩体结构分类、岩体结构力学、工程地质力学、反分析法等。南京大学优势面研究组学习他的结构控制论,找到自己的学科研究方向,以结构面为研究对象,通过30余年努力,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优势面理论。我们将优势面理论视为结构控制论生长的一个分支。21世纪,以结构控制论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引入纳米地质与纳米技术,探索宏观工程地质的自然规律和更微观规律的内在关系;在地质灾害防治与预测研究中,应注意灾害链问题,加强灾害类型、形成机理研究,给出治理对策措施。同时,应注重灾害防治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今年正值谷德振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想起往事,记忆犹新。我们满怀敬佩和感激,撰写此文以表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岩体结构理论是20世纪中国工程地质的重大理论创新。本文简介了自20世纪70年代岩体结构理论创立以来,在中国得到的广泛应用。为一大批大型、世界级的工程修建中的工程岩体评价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叙述了岩体结构理论在中国岩体稳定性评价、岩体质量分级、岩质斜(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大型、巨型水电站建基岩体的选择的成功应用,和中国各工程领域(部门)将岩体结构列入规范,得到的广泛推广。论述了岩体结构划分主要指标的获取方法、量值选取及需要改善的方面,提出了岩体结构新的亚类原位镶嵌碎裂结构和黏结层状结构的典型特征、划分指标及其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0.
工程地质信息化设计及其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程地质信息化设计是工程地质应用领域的延拓。它对于工程设计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对工程地质信息化设计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论述了工程地质信息化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信息化设计的工作思路,归纳分析了信息化设计中的数值模拟方法、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GIS集成技术及其关键技术问题与解决途径。以京珠高速公路湖北大悟段为例,说明了工程地质信息化设计的工作过程和一条龙体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小湾电站高边坡系统锚固与排水的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小湾电站地下厂房进水口开挖高边坡的岩体结构与工程地质特征,采用基于结构面网络模拟的随机楔体稳定分析方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三维分析。进一步运用风险分析理论对边坡系统锚杆与预应力锚索的布置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运用结构面网络模拟理论对排水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水电工程实际,分析了岩体各风化分带的特点,提出在用其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岩体进行风化分带之后,用有序地质量最优分割法对岩体进行弱风化亚带的定量划分.从而为水电工程准确确定建基面高程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将该法应用于歪头山铁矿边坡工程、岩体风化分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各种岩体分类中,无论是以定性为主的分类,还是以定量判据为主的分类,都要涉及到岩体的完整性问题。岩体的完整性,是表征岩体强度,岩体变形性的重要标志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工程地质界都以直接影响岩体完整性的节理裂隙的特性来说明岩体的工程性状,其中尤其常用的是节理裂隙的间距。可是,国内外至今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标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开挖揭示厂房地基所进行的物理力学性试验及建基面承载力检测成果,对厂房主机间地基进行了工程地质分析评价,提出了对局部受开挖影响区加强处理的地质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处理后检验评价,说明加强处理是合理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非常低延展性裂隙岩体REV存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裂隙岩体渗流问题一直是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前沿课题之一,等效多孔介质模型是裂隙岩体渗流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主要方法,此方法的重点在于裂隙岩体渗流模型即典型单元体(REV)的确定。本文采用作者自行开发的离散元软件FractureToKarst,根据国际岩石力学协会对岩石的分类,讨论了非常低延展性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REV)的存在性及大小,并给出确定其存在性的一般方法。通过研究可知,非常低延展性裂隙岩体REV存在的条件就是裂隙平均间距在0.2m以下,即极密间距、很密间距和密间距裂隙岩体存在REV。裂隙平均间距大于0.2 m,即中等间距、宽间距、很宽间距和极宽间距裂隙岩体不存在REV。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建筑边坡岩体分类不含外倾软弱结构面控制的边坡和倾倒崩塌型破坏的边坡,把岩体完整程度、结构面结合程度、结构面产状、岩石坚硬程度和地下水发育程度作为分类因素。对这种分类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这个分类在分类规律、分类对象、分类因素等方面均不合理,也没有实际意义,已有的关于岩体性状的通用分类和专用于边坡的单因素分类对于边坡工程已经够用。提出了取消专用于边坡的岩体综合分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小湾拱坝变形承载力及整体安全度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差分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小湾拱坝在多种工况下的应力场和位移场以及蚀变带、卸荷松弛岩体对拱坝安全度的影响。坝体建基面的抗剪验算表明小湾拱坝建基面的面安全度偏低,其主要原因除了小湾拱坝所受水推力超大外,建基面上由于开挖引起的岩体松弛效应也是重要原因。分析表明坝踵部位的受拉屈服范围已经接近于帷幕位置,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区必要的防范措施。坝体分别按线弹性和非线性弹塑性进行超载分析,上游水压力超载引起小湾拱坝丧失承载力的安全度,前者约为6.5,后者约为3.5,因此小湾拱坝的整体安全度为3.5,应受坝体强度控制,右岸坝基安全度小于左岸。根据屈服破坏区的分布指出在右岸高程1 160~1 190 m之间由于坝肩下游深沟和蚀变带的存在,在超载系数大于5.0时,该将出现贯通性屈服。  相似文献   

18.
含软弱夹层岩体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明华  白云  张电吉 《岩土力学》2007,28(1):185-187
工程岩体质量评价实质就是应用工程地质类比法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价。BQ分类作为国标,具有普适性。针对含软弱夹层岩体的力学特性,探讨了如何以BQ分类为基础,经过适当修正以建立合适的围岩质量评价体系。结合西南某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区围岩岩体结构特征,进行了洞室围岩质量评价,其结果与RMR分类系统判别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工程开挖卸荷后岩体参数研究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焦点,是稳定性评价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以锦屏地下厂房开挖工程为背景,通过对上下游边墙不同桩号段开挖揭露的岩体进行工程地质岩组划分,进行了开挖后岩体质量评价并对其进行分类,通过在GSI(Geological Strength Index)评价体系中引入Jv(节理数/m3),使评价体系相对合理化,经回归分析,对不同风化程度的岩体进行了力学参数求解,发现内聚力及内摩擦角的计算值与建议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一种常见的岩体结构——板裂结构及其力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岩体结构观念的提出对岩体工程地质和岩体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岩体结构类型划分方案已经提出了许多,已有的岩体结构划分原则主要是岩体破碎程度。谷德振、孙玉科等曾提出过岩体结构基本单元是:结构面和结构体。1977年底谷德振教授曾提出过,碎碎带应作为一种岩体结构单元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