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田林县浪平乡近几年来平均亩产600多斤,从81-85年测产知道,每年都有亩产超千斤,实测亩产高达1298斤。可见,中稻生产潜力还很大,可以进一步提高单产,增加粮食产量。现从气候方面分析浪平乡中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浪平乡中稻农业气候条件分析 (一)热量资源充足,有利中稻生长 根据水稻对热量条件的要求,日平均气温大于12℃才能开始生长发育,大于21℃才能正常抽穗开花。浪平乡地域目前中稻常用品种需要大于0℃积温和生育期,见表一。  相似文献   

2.
我区水稻种植面积达三百八十多万亩,每年中稻收割后,田块大都闲置,有六十余天的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得不到利用。留蓄再生稻能有效的利用秋季气候资源,挖掘生产潜力,是增加粮食总产量的新途径、新技术。这项工作起步不久,虽然势头很好,但究其经济效益仍未得到很好的发挥。为了使再生稻生产在我区尽快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栽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是我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区种植总面积761.8万亩。今年每亩单产364斤。总产廿七亿七千万斤,增长28.9%。全  相似文献   

4.
3—5月的春寒,是我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自1970年以来,在我区多次发生。其低温冻害主要影响山区三县夏粮作物。如发生春寒的1970年和1974年,山区三县夏粮总产分别比上年减少1600多万斤和5400多万斤;平均亩产分别比上年减少18斤和62斤。因此,作好春寒预报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介绍了区域性春寒年的环流形势。探讨了发生春寒年的超长期气候振动背景和与太阳活动的关系。以农谚为线索,分析了春  相似文献   

5.
《气象科技》1978,(2):23-23
发展杂交水稻是提高我区水稻生产水平的一项新途径。为了大力发展杂交水稻,首先必须搞好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而在杂交制种工作中,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是制种工作的主攻方向。1976年全区各点制种经验证明,凡能花期相遇的,都是成功的,制种田亩产达90多斤;花期严重不遇者,亩产仅有几斤,导致失败。  相似文献   

6.
邵乃凡 《气象》1978,4(12):33-33
海拔400米以上的桂北山区,因气温低、日照少,六十年代以前,这里只种一季中稻,此后,才逐步改种双季稻的。 虽然桂北山区也可以种植双季稻,但是,从气候条件上看,遇到的问题不少。 一是倒春寒。历年3—4月间,寒潮频繁南下,造成气温急剧变化或连续低温阴雨天气,而招致早稻烂秧死苗,给播种育秧带来很大困难。桂北山区各县每年因烂种损失数十万斤稻种,有时甚至达百万斤以上,  相似文献   

7.
资源县的中稻种植面积占水田总植面积的80.5%,总产占水稻的83.5%。种植高度分布:海拔450米以下约占15%;450—800米约占71%;800米以上约占14%。近年来该县中稻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总产、单产分别是解放初的2倍、2.3倍。1974年以来,中稻平均单产比早稻约高130公斤/亩,比晚稻约高245公斤/亩。找出影响该县中稻产量的大田中稻生育期农业气象症结,对采取相应对策,夺取稳产高产,进而繁荣山区经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析 《气象》1976,2(6):8-10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西藏广大翻身农奴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沉睡了亿万年的“世界屋脊”上,创造出冬小麦大面积高产的奇迹。以试种冬小麦只有三年历史的加查县为例,1974年种植13,000多亩冬小麦,亩产平均达到570斤;该县先锋公社近1,400亩冬小麦,亩产超过700斤。1975年西藏江孜农试场在1.78亩试验地里种植的肥麦,创造出亩产1610斤高产纪录。这些事实说明,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气候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潜力很大,关键在于人们能否认识它,并且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它。  相似文献   

9.
郭兴章 《气象》1985,11(2):32-34
厚皮甜瓜(即哈蜜瓜)在新疆、内蒙、甘肃都有种植,近年来华北地区也有种植。甜瓜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鄯托盆地及准噶尔盆地都可种植。其产最北疆地区多在3000—5000斤/亩,最高达12000斤/亩。甜瓜的经济效益决定于产量的高低及质量的优劣。因此,甜瓜生产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夺取高产。质量的优劣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多少来度量,含量多则质优,含量少则质劣。笔者试从准噶尔盆地腹地气候和生态环境调查试验入手,对发展北疆地区适宜甜瓜种植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右江河谷盆地,地处低纬(23-24°N),属南亚热带。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对双季稻生产很有利,是百色地区双季稻的主要产区。历年种植面积二十六万亩上下,占全地区双季稻面积的40%。单产早稻高于晚稻,近年来早稻平均亩产800斤左右,比晚稻高200多斤。早稻产量的高低对全年粮食产量是举足轻重的。也就是说,抓好早稻生产是抓好粮食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县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4.7%。1970~1980年全年平均亩产85.8斤,最高152斤,最低55斤,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探索稳产高产途径,我们对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农业气象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防御对策,为本县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麦是我县第一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都在五十万亩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54%左右,小麦生产左右着我县整个粮食和农业生产。小麦生长期长达九个多月,要经过秋、冬、春,夏四个季节,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影响了产量的提高。解放初期平均亩产仅130斤,1968年开始基本稳定在200斤以上,1968—80年的十三年中,仍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麟游县大豆种植面积由1949年到80年平均为51521.7亩,其平均亩产为56.5斤,播种面积仅次于宝鸡市十二个县、区的宝鸡、凤翔县,但论其亩产确是最低一县。70年代大豆播种面积比50年代少一万多亩,比60年代少两万多亩,平均亩产60年代比50年代少6.9斤,70年代(包括80年)又比60年代少12斤。产量最高的1956年,平均亩产为108.0斤,最低的76年,平均亩产为27.2斤。上述  相似文献   

14.
吴义城  倪国裕 《湖北气象》1995,(3):13-15,12
中稻是湖北省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水稻种类,分析表明,严重的旱涝灾害是造成中稻产量(气候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植石群  李衍雄 《广东气象》1996,(1):24-25,37
反季节蔬菜生产是指利用地区热量条件的特殊性,发展非正常季节的蔬菜生产,使蔬菜市场供应超前或滞后,改善淡季蔬菜供应。近年来石灰岩地区利用高海拔地区夏季气候较凉爽的特点,发展种植夏季反季节蔬菜生产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如阳山县1990年利用高海拔地区种植反季节蔬菜15个品种,面积733.3公顷,总产8000多吨,总产值800多万元。1993年连州市种植反季节蔬菜1166.2公顷,总产值3115万元,仅种菜一项,年收入超万元的农户全县有315户,曲江、乳源、乐昌、连南和英德等县市都有种菜致富的农户。因此,石灰岩地区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  相似文献   

16.
改革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是我地区尽快地把粮棉生产搞上去,实现在1980年前“粮棉单产超纲要”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区北部开始试种旱三熟,中、南部地区不断扩大麦(油)稻稻三熟制。现就麦稻稻生长期间的热量条件和资源作一  相似文献   

17.
今年4—6月我区天气气候基本特点是五月雨多气温低,四、六月雨水少但降水分布较均匀,无明显的旱、涝灾害,风调雨顺 为发展我区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天气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8.
钦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水、温资源丰富是水稻的良好适生地。水稻在钦州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年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 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水稻产量呈上升趋势,亩产由解放初期400多斤提高到1000多斤,亩产逐年递增15斤左右。但是年际产量不够稳定。造成年际产量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社会因素、品种更新  相似文献   

19.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县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1975年全县种植36万多亩后季稻,平均亩产513斤,涌现了一批亩产较高的单位。据调查有26个大队亩产超过600斤,98个生产队亩产超过700斤。 后季稻生长发育是处在由高温到低温,日照由长变短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20.
作物产量的形成与其一生中各个发育期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可根据这种关系在作物不同的发育时段作出产量预报。我们试用凤山县历年的中稻产量与气象条件的联系,分别在几个主要发育期作出产量趋势预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出修正补充,逐步使最终预报结论向实际产量逼近。此方法简单易行,且有一定效果。 中稻是凤山县种植面积较广的粮食作物品种,一般在5月下旬播种,10月份成熟收获。经气候分析和社会调查可知,我县中稻生产时期的热量条件是优越的,基本上不存在冷害问题。主要的问题则是秋旱,在九月份当地气温仍较高,雨水偏少,田间水份往往欠缺。而此时期正是中稻的幼穗分化和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