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拉萨台长周期成分的感应尺度C值。周期范围从0.3-67d,超过两个量级。用Monte-Carlo法对所得的Cre(T)和Cim(T)结果进行反演计算,反演结果给出了深部电导率结构可能的多解范围和最佳拟合的电性模型。所谓最佳拟合是指目标函数值最小的一种拟合。  相似文献   

2.
地球物理非线性反演模拟退火法的改进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姚 《地球物理学报》1995,38(5):643-650
在地球物理非线性反演方法中,模拟退火法是一种较先进的启发式蒙特卡洛(MonteCarlo)方法.但是,在处理实际资料时,该方法存在着计算效率不够高的缺点,有时还会失效.为此,从模拟退少法的关键问题──最低温度的选择入手,根据模拟退火法与统计力学的吉布斯-马尔柯夫(Gibbs-Markov)模型之间的关系导出临界温度的近似表达式;用此式分析目标函数超曲面形状对模拟退火法计算的影响;提出利用模糊先验信息确定最低温度、改造目标函数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地热史   总被引:73,自引:4,他引:7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的热历史.不同构造单元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资料表明:在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为3.3-4.1℃/100m,大地热流值为81-95mW/m2,高于盆地现今的平均地温梯度(2.80℃/100m)及平均大地热流值(63mW/m2).这次热事件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运移及大气田的形成.另外,在20-23Ma前,发生了一期显著的冷却事件.  相似文献   

4.
沉积盆地地热史模拟方法及简要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盆地的地热史模拟是目前盆地动态模拟的重要内容.盆地热史研究经历了定性、半定量及定量研究的过程,而且这一研究仍在继续深入.目前,盆地热史反演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对目前一些常用的盆地地热史研究方法和手段作概要总结,并加以简要的评述,尤其着重介绍了近年发展起来的地热史反演方法——利用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_0资料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反演沉积盆地的地热历史.  相似文献   

5.
古温标重建沉积盆地热史的能力探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理论热史模型的正反演计算,对现今沉积盆地热史研究中两类常用的古温 标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在恢复盆地热史方面的能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类 古温标都不能可靠地反映整个受热过程,镜质体反射率只能恢复样品经历的最高古地温,磷 灰石裂变径迹可以重建近期降温过程,两类古温标存在互补性.同时指出这一结果是由古温 标本身的成熟演化机制决定的.在实际应用时,必须密切结合研究区的构造演化,联合多种 方法和手段,才有可能使热史分析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处于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和东秦岭造山带的转折地带,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本文选取东缘韩城地区和南缘东秦岭洛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为研究对象,采集6件砂岩样品进行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关键构造-热事件提供热年代学约束,恢复盆地东南缘不同构造带的热演化史,深化对盆地东南部油气资源赋存条件的认识,以期实现油气勘探的新突破.研究表明韩城和洛南地区的抬升冷却史存在明显差异.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表现为从南到北减小的趋势.东缘韩城剖面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51.6~66.3 Ma、33 Ma两次抬升冷却的峰值年龄.南缘洛南剖面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记录89~106 Ma和59~66 Ma的冷却抬升年龄.洛南地区抬升冷却时间较早,剥蚀速率(106m/Ma)大于韩城地区(68m/Ma),且持续时间长.磷灰石裂变径迹(Apatite Fission Track,AFT)热史模拟显示,晚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东秦岭地区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洛南地区热演化程度明显高于韩城地区.洛南剖面的热演化主要受岩浆活动的控制,韩城剖面为埋藏增温型.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裂变径迹年龄格局基本受控于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事件.  相似文献   

7.
在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来约束岩体冷却史的应用中,由于地质条件和磷灰石退火性质的限制,表观年龄往往不能直接代表特定地质事件的时间.利用封闭径迹的长度直方图模式和高程-年龄模式可定性地反映出岩体冷却史是否遭受过干扰.平均径迹长度-年龄(或香蕉图)模式、径迹年龄谱模式以及反演模拟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来限定地质过程中冷却启动的时间.然而,对于多阶段的冷却史,模式和模拟分析的不确定性仍较显著,对早期时限的定量揭示仍是研究和应用中的一个难点.只有结合多种方法、模式和模拟的运用并考虑地质背景才能较清晰地约束岩体的冷却历史.  相似文献   

8.
正则参数控制下的波阻抗约束反演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势函数方式将波阻抗反演的病态问题转为良态问题,并且给出了边界保护势函数所具备的条件. 在反演过程中,通过改变正则参数数值以及合理地选择正则参数的初值,改善反演结果,提高反演收敛速度. 同时,在具体反演中使用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可以克服目标函数局部极值的限制,从而获得全局最优解. 通过理论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说明本文方法具有精度高、实用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滇西临沧花岗岩基新生代剥蚀冷却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临沧花岗岩基的剥蚀冷却历史,探讨印藏碰撞对滇西的影响,对6块临沧花岗岩基样品进行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并利用模拟退火法对其中5块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进行非线性热史反演,估算了不同时期的剥蚀量和抬升量. 结果表明,岩基自印藏陆陆碰撞以来经历了两期冷却事件,早期冷却速率仅5~10 ℃/Ma,晚期冷却速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近3 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到16~20 ℃/Ma;两期总剥蚀厚度可达3300~3500 m. 分析表明冷却事件与印藏碰撞关系密切,早期冷却是在印藏碰撞影响下,临沧岩基卷入逆冲推覆运动而遭遇抬升、剥蚀的结果;晚期冷却则是上新世以来,特别是3Ma以来岩基经受整体的强烈抬升、剥蚀的结果,该期构造抬升量约为672~1263 m;裂变径迹资料还揭示印藏碰撞先影响南部岩体,随后才波及到岩基中北段.  相似文献   

10.
热演化历史的研究对于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海域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的盆地之一,迄今未见专门的热演化研究报道.笔者利用北黄海盆地中生代砂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结合地质条件约束,模拟获得了中生代以来盆地的热演化史.结果表明,北黄海盆地经历了两次增温和两次冷却的热演化过程,并在100-80 Ma时盆地的热历史出现明显变化,表明在晚白垩世北黄海盆地发生过一次较大的构造-热事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所表明的北黄海盆地的热历史与盆地原型演化阶段相对应,而这种热历史和盆地的演化过程与区域构造背景相关.磷灰石裂变径迹所揭示的热演化史对于深化认识北黄海盆地的地质演化过程和油气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据钻孔系统稳态测温、静井温度资料与实测热导率数据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地温场分布特征,建立了柴达木盆地热导率柱,新增了17个大地热流数据.柴达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7.1~38.6℃·km-1,平均为28.6±4.6℃·km-1,大地热流介于32.9~70.4mW·m-2,平均55.1±7.9mW·m-2.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地温场存在差异,昆北逆冲带、一里坪坳陷属于"高温区",祁南逆冲带属于"中温区",三湖坳陷、德令哈坳陷及欧龙布鲁克隆起属于"低温区",盆地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受控于地壳深部结构、盆地构造等因素.以现今地温场为基础,采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与径迹长度分布数据定量模拟相结合,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埋藏、抬升剥蚀和热演化史,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六期(254.0—199 Ma,177—148.6 Ma,87—62 Ma,41.1—33.6 Ma,9.6—7.1 Ma,2.9—1.8 Ma)构造运动,六期构造事件与研究区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相吻合.其中白垩纪末期(87—62 Ma)的构造事件导致了柴达木盆地东部隆升并遭受剥蚀,欧龙布鲁克隆起形成雏形,柴达木盆地北缘在弱挤压环境下形成坳陷盆地;中新世末的两期构造事件(9.6—7.1 Ma和2.9—1.8 Ma)使柴达木盆地遭受强烈挤压,盆地快速隆升,构造变形强烈,基本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12.
冯志生  范国华 《地震学报》1990,12(3):292-298
本文将Jones的蒙特卡罗反演法,与修改后的马夸特反演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了一种新的蒙特卡罗反演法.它实际上是定向求解与随机求解的结合,具有占用机时短及解的拟合度高的优点.作者利用该法处理了理论视电阻率曲线,及实测的视电阻率曲线,获得了大量具有高拟合度的模型,进而获得了可能解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伊利石结晶度(IC指数)等古温标恢复了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钻井热史,对比了不同温标最高古地温的恢复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晚白垩世至今总体表现为冷却及抬升剥蚀的过程,地温梯度由约26℃·km-1降低至约22℃·km-1,剥蚀量约1.3~1.9km.约80 Ma以来开始抬升剥蚀,40—2.5 Ma经历了一个热平静期,第四纪存在一定的增温,地温梯度增高约5℃·km-1.三种古地温恢复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对于镜质体反射率(Ro)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等成熟古温标,伊利石结晶度作为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和沉积岩古温标的应用处于定性分析阶段,该指标的热演化模型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热演化分析中热史波动模型的初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的观点,结合塔里木盆地的实际资料,初步建立一种新的热历史恢复模型--热史波动模型.利用该模型并结合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了塔中10井的热历史,同时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此结果可以较客观地描述盆地热历史的复杂变化,特别为无古温标区或未钻达层位热演化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沉积盆地埋藏史和热历史重建是了解盆地成因和油气形成条件的重要依据,而目前利用古温标手段研究珠江口盆地内东沙隆起热史和埋藏史的成果寥寥无几.本研究中,我们基于磷灰石与锆石(U-Th)/He年龄的反演结果给出了更多合理的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同一套镜质体反射率Ro数据进行了古热流法模拟计算,获得了钻井自中生代以来的地层温度史.反演结果显示LF35-1-1井区在早始新世-早渐新世发生了一期强烈的抬升剥蚀,地层剥蚀量为2000 m左右.拟合获得的埋藏史和热流史显示该井区在早始新世(~55Ma)经历了最高井底古热流(100 mW·m~(-2)),之后热流减小,持续至现今64.3 mW·m~(-2).最高古地温与隆升剥蚀在时间上的耦合体现了抬升事件对地温冷却的影响,但不足以排除基底热流下降因素.本次研究首次将(U-Th)/He技术用于南海北缘深水区盆地的热史研究,获得的热史结果更加符合现有的构造沉积大地构造方面的认识,展示了利用多种古温标手段进行盆地精细热史研究的良好效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量子蒙特卡罗的地球物理反演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量子蒙特卡罗全局优化方法引入地球物理反问题,进而发展了一类新的地球物理非线性反演方法.量子蒙特卡罗方法是基于量子力学机制的随机方法,包括变分蒙特卡罗方法、格林函数蒙特卡罗方法、扩散蒙特卡罗方法、路径积分蒙特卡罗方法.本文简要回顾了量子蒙特卡罗方法的发展,阐述了其方法理论;随后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量子蒙特卡罗方法应用于地球物理反问题的求解是成功的,它适合于非线性、多极值的地球物理反演问题,在收敛速度和避免陷入局部极小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且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领域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求解,其算法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最后就量子蒙特卡罗方法在地球物理反问题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查干凹陷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查干凹陷是中国内蒙古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中最具有勘探潜力的凹陷.为了揭示其构造-热演化历史,本文利用35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和119个镜质体反射率数据,采用耦合反演的方法恢复了查干凹陷白垩纪以来的热历史.结果显示查干凹陷白垩系具有高的古地温梯度,并且查干凹陷经历了地温梯度快速增加阶段(K1b-K1s),地温梯度高峰阶段(K1y),高地温延续阶段(K2w)和热沉降阶段(Cz)四个构造-热演化阶段.此外,基于热史恢复结果,正演获得查干凹陷高的古地温梯度有利于烃源岩成熟生烃,早白垩世的高古地温梯度控制着该地区的烃源岩有机质的热演化.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下一步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合肥盆地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 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段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主体表现为靠近部分退火带顶部温度(±65℃)有轻度退火,由此估算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早期合肥盆地断陷阶段的古地温梯度接近38℃/km,高于盆地现今地温梯度(275℃/km).下白垩统、侏罗系及二叠系样品的AFT年龄(975~25Ma)和锆石裂变径迹(ZFT)年龄(118~104Ma)均明显小于其相应的地层年龄,AFT年龄-深度分布呈现冷却型曲线形态,且由古部分退火带、冷却带或前完全退火带及其深部的今部分退火带组成,指示早白垩世的一次构造热事件和其随后的抬升冷却过程. 基于AFT曲线的温度分带模式和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的综合约束,推算合肥盆地早白垩世走滑压陷阶段的古地温梯度接近67℃/km. 径迹年龄分布、AFT曲线拐点年龄和区域抬升剥蚀时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之后的104Ma以来总体处于抬升冷却过程,后期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主要发生在±55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